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梦的觉知,倾听梦的召唤,找到自我疗愈的内在指引。凝聚作者三十余年解梦经验,结合上百个真实的解梦实例,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揭示梦的意义,阐述释梦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让你从解梦中获得自我成长与疗愈。
商品《梦的真相:梦的心理学解析与疗愈》有两版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不论我们是否记得梦,梦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梦调适着我们的情绪,平衡着我们的能量,有时还指引我们找到新视角、新观点,进而去解决问题。每天夜晚,梦都在寻求我们的注意,有时甚至异常强烈。梦的到来如同一种召唤,让我们对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有了更为开阔的觉察。我们或许没有在意梦,但是,当我们认真去倾听梦时,我们就获得了与我们某个层面存在的更广阔的联结,这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引领与无尽的资源。
尽管当代心理学已经发展出对赞钧孺烈兴趣,并在如何理解梦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如{可具体对梦进行工作方面依然有许多不确定性。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书中,作者米杉不仅就如何释梦提供了-套完整的方法,而且为如何通过梦进行心理治疗与个人成长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来自中外不同种族、年龄各异的梦者的130个简洁而生动的梦例,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梦作为治疗过程的一部分这一创造性的方法。
《梦的真相:梦的心理学解析与疗愈》就如何对梦进行工作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方法,无论对个人、团体或咨询都很适用。书中具体探讨了如何理解梦的讯息,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如何去联结梦中所透露出的内在资源。
米杉(Michel Claeys),比利时心理治疗师,2000年底定居北京,在做心理治疗的同时,为中国高校及心理专业机构提供培训与讲座。二十余年的专业经验使其广泛接触个人成长、团体工作、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丰富多样的流派方法,包括佩尔斯(Fritz Peris)的格式塔方法、埃里克森(Milton Erickson)的催眠术疗法、NLP、阿萨鸠里(Roberto Assagioli)的精神综合法(Psychosynthesis),以及一些古老的佛教修行和瑜珈传统中的呼吸、观想和思维控制方法。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他发展出其超个人心理治疗方法——本性治疗,在其著作《由心咨询——心理治疗中的超个人范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中有论述。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还有《应该补上的一课》(东方出版社,2006)。
引言
1.梦的事实
1.1 睡眠周期与梦
1.2 梦的研究
1.3 一些重要的“梦的事实”
2.梦的类型
2.1 性质的差别
2.2 不要把似梦体验与梦混淆
2.3 内容的差别
3.梦的工作
3.1 记住你的梦
3.2 记录梦境故事
3.3 识别梦境要素
3.4 解码并转译要素
3.5 改述梦境故事
3.6 识别讯息
3.7 梦的处理
3.8 梦的孵化与问属解决
4.梦的解析
4.1 梦在谈论我们自身
4.2 解读梦境要素
4.3 梦里的次人格
4.4 感受与情绪
4.5 梦中的死亡与濒死
4.6 梦中的时间:一个从“现在”延展开去的视角
4.7 梦与员性成长
4.8 梦中的性
4.9 转世再生类梦
4.10 梦境混淆
4.11 文化和个人因素
5.梦的象征意义:梦境要素的翻译指南
5.1 自然元素
5.2 动作行为
5.3 人物和角色
5.4 房屋、建筑与地点
5.5 交通工具和道路
5.6 其他物体
5.7 身体部位
5.8 动物
5.9 数字
5.1 0颜色
6.梦的治疗
6.1 对来访者介绍梦的工作
6.2 梦的故事
6.3 澄清梦的前后情境
6.4 识别信息
6.5 梦的处理
6.6 识别相关的“真实生活事件”
6.7 相信梦
6.8 对暗示性创伤的梦进行工作
6.9 弄清梦中与治疗进展有关的指示
6.10 个案研究
附录1:梦廊
附录2:梦的索引
附录3:梦境要素索引
延伸阅读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做梦。
人们想象并提出了很多试图解释做梦机制的理论模型。人类的梦的功能看起来极其复杂,所以也就不奇怪一些理论和模型有时会相互矛盾。据我所知,大多学术研究都只有非常有限的治疗价值。作为一名心理咨询治疗师,我主要的兴趣在于实际操作方面,即如何将梦作为治疗和个人成长的工具。因而,我只在此概要介绍有关梦的研究的某些方面,以帮助我们澄清对梦的理解及如何对梦进行工作。梦是情绪净化的过程在快速眼动期,脑最活跃的部分是与加工情绪信息相关的部分。因此,显而易见的是梦包括噩梦有着情绪处理的功能。情绪越强烈,我们越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对哈特曼(ErnestHartmann)而言,梦有着类似治疗的功能。无论是否记得梦,梦都容许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建立起“联结”。在快速眼动期,安全是由设定良好的肌肉抑制提供的,这能够阻止活动或将梦付诸行动。哈特曼说:“梦不只是要唤醒思维的网络,还要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结。梦是交叉联结,这些联结并非随意地发生,它们是由梦者的情绪引导的。梦贯穿一个主导的情绪。梦或最深刻的梦的画面隐喻性地解释梦者的情绪状态,这整个过程可能是功能性的。梦的活动通过交叉联结传递出兴奋或降低‘能量’。这有着即时安抚或减少困扰的作用,更为长期的功效与记忆相关——并非是巩固记忆,而是通过交叉产生新的联结。”
……
在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刻,我不禁回望2005年s月开始的米杉的第一个梦工作坊。几个对梦及自我成长热情极高的朋友从北京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我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办公室里,一起与米杉分享各自记录下来的梦。那时我们对米杉了解不多,对梦也是知之甚少。我记得小组成员在开始还很执着于探寻米杉对梦工作的理论背景,但慢慢地我们就在他的引领下进入到内在世界,探索体验并成长着。正是这样一种内在的吸引力,把大家召唤到一起,在工作了一周之后我们依然会以饱满的热情与动力加入到周末的活动中。此后,米杉的梦工作坊便再没有停歇过。一路倾听的梦积攒在我的记忆里,那些梦境犹如一幅幅经典的画作在某个莫名的时刻便会浮现在脑海里,甚至组员在分享时某一刻的表情都还历历在目……
米杉致力于梦的研究实践长达30余年,在中国可谓厚积薄发。这本书是他多年对梦工作积累的外化。注重应用的米杉同样关注总结经验,他善于学习,潜心个人成长,富有创造性,从不迷信权威,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种种特质,使得他可以摸索出一套实操可行、行之有效的解梦及疗愈的方法。对梦的重视与好奇是基于对人及人性如何理解而产生的,这一方法当然与他基于超个人心理的本性治疗方法密不可分。米杉写作时总是本着让读者可以通过自我阅读达到自助成长这一目标,所以他总是会想方设法把最实效、最好用的东西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解读梦的讯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他总是想让我们明白这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
