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數學之為用

大哉,數學之為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宏量 著
圖書標籤:
  • 數學史
  • 數學應用
  • 科學普及
  • 數學文化
  • STEM教育
  • 實用數學
  • 數學思維
  • 趣味數學
  • 教育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1497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3971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頁數:30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從事大學數學教育工作60年來,特彆是作者在華羅庚教授生命的最後20年,跟隨華老在全國各省市開展推廣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工作的迴顧和總結。其中包括大量的曆史珍貴資料的概括和提煉;大量生動而發人深思的,用數學方法解決國民經濟和生産建設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的案例;華羅庚院士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書信、詩文和趣事;在全國許多省市的特殊見聞;國內外許多著名人士、專傢學者和友好人士對華羅庚教授一生業績的評價等。書後附錄的“華羅庚年錶”和大事記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曆史資料,也是作者幾十年的精心收集和不斷提煉所形成的,比較詳細地記錄華羅庚教授生平的索引。

作者簡介

趙宏量,1932年生,雲南麯靖人,中共黨員,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從1955年起至今一直在高校從事高等幾何、運籌學等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其中於1966年初~1968年底的3年中,參加三綫建設工作,擔任西南三綫國傢科委施工統籌方法戰鬥組組長。該組集體參與的特大項目《在復雜地質險峻山區修建成昆鐵路新技術》獲得首屆國傢科技進步特等奬。

目錄

引子——數學之美·數學之奇/01
第一章 中國現代應用數學的發端/10
第二章 國傢科委施工統籌方法戰鬥組/24
第三章 戰鬥組與華羅庚和艾提的聯係/33
第四章 華羅庚重獲新生/59
第五章 中國優選法的開端及發展/71
第六章 粉碎“四人幫”華羅庚第三次齣山/97
第七章 華羅庚四進天府之國/126
第八章 華羅庚西歐四國之行/140
第九章 80年代第一春/158
第十章 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的創立/182
第十一章 華羅庚教授生命的最後一年/204
附錄1 華羅庚年錶/232
附錄2 “雙法”簡介/248
附錄3 華羅庚教授在中國推廣“雙法”大事記/263
參考文獻/304
後記/306

精彩書摘

1966年9月初,根據“西工指”的新指示,戰鬥組6名同誌重返工地,在“西工指”技術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瞭一周的學習總結,重新以“國傢科委施工統籌方法戰鬥組”的名義工作,並任命趙宏量為戰鬥組組長。戰鬥組先後分赴鋪軌架橋、機械築路、機械修理等單位,宣傳和推行統籌方法,我們一直堅持工作瞭3年時間,於1968年12月寫瞭一份近萬字的戰鬥組總結材料以及畫瞭近百張各種施工計劃流綫圖上報給“西工指”。同時,我們也將該匯報提綱給在北京的華羅庚教授和艾提主任寄去一份。
1969年2月我收到艾提主任由北京寄給我的一封信,信中說道:宏量同誌:你1月20日的來信於前天收到,總結匯報提綱於25日收到,我覺得總結寫得比較全麵,從在貴州安順開辦中國第一個訓練班寫起,一直敘述到施工統籌方法戰鬥組於1968年12月份暫時撤離工地時止,重要的成果都寫進去瞭。我隻有好好學習,提不齣什麼意見。26日是個星期天,我將總結初稿送給華先生看瞭,準備即送去科委審閱。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古今科技縱橫談》的圖書簡介: --- 《古今科技縱橫談》 內容簡介 《古今科技縱橫談》是一部旨在探索人類科技文明發展脈絡的綜閤性著作。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係統梳理瞭從古代文明的萌芽到現代信息時代的科技演進曆程,力求揭示不同時代背景下,技術創新與社會變遷之間的深刻互動關係。 本書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是著重於對關鍵技術突破及其背後原理的深入剖析。它深入探討瞭早期文明在農業、水利工程、冶金術以及天文觀測等方麵的成就,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技術、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錄係統,以及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對世界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在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部分,本書著重探討瞭理論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如何相互滲透,共同催生瞭蒸汽機、電報、內燃機等顛覆性技術。我們詳盡分析瞭牛頓力學體係的建立如何為機械工程奠定基礎,以及法拉第和麥剋斯韋在電磁學領域的發現如何開啓瞭電氣時代。這種對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之間關係的考察,是理解技術進步本質的關鍵所在。 本書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全球視野。我們並未將目光局限於西方技術史,而是對世界各地的技術發展進行瞭平等的審視。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伊斯蘭黃金時代在代數、光學和醫學方麵的卓越貢獻,以及印度在數字係統和材料科學上的早期創新。通過這種跨文化的比較研究,讀者可以更全麵地認識到技術進步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進入20世紀,本書的筆觸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科技爆炸。量子力學的誕生、核能的開發、半導體技術的突破,以及計算機科學的興起,被視為人類認知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次質的飛躍。我們對集成電路的齣現、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形成進行瞭細緻的描摹,探討瞭信息技術如何重塑瞭經濟結構、社會交往乃至個人生活方式。 《古今科技縱橫談》同樣關注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影響。在探討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時,本書提齣瞭諸多發人深省的問題:技術進步的邊界在哪裏?我們如何平衡創新速度與社會責任?這些議題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技術贊頌,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 在結構上,本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技術基石 本部分涵蓋瞭古代的度量衡、建築奇跡、農業灌溉體係以及早期工具製造的演變,重點分析瞭這些早期技術如何支持瞭復雜社會結構的形成。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技術交匯與醞釀 著重考察瞭絲綢之路沿綫及地中海區域的技術知識流動,特彆是火藥、航海技術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光學和化學在中東地區的深入發展。 第三部分:科學革命與工業驅動力 詳細闡述瞭數學、物理學、化學的理論突破如何直接轉化為工程實踐,推動瞭機械化生産和能源革命。蒸汽機、電力係統的建立是本部分的重點。 第四部分:現代的加速與未來展望 聚焦於信息時代、太空探索、生物工程等前沿領域。探討瞭從晶體管到萬維網的演變路徑,並對當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前瞻性的分析。 本書的語言力求清晰、準確,避免過度專業的術語堆砌,旨在讓對科技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工程師、曆史學者乃至政策製定者都能從中獲益。通過對古今技術的係統梳理和比較,《古今科技縱橫談》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我們所處的科技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以及未來可能走嚮何方。它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如何通過物質媒介實現自我超越的史詩。 ---

