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礼:湘西神秘婚丧礼俗考察记

喊礼:湘西神秘婚丧礼俗考察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绍兴 著
图书标签:
  • 湘西
  • 民俗
  • 婚丧嫁娶
  • 礼俗
  • 喊礼
  • 文化人类学
  • 田野调查
  • 少数民族
  • 中国民俗
  • 湘西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4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77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湘西武陵土家族聚居的“五溪”腹地,沟壑密林中,一群没有自己文字的“礼生”,靠师徒口耳相传,向不识字、不懂汉语的山野村民演唱者《诗经》、《论语》、《河图》、《洛书》……汉儒文化中最经典最深邃的礼仪文化,千百年来在“化外”蛮荒之地流传,却是容身于楚巫招魂仪式之中、依附在与佛教斗法的辰州符上。其中隐藏了什么样的辛酸和秘密?

内容简介

《喊礼:湘西神秘婚丧礼俗考察记》是作者多年来在湘西武陵山区实地考察而整理记录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这种流传当地的习俗记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礼俗文化。一群没有自己文字的当地人,千百年靠口耳相传,在当地人的婚丧活动中演唱和讲解着《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文中记录的活动仪式、演唱文本和曲调,对于文学、民俗学、民族学、音乐和舞蹈等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贾绍兴 号“人之初”,生于1949年,湖南龙山人,湘西古五溪土家族后裔。从过政,经过商,尤爱作文,成就颇微。特热衷于当地流传的洪水文化、盘瓠文化、穴居文化、梯玛文化、端午文化、酉水文化、礼仪文化、婆婆神文化等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发表和出版相关作品百余万字。《酉水船歌》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酉水船歌”被列入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其本人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酉水船歌”的传承人。

目录

序/1
概述/1

第一编丧事演礼/7
第一章 家祭堂奠/13
第一节 行排班礼/14
第二节 行陈设礼/15
第三节 行成服礼/17
第四节 行盥洗礼/19
第五节 行省视礼/20
第六节 行初献礼/22
第七节 行亚献礼/24
第八节 行三献礼/27
第九节 行排班礼/29

第二章 家祭朝奠/29
第一节 行排班礼/29
第二节 行陈设礼/30
第三节 行盥洗礼/32
第四节 行省视礼/32
第五节 行初献礼/34
第六节 亚献礼/39
第七节 三献礼/42
第八节 行排班礼/44

第三章 讲书和说礼/45
第一节 行排班礼/45
第二节 行盥洗礼/46
第三节 行上香礼/47
第四节 行进酒礼/48
第五节 行献箔礼/48
第六节 行讲书礼/49
第七节 行说礼礼/51

第四章 招魂/52
第一节 行点灯礼/54
第二节 行东方招魂礼/56
第三节 行南方招魂礼/58
第四节 行西方招魂礼/60
第五节 行北方招魂礼/62
第六节 行中央招魂礼/63
第七节 行接亡人过桥礼/66
第八节 行接亡登莲台礼/66
第九节 行接亡升座礼/67
第十节 行排班礼/68

第五章 客祭堂奠/69
第一节 行排班礼/70
第二节 行陈设礼/70
第三节 行盥洗礼/72
第四节 行省视礼/73
第五节 行初献礼/75
第六节 行亚献礼/79
第七节 行三献礼/82
第八节 行排班礼/85

第六章 家祭暮奠/85
第一节 行排班礼/87
第二节 行陈设礼/88
第三节 行盥洗礼/89
第四节 行省视礼/90
第五节 行上香礼/92
第六节 行初献礼/94
第七节 行初绕棺礼/97
第八节 行亚献礼/101
第九节 行再绕棺礼/104
第十节 行三献礼/108
第十一节 行三绕棺礼/111
第十二节 行上香礼、侑酒礼/115
第十三节 行侑食礼/116
第十四节 行资箔礼/118
第十五节 行告成礼/119
第十六节 行撤馔礼/120
第十七节 行送神(行)礼/122
第十八节 行撤班礼/122
第十九节 行祝福礼/123

第七章 表席/123
第一节 行外堂表席礼/123
第二节 行内堂表席礼/124
第三节 行阴阳先生表席礼/124
第四节 行礼生表席礼/125
第五节 行移灵柩表席礼/125

