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弘,[美] 罗伊·休厄尔 著
图书标签:
  • 杭州
  • 西湖
  • 老照片
  • 历史
  • 传教士
  • 费佩德
  • 清末民初
  • 摄影
  • 文化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4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11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世纪初,曾经有不少在华的西方人为了揭开罩在华夏大地上的神秘面纱,考察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真相,不辞辛劳,以非常简陋的交通工具,冒着随时都会遇到的不测事件和生命危险,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并用照相机为工具,忠实地拍摄和记录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Robert Ferris Fitch, 1873-1954)就是这样一位中国人文地理和摄影艺术的爱好者。
   费佩德出生于上海一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家庭。父亲费启鸿(George F. Fitch, 1845-1923)是1870年来华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曾先后在苏州和宁波传教,从1888年起出任上海由美国北长老会所主办的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的主任,后来又兼任了在美华书馆出版的著名新教在华传教使团期刊《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的总主笔。由于曾担任旅杭州西教士联会的负责人,再加上父亲的关系,费佩德跟《教务杂志》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许多有关杭州的照片和文章最初就是在《教务杂志》上得以发表的。
   在1909年前后,费佩德已经在为准备一部名为《杭州-浙江游记》(Hangchow-Chejiang Itineraries, 1918)的书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英文文本,以及拍摄作为书中插图的照片。从那时起,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费佩德一直在增补和再版这部介绍杭州风景和历史文化的畅销书。与此同时,他也在《教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杭州老照片。正是由于这些照片,我们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对于杭州这所古城的历史记忆。
   费佩德所拍摄的大量杭州老照片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西湖周边包括山林、运河、钱塘江等自然风景的照片;其次是介绍杭州城里学校、佛寺、道观、尼姑庵等其他人文景观的照片;最后是他所拍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照片。
   他之所以拍摄大量跟西湖著名景点有关的照片,自然是跟他撰写《杭州-浙江游记》(后分为《杭州游记》、《普陀山游记》二书)这本书有关。费佩德来到杭州之后,深深地为西湖的自然环境之美所吸引。每逢周末,他总是带着相机在西湖的周边地区转悠,时间一久,他就成了西湖景点的一个活地图。他所拍摄的西湖老照片不仅时间较早,而且也是景点齐全的。为了拍摄西湖的全景照片,他曾经反复地到宝石山和葛岭的山顶上去观察,寻找佳的拍摄地点。为了拍摄一张理想的雷峰塔照片,他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柳浪闻莺和三潭印月的小岛上,去等候佳的拍摄时机和角度。据不完全的统计,费佩德在1910年左右拍摄的西湖景点照片就包括了西湖全景图、宝石山、宝俶塔、大佛寺、大石佛、昭庆寺、东岳庙、孤山、平湖秋月、文澜阁牌坊、岳坟、白堤、西泠桥、石屋洞、烟霞洞、灵隐寺、飞来峰、五百罗汉堂、天竺寺、韬光寺、法相寺、仓颉祠、梅花碑、涌金门、三潭印月、龙井、北高峰、六和塔,玉皇山顶七星缸、城隍山,等等。
   由于他拍摄的照片时间早,而且清晰度高,所以无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照片中往往保留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珍贵细节,可以揭示杭州西湖在清末民初的本来面貌。事过境迁,这些照片现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反映杭州丰富自然和人文底蕴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从新校区的地皮远眺六和塔和钱塘江
   1908年的六和塔和钱塘江景色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照片中还没有钱塘江大桥、沿江的堤岸和公路。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条分叉的大道向江边的山坡上延伸。
  
   27.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
   这是费佩德所拍摄的一张非常经典的雷峰塔照片。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山麓的净慈寺前。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点左右,这座千年古塔轰然倒塌,令世人深感震惊。所幸的是,费佩德对于杭州西湖的这个著名景点情有独钟,此前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拍摄过了雷峰塔的照片,使后人依然能够欣赏到这个业已消失的西湖十景之一。
   如今,雷峰塔虽然已经得以重建,但是新的雷峰塔建筑风格过于金碧辉煌,失去了历史的苍伤感,与昔日夕阳下的雷峰塔可谓是大相径庭。
  
