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

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冉昭德,陈直,郑天挺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史学
  • 名著
  • 选集
  • 古典文献
  • 二十四史
  • 史书
  • 中国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59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491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1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名著选》是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编选的。目的在通过选本训练学生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能力,并略知我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的各种体裁和基本内容。
本书先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六种选本,分册印行。体例不要求一致。或按年代先后,或按原著卷帙次第,或按问题性质分类,编次成书。
选本重点选录名著的代表作品,包括它所反映的这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文化思想的流派和民族关系等内容,以及著者的历史观点。
选本作了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尽量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

目录

说明
高帝纪上
高帝纪下
武帝纪 [存目,卷六武帝纪第六]
百官公卿表序 [存目,卷十九上、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下]
食货志上
食货志下
艺文志序
萧何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卜式兄宽传赞
张骞传 [存目,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主父偃传
杨恽传
霍光传
赵充国传 [存目,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贡禹传
鲍宣传
赵广汉传
扬雄传赞
刘歆传
儒林传序
龚遂传
咸宣传
严延年传
原涉传
匈奴传赞
西域传序赞
外戚传序
李夫人传
王莽传 [存目,卷九十九上、中、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上、中、下]

精彩书摘

萧何,沛人也。①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②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③何乃给泗水卒吏事,④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⑤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日:“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日:“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日:“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⑥汉王日:“何为乃死也?”何日:“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日‘天汉’,⑧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⑨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日:“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在《信传》。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①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②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刳属任何关中事。⑤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⑥上数使使劳苦丞相。(z)鲍生谓何日:“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赞侯,⑧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日:“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⑨何也?”上日:“诸君知猎乎?”日:“知之。”“知猎狗乎?”日:“知之。”上日:“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⑩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日:“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⑩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千)秋时为谒者,①进日:“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②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日:“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⑧上日:“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千)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陈稀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语在《信传》。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平谓何日:“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日:“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⑤悉所有佐军,如陈稀时。”客又说何日:“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贰以自污?⑥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前言/序言

