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选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涉中国古代史学殿堂的读者而言,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们如何高效地窥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端倪。我尤其欣赏编选者在篇目取舍上的独到眼光。他们并未贪多求全,试图将《汉书》的每一卷都囊括进来,那样只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相反,他们像是经验丰富的向导,精确地挑选了那些最能体现司马迁之徒、班固之笔的精髓章节。比如,对“武帝本纪”中涉及西域开拓和儒术独尊的关键段落的撷取,其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把握住汉代中后期政治走向的核心脉络。这种聚焦于“神来之笔”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原本厚重的史书变得平易近见。再者,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导读本,这个选本的注释和导读部分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解释,又克制地没有过度阐释,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思考和品味史料的原始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正与那位太史公司马迁的弟子,亲炙教诲一般。这本选集,无疑是进入汉代历史思维模式的一把绝佳钥匙。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本爱好者角度来看,这个《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汉书》文学性的保留与彰显。我们知道,《汉书》作为“后世史家之典范”,其文字的精炼和叙事的流畅性是无与伦比的。许多选本为了追求“学术普及”,往往会对古奥的词句进行大刀阔斧的“简化”,结果反而削弱了原著的风骨。但令人惊喜的是,这部选集在注释上非常审慎,它选择了以辅助理解为主,而非替代阅读。例如,在叙述卫青、霍去病传奇的篇章中,那些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对话,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呈现给我们,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闻到塞外的风沙味。这种对原典音韵和节奏的珍视,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古代叙事艺术的熏陶。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古典汉语文学美学的回归,让人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沉醉于那份属于两汉的雄浑气象之中。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的感受,那一定是“精准的剂量”。市面上关于史学名著的选本多如牛毛,很多都像自助餐一样,什么都有,但没有一样是真正能让你饱足的。然而,这个选本的每一篇选文,都像是一剂精心调配的药方,恰到好处地击中了理解汉代社会脉搏的关键穴位。我尤其关注它对《儒林列传》和《酷吏列传》的取舍。这两篇代表了汉代思想与暴力机器的两极,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那种思想被压制、道德被践踏的张力感瞬间就扑面而来。这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体现——作者明白,要理解一个时代,光看帝王的功过是不够的,更要看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思考和如何受苦的。这种选材上的“对仗”,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让读者不再满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初次捧读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克制美学”。它没有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排版或者过度现代化的语言重构,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籍的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对原貌的尊重,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避免了在转述过程中丢失微妙的语义差别。但有趣的是,这种庄重感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编者似乎深谙“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之道。他们通过巧妙地在关键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传记之间进行跳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叙事路径。比如,从霍光集团的兴衰,到外戚专权的尾声,再到光武中兴前的社会张力,这些看似分散的篇章,在选本的组织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部微型的“两汉政治权力交接史”。这种非线性的、但逻辑严密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是在记忆事件,更是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历史分析框架。这种体验,远胜于机械地背诵帝王年表,它激活了历史的鲜活生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编者在学术眼光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接任何“选本”都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选本往往为了追求篇幅的“完整性”而牺牲了文本的连贯性,读起来支离破碎,如同品尝一桌只剩下了零星几道菜肴的宴席。然而,拿到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汉书选》后,我的疑虑大半被打消了。它的编排逻辑,似乎是围绕着“汉代制度变迁史”这一条暗线徐徐展开的。比如,选本中对“高后纪”和“文景诸王列传”的并置,巧妙地展示了外戚干政的幽微和地方分权的早期尝试,这种并置本身就比单纯阅读某一篇的独立叙述更能启发我们对历史动力学的理解。不同于教科书那种平铺直叙的论述,《汉书》的魅力在于其人物描摹的立体感和事件叙述的戏剧性。这个选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种文学性和史学性的结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游侠列传”的选取——它不仅是社会史的侧面反映,更是对汉代法律精神松紧度的绝佳注解。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心理结构和权力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选材无疑是提供了极富营养的“佐料”,让人在阅读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股潜藏在制度背后的复杂人性。
评分4、《资治通鉴选》 本册编注者:王仲荦等
评分6、《史记选》 本册主编:来新夏
评分各选本及作者简介
评分《三国志》,西晋陈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
评分陈直,江苏镇江人,生于1901年。青年时代做过学徒、家庭教师、县志篡修、县志编修委员、义学教员等。曾考取清华研究院,因家境贫寒,未能就读。他坚持自学研究,完成了多种著述,并参加了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词典》的撰写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了日伪的封官许愿,于1940年毅然逃出沦陷区,绕道香港,经昆明、贵阳、成都,抵达陕甘。相继供职于兰州、西安等地的金融机构,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在此期间,他将一切业余时间倾注于秦汉瓦当、货币、玺印、陶器的收集与研究工作。1950年,经著名学者、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的推荐,由侯外庐校长约请,来西北大学历史系执教。1963—1964年间,应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和佟冬的邀请,赴北京大学和东北文史研究所,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讲学活动。由于种种特殊原因,1979年才晋升为教授。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好好阅读。
评分6、《史记选》 本册主编:来新夏
评分《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今本120篇,130卷。纪传体东汉史。
评分很好。。。。。。。。。。。。
评分4、《资治通鉴选》 本册编注者:王仲荦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