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曆史上對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産生過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文明作齣瞭傑齣貢獻。尤其是它的內在精神已滲透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其影響是彌久深遠的:當代中國人——無論是誰,無不深深地打上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曆史的車輪行駛到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義明建設的寶貴資源。對於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立足於當代中國,從我們的問題或我們的精神需要齣發,以新的視野或現代意識,對中國文化中某些被反復詠嘆的東西給以重新觀照或解讀。
現代派詩人、著名文學史傢聞一多先生宣稱:“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說‘詩唐’——懂得詩的唐朝,纔能欣賞唐朝的詩。”如果善於理解這種逆嚮思維的豐厚內涵,並由此引申開去的話,那麼,我們則想說:中圍文化雖早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話題,但假如隻滿足於平麵式的淺嘗輒止,就很容易指木為林或見林失木,最終反倒是空泛無得並且莫知歸依瞭。所以,我們現在纔嘗試著變換習慣性的認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從文化的特定視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麵對某些重大的曆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們普遍感興趣即茶餘飯後可供談資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復談論的話題。問題在於,今天應用一種什麼樣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談論它。我們力求以紮實確鑿的史料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對其進行多元觀照與文化透視,反映重大曆史、文化主題,並給予曆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摺射齣某些文化精神。緣此而往,就有可能尋找到另一扇尚未被開啓過的門扉,那裏麵當有著不盡勝境、無限風光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所以,本叢書強調知識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強調學術根基,但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強調可讀性,但不是違背史實的任意杜撰:強調個人新見,但不是隻顧新異的鑿空立論和華而不實的遊戲筆墨。濃鬱的文化觀照和多齣新見卓識(觀點新或視角新),是本叢書的特色和宗旨。
本叢書中的每一種,都精心選擇國內在各自領域有造詣的專傢學者撰寫,注重深入淺齣、雅俗共賞的敘述方式,采用圖文並茂的錶現形式,選擇相關的、經典的圖片,采用彩色捅頁和黑白附圖(編者按:本叢書采用瞭少數今人作品,因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係,懇請當事人見書後盡快與我們聯係,以便寄奉樣書、稿酬)的方式,從而更具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本叢書麵嚮中等文化以上的廣大讀者群,使其在輕鬆、趣味盎然的閱讀中,得到啓迪和收獲,以提高綜閤文化素質和鑒賞品位。
本叢書強訶“可操作性和持續發展的張力”,即靈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體情況,分為若乾輯陸續推齣,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曆史、文化主題的另樣解讀。
《文化中國:永恒的話題叢書》第三輯共推齣5種。
《諸子百傢與文化元典》審視瞭中國古代文化元典産生、發展的曆程,認為其間含蘊著一種道德之善與精神之美,無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都具有匡時救世的意義。而在春鞦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百傢爭鳴,諸子競相創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陰陽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漸融閤,最終結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華文明便是在這些元典精神的承傳支撐下,與時俱進,吐故納新,逐漸地發展起來的。
《自然與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敘述瞭自春鞦晚期始,中經魏晉唐宋至晚明,由老、莊濫觴,至李贄更為張揚的崇尚自然、強調個性解放的思潮貫穿著中國思想史長河,從涓涓細流發展到驚濤拍岸,不可遏阻。繼之論說他們與孔、孟、程、硃為代錶的正統儒傢一理學傢一起,嚮社會傳遞齣“以道自任”,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政治訴求,遂共同完成瞭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構;並認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終走嚮自為,即如黑格爾所說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識”及“自我意識”。
《人格的獨立:從屈原到陸遊》以屈原、陸遊為代錶與紐帶,結閤具體曆史事件和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對眾多的古代文士關於凸顯個體存在、弘揚人格獨立與強調人的主體精神的各種錶現,作齣瞭生動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討。這些詩人、作傢,在創作中創新求變,作品展露齣鮮明的個性特色,充滿獨立不羈的精神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熱情,比興寄托、因物喻誌,給人們帶來巨大而恒久的審美快感。
《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闆橋》探討瞭詩歌與繪畫的共同起源、理論建構與錶現形態;並細緻描述齣詩人和書畫傢們因性格特質、人文情趣、生命取嚮而使之麵臨著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的衝突,不得不於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進行抉擇。凡此等等,皆交織作一幅斑斕繽紛的長捲,無不引發人們對藝術與人生的深沉思考。
《纔女風流:從李清照到柳如是》關注的是為數不太多,但卻極富纔情。給中國文學大廈增添瞭一筆亮麗色彩的女詩人、女作傢群。品讀她們的作品,可以瞭解古代社會女性對自己的愛情世界和婚嫻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還可以體會到女性對發揚母教優良傳統、培養傢族文化氛圍方麵的重要作用,如怎樣於傢宅內部組成南母女姊妹等參與構成的文學社團、如何逐漸步人社交場閤並産生影響。
本叢書麵嚮社會廣大讀書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讀者朋友的關注。倘濛您慨然指齣不足或謬誤之處,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傳遞齣一分濃濃的友情,而我們的歡迎與感謝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於濟南玉函山房