  《中国史学名著选》是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编选的。目的在通过选本训练学生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能力,并略知我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的各种体裁和基本内容。
  本书先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六种选本,分册印行。体例不要求一致。或按年代先后,或按原著卷帙次第,或按问题性质分类,编次成书。
  选本重点选录名著的代表作品,包括它所反映的这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文化思想的流派和民族关系等内容,以及著者的历史观点。
  选本作了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尽量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
  选本尽可能采用最新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没有新标点本的选用较好版本,必要时附加校勘记。
  选本对于选录的名著都作了说明,简单介绍它的内容、体例、写作经过和通行版本,以及著者的生平、重要著述和学术影响,并说明选本的选录原则。
史海拾贝: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精粹 本书并非《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选本或续篇,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和解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关键篇章。它致力于呈现中华文明思想脉络的深度与广度,聚焦于那些构建了中国哲学、政治、伦理和社会结构的基石文本。 --- 第一部分:先秦的奠基——诸子百家的争鸣 本卷聚焦于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剧变催生了空前繁荣的思想探索,奠定了后世两千余年文明的底色。我们不以编年史的叙事方式展开,而是采撷不同学派的“神髓”,力求展现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相互间的张力。 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构建与实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孔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核心概念的精微之处。重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论语》的逐句注释,而是侧重于对“仁”的本体论探索。我们将探讨“仁”如何从个体修养扩展至社会政治的实践规范,以及孟子如何通过“性善论”为儒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特别引入了对“权变”思想的辨析,考察儒家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所展现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二、道家:自然无为的宇宙观 与儒家的入世精神形成鲜明对比,道家提供了一种迥异的生存哲学。本章着重阐释《道德经》中“道”的不可名状性与永恒性,并将其置于早期宇宙论的背景下考察。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权力滥用的一种深刻反思。此外,庄子的哲学转向,特别是其对“齐物”与“逍遥游”的阐述,被视为对僵化知识体系的彻底解构,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法家:以术驭人的帝国治理 法家的思想是理解秦汉帝国形态的关键。本部分细致梳理了商鞅变法背后的法、术、势理论体系。我们强调韩非子如何集前人之大成,构建起一套严密的、非人格化的权力运行机制。本章的论述重点在于,法家思想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效率的提升,以及这种对“人性恶”的预设,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统治艺术。 四、墨家与名家:被遗忘的侧音 墨家“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代表了早期中国社会中一种强烈的、带有普世色彩的道德理想。本部分将考察墨家如何在军事技术与社会组织上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并分析其哲学思想在后世被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同时,对名家“白马非马”的逻辑思辨,将被置于更广阔的古代逻辑学谱系中,探讨其对概念界限的早期探究。 --- 第二部分:秦汉之变——制度化与史学的兴起 在统一帝国的框架下,思想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家权力对思想的规制,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需求,塑造了新的学术风貌。 一、独尊儒术的结构性意义 本书审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并非简单地视作儒家对其他学派的简单胜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重点分析了董仲舒如何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家思想改造为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和政治合法性的官方学说。这种改造,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政治哲学的走向。 二、史学传统的成熟与典范 本卷的这一部分,侧重于考察汉代史学在记录、解释和评价历史事件中所确立的典范。史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年代记录,而是力求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因果。这种对历史叙事规范的建立,为后世的史学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通过对特定历史片段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史学家如何平衡“实录精神”与“褒贬义裁”之间的张力。 --- 第三部分:魏晋玄学与佛学的交融 随着东汉的衰落和王朝的动荡,社会重心从制度建设转向了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怀,玄学与外来宗教的传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一、玄学的兴起与清谈之风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并非无所事事,他们的“清谈”是对僵化儒家伦理的一种形而上的挑战。本章剖析了老庄思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被重新激活的过程。重点阐释了“贵无”思想,探讨了士人如何通过对“自然”和“本真”的推崇,来对抗黑暗的政治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脱。 二、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本书简要概述了佛教自东汉传入,至魏晋时期在士大夫阶层中逐渐流行的轨迹。特别关注了早期译经中的哲学选择,以及中国本土的玄学思维如何影响了佛教义理的阐释。例如,“格义”的出现,正是中国传统思维试图把握印度哲学的努力的体现。 --- 结语:思想遗产的永恒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这些古代文本和思想流派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它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批判性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对单一经典的膜拜,去理解中国思想史作为一门持续演化的动态学科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所选取的篇章和议题,旨在提供一条理解中国政治哲学、伦理观念和宇宙观的必经之路,而非对任何特定史学著作的简单复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选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涉中国古代史学殿堂的读者而言,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们如何高效地窥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端倪。我尤其欣赏编选者在篇目取舍上的独到眼光。他们并未贪多求全,试图将《汉书》的每一卷都囊括进来,那样只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相反,他们像是经验丰富的向导,精确地挑选了那些最能体现司马迁之徒、班固之笔的精髓章节。比如,对“武帝本纪”中涉及西域开拓和儒术独尊的关键段落的撷取,其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把握住汉代中后期政治走向的核心脉络。这种聚焦于“神来之笔”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原本厚重的史书变得平易近见。再者,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导读本,这个选本的注释和导读部分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解释,又克制地没有过度阐释,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思考和品味史料的原始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正与那位太史公司马迁的弟子,亲炙教诲一般。这本选集,无疑是进入汉代历史思维模式的一把绝佳钥匙。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本爱好者角度来看,这个《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汉书》文学性的保留与彰显。我们知道,《汉书》作为“后世史家之典范”,其文字的精炼和叙事的流畅性是无与伦比的。许多选本为了追求“学术普及”,往往会对古奥的词句进行大刀阔斧的“简化”,结果反而削弱了原著的风骨。但令人惊喜的是,这部选集在注释上非常审慎,它选择了以辅助理解为主,而非替代阅读。例如,在叙述卫青、霍去病传奇的篇章中,那些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对话,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呈现给我们,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闻到塞外的风沙味。这种对原典音韵和节奏的珍视,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古代叙事艺术的熏陶。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古典汉语文学美学的回归,让人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沉醉于那份属于两汉的雄浑气象之中。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感受,那一定是“精准的剂量”。市面上关于史学名著的选本多如牛毛,很多都像自助餐一样,什么都有,但没有一样是真正能让你饱足的。然而,这个选本的每一篇选文,都像是一剂精心调配的药方,恰到好处地击中了理解汉代社会脉搏的关键穴位。我尤其关注它对《儒林列传》和《酷吏列传》的取舍。这两篇代表了汉代思想与暴力机器的两极,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那种思想被压制、道德被践踏的张力感瞬间就扑面而来。这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体现——作者明白,要理解一个时代,光看帝王的功过是不够的,更要看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思考和如何受苦的。这种选材上的“对仗”,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让读者不再满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

