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純粹的文本愛好者角度來看,這個《中國史學名著選:漢書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漢書》文學性的保留與彰顯。我們知道,《漢書》作為“後世史傢之典範”,其文字的精煉和敘事的流暢性是無與倫比的。許多選本為瞭追求“學術普及”,往往會對古奧的詞句進行大刀闊斧的“簡化”,結果反而削弱瞭原著的風骨。但令人驚喜的是,這部選集在注釋上非常審慎,它選擇瞭以輔助理解為主,而非替代閱讀。例如,在敘述衛青、霍去病傳奇的篇章中,那些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和人物對話,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呈現給我們,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能聞到塞外的風沙味。這種對原典音韻和節奏的珍視,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對古代敘事藝術的熏陶。它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古典漢語文學美學的迴歸,讓人在學習曆史的同時,也沉醉於那份屬於兩漢的雄渾氣象之中。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中國史學名著選:漢書選》的感受,那一定是“精準的劑量”。市麵上關於史學名著的選本多如牛毛,很多都像自助餐一樣,什麼都有,但沒有一樣是真正能讓你飽足的。然而,這個選本的每一篇選文,都像是一劑精心調配的藥方,恰到好處地擊中瞭理解漢代社會脈搏的關鍵穴位。我尤其關注它對《儒林列傳》和《酷吏列傳》的取捨。這兩篇代錶瞭漢代思想與暴力機器的兩極,將它們放在一起對比閱讀,那種思想被壓製、道德被踐踏的張力感瞬間就撲麵而來。這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力體現——作者明白,要理解一個時代,光看帝王的功過是不夠的,更要看那個時代的人是如何思考和如何受苦的。這種選材上的“對仗”,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讓讀者不再滿足於“發生瞭什麼”,而是開始追問“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接任何“選本”都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選本往往為瞭追求篇幅的“完整性”而犧牲瞭文本的連貫性,讀起來支離破碎,如同品嘗一桌隻剩下瞭零星幾道菜肴的宴席。然而,拿到這本《中國史學名著選:漢書選》後,我的疑慮大半被打消瞭。它的編排邏輯,似乎是圍繞著“漢代製度變遷史”這一條暗綫徐徐展開的。比如,選本中對“高後紀”和“文景諸王列傳”的並置,巧妙地展示瞭外戚乾政的幽微和地方分權的早期嘗試,這種並置本身就比單純閱讀某一篇的獨立敘述更能啓發我們對曆史動力學的理解。不同於教科書那種平鋪直敘的論述,《漢書》的魅力在於其人物描摹的立體感和事件敘述的戲劇性。這個選本最大限度地保留瞭這種文學性和史學性的結閤。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遊俠列傳”的選取——它不僅是社會史的側麵反映,更是對漢代法律精神鬆緊度的絕佳注解。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心理結構和權力運作的讀者來說,這樣的選材無疑是提供瞭極富營養的“佐料”,讓人在閱讀曆史事件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股潛藏在製度背後的復雜人性。
評分初次捧讀這本《中國史學名著選:漢書選》,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剋製美學”。它沒有采用那種花裏鬍哨的排版或者過度現代化的語言重構,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瞭古籍的莊重感和曆史的厚重感。這種對原貌的尊重,對於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避免瞭在轉述過程中丟失微妙的語義差彆。但有趣的是,這種莊重感並不意味著晦澀難懂。編者似乎深諳“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之道。他們通過巧妙地在關鍵曆史節點的關鍵人物傳記之間進行跳轉,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敘事路徑。比如,從霍光集團的興衰,到外戚專權的尾聲,再到光武中興前的社會張力,這些看似分散的篇章,在選本的組織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瞭一部微型的“兩漢政治權力交接史”。這種非綫性的、但邏輯嚴密的結構,使得讀者在閱讀中不僅是在記憶事件,更是在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曆史分析框架。這種體驗,遠勝於機械地背誦帝王年錶,它激活瞭曆史的鮮活生命力,讓人不得不佩服編者在學術眼光和教學實踐之間的平衡把握。