用戶評價

評分

“大哉,數學之為用”——我是在一傢街角獨立書店偶然瞥見這個名字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深邃的韻味,仿佛一聲穿越時空的呼喚,直擊人心。我不是數學科班齣身,但一直對知識的海洋充滿好奇。坦白說,當初拿起這本書,更多的是被它那充滿哲學意味的書名所吸引,好奇在“大哉”之下,數學究竟展現齣何種宏偉的姿態。翻開第一頁,便是一股撲麵而來的理性之光,字裏行間傳遞的並非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數學思想的脈絡與演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幾何學如何影響人類空間認知的那部分印象深刻。從古希臘先哲們對形狀與比例的冥想,到如今建築學、藝術設計中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數學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著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書中描繪的那些數學傢們,他們是如何在抽象的符號中捕捉到宇宙運行的規律,那種超越時代的智慧,讓我感到由衷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讓我看到,原來數學並非冰冷的邏輯,而是連接自然、藝術、哲學乃至人類文明的一條隱秘而堅韌的紐帶。

評分

我最近讀完的《大哉,數學之為用》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我原以為會是枯燥的數學史,沒想到它竟是一部關於人類理性探索的壯麗史詩。書中對於代數發展曆程的解讀,尤其是關於負數概念的誕生,以及由此引發的邏輯革命,讓我大開眼界。過去,負數常常被我視為一種方便的工具,但在書中,我看到的是數學傢們如何為瞭一個看似“不存在”的概念,進行瞭數個世紀的艱苦思辨和證明。這種為瞭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動瞭我。作者巧妙地將數學概念的演進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觀念相結閤,展現瞭數學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人類整體文明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的。書中對概率論的討論也極為精彩,它揭示瞭我們如何從不確定性中尋求規律,以及這種規律如何在科學研究、金融決策甚至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讀完後,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宏大的畫捲,上麵描繪著人類智慧的火炬如何在黑暗中傳遞,而數學,正是那最耀眼的光芒之一。

評分

《大哉,數學之為用》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智者,在我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為我揭示世界的另一麵。我之前對微積分的概念一直感到模糊,覺得它高深莫測。但在這本書裏,作者用一種極其生動形象的方式,將導數與變化率、積分與纍積量的概念娓娓道來。我仿佛能看到牛頓和萊布尼茨當年在書桌前,如何憑藉驚人的洞察力,捕捉到瞭事物瞬息萬變的動態。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數學在物理學、工程學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那些看似抽象的數學公式,是如何支撐起我們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石。無論是橋梁的建造,飛機的飛行,還是我們每天使用的電子産品,背後都離不開數學的精密計算。這本書讓我對“用”這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工具的運用,更是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徵服自然的有力武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感受數學那種無所不在的力量,它既是冰冷的邏輯,也是溫暖的創造。

評分

“大哉,數學之為用”——當我閤上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迴蕩的,是對數學界那群偉大的靈魂的深深緻敬。我過去一直覺得數學是關於計算和邏輯的,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它更是一種探索未知、理解世界的哲學。書中關於集閤論的介紹,讓我重新審視瞭“無限”這個概念,那些看似矛盾但又自洽的論證,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我驚嘆於康托爾如何在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觸及如此深刻的數學本質。同時,書中對數學在現代科學,尤其是計算機科學中的作用的闡述,也讓我感觸良多。從圖靈機的構想到算法的精妙,數學的邏輯力量是如何驅動著數字時代的飛速發展,書中都有精彩的解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數學不僅僅是研究數字本身,更是研究邏輯、結構、模式和關係的學問,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我們卻常常渾然不知。

評分

剛翻開《大哉,數學之為用》,就被它那充滿氣勢的標題所吸引。作為一名對科學有著濃厚興趣但數學基礎薄弱的讀者,我常常感到有些畏懼。然而,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它沒有冗長的公式推導,也沒有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方式,帶領我走進瞭數學的殿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數論的章節,那些關於素數分布的未解之謎,以及歐拉、高斯等數學巨匠的探索曆程,讀來如同偵探小說般扣人心弦。書中將數學理論與曆史事件巧妙地聯係起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的提齣,不僅僅是數學傢個人的追求,也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探索的氛圍。它讓我意識到,數學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智慧的火花碰撞、積纍的結果。這本書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數學的迷茫,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數字背後的深刻哲理和無盡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