   28.从柳浪闻莺遥看雷峰塔
   众所周知,要选取一个好的镜头,拍出一张传世的照片,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拍摄者不断地去寻找佳的时机和佳的地点。费佩德拍摄雷峰塔的经过似乎可以验证这一点。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拍摄了大量雷峰塔的照片。根据他女儿的回忆,费佩德曾经从他妻弟的手中买下了一辆二手的三轮摩托,一有空就到西湖边去转溜,以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这张照片是从柳浪闻莺公园的一棵大树下拍摄的。从这儿看过去,雷峰塔后面的是九曜山。
  
   59.杭州市郊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
   从上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很有特色: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箩筐,专心致志地看着脚下的水田,每当鱼游入箩筐下方时,农民们便会迅速地放下箩筐,把鱼儿圈在了箩筐里面。然后就以瓮中捉鳖的方式把鱼抓住。这种捉鱼的方式简便易行,十分有效,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1.1908年位于杭州大塔儿巷的育英书院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1845年创建于宁波的北长老会学校,崇信义塾。这个学校于1867年从宁波江北岸迁到了杭州的珠冠巷,后又迁到清吟巷,再从那儿迁到了皮市巷的北长老会传教使团驻地,并改名为育英义塾。大约在1897年,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皮市巷的原校址已经过于拥挤,于是便又迁到了大塔儿巷的新校址,并同时改名为育英书院。1908年,费佩德从宁波调到了杭州的育英书院任教,并且担任了该校重要的行政工作。后排中间的那个美国人就是费佩德,第二排坐在中间的美国人是当时的育英书院代理校长王令赓。
   育英书院是杭州早的现代学堂,曾经创下过许多记录,如它早设立自然科学课程,并引入了浙江一个蒸汽机、发电机和电报机,等等。浙江大学的前身,即1897年成立的求是中西书院,就是按照它的模式而创办的。王令赓应杭州知府林启之邀,在创办之初就担任了求是书院的总教习,并亲自设计并主持后者的西学课程长达十年之久。照片中的他前一年刚从浙江高等学堂总教习的位置上退下来。
   这张照片收藏于费佩德的家庭相册中,从未公开发表过,它对于研究之江大学的历史,应该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档案文献。
  
   47.通往龙井的上山御道之一
   清代的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对杭州均情有独钟。杭州西湖十景的确立跟这两位皇帝是直接相关的。乾隆皇帝甚至还在龙井亲手种下了十株茶树,至今仍传为佳话。可是龙井位于山顶上,皇帝又是怎么上去的呢?费佩德所拍摄的山顶御道清楚地显示出当年皇帝大轿上山的所走的御道式样。今后杭州市政府若要修复山上的御道,当以费佩德的老照片作为