坦白讲,市面上很多心理学书籍读起来都会让人感到有些疏离感,仿佛理论和自己的生活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近乎诗意的精准,她能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去描述那些我们自己都难以言说的幽微心绪。例如,书中对“失重感”和“迷失方向”这类常见梦境的剖析,不再是老生常谈的“缺乏安全感”,而是延伸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的漂泊感。这种贴合时代脉搏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提供了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一种重新构建自身叙事的勇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在世界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影子,现在都有了清晰的轮廓和名称。这是一次高效且充满启发性的心灵旅程,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自己,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解读的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夜里光怪陆离的景象感到好奇,醒来后那种似真非真的感觉总是萦绕心头。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心底密室的钥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符号,而是深入到情感的根源去探讨。举个例子,书中对“追逐”主题的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逃避”的肤浅理解,它揭示了我们内在对于成长和未竟之事的焦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很多心理学读物给不了的。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构建起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安全地、有逻辑地去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混乱片段。读完之后,我不再害怕入睡,反而开始期待每一个夜晚,期待那些隐藏的信息能够被温柔地揭示出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指南,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提问的智慧。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最初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翻开它的,毕竟市面上太多关于解梦的书籍都流于表面,充斥着武断的“这个梦意味着那个”的教条。但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层次的对话。它没有给我一个固定的“字典”,而是教会我一套“解码”的方法论。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富有洞察力,她擅长用生活中的小场景来引出深层的心理机制,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特别是书中关于“重复性梦境”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们在现实中陷入的思维定势,以及潜意识如何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来推动我们做出改变。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梦境是随机的噪音,读完后才明白,那其实是内心深处最真诚、最迫切的独白。这本书对情绪的捕捉极为敏锐,它让我意识到,梦境中的情绪强度,往往比梦境本身的内容更具指向性。这是一次关于自我对话的深刻学习,我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力量和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像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将内容割裂开来的作品,而是像一条精心编织的河流,从最基础的生理机制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情感原型和文化母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疗愈”部分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尊重。她没有承诺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而是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耐心的自我探索过程。书中提供的练习和引导语,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口号,而是设计得非常巧妙,能够有效地绕过意识的防御机制。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对于那些长期被一些特定梦境困扰,却不知道从何下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秩序的大门。它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将混乱的碎片重新归位,让心绪重获安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一个主要感受是,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想象力”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梦境是主观且不可靠的,是清醒逻辑的对立面。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展示了,梦境其实是我们最原始、最忠实的“叙事者”。它用视觉、隐喻和情感的语言,来处理那些我们在白天因为忙碌或恐惧而压抑住的信息。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象征意义的探讨也十分精辟,这避免了将复杂的个体经验简单化、标签化的陷阱。她强调了个人语境的重要性,使得书中的理论框架拥有了极大的延展性和适应性。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失败”和“恐惧”的方式——很多我视为负面体验的梦,在书中的解析下,竟然转化成了对潜能的积极暗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梦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更好地感知自己”的深度报告。
评分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内容不错,书很好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在阅读了米杉的书,并将我陈旧的日记翻出来后,我突然发现,原来我自己练习的解梦是如此粗浅!象是告诉我自己,宇宙是黑乎乎一团,这里有个星座,那里可能有个星团。但是对自己的内在根本没有系统和精确地认知。家排、精分、超个人心理学的知识在这里综于得到了融合。
评分是不错的书,很喜欢,是正版,装帧精美,印刷字体清楚,纸质好,无错别字,物有所值了,内容对我现在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需要的朋友建议购买,以后还会光顾的。不错的书,很喜欢,是正版
评分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我最近的心灵功课。这段时间以来,我接触到认知治疗、NLP、呼吸治疗、家排、头荐骨、针灸、催眠、禅修,因为生计的原因,我自己没有时间深入地进行研究,所以当了各种疗愈方法的小白鼠。同进,我计划和朋友一起推广一个家排及能量按摩结合的成长小组活动,帮助一个团体共同成长。所以,自己就做了无数次家排的治疗和练习。同时,有朋友推荐我参加某大师弟子的课程,说该老师能将家排与精神分析极好的结合,有很好的疗愈作用。家排和精分的结合??对这点我充满了好奇。
评分对于想了解梦境意义的人,是个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