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禮:湘西神秘婚喪禮俗考察記

喊禮:湘西神秘婚喪禮俗考察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紹興 著
圖書標籤:
  • 湘西
  • 民俗
  • 婚喪嫁娶
  • 禮俗
  • 喊禮
  • 文化人類學
  • 田野調查
  • 少數民族
  • 中國民俗
  • 湘西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4515
版次:1
商品編碼:1044771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湘西武陵土傢族聚居的“五溪”腹地,溝壑密林中,一群沒有自己文字的“禮生”,靠師徒口耳相傳,嚮不識字、不懂漢語的山野村民演唱者《詩經》、《論語》、《河圖》、《洛書》……漢儒文化中最經典最深邃的禮儀文化,韆百年來在“化外”蠻荒之地流傳,卻是容身於楚巫招魂儀式之中、依附在與佛教鬥法的辰州符上。其中隱藏瞭什麼樣的辛酸和秘密?

內容簡介

《喊禮:湘西神秘婚喪禮俗考察記》是作者多年來在湘西武陵山區實地考察而整理記錄的一種獨特的民間習俗。這種流傳當地的習俗記載著中華文明幾韆年來的禮俗文化。一群沒有自己文字的當地人,韆百年靠口耳相傳,在當地人的婚喪活動中演唱和講解著《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中華文化的傳統經典。文中記錄的活動儀式、演唱文本和麯調,對於文學、民俗學、民族學、音樂和舞蹈等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賈紹興 號“人之初”,生於1949年,湖南龍山人,湘西古五溪土傢族後裔。從過政,經過商,尤愛作文,成就頗微。特熱衷於當地流傳的洪水文化、盤瓠文化、穴居文化、梯瑪文化、端午文化、酉水文化、禮儀文化、婆婆神文化等民間文化遺産的搜集和整理,發錶和齣版相關作品百餘萬字。《酉水船歌》的齣版受到社會各界好評,“酉水船歌”被列入湘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保護名錄,其本人被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酉水船歌”的傳承人。

目錄

序/1
概述/1

第一編喪事演禮/7
第一章 傢祭堂奠/13
第一節 行排班禮/14
第二節 行陳設禮/15
第三節 行成服禮/17
第四節 行盥洗禮/19
第五節 行省視禮/20
第六節 行初獻禮/22
第七節 行亞獻禮/24
第八節 行三獻禮/27
第九節 行排班禮/29

第二章 傢祭朝奠/29
第一節 行排班禮/29
第二節 行陳設禮/30
第三節 行盥洗禮/32
第四節 行省視禮/32
第五節 行初獻禮/34
第六節 亞獻禮/39
第七節 三獻禮/42
第八節 行排班禮/44

第三章 講書和說禮/45
第一節 行排班禮/45
第二節 行盥洗禮/46
第三節 行上香禮/47
第四節 行進酒禮/48
第五節 行獻箔禮/48
第六節 行講書禮/49
第七節 行說禮禮/51

第四章 招魂/52
第一節 行點燈禮/54
第二節 行東方招魂禮/56
第三節 行南方招魂禮/58
第四節 行西方招魂禮/60
第五節 行北方招魂禮/62
第六節 行中央招魂禮/63
第七節 行接亡人過橋禮/66
第八節 行接亡登蓮颱禮/66
第九節 行接亡升座禮/67
第十節 行排班禮/68

第五章 客祭堂奠/69
第一節 行排班禮/70
第二節 行陳設禮/70
第三節 行盥洗禮/72
第四節 行省視禮/73
第五節 行初獻禮/75
第六節 行亞獻禮/79
第七節 行三獻禮/82
第八節 行排班禮/85

第六章 傢祭暮奠/85
第一節 行排班禮/87
第二節 行陳設禮/88
第三節 行盥洗禮/89
第四節 行省視禮/90
第五節 行上香禮/92
第六節 行初獻禮/94
第七節 行初繞棺禮/97
第八節 行亞獻禮/101
第九節 行再繞棺禮/104
第十節 行三獻禮/108
第十一節 行三繞棺禮/111
第十二節 行上香禮、侑酒禮/115
第十三節 行侑食禮/116
第十四節 行資箔禮/118
第十五節 行告成禮/119
第十六節 行撤饌禮/120
第十七節 行送神(行)禮/122
第十八節 行撤班禮/122
第十九節 行祝福禮/123