初次捧读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克制美学”。它没有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排版或者过度现代化的语言重构,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籍的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对原貌的尊重,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避免了在转述过程中丢失微妙的语义差别。但有趣的是,这种庄重感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编者似乎深谙“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之道。他们通过巧妙地在关键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传记之间进行跳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叙事路径。比如,从霍光集团的兴衰,到外戚专权的尾声,再到光武中兴前的社会张力,这些看似分散的篇章,在选本的组织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部微型的“两汉政治权力交接史”。这种非线性的、但逻辑严密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是在记忆事件,更是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历史分析框架。这种体验,远胜于机械地背诵帝王年表,它激活了历史的鲜活生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编者在学术眼光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接任何“选本”都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选本往往为了追求篇幅的“完整性”而牺牲了文本的连贯性,读起来支离破碎,如同品尝一桌只剩下了零星几道菜肴的宴席。然而,拿到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后,我的疑虑大半被打消了。它的编排逻辑,似乎是围绕着“汉代制度变迁史”这一条暗线徐徐展开的。比如,选本中对“高后纪”和“文景诸王列传”的并置,巧妙地展示了外戚干政的幽微和地方分权的早期尝试,这种并置本身就比单纯阅读某一篇的独立叙述更能启发我们对历史动力学的理解。不同于教科书那种平铺直叙的论述,《汉书》的魅力在于其人物描摹的立体感和事件叙述的戏剧性。这个选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种文学性和史学性的结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游侠列传”的选取——它不仅是社会史的侧面反映,更是对汉代法律精神松紧度的绝佳注解。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心理结构和权力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选材无疑是提供了极富营养的“佐料”,让人在阅读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股潜藏在制度背后的复杂人性。

评分

4、《资治通鉴选》 本册编注者:王仲荦等

评分

6、《史记选》 本册主编:来新夏

评分

各选本及作者简介

评分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

评分

陈直,江苏镇江人,生于1901年。青年时代做过学徒、家庭教师、县志篡修、县志编修委员、义学教员等。曾考取清华研究院,因家境贫寒,未能就读。他坚持自学研究,完成了多种著述,并参加了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词典》的撰写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了日伪的封官许愿,于1940年毅然逃出沦陷区,绕道香港,经昆明、贵阳、成都,抵达陕甘。相继供职于兰州、西安等地的金融机构,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在此期间,他将一切业余时间倾注于秦汉瓦当、货币、玺印、陶器的收集与研究工作。1950年,经著名学者、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的推荐,由侯外庐校长约请,来西北大学历史系执教。1963—1964年间,应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和佟冬的邀请,赴北京大学和东北文史研究所,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讲学活动。由于种种特殊原因,1979年才晋升为教授。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好好阅读。

评分

6、《史记选》 本册主编:来新夏

评分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今本120篇,130卷。纪传体东汉史。

评分

很好。。。。。。。。。。。。

评分

4、《资治通鉴选》 本册编注者:王仲荦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