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訂本)》的訪談中,艾愷以專業研究者的身份提齣精當的問題,梁漱溟悉心作答,內容涉及儒傢、佛傢、道傢的文化特點及代錶人物,也包括梁漱溟與諸多政治文化名人的交往經曆,以及他與20世紀中國曆史緊密關聯的一生。本書初版於2006年齣版,曾入圍第三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推薦圖書,榮獲“2006年十大好書”,二版於2011年齣版,兩版均加印多次。2015年8月,艾愷教授榮獲第九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奬”。三聯書店此次對原書做瞭全新增訂,不僅訂正錯訛,還增補瞭若乾珍貴插圖和注釋,艾愷教授亦為新版重新作序。
內容簡介 《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訂本)》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在寫作《*後的儒傢——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一書後,為印證事實,於1980年8月來華專訪梁漱溟先生的訪談記錄。談話中,梁漱溟論述瞭儒傢、佛傢、道傢的文化特點及代錶人物,也談及與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康有為、章太炎、鬍適、馮友蘭等的交往經曆,並迴顧瞭他一生的重要活動——任教北大、從事鄉建運動、創建民主同盟等。書中內容豐富,可作為瞭解與研究梁漱溟思想與活動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對讀者修身處世亦不乏啓迪。 ★我認為就算再過一百年,梁先生仍會在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且因為他錶裏如一的人格。與許多20世紀的儒傢信徒相比較,他更接近傳統的儒者,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他的思想,而非僅僅在學院中高談。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實現對儒傢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稀少的。
——艾愷
★梁先生的人生有點像個聖人,聖人悲憫持世,進而止不住要救世,總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諸行動,來改善這個社會。一般的讀書人安於書齋,隻滿足於筆下風雲,多徘徊於硯中風韻。從這個意義來講,梁先生有些類似於甘地這樣的聖者,通過自己的不斷奔走感化大地,於改造人生與社會中踐履一己的感悟。
——許章潤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種厚重感,那種老舊的紙張紋理和沉穩的色彩搭配,讓人一拿到手裏,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年代。我本來對梁漱溟先生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文字片段,大多是他早年關於文化和人生哲學的宏大論述。但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晚年口述”這種極其私密和坦誠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尤其欣賞艾愷教授作為訪談者的角色,他沒有試圖去過度解讀或美化梁先生,而是像一個耐心的聆聽者,引導齣那些經過歲月沉澱後的真實想法。讀起來,你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你正坐在一個燈光昏黃的書房裏,聽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以一種近乎絮叨的口吻,梳理他一生的睏惑與瞭悟。這種返璞歸真的敘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晦澀的議題,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和曆史的滄桑感。它不像一本純粹的哲學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人生迴憶錄,讓人在迴味中思考“好”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安頓自己的內心。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力量是潛移默化的,它沒有宏大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後的結晶。我體會到一種“大智若愚”的敘事風格,梁漱溟先生用最樸素的語言談論最深刻的命題,比如“如何對待痛苦”、“什麼是真正的孝道”。這種樸素,反而具有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它剝去瞭理論的外衣,直擊人性的核心需求。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他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在當下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重新審視人與大地、人與生命本身的連接,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僅是哲學思辨,更像是對現代人精神荒蕪的一種溫柔診斷。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很少去翻閱腳注或注釋,因為口述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原生性,它要求讀者放下評判,單純地去接受一位智者在生命暮年所展現齣的坦蕩與釋懷。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梁先生的過去,更是我們身處的時代迷惘。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傳統自傳那樣追求綫性時間脈絡的嚴密,反而更像是一種意識的流動和主題的反復叩問。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中西文化衝突與調和”的部分,梁先生的思考已經超越瞭簡單的對立與取捨,他試圖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座立體的橋梁。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自省,是當代許多浮躁的文化討論中罕見的深度。每一次談話的轉摺都顯得那麼自然,一會兒談到早年的齣傢念頭,一會兒又跳到對具體社會問題的觀察,這種跳躍感,恰恰模仿瞭晚年人記憶的真實狀態——某個瞬間的感悟能瞬間喚醒幾十年前的場景。艾愷的提問精準而剋製,像一把精巧的手術刀,總能在關鍵時刻切入要害,卻又不失對受訪者的尊重。我閤上書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某一句振聾發聵的名言,而是一種麵對復雜世界時,保持清醒與慈悲的姿態。這種姿態本身,就是對“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終極疑問最有力的迴應——好,是需要持續努力和不斷審視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不像那種需要集中所有精力去攻剋的學術著作,而是可以伴隨日常生活,在晨起或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的“精神補給”。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關於個人生活細節的描述,這些細碎的往事,非但沒有稀釋主題的嚴肅性,反而為梁先生的理論增添瞭血肉和溫度。它們讓讀者確信,眼前這位談論天下大道的長者,也曾為柴米油鹽、傢庭瑣事而煩惱,這種真實性極大地拉近瞭距離。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方法論”——即如何以一種持續反思、不斷嚮內求索的態度去麵對世界的復雜性。讀完之後,我沒有感到豁然開朗的輕鬆,反而多瞭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那就是繼承這種探尋真理、關注民生的精神遺産。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生命哲學沉澱之作。
評分我必須承認,閱讀此書的過程,是一次對既有認知體係的溫和顛覆。梁先生的晚年思想,明顯比他早期的激進姿態要圓融得多,但這絕非妥協,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解”。他不再固執於某一種模式的絕對正確,而是展現齣一種“皆可為我用”的豁達。特彆是他對傳統文化的重估,不是盲目復古,而是從實用主義和精神需求的層麵,重新挖掘其價值。這種論述的細膩之處在於,它展現瞭“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時代在變,方法在變,但人類對秩序、和諧、意義的追求是不變的。艾愷對曆史背景的補充和對梁先生思想脈絡的梳理,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口述的片段得以被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麵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內在支撐,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好”,是建立在對“不好”有深刻體察之上的平靜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