目录

序言
携带相机,走遍中国——记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在华的摄影活动
费佩德家族与杭州西湖
费佩德杭州西湖老照片(1908—1939)
1908年位于杭州大塔儿巷的育英书院
育英书院1908年的毕业班
1910年育英书院全体师生的合影
1910年育英书院部分校友合影
1908年育英书院在钱塘江边新买下的一块地皮
从新校区的地皮上远眺六和塔和钱塘江
1911年育英书院之江校区的后山
1911年育英书院之江新校区已落成的校园建筑
之江大学1918年的毕业班学生
1914年之江大学物理实验室
1914年之江大学的学生们正在参加社会实践
1914年之江大学的学生们在参加勤工俭学
民国初年杭州的一家祠堂
杭州吴山顶上城隍庙里的仓颉祠
在杭州城隍庙里扶乩算命的人们
杭州的一个灵堂和孝子
杭州玉皇山慈云岭石雕造像
杭州玉皇山上的七星缸(1920年前后)
杭州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
杭州法相寺的“定光古佛”
通往南高峰的一条山间小径
杭州大佛寺中的大石佛
杭州内城的一幢标志性建筑
位于杭州西湖边的浙江忠烈祠
杭州白堤和里西湖
杭州西湖的一个幽静港湾
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
从柳浪闻莺遥看雷峰塔
雷峰夕照
从小瀛洲看雷峰塔
从夕照山向西南方眺望九曜山
外西湖的水光天色
杭州西湖小瀛洲
小瀛洲一角
杭州文澜阁牌坊
文澜阁牌坊与石狮
杭州郊区的一座石桥
人、船、湖之一
人、船、湖之二
杭州小桥流水之一
杭州小桥流水之二
杭州山上的小瀑布之一
杭州山上的小瀑布之二
杭州的山涧小溪之一
杭州的山涧小溪之二
通往龙井的上山御道之一
通往龙井的上山御道之二
西湖周边山上的原生态树林
云栖御道
云栖古寺
杭州郊区的上香古道
杭州郊区的风景
杭州古刹大门附近的凉亭
杭州水星阁
杭州紫云洞内的西方三圣佛像
杭州玛瑙寺住持与收尸掩埋队队员们的合影(1939)
杭州玛瑙寺难民习艺所部分妇孺难友的合影(1939)
杭州广济医院的麻风病院(1916)
杭州郊区犁地的农民之一
杭州郊区犁地的农民之二
杭州市郊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
杭州运河边的水车
杭州孤山的徐锡麟等三烈士墓
杭州长老会传教使团所建的思澄堂
杭州思澄堂的钟楼
杭州临安的钱王陵墓碑
钱塘江上游的景色和船民
钱塘江上的帆船
钱塘江上的一叶白帆小舟
钱塘江上的运货帆船
钱塘江上的划桨小船
在钱塘江边歇息的帆船队
钱塘江上的沙洲之一
钱塘江上的沙洲之二
钱塘江边搁浅的一艘住家船
钱塘江边滩涂上装货的牛车之一
钱塘江边滩涂上装货的牛车之二
钱塘江边滩涂上装货的牛车之三
玉皇山顶的福星观正殿
在杭州东岳庙走廊里被供奉的阎罗王
杭州东岳庙阴曹地府的黑白无常
杭州东岳庙阴曹地府的墙壁
东岳庙里把守鬼门关的牛头马面
东岳庙里的血污池
东岳庙里的一口大铜钟
主宰道教地狱的五位阎罗王
杭州昭庆律寺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香炉
杭州昭庆律寺的一口铜钟
杭州昭庆律寺的住持惠宗和尚
杭州昭庆律寺的诵木鱼
杭州昭庆律寺的梆木鱼
正在击鼓鸣钟的昭庆律寺住持
杭州昭庆律寺的铜磬
敲玉磬的杭州昭庆律寺和尚
杭州昭庆律寺内一位当值的和尚
杭州昭庆律寺斋堂中的僧众
杭州昭庆律寺的厨房
杭州韬光寺正殿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的香炉亭之一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的香炉亭之二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的一位香客
在上天竺法喜寺烧香的一位绍兴农民
杭州某道观的一位老道士
杭州某佛寺的一位和尚
杭州某尼姑庵的一位尼姑
杭州天竺附近的一位老年香客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一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二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三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四
灵隐寺后面的一条山路
从北高峰上俯瞰法华寺
灵隐寺山门右侧的门神
1909年正在重建的灵隐寺大雄宝殿
位于灵隐寺回龙桥之上的春淙亭
依涧而建的灵隐寺冷泉亭
大雄宝殿重建之前的灵隐寺如来佛像
灵隐寺天王殿的韦陀像
灵隐寺大雄宝殿一侧的部分诸天像
正在灵隐寺大雄宝殿做功课的灵隐寺和尚
灵隐寺内正在制作塑像的一位小艺人
灵隐寺民间艺人创作的白蛇娘娘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之一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之二
杭州西溪运河的美丽景观之一
杭州西溪运河的美丽景观之二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在月光下捕鱼的渔民
杭州市内运河中的养鸭场
杭州市内的运河人家
在杭州市内运河边洗衣的女人
杭州运河码头边停泊的小船
杭州运河上的一个翻坝
杭州市内运河上水警专用的方尾虎头船
严州府的一个城门
严州府城门内的一尊“贪”石雕像
严州府城的水戽门
严州府大街上的贞节牌坊
严州府城墙上的梅花形雉堞
莫干山上的别墅群
莫干山上的游泳池
莫干山上一条幽静的竹林小径
莫干山上的一位农夫
莫干山上的一道瀑布
绍兴禹王庙全貌
绍兴禹陵的正门
绍兴禹王庙内供奉的大禹像