第七章 錶席/123
第一節 行外堂錶席禮/123
第二節 行內堂錶席禮/124
第三節 行陰陽先生錶席禮/124
第四節 行禮生錶席禮/125
第五節 行移靈柩錶席禮/125

第二編 婚事演禮/126
第一節 行廟見禮/127
第二節 行大拜堂禮/130

第三編 喊禮麯譜/132
第一節 平調/132
第二節 悲調/140
第三節 樂譜/144

後記/162

精彩書摘

行招魂禮時要專門布置場麵,一、設置“五方五位”。在坪場上分東、南、西、北、中五方,每方用一張大桌子或大椅子分彆設立東方青帝仁德尊神、南方赤帝義德尊神、西方白帝禮德尊神、北方黑帝智德尊神、中央黃帝信德尊神之位。神位上擺放香、米、利市、酒杯,上撐開一把大傘以遮天。二、設置地獄。在神位前的場地上覆設一匹瓦,代錶地獄;瓦下放一顆雞蛋,代錶亡魂。三、搭歸魂橋和蓮颱。在招魂迴歸的路上(坪場至堂屋),懸鋪黑布搭歸魂橋,也叫“鬼橋”,作亡人迴歸之用;橋尾擺一張大椅子鋪上黑布,代錶升仙颱,作亡人坐蓮颱之用;蓮颱後麵設麵盆和手巾,作亡人潔身之用。
招魂時,引禮生舞動降魔杵和引魂幡拜五方,同時讀文、念咒、畫符、破獄以招魂歸來。禮儀的一般過程和內容如本章所錄。這與屈原《招魂》有異,應是楚巫與土傢文化結閤後的原生態的“招魂”習俗。
為瞭證實禮生所喊的亡魂是否“過仙橋”、“登蓮颱”、“升神座”,喪傢還暗地裏專門請有“看魂”人。這種人叫“亮眼睛”,走夜路必見鬼,還能見死人趕場、活人飄魂……。喪傢請的“看魂”人一般都與亡人生前較熟,但和禮生不熟,免得礙於情麵或串通一氣不講真話,即亡靈之魂未迴到傢卻講“看見”迴來瞭。亮眼睛混在人堆,隻嚮主祭者悄悄點頭或搖頭:若搖頭,則“未見”亡魂“上橋”,那主孝子任由禮生喊唱,手捧的代錶亡魂的“靈牌”就是不往神龕內移;若點頭,則“已見”亡魂“上橋”,孝子就手捧“靈牌”引導新亡過橋、登颱、升座,最後升炮作大樂以賀。所以,招魂是對禮生功夫深淺的考驗。為瞭讓亡魂順利迴歸故裏,不緻於忙而無功,禮生除請師、歌詩、奏樂外,還要顯幾手絕招。
一是,行點燈禮。點《河圖》燈,唱《河圖》詞;點《洛書》燈,唱《洛書》詞。贊《河圖書燈詞》,“蓋取四方之正氣,以避五方之邪異”。
二是,行辰州符“招魂”。
1.引禮生念《華幡文咒》:身似金龍腰似牛,八大金剛坐兩頭。黃巾力士齊擁護,六丁六甲隨我遊。前朝流傳眾師祖,助我弟子破地獄。降魔杵霹靂現,斬關截鎖總不留。吾奉先祖遺訣,能使鬼哭神愁。
2.引禮生讀《破獄訣》:吾奉文公令,接引亡人魂。有關自開,有鎖自脫,不開不脫,神杵斬落!
3.引禮生邊讀《破獄訣》,邊用神杵(锡杖)在地上畫“字諱”。因禮生的師承不同,所畫字諱也不完全一樣,以下列舉三種形式的“字諱”。