第二编 婚事演礼/126
第一节 行庙见礼/127
第二节 行大拜堂礼/130

第三编 喊礼曲谱/132
第一节 平调/132
第二节 悲调/140
第三节 乐谱/144

后记/162

精彩书摘

行招魂礼时要专门布置场面,一、设置“五方五位”。在坪场上分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用一张大桌子或大椅子分别设立东方青帝仁德尊神、南方赤帝义德尊神、西方白帝礼德尊神、北方黑帝智德尊神、中央黄帝信德尊神之位。神位上摆放香、米、利市、酒杯,上撑开一把大伞以遮天。二、设置地狱。在神位前的场地上覆设一匹瓦,代表地狱;瓦下放一颗鸡蛋,代表亡魂。三、搭归魂桥和莲台。在招魂回归的路上(坪场至堂屋),悬铺黑布搭归魂桥,也叫“鬼桥”,作亡人回归之用;桥尾摆一张大椅子铺上黑布,代表升仙台,作亡人坐莲台之用;莲台后面设面盆和手巾,作亡人洁身之用。
招魂时,引礼生舞动降魔杵和引魂幡拜五方,同时读文、念咒、画符、破狱以招魂归来。礼仪的一般过程和内容如本章所录。这与屈原《招魂》有异,应是楚巫与土家文化结合后的原生态的“招魂”习俗。
为了证实礼生所喊的亡魂是否“过仙桥”、“登莲台”、“升神座”,丧家还暗地里专门请有“看魂”人。这种人叫“亮眼睛”,走夜路必见鬼,还能见死人赶场、活人飘魂……。丧家请的“看魂”人一般都与亡人生前较熟,但和礼生不熟,免得碍于情面或串通一气不讲真话,即亡灵之魂未回到家却讲“看见”回来了。亮眼睛混在人堆,只向主祭者悄悄点头或摇头:若摇头,则“未见”亡魂“上桥”,那主孝子任由礼生喊唱,手捧的代表亡魂的“灵牌”就是不往神龛内移;若点头,则“已见”亡魂“上桥”,孝子就手捧“灵牌”引导新亡过桥、登台、升座,最后升炮作大乐以贺。所以,招魂是对礼生功夫深浅的考验。为了让亡魂顺利回归故里,不致于忙而无功,礼生除请师、歌诗、奏乐外,还要显几手绝招。
一是,行点灯礼。点《河图》灯,唱《河图》词;点《洛书》灯,唱《洛书》词。赞《河图书灯词》,“盖取四方之正气,以避五方之邪异”。
二是,行辰州符“招魂”。
1.引礼生念《华幡文咒》:身似金龙腰似牛,八大金刚坐两头。黄巾力士齐拥护,六丁六甲随我游。前朝流传众师祖,助我弟子破地狱。降魔杵霹雳现,斩关截锁总不留。吾奉先祖遗诀,能使鬼哭神愁。
2.引礼生读《破狱诀》:吾奉文公令,接引亡人魂。有关自开,有锁自脱,不开不脱,神杵斩落!
3.引礼生边读《破狱诀》,边用神杵(锡杖)在地上画“字讳”。因礼生的师承不同,所画字讳也不完全一样,以下列举三种形式的“字讳”。

