范畴表可分两组:量和质的范畴可归入“数学的”范畴,是有关直观(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对象的,只处理直观对象或单个经验对象,不涉及直观对象之间及其与知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和模态的范畴可归入“力学的”范畴,是关于对象的实存的,由于对象是在与知性主体或其它对象的关系中才实存,故这组范畴处理对象之间及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每个范畴连同其相关者或反对者成对出现。每类范畴之下分为三项,不同于过去的二分法(按矛盾律作非此即彼的分类),要将矛盾双方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就必须有一个能统一这两方面的能动“综合”的力量,第三范畴反映了知性的“综合”活动。康德打破了逻辑的形式主义观点而深入到后面的实质性内容,将逻辑学的判断机能归结为认识论机能,将原本属于传统本体论的诸范畴化解为逻辑学的和认识论的范畴,为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重新达到一致提供了一个基点。
评分 评分《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评分康德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一个理性的有限存在者的合理要求,同时他也注意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快乐或者痛苦的感情。既然如此,能否将“追求幸福”作为一下普遍法则呢?康德给予了否定回答,他觉得既然是法则,就必须是客观的,普遍化的。但是“幸福”概念的不确定性让他对这种实质性的东西望而却步:“就如各人究竟认为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那都由各人自己所独具的快乐之感和痛苦之感来定,而且,甚至在同一主体方面由于他的需要也伴随着感性变化而参差不齐,他的幸福概念,也随他的需要而定。”[2]毕竟,幸福作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它并不限定实现它而采取何种手段,是否道德。与此同时,康德发现:“事实上,一个理性越是处心积虑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满足,那么这个人就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因此,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最精明的人,如果他们肯坦白承认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理性的憎恨。”[3]很显然,对幸福的追求往往并不蕴藏着对德性的首肯,倒是对其进行责难,甚至将它视为追求幸福的障碍。幸福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与道德相协调在一起。
评分 评分德语哲学起点很高 就是语言文笔过于晦涩
评分当然还需要参照一下邓晓芒等人的的版本 最好还是能啃德语的 实在不行就英文的上吧
评分好
评分第一版的演绎是从分析的角度进行的,主要是对知性综合过程的描述,对现有的经验知识层层剥离,最里面的是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些知识要靠自我意识的“统觉”和综合作用才有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