前言/序言

  最近,經文化部批準,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進入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可喜可賀!與此相關,土傢族學者賈紹興先生繼齣版《酉水船歌》後,又要齣版民俗禮儀文化的《喊禮》,也可喜可賀!
  “酉水船歌”和“喊禮”都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之寶貴,來之不易。船歌形成於穿越湘鄂渝黔一韆多裏的長河上,喊禮則成稿於湘鄂渝黔交界處的土傢苗鄉,作者沒有數十年的刻意追求和三五年的校核修改是做不齣來的。
  “喊禮”與“酉水船歌”不同。酉水船歌是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而“喊禮”原本為純儒教婚喪禮儀,傳人“古五溪”與當地土傢族文化相融閤而形成的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婚事禮儀文化和喪事禮儀文化。有瞭土傢人今天的“喊禮”,你仿佛看到瞭孔子當年主持婚喪禮儀、指揮禮生和樂師演唱《詩經》、《孝經》、《易·序》時的情形;你仿佛參與瞭屈原當年所看到的全套楚巫“招魂”儀式。你因此會對一個原本不識漢字甚至不懂漢語的民族,怎麼傳承瞭滿口“之乎者也”的“喊禮”來瞭興趣!
  是呀,認識“喊禮”需要興趣,解讀湘西需要興趣。神秘的湘西處於“古五溪”腹地,蘊藏著許多不為外人知悉的謎。這裏的土傢族原本不識漢字不懂漢語,長期土司自治,有著“漢不入境、蠻不齣峒”的封閉。但是,就是這裏,成就瞭影響世界的文學大師屈原和瀋從文;就是這裏,輸齣瞭人類起源神話的盤瓠文化、洪水文化、端午“搶水頭”文化;就是這裏,齣土瞭轟動全國的裏耶秦簡、秦楚古城、“南方長城”……這些,都是由一部分先行者的興趣而取得的成果。有興趣就會有收獲!我們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湘西解謎。
《湘西秘境:尋蹤古老儀式》 本書深入湘西腹地的山野鄉間,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在時光洪流中依舊鮮活的古老婚喪禮俗。湘西,這片被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神秘而獨特的習俗。它們如同散落的寶石,鑲嵌在當地居民的生活軌跡中,既是信仰的寄托,也是情感的錶達,更是文化傳承的脈絡。 作者並非旁觀者,而是懷揣著對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探索者,與當地人一同生活,一同呼吸,將自己沉浸在那些世代相傳的儀式之中。從山村深處的竹樓,到溪流旁的古老祠堂,作者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文字去捕捉每一個細微之處。 在婚俗篇中,你將看到不同村寨根據地域、民族以及傢族傳承下來的獨特婚禮流程。從提親時的彩禮規矩,到定親時的媒妁巧語,再到婚禮當天的熱鬧場景,都一一呈現。你會瞭解到,在這裏,一場婚禮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閤,更是兩個傢族的聯姻,是村落文化的集中展現。例如,某些地區在婚禮前會舉行“送親”儀式,新娘在親友的簇擁下,帶著嫁妝,一步三步地走嚮新郎傢,每一步都飽含著父母的叮嚀和不捨。而新郎傢則會用隆重的儀式迎接新娘,吹吹打打,鑼鼓喧天,為這場結閤增添喜慶和莊重。書中還會揭示一些關於“哭嫁”的習俗,那不是簡單的哭泣,而是新娘在齣嫁前,用歌謠的形式,傾訴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以及對故鄉的不捨,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親情和樸素的情感。 而在喪葬篇,則展現瞭湘西人民麵對生死的態度和智慧。當地的喪葬習俗,往往體現齣對逝者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生者的慰藉。你將會讀到關於“守靈”、“祭拜”、“送葬”等一係列充滿儀式感的環節。例如,在某些地區,當親人離世後,會舉行“哭喪”儀式,由特定的“哭喪婆”帶領,用極具感染力的哭聲,錶達對逝者的哀思。而“送葬”隊伍,則會沿著特定的路綫,進行莊重的儀式,以祈求逝者安息,保佑生者平安。書中還會觸及一些關於“招魂”、“安魂”的儀式,這些習俗背後,摺射齣當地人民對靈魂不滅的信仰,以及對生命循環的樸素理解。作者也會關注到,在這些莊重的儀式中,同樣穿插著一些樸實而充滿溫情的環節,例如,鄰裏之間的相互扶持,親朋好友的悲傷分擔,以及為逝者祈福的共同願望。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湘西婚喪禮俗的客觀記錄,更是在對這些習俗的深入剖析中,揭示瞭隱藏在儀式背後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倫理觀念以及情感錶達。作者通過對大量田野調查的整理,將這些珍貴的民俗文化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穿插著生動的民間故事,質樸的人物訪談,以及作者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深刻洞察,使得閱讀過程既有知識性的收獲,也充滿瞭人文的溫度。 《湘西秘境:尋蹤古老儀式》是一本能夠帶你穿越時空,走進湘西古老而神秘的婚喪禮俗世界,感受那份原始而淳樸的生命力量的書籍。它讓你在驚嘆於儀式的復雜與獨特之餘,更能體會到當地人民在傳承與演變中,所展現齣的智慧、情感與對生命最真摯的理解。這本書,是瞭解湘西、走進湘西、讀懂湘西的一扇窗。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民俗學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靈魂,往往就體現在其最古老的禮俗之中。“喊禮”這個書名,便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它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聲響,而是一種精神的傳遞,一種文化的呼喚。作者以一種非常虔誠的態度,深入到湘西的各個村落,傾聽那些被時光淘洗過的聲音。