前言/序言

  最近,经文化部批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喜可贺!与此相关,土家族学者贾绍兴先生继出版《酉水船歌》后,又要出版民俗礼仪文化的《喊礼》,也可喜可贺!
  “酉水船歌”和“喊礼”都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之宝贵,来之不易。船歌形成于穿越湘鄂渝黔一千多里的长河上,喊礼则成稿于湘鄂渝黔交界处的土家苗乡,作者没有数十年的刻意追求和三五年的校核修改是做不出来的。
  “喊礼”与“酉水船歌”不同。酉水船歌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喊礼”原本为纯儒教婚丧礼仪,传人“古五溪”与当地土家族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婚事礼仪文化和丧事礼仪文化。有了土家人今天的“喊礼”,你仿佛看到了孔子当年主持婚丧礼仪、指挥礼生和乐师演唱《诗经》、《孝经》、《易·序》时的情形;你仿佛参与了屈原当年所看到的全套楚巫“招魂”仪式。你因此会对一个原本不识汉字甚至不懂汉语的民族,怎么传承了满口“之乎者也”的“喊礼”来了兴趣!
  是呀,认识“喊礼”需要兴趣,解读湘西需要兴趣。神秘的湘西处于“古五溪”腹地,蕴藏着许多不为外人知悉的谜。这里的土家族原本不识汉字不懂汉语,长期土司自治,有着“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封闭。但是,就是这里,成就了影响世界的文学大师屈原和沈从文;就是这里,输出了人类起源神话的盘瓠文化、洪水文化、端午“抢水头”文化;就是这里,出土了轰动全国的里耶秦简、秦楚古城、“南方长城”……这些,都是由一部分先行者的兴趣而取得的成果。有兴趣就会有收获!我们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湘西解谜。
《湘西秘境:寻踪古老仪式》 本书深入湘西腹地的山野乡间,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在时光洪流中依旧鲜活的古老婚丧礼俗。湘西,这片被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神秘而独特的习俗。它们如同散落的宝石,镶嵌在当地居民的生活轨迹中,既是信仰的寄托,也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 作者并非旁观者,而是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探索者,与当地人一同生活,一同呼吸,将自己沉浸在那些世代相传的仪式之中。从山村深处的竹楼,到溪流旁的古老祠堂,作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文字去捕捉每一个细微之处。 在婚俗篇中,你将看到不同村寨根据地域、民族以及家族传承下来的独特婚礼流程。从提亲时的彩礼规矩,到定亲时的媒妁巧语,再到婚礼当天的热闹场景,都一一呈现。你会了解到,在这里,一场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是村落文化的集中展现。例如,某些地区在婚礼前会举行“送亲”仪式,新娘在亲友的簇拥下,带着嫁妆,一步三步地走向新郎家,每一步都饱含着父母的叮咛和不舍。而新郎家则会用隆重的仪式迎接新娘,吹吹打打,锣鼓喧天,为这场结合增添喜庆和庄重。书中还会揭示一些关于“哭嫁”的习俗,那不是简单的哭泣,而是新娘在出嫁前,用歌谣的形式,倾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故乡的不舍,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亲情和朴素的情感。 而在丧葬篇,则展现了湘西人民面对生死的态度和智慧。当地的丧葬习俗,往往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者的慰藉。你将会读到关于“守灵”、“祭拜”、“送葬”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例如,在某些地区,当亲人离世后,会举行“哭丧”仪式,由特定的“哭丧婆”带领,用极具感染力的哭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而“送葬”队伍,则会沿着特定的路线,进行庄重的仪式,以祈求逝者安息,保佑生者平安。书中还会触及一些关于“招魂”、“安魂”的仪式,这些习俗背后,折射出当地人民对灵魂不灭的信仰,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朴素理解。作者也会关注到,在这些庄重的仪式中,同样穿插着一些朴实而充满温情的环节,例如,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亲朋好友的悲伤分担,以及为逝者祈福的共同愿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湘西婚丧礼俗的客观记录,更是在对这些习俗的深入剖析中,揭示了隐藏在仪式背后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伦理观念以及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对大量田野调查的整理,将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穿插着生动的民间故事,质朴的人物访谈,以及作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洞察,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性的收获,也充满了人文的温度。 《湘西秘境:寻踪古老仪式》是一本能够带你穿越时空,走进湘西古老而神秘的婚丧礼俗世界,感受那份原始而淳朴的生命力量的书籍。它让你在惊叹于仪式的复杂与独特之余,更能体会到当地人民在传承与演变中,所展现出的智慧、情感与对生命最真挚的理解。这本书,是了解湘西、走进湘西、读懂湘西的一扇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神秘感,古朴的色调,配合上“喊礼”这个带着浓重地域色彩的词语,还有“湘西神秘婚丧礼俗考察记”这样的副标题,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湘西,这个在很多人心中充满奇幻色彩的地区,它独特的风土人情一直让我着迷。我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湘西的纪录片,对那里的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风俗文化略知一二,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我一直渴望探寻的湘西神秘世界的大门。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近距离地观察那些在现代社会日益淡化的传统仪式,尤其是婚丧嫁娶这样人生中最重要的节点,那些承载着家族传承、情感寄托、生死观的独特习俗,会是如何在一个隐秘的角落里,顽强地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力。从书名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进行实地考察,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研究。我非常好奇“喊礼”这个词本身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意义,是仪式中的某个环节?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还是整个仪式活动的代称?这种未知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湘西深处的原始而又庄重的生命礼歌。

