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9年行政审判案例卷)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9年行政审判案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编
图书标签:
  • 行政审判
  • 审判案例
  • 案例分析
  • 法学
  • 法律
  • 行政法
  • 中国法律
  • 2009年
  • 案例集
  • 审判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1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64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9年行政审判案例卷)》从1992年6月编纂出版一本以来,到目前为止已连续编纂出版了12年,并出版了英文版,向世界各国发行。该书最初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从1996年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从2003年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人民法院出版社共同出版。该书的编纂出版,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法学界、法律界的高度评价。该书曾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法学薯作一等奖一名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目录

一、公安案件
二、工商管理案件
三、房产管理案件
四、土地管理案件
五、城市管理案件
六、行政征收案件
七、社会保障案件
八、婚姻生育案件
九、教育案件
十、行政复议案件
十一、国家赔偿案件
十二、其他案件

精彩书摘

一、公安案件
1.宋树珍诉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行政处罚执行行为案
(行政处罚执行行为的性质及审查)
(一)首部
1.裁判书字号
一审判决书: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08)朝行初字第35号判决书。
二审裁定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8)二中行终字第349号裁定书。
2.案由:诉行政不作为。
3.诉讼双方
原告(上诉人):宋树珍,女,1955年生,汉族,北京市人,北内集团总公司退休职工。
委托代理人:宋树香(原告之姐),女,1953年生,汉族,河北省青县人,北京化工实验厂退休职工。
被告(被上诉人):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住所地:北京市朝阳区道家园×号。
法定代表人:肖兴国,局长。
委托代理人:周雪艳,女,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干部。
委托代理人:齐京明,男,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干部。
4.审级:二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一审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朱军巍;代理审判员:武楠;人民陪审员:李秀敏。
二审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田希霖;审判员:徐宁、金丽。
6.审结时间
一审审结时间:2008年5月22日。
二审审结时间:2008年9月26日。
……

前言/序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比较法研究:欧盟、东盟与北美自贸区发展路径的审视 图书简介 本书以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为背景,聚焦于当代世界三大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EU)、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现美墨加协定USMCA前身)——的发展轨迹、制度架构及其对成员国经济、法律与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旨在通过精密的比较法和制度经济学视角,揭示不同一体化模式的内在逻辑、成效与局限。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区域组织的历史沿革,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治理体系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深入剖析“一体化”这一复杂过程在不同政治文化土壤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理论基础、制度构建、功能实践与未来展望四个宏观部分,共计十八章。 第一部分:区域一体化理论基础与比较分析框架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概念,如深度一体化、广度扩张、核心-边缘结构等。我们批判性地考察了早期的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和主权让渡理论(Pooling of Sovereignty)在解释欧盟模式时的有效性,并引入了地缘政治经济学(Geo-political Economy)的视角来审视东盟的“中心性”(Centrality)建构。 重点在于构建一套可操作的比较分析框架。该框架基于“制度粘性”(Institutional Stickiness)、“利益协调机制”(Interest Harmonization Mechanisms)和“外部冲击响应能力”(External Shock Responsiveness)三个维度,为后续对欧盟、东盟和北美模式的深入比较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这不仅关注了关税壁垒的消除,更侧重于非关税壁垒(NTBs)的软性治理,如标准互认、金融监管协调等“软法”的效力。 第二部分:三大模式的制度构建与演进路径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详细对比了三大区域组织的制度设计差异。 欧盟:从共同体到联盟的超国家化实践。 我们详细分析了欧洲法院(ECJ)在统一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首创性判例”作用,特别是“直接适用性”和“优先适用性”原则如何重塑了成员国国内法。本书着重探讨了欧元区危机暴露出的“财政主权与货币主权错配”问题,以及后《里斯本条约》时代,成员国在对外贸易、气候变化等领域权力再分配的动态平衡。特别对欧洲议会权力的提升及其在立法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度剖析。 东盟:协商一致与“东盟方式”的韧性。 东盟的特点在于其对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坚守。本书深入研究了东盟如何通过“社区愿景”(ASEAN Community Vision)的构建,在不进行深刻制度融合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合作的渐进式推进。我们对《东盟宪章》的法律效力和东盟共同体(AEC)实施中,如何平衡精英治理(Elite Governance)与国内政治阻力进行了细致考察,并探讨了“双轨制”(Two-Track Approach)在处理南海争端等政治安全议题时的内在机制。 北美FTA(NAFTA/USMCA):深度市场整合与主权保留的张力。 北美模式更侧重于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的硬性规则。本书重点分析了NAFTA中“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的争议性及其在USMCA中受到的约束与修改。此外,对三国在劳工标准、环境法规领域设置的“平行监督机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其在执行层面往往依赖于双边或三边政治压力而非强力的超国家仲裁机构的特点。 第三部分:功能实践与跨区域溢出效应 本部分转向实际效果的评估。我们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三大区域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引力(Trade Gravity)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净效应,并修正了传统引力模型中对“制度距离”的考量。 在法律层面,本书比较了三者在争端解决机制上的效率差异。欧盟的司法审查体系与东盟和北美的仲裁体系在可预测性、执行力和对国内司法独立性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分野。 更进一步,我们考察了这些区域组织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角色。例如,欧盟的“绿色新政”如何通过其“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东盟和北美等外部经济体产生事实上的“布鲁塞尔效应”(Brussels Effect),以及北美区如何通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重塑其供应链的弹性与政治安全考量。 第四部分:挑战、创新与区域一体化的未来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大国竞争以及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冲击,区域一体化组织面临共同的挑战——如何保持开放性同时加强内部韧性。 本书最后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欧盟正在向更深层次的“政治联盟”迈进,重点将转向公共债务的共同分担和更统一的国防采购。东盟则需要在应对“大国竞争陷阱”的同时,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的协同,避免“低效泛化”。北美模式则需在维护现有市场优势的同时,解决内部在移民和能源转型上的分歧。 全书的结论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单一模板,而是适应特定历史、地理和政治现实的复杂制度创新。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工具,以理解和应对21世纪地缘经济格局的重塑。全书引用了大量一手法律文件、官方统计数据及学术前沿研究,确保了论述的深度与严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巧的“解剖台”,将2009年中国行政审判的脉络细致地呈现出来。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判决书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原则、法律条文的解释以及裁判的理由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深入理解行政法学理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案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不同观点的交锋呈现在读者面前,并最终给出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行政机关的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不断地调整和界定的。书中对一些行政机关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软肋”的揭示,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有了更深的思考。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严肃性,也看到了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灵活性与智慧。