這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所睏擾,忽略瞭內心深處的寜靜與美好。這本書,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以暫時逃離喧囂的港灣。它帶領我重新審視“詩畫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那些高雅的藝術作品,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體會到的詩意。王維的詩,讓我們學會如何在山水之間尋找內心的平靜;鄭闆橋的畫,教會我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凡的美。書中並沒有迴避藝術傢的生活睏境和時代挑戰,反而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我看到瞭王維在仕途上的起伏,也看到瞭鄭闆橋在官場上的不妥協。這些真實的寫照,讓我覺得他們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凡人。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詩畫人生”,是一種在逆境中依然能夠保持樂觀和豁達的生活態度,是一種用藝術的力量去溫暖和照亮人生的智慧。它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也能注入一份詩意的色彩。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我便被它的書名深深吸引。“詩畫人生”,這個詞組本身就帶有一種悠遠而美好的意境,仿佛能讓人窺見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風雅。我一直對中國古典文學和繪畫藝術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將詩詞的韻味與畫麵的意境巧妙融閤的作品。書中提到“從王維到鄭闆橋”,這無疑涵蓋瞭兩個在中國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名字。王維,盛唐時期的大詩人、大畫傢,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早已是公認的典範。而鄭闆橋,清代揚州八怪之一,以其“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竹石畫和充滿生活氣息的詩文聞名,其人格魅力和藝術風格都獨具一格。我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勾勒齣從盛唐到清代,這兩位巨匠以及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藝術傳承與時代變遷。是會深入剖析他們的創作理念,還是會梳理他們的人生軌跡與藝術成就之間的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展現中國文人如何通過詩畫這一載體,錶達對人生的理解、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對時代的迴應。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承載瞭豐富的想象空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詩畫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贊嘆。作者的語言流暢而富有韻律感,在描繪詩畫作品時,仿佛也能讓人感受到文字的溫度和畫麵的色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對王維詩句中某個詞語的推敲,或者對鄭闆橋畫作中某一筆的解讀,都顯得極為精到和深刻。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藝術傢創作的動機和意圖,也讓我對作品本身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充滿瞭作者個人的感悟和思考。他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評判者位置,而是以一個同道者的身份,與讀者一同走進王維和鄭闆橋的世界。這種真誠的交流方式,讓我感覺非常親切,也更容易被書中的內容所打動。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兩位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風骨氣節。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在其他許多同類書籍中都未曾體會過的。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所描繪的“詩畫人生”,並非僅僅是簡單地將詩歌和繪畫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通過一種極為細膩和深刻的視角,去探尋中國文人內在的精神世界。我一直覺得,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藝術傢靈魂的投射。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讓我看到瞭王維筆下那份淡泊寜靜的禪意,如何在山水之間流淌,又如何與他的人生哲學相互印證。而鄭闆橋,他那些看似隨意的幾筆,卻蘊含著對世事人情的洞察,對竹子象徵的堅韌不拔的贊美,以及對自身清高孤傲品格的堅持。書中的分析,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具體作品的鑒賞,更重要的是,它挖掘瞭這些藝術傢的人生經曆、時代背景,以及他們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豁達與堅守。我仿佛能看到王維在山水間徘徊的身影,聽到鄭闆橋在竹林中吟哦的低語。這本書讓我對“詩畫人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在紛繁塵世中保持內心寜靜和獨立人格的方式。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書,更是一本人格塑造的指南,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對“詩畫融閤”這一概念的獨特闡釋。我原以為,所謂的詩畫融閤,更多的是指詩句與畫麵的互文關係,或者是藝術傢在創作中互相藉鑒。然而,這本書卻將這種融閤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它探討的是一種“意境”的共通,一種“精神”的流淌。王維的詩,以其簡潔的筆觸勾勒齣朦朧的山水意象,而他的畫,則仿佛能將觀者帶入詩中的意境,形成一種超越文字和圖像的感官體驗。書中對王維的解讀,讓我領略到一種“應物象形,托映於心”的創作之道,他並非僅僅在描繪景物,而是在抒發對宇宙人生的感悟。而到瞭鄭闆橋,雖然他的詩畫風格與王維截然不同,一個寫意,一個寫實,但那份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力量的贊頌,對世俗的超脫,卻是共通的。書中對鄭闆橋詩畫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他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與藝術創作融為一體,那種“胸中有丘壑,筆下生風雷”的氣勢,令人摺服。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詩畫融閤,是藝術傢內心世界的完整錶達,是他們對生活最真摯的迴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