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此书,我深刻体会到一种由衷的“地方感”和“烟火气”。许多记载并非聚焦于京畿重地或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疆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态。作者似乎对不同省份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特有的行政操作流程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这些“地方志”式的细节,为我们重塑清代社会的面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地方经验叠加而成的复杂体。比如,书中对某些偏远地区税收征管的描述,与中央的政策指令之间产生的微妙偏差,清晰地勾勒出了帝国治理的实际困境与智慧。读到这些片段时,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泥土的芬芳和市集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阅读官方文书要生动得多,也更有助于理解中央集权下地方自治的微妙尺度。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史学著作,反而更像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随手拾起的珍珠,用一种非常自然、近乎闲聊的笔调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先生在自家书房里品茗夜谈,他信手拈来,从朝堂的秘闻到市井的轶事,涵盖的范围之广,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的细致描摹,那种细节的真实感,简直能穿透时空,让人真切感受到彼时的呼吸与脉搏。它不强求你记住每一个官方的日期或人名,而是致力于捕捉那些隐藏在正史背后、鲜活的“人味儿”——士大夫的私下往来、地方官员的办事手腕、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的智慧与困境。这种不拘一格、重在“传神”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清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它更像是一本提供独特视角的“侧影集”,而非标准化的“全景图”,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评分如果说要为这部作品找一个核心价值,我认为是它提供了一种“去神圣化”的历史视角。在很多传统史学作品中,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常常被置于神坛之上,被赋予过多的道德光环或绝对的正面意义。然而,在这些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人性化、更具矛盾性的历史图景。权力的腐蚀、人性的弱点、以及在特定体制下个体的无奈挣扎,都被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作者似乎怀有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他既非全盘否定,也非盲目赞颂,而是在冷静的观察之后,记录下他所见证的“真实面貌”。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可信度,也更容易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因为历史的运行规律和人性的幽微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永恒不变的。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结构下,个体如何能保有自己的清醒与判断力。
评分坦白说,初捧此卷时,我略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它呈现的知识密度和跳跃性远超预期。它并非按照清晰的编年体或分门别类的逻辑来组织材料,更像是一系列主题的碎片化集合,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将这些零散的记载串联起来,形成连贯的认知。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散文化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埋下关键的线索,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不加粉饰的冷峻与洞察,揭示了官僚体系内部的张力与平衡。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理想化的历史模型,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博弈、妥协与潜规则的真实世界。这种对“人性的局限”在历史进程中反复上演的刻画,使得全书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重构中去,而非被动接受,这种互动感是很多严肃史著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部笔记集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的,它在追求简洁明快的同时,又处处流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致与机锋。行文流畅,词藻古雅,但绝不堆砌辞藻。作者的笔力老到,擅长使用精炼的短句来概括复杂的情况,常常一个回合的论述,就将一个历史事件的症结剖析得淋漓尽致。对比其他一些冗长拖沓的清代笔记,此书的叙事效率极高,每一句话似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明显的注水或重复。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被智力挑战并获得解答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记录人物对话或事件冲突时,作者精准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话的语气和遣词造句,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感叹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
评分帮同事买的,领劵买的,超合适
评分准备把这套丛书收齐,除了个别几本基本不需要的。
评分最令人失望的一本,书的封面有很大一道折痕,太让人不爽了。
评分此书光绪十二年间成书。作者是公务员,业余时间写写笔记,相当于现在的博文。本书记录了当时官场轶事,尤其是达官贵人的互相倾轧、骄奢淫逸。也有一些其他事情的记载,可以补正史的不足。
评分东阳蒋君伯康,博雅有美材,母夫人在堂,春秋高矣。其家居室、园池、土地之富雄一邑,蒋君无所爱而独爱夫日,阅一日则曰「吾之日也」,因以「爱日」名其轩。其从女婿浦江郑格口以问余,余疑之曰:人之生,初未尝长也,日积而长之;初未尝老也,日积而老之。是日者,驱人使长而驱人于耄老之归者也,人常畏之,曷为爱之乎?已而思之,盖少与老异,情也。少之时,志强气盛,以少壮可守而在寿考可储,得一日至,则往之日益加,而来之日益损,故其心常畏之。至于强壮之余,神衰志索,来之日愈少,而自待之心愈轻,惟恐老之将及,得一日则心喜,以为天幸出期望之外,宜乎其爱之也。于身尚然而况于亲乎!人之上寿至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百年者,以日计不过三万六千八十者,劣其七千二百六十,又劣其七千二百。亲之身,至吾能养之时,已逾百年之半矣。而其长短之数往往不齐,其来者不可预知也;孝子之心,常不敢必得而逆忧之。甲往矣,又忧乙之日;乙往矣,又忧丙之日,如是者十日而一句。一句矣又以旬数之,三旬而一月,一月矣,则跃然喜曰:「吾亲之寿加一月矣!」积三月而一时,一时矣,则又跃然喜曰:「吾亲之寿加一时矣!」四时而成岁,岁成矣,则又忻然大喜曰:「吾亲之寿加一岁矣!」寿吾亲者,岁也;积以成岁者,日也。
评分最近买了不少书,读书如抽丝,慢慢抽,慢慢读。
评分2、发放《告读者书》,向读者宣传阅览室的规章制度,做好参考咨询工作,营造阅览室研究氛围,指导读者有效利用文献,并珍惜爱护古籍和特藏文献。
评分柳南隨筆/續筆 [清]王應奎撰。
评分还不错的清人笔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