评分

翻开《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9年行政审判案例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法律课堂,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碰撞与思想的启迪。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法律判决的最终结果,更深入地挖掘了判决背后的思辨过程。对于那些对行政诉讼程序细节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里面的案例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实操手册”。它细致地展现了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程序性考量,以及在面临司法审查时所采取的辩护策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程序性违法的案例分析,它们清晰地说明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以及程序失当可能对实体公正造成的损害。同时,书中对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边界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而这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为我们描绘了司法机关是如何平衡行政效率与公民权利,是如何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的。这种对实践问题的深入剖析,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依法行政”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9年行政审判案例卷)》对我而言,是一本打开新视角的“万花筒”。它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行政诉讼,更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解读,折射出行政法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和本土化实践。书中的案例,有些我曾在新闻中略有耳闻,但通过这本书的深入剖析,我才真正理解了其背后的法律逻辑和裁判思路。它帮助我看到了法律条文如何被运用到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以及司法机关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公正与平衡。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类型行政争议的呈现,这让我对中国行政法的活力和发展趋势有了初步的认识。阅读这本书,不像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更像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它不断激发我的思考,让我尝试去理解法官的决策过程,去揣摩法律适用的细微之处。这对于我提升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独立判断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法律“侦探”,为我揭示了2009年中国行政审判领域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件密码”。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而是将这些条文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示了法律是如何在具体的纠纷中发挥作用的。我从中看到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也看到了公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书中的案例覆盖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类型行政行为的审判特点。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这些原则虽然在理论上耳熟能详,但通过具体的案例得以生动诠释,让我对其理解更加深刻。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其背后可能蕴含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而本书恰恰能将这些细微之处一一展现。它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案例正是连接法律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本沉甸甸的指南针,在浩瀚无垠的法律海洋中为我指明方向。作为一名对行政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清晰梳理复杂案例、深入剖析法律精神的读物,而《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9年行政审判案例卷)》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案例的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走进具体的司法实践。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挑选,代表了2009年度行政审判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典型问题。书中对案件事实的呈现既详尽又不冗余,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案件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它对裁判理由的解读,往往能直击核心,揭示出法官在审理过程中所考量的各种因素,以及法律条文在具体情境下的适用逻辑。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在分析过程中,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着力于阐释法律适用的原则、法律精神的体现,甚至是对未来法律发展的启示。这让我能够跳出孤立的案件视角,对整个行政法体系的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疑难复杂问题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帮助我理清了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