评分

第一次读到“喊礼”这个书名,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它似乎是一种原始的呼唤,一种古老的情感表达,一种与天地、与祖先对话的方式。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湘西神秘婚丧礼俗的大门。我被书中那些生动而又真实的场景所打动,仿佛能听到新娘在婚礼上的哭声,感受到亲友们在丧礼上的哀伤,触摸到那些充满仪式感的物件。作者并非只是一个旁观者,他更像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倾听者,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心去感受。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习俗时,并没有进行过度解读或价值判断,而是以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他让我们看到,在这些古老的仪式中,凝结着湘西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庭的珍视,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种朴实而又深刻的情感,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湘西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湘西只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却未曾想到,它的人文情感和文化传承,竟然如此丰富而深刻。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精神,深入到湘西的各个角落,挖掘那些被遗忘的婚丧礼俗。我被书中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仪式所吸引,例如,在婚礼中,新郎需要通过各种考验才能赢得新娘的芳心,充满了趣味性;在丧礼中,特殊的“送葬队伍”和“祭祀方式”,又展现了当地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作者在记录这些习俗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他让我们看到,在这些看似古老繁琐的仪式中,凝结着湘西人民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俗学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就体现在其最古老的礼俗之中。“喊礼”这个书名,便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声响,而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文化的呼唤。作者以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深入到湘西的各个村落,倾听那些被时光淘洗过的声音。从婚礼的“讨亲”到丧葬的“安魂”,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极为详尽,仿佛能听到锣鼓的喧闹,看到亲友的泪水,感受到长辈的叮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记录了仪式的“形”,更深入挖掘了仪式的“神”。例如,在分析婚俗中的“回礼”时,他不仅列举了各种回礼的物品,更探讨了这些物品所承载的家族情谊、社会地位以及对新人的期许。在丧葬礼俗中,对“孝子”的种种要求,并非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对亲情、对责任的极致体现。这种由表及里的考察,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对湘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喊礼”二字,总让我联想到一种原始而又古老的力量,仿佛是生命在呼唤,是先人在低语。这本书,恰恰就是这种力量的生动展现。作者深入湘西腹地,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婚丧礼俗。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所吸引,例如,在婚礼中,新郎和新郎的亲友们如何用智慧和幽默来“抢亲”,充满了戏剧性;在丧礼中,各种各样的“法器”和“纸扎”,又饱含着人们对来世的寄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这些仪式,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访谈,揭示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心理需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习俗时,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他能够从历史、宗教、社会等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些看似神秘的仪式,从而让读者对湘西的婚丧礼俗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湘西的敬畏之情又增添了几分。作者的考察过程,本身就充满艰辛与不易,他用脚步丈量湘西的山水,用耳朵倾听古老的传说,用双手记录即将消逝的文化。在描绘婚俗时,我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家庭的融合、社区的参与;在描绘丧俗时,我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理解、对亲情的眷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习俗时,经常会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例如,在描述婚礼的繁琐程序时,他会引发我们对现代婚姻中“闪婚闪离”现象的思考;在描述丧礼的庄重仪式时,他会引发我们对现代社会中“人情淡漠”的担忧。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民俗考察记,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化评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现代社会中被遗忘的传统价值。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湘西婚丧礼俗的考察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史诗。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人民在婚丧嫁娶这两个人生重要节点上,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深厚情感。我被书中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场景所吸引,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歌声,闻到那淡淡的香烛味,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庄严的气息。作者在描写这些习俗时,并没有进行过度解读或价值判断,而是以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他让我们看到,在这些古老的仪式中,凝结着湘西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庭的珍视,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种朴实而又深刻的情感,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湘西,这个我一直以来充满好奇的地方,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婚丧礼俗时,那种既充满敬意又不失客观的叙事风格。他没有用猎奇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习俗,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和尊重。我看到了当地人民在婚礼中对新人的祝福,看到了他们在丧礼中对逝者的缅怀,更看到了他们在这些仪式中,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刻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习俗时,经常会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例如,在描述婚礼的繁琐程序时,他会引发我们对现代婚姻中“闪婚闪离”现象的思考;在描述丧礼的庄重仪式时,他会引发我们对现代社会中“人情淡漠”的担忧。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民俗考察记,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化评论。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叙事流畅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将我置身于湘西的山水之间,亲身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在描绘婚俗的部分,我看到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彩礼、复杂的程序,以及那些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民间习俗,比如“哭嫁”的环节,不仅仅是表达离别的不舍,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文化的传承。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让我看到了在这些看似古老繁琐的仪式中,蕴含着对新人祝福、对家庭责任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到了丧葬习俗的章节,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关于“喊魂”、“送葬”的描写,既充满了敬畏,又展现了生命在面对死亡时的坚韧与不屈。作者并没有回避死亡的残酷,而是通过对这些仪式的细致记录,展现了当地人民如何用独特的方式来安抚逝者,告慰生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这种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考察,是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记录。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仿佛化身为湘西的“老亲”,走街串巷,与当地人交谈,参与他们的生活,将那些最真实、最鲜活的民俗景象,一一道来。在描写婚礼的盛况时,我仿佛能闻到酒席的香味,听到悠扬的歌声,感受到那种喜庆而又庄严的气氛。而当笔锋一转,描绘丧礼的肃穆时,我又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以及那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婚丧礼俗上的细微差异,也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精准的记录。他并没有将湘西一概而论,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了其中的多样性,这让这本书的研究价值大大提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湘西的婚丧嫁娶,对那些古老的仪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感性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