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内容包括新版自序;自序;原版自序;台版自序;**章重评顾恺之及其画论;**节从谢赫《古画品录》谈起;第二节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第三节关于顾恺之绘画创作的几个故事;第四节顾恺之和六朝几位画家的比较;第五节顾恺之的贡献主要在画论;第六节关于顾恺之三篇画论问题;第七节中国绘画在艺术上的有效觉醒;第八节顾恺之传神论的产生;第九节顾恺之画论的影响和评价;第二章《论画》点校注译;**节《论画》点校注释;第二节《论画》译文;第三章《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译;**节《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释;第二节《魏晋胜流画赞》译文;第四章《画云台山记》点校注译等等。 陈传席 著 著作 陈传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教授。已出版学术著作《六朝画论研究》(8版)、《中国山水画史》(12版)、《中国绘画美学史》 (9版)、《中国紫砂艺术》、《陈传席文集》(1―9卷)、《北窗臆语》等53部,并有部分著作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已发表学术文章近千篇。同时发表小说、散文、杂记、译文等二百余篇,并出版《陈传席画集》等。初翻此书,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装帧朴素,内容却极其扎实,是那种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咀嚼的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流传已久、众说纷纭的画论观点时,所采取的那种审慎的、多角度的考量。比如对顾恺之“形神兼备”论的再解读,作者并未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士人精神气质中去考察其生成逻辑,分析其在后世被如何“误读”或“光大”。这种“拨开迷雾见本质”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学术辩论。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可供参考的学术范式。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相较于前版,在史料的补充和论证的深化上看得出下了大工夫。读起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将原本零散的画论碎片,精心打磨成了一幅完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图景。尤其在对六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理论探讨,以及它如何反哺纯粹的文人画理论的这一交叉点上,作者的论述极具启发性。那种将不同艺术门类融会贯通的宏大视野,让人佩服。虽然学术性很强,但行文的节奏把握得当,避免了纯粹的堆砌术语,保证了必要的流畅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不至于感到完全的晦涩难懂。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中国哲学和魏晋风度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障碍,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的巨大满足感。它不像一些流行的艺术普及读物那样轻松愉快,而是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回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绘画与玄学、文学之间关系论述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言不尽意”的审美困境是如何驱动画家们去探索视觉表达的新路径的。这种将艺术实践与其思想根源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为理解中国画的内在精神提供了新的钥匙。全书结构清晰,逻辑链条严密,读完后,以往模糊的理论概念似乎都清晰地定位在了历史坐标上。
评分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它不是供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而是献给真正热爱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求知者。作者对所涉及的史料的掌握程度令人叹服,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详实的文献支撑。我最欣赏的是其对理论“惰性”的警惕,即如何避免将后世对魏晋风度的浪漫想象投射到当下的理论分析中去。全书在批判性继承中前行,对诸多“定论”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质疑,这种学术上的勇气和审慎,是如今许多研究中难得一见的品质。对于想要构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扎实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关于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的专著,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梳理历代画论的脉络时,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在探讨“气韵生动”等核心概念的演变时,旁征博引,将不同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读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在那个动荡不安却又思想碰撞剧烈的时代,艺术的理想是如何被建构和坚守的。对于那些醉心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人触摸到古人对“美”与“道”的深刻理解。书中的引文考证严谨,注释详尽,足以见得作者在文献梳理上下了多少功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