精彩书摘

1915年和1918-1919年间,费佩德曾经两次到美国作巡回讲座,以便为在之江大学堂的新校区建造更多的房子募捐。为了便于美国听众更好地了解讲座的内容,费佩德特地将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做成了幻灯片。在美国各地进行讲演时,他右手拿着一根长长的教鞭,左手握着一个金属的信号器。每按一下信号器,就会给放幻灯片的人发出信号,以便让他翻到下一张幻灯片。由于这些讲座的内容非常吸引人,费佩德成功地募集到了预定的捐赠款,其中有给之江大学建校合用的,也有给他在杭州内城的家楼下建造专供教会举行各种社交活动用的客厅所用的。
在募捐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十分有趣的逸事。1918年,费佩德第二次到美国募捐时,专门去了西德尼·甘博的老家,在帕萨迪纳的北长老会教堂作了一次介绍中国和杭州之江大学的讲座。当天晚上,西德尼的父亲给他一张支票,用以给之江大学建造新的图书馆大楼。于是全家人都兴奋地聚集在费佩德夫妇的卧室里庆祝这次成功的募捐。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在这之前,费佩德的另外一位老朋友,即拥有一家大型轮船公司的罗伯特·多拉尔先生(Robert Dollar)已经答应给他一张支票,以购买之江大学图书馆所需要的任何书籍。现在老甘博捐赠了建图书馆大楼的钱之后,给这个图书馆起名字就成了一个难题:无论是叫做“Gamble-Dollar Hall”,或是叫做“Dollar-GambleHall”,都会造成歧义和引起人们的误会。别人看到这样的名称,会误以为之江大学的人喜欢赌博,在之江大学的校园里开办了一个赌博场所。 费佩德一宿没睡,在房间里不停地踱步,绞尽脑汁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早晨,他以十分谦卑的心情,带着这个问题又去见甘博的父亲。后者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他笑了一下之后,便慷慨地给了费佩德另外一张支票,这笔钱足够建造图书馆大楼和购买需要的图书。这样一来,就可以用多拉尔先生支票上的钱去建造一座小教堂或是购买一架管风琴。

前言/序言

  费佩德博士是我的外公,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的父母费启鸿夫妇是早在1870年就已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先驱,而费佩德本人则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也成了一位在华传教士。费佩德于1874年出生在上海。在美国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之后,他与新婚的妻子艾莎(我的外婆)于1898年又回到中国,并在那儿度过了成年后几乎所有的时光,主要的地点是在杭州。他们的擅长都是在教育领域。我母亲珍妮特于1909年出生于杭州,并在那儿幸福地度过了她大部分的青春年华。她后来与我父亲约翰在纽约的一所艺术学校里相遇,1932年他俩在北京结为了夫妻。约翰也为中国的灿烂文化所吸引。
  如今我们可以回顾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并能理解他们的许多信仰和工作由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差异而没能生根、开花和结果。然而我相信,费佩德夫妇的一生无论对于美国同胞还是中国人民来说,都具有一种非常正面的影响。
  费佩德具有基督教牧师、宗教学者、教育家、之江学院创始人、讲师、作家、摄影师等不同的身份——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尽管本书并不能反映出他对于人类所作贡献的广度,但由于他对摄影的热爱,它确实向我们提供了中国一百年前的珍贵视觉映像。