評分這部《中國史學名著選:漢書選》的選本,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對於那些初涉中國古代史學殿堂的讀者而言,它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指引我們如何高效地窺見“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端倪。我尤其欣賞編選者在篇目取捨上的獨到眼光。他們並未貪多求全,試圖將《漢書》的每一捲都囊括進來,那樣隻會讓初學者望而卻步。相反,他們像是經驗豐富的嚮導,精確地挑選瞭那些最能體現司馬遷之徒、班固之筆的精髓章節。比如,對“武帝本紀”中涉及西域開拓和儒術獨尊的關鍵段落的擷取,其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足以讓人在短時間內把握住漢代中後期政治走嚮的核心脈絡。這種聚焦於“神來之筆”的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原本厚重的史書變得平易近見。再者,不同於純粹的學術導讀本,這個選本的注釋和導讀部分也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必要的曆史背景和人物關係解釋,又剋製地沒有過度闡釋,留下瞭足夠的空間供讀者自行思考和品味史料的原始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仿佛正與那位太史公司馬遷的弟子,親炙教誨一般。這本選集,無疑是進入漢代曆史思維模式的一把絕佳鑰匙。
評分5、《後漢書選》 本冊編注者:束世澂
評分很好。。。。。。。。。。。。
評分20世紀60至90年代,中華書局陸續齣版瞭鄭天挺先生主編的《中國史學名著選》叢書,包括《漢書選》(1962年12月第1版)、《三國誌選》(1962年12月第1版)、《左傳選》(1963年9月第1版)、《資治通鑒選》(1965年12月第1版)、《後漢書選》(1966年1月第1版)、《史記選》(1990年2月第1版),共六種。
評分《後漢書》,南朝宋範曄撰。今本120篇,130捲。紀傳體東漢史。
評分很好。。。。。。。。。。。。
評分《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瞭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錶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捲,共八十萬字。
評分5、《後漢書選》 本冊編注者:束世澂
評分《漢書》是紀傳體斷代史書的開山之作,最主要的部分是本紀和列傳。本紀,雖說是編年的體例,是記述的綱領,其實也主要是記述的人物——皇帝的情況,並涉及到與皇帝有關的許多大臣的任免和生死,以及許多諸侯王等分封、徙封、薨等,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人物傳記資料。列傳更是專門記述人物的,既有社會地位高貴的王侯將相、外戚後妃,如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王陵等開國元勛,有韓信、彭越、英布等失敗的功臣大將等,有也有許多各方麵的人物,有陳勝、吳廣、項羽、張耳、陳馀等起義者,有黃霸、硃邑、龔遂等循吏,有郅都、寜成、張湯、杜周等“以酷烈為聲”的酷吏。有巴蜀卓氏、杜陵樊嘉、平陵如氏等富商大賈等,有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揚雄等文人學者,有蒯通、陸賈、隨何、酈生等遊說謀略之士等,有郭解、劇孟、硃傢等遊俠,還有皇帝寵臣鄧通、董賢等人。班固不僅以如椽之筆記述瞭諸多人物,而且還對人物分類進行瞭一係列的研究,對忠奸等進行瞭諸多分析,對人物成敗也進行瞭考察,可以說漢代各階層的代錶人物都在《漢書》中或多或少地留下瞭自己的足跡。後人可在字裏行間窺見西漢社會的一個側麵。這些傳記,除記述其生平外,還顯示著人物成敗的規律。此外,還有周邊民族的列傳,匈奴、西南夷、南粵、朝鮮等,其中也有許多匈奴單於、南越國王等統治者的傳記資料。因此,《漢書》人物傳的史料價值也很高,是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典型畫像。
評分1、《漢書選》 本冊主編:冉昭德、陳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