從婚禮的“討親”到喪葬的“安魂”,每一個環節的描述都極為詳盡,仿佛能聽到鑼鼓的喧鬧,看到親友的淚水,感受到長輩的叮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記錄瞭儀式的“形”,更深入挖掘瞭儀式的“神”。例如,在分析婚俗中的“迴禮”時,他不僅列舉瞭各種迴禮的物品,更探討瞭這些物品所承載的傢族情誼、社會地位以及對新人的期許。在喪葬禮俗中,對“孝子”的種種要求,並非簡單的形式主義,而是對親情、對責任的極緻體現。這種由錶及裏的考察,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也讓我對湘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湘西的敬畏之情又增添瞭幾分。作者的考察過程,本身就充滿艱辛與不易,他用腳步丈量湘西的山水,用耳朵傾聽古老的傳說,用雙手記錄即將消逝的文化。在描繪婚俗時,我看到瞭愛情的堅貞、傢庭的融閤、社區的參與;在描繪喪俗時,我看到瞭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理解、對親情的眷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習俗時,經常會將其與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進行對比,從而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思考。例如,在描述婚禮的繁瑣程序時,他會引發我們對現代婚姻中“閃婚閃離”現象的思考;在描述喪禮的莊重儀式時,他會引發我們對現代社會中“人情淡漠”的擔憂。這種深度的挖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民俗考察記,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化評論,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遺忘的傳統價值。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湘西,這個我一直以來充滿好奇的地方,通過作者的筆觸,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婚喪禮俗時,那種既充滿敬意又不失客觀的敘事風格。他沒有用獵奇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習俗,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和尊重。我看到瞭當地人民在婚禮中對新人的祝福,看到瞭他們在喪禮中對逝者的緬懷,更看到瞭他們在這些儀式中,對生命、對傢庭、對社會的深刻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習俗時,經常會將其與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進行對比,從而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思考。例如,在描述婚禮的繁瑣程序時,他會引發我們對現代婚姻中“閃婚閃離”現象的思考;在描述喪禮的莊重儀式時,他會引發我們對現代社會中“人情淡漠”的擔憂。這種深度的挖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民俗考察記,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化評論。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湘西婚喪禮俗的考察記錄,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傳承的史詩。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湘西人民在婚喪嫁娶這兩個人生重要節點上,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和深厚情感。我被書中那些充滿儀式感的場景所吸引,仿佛能聽到那悠揚的歌聲,聞到那淡淡的香燭味,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莊嚴的氣息。作者在描寫這些習俗時,並沒有進行過度解讀或價值判斷,而是以一種客觀、尊重的態度,將它們呈現在讀者麵前。他讓我們看到,在這些古老的儀式中,凝結著湘西人民對生命的熱愛,對傢庭的珍視,對逝者的哀思,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種樸實而又深刻的情感,穿越瞭時空的界限,深深地打動瞭我。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神秘感,古樸的色調,配閤上“喊禮”這個帶著濃重地域色彩的詞語,還有“湘西神秘婚喪禮俗考察記”這樣的副標題,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湘西,這個在很多人心中充滿奇幻色彩的地區,它獨特的風土人情一直讓我著迷。我曾經看過一些關於湘西的紀錄片,對那裏的苗族、土傢族等民族的風俗文化略知一二,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不夠深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我一直渴望探尋的湘西神秘世界的大門。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這本書,近距離地觀察那些在現代社會日益淡化的傳統儀式,尤其是婚喪嫁娶這樣人生中最重要的節點,那些承載著傢族傳承、情感寄托、生死觀的獨特習俗,會是如何在一個隱秘的角落裏,頑強地延續著它們的生命力。從書名來看,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夫,進行實地考察,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研究。我非常好奇“喊禮”這個詞本身究竟包含著怎樣的意義,是儀式中的某個環節?某種特定的語言錶達?還是整個儀式活動的代稱?這種未知的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份來自湘西深處的原始而又莊重的生命禮歌。

評分

第一次讀到“喊禮”這個書名,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瞭。它似乎是一種原始的呼喚,一種古老的情感錶達,一種與天地、與祖先對話的方式。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打開瞭湘西神秘婚喪禮俗的大門。我被書中那些生動而又真實的場景所打動,仿佛能聽到新娘在婚禮上的哭聲,感受到親友們在喪禮上的哀傷,觸摸到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物件。作者並非隻是一個旁觀者,他更像是一個參與者,一個傾聽者,用他的眼睛去觀察,用他的心去感受。讓我尤為贊賞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習俗時,並沒有進行過度解讀或價值判斷,而是以一種客觀、尊重的態度,將它們呈現在讀者麵前。他讓我們看到,在這些古老的儀式中,凝結著湘西人民對生命的熱愛,對傢庭的珍視,對逝者的哀思,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種樸實而又深刻的情感,穿越瞭時空的界限,深深地打動瞭我。

評分

“喊禮”二字,總讓我聯想到一種原始而又古老的力量,仿佛是生命在呼喚,是先人在低語。這本書,恰恰就是這種力量的生動展現。作者深入湘西腹地,用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去記錄那些即將消逝的婚喪禮俗。我被書中那些充滿想象力的細節所吸引,例如,在婚禮中,新郎和新郎的親友們如何用智慧和幽默來“搶親”,充滿瞭戲劇性;在喪禮中,各種各樣的“法器”和“紙紮”,又飽含著人們對來世的寄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這些儀式,而是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訪談,揭示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社會功能以及心理需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這些習俗時,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他能夠從曆史、宗教、社會等多個角度,來解讀這些看似神秘的儀式,從而讓讀者對湘西的婚喪禮俗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考察,是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記錄。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仿佛化身為湘西的“老親”,走街串巷,與當地人交談,參與他們的生活,將那些最真實、最鮮活的民俗景象,一一道來。在描寫婚禮的盛況時,我仿佛能聞到酒席的香味,聽到悠揚的歌聲,感受到那種喜慶而又莊嚴的氣氛。而當筆鋒一轉,描繪喪禮的肅穆時,我又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傷,以及那種對生命的敬畏。讓我特彆驚喜的是,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婚喪禮俗上的細微差異,也有著敏銳的觀察和精準的記錄。他並沒有將湘西一概而論,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現瞭其中的多樣性,這讓這本書的研究價值大大提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場湘西的婚喪嫁娶,對那些古老的儀式,有瞭前所未有的感性認識。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敘事流暢而富有畫麵感,仿佛能將我置身於湘西的山水之間,親身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在描繪婚俗的部分,我看到瞭令人目眩神迷的彩禮、復雜的程序,以及那些充滿智慧和趣味的民間習俗,比如“哭嫁”的環節,不僅僅是錶達離彆的不捨,更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文化的傳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讓我看到瞭在這些看似古老繁瑣的儀式中,蘊含著對新人祝福、對傢庭責任的重視,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到瞭喪葬習俗的章節,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瞭。那些關於“喊魂”、“送葬”的描寫,既充滿瞭敬畏,又展現瞭生命在麵對死亡時的堅韌與不屈。作者並沒有迴避死亡的殘酷,而是通過對這些儀式的細緻記錄,展現瞭當地人民如何用獨特的方式來安撫逝者,告慰生者,並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這種對生死的豁達態度,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湘西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湘西隻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卻未曾想到,它的人文情感和文化傳承,竟然如此豐富而深刻。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的精神,深入到湘西的各個角落,挖掘那些被遺忘的婚喪禮俗。我被書中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儀式所吸引,例如,在婚禮中,新郎需要通過各種考驗纔能贏得新娘的芳心,充滿瞭趣味性;在喪禮中,特殊的“送葬隊伍”和“祭祀方式”,又展現瞭當地人對死亡的獨特理解。作者在記錄這些習俗時,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他讓我們看到,在這些看似古老繁瑣的儀式中,凝結著湘西人民對生命、對傢庭、對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們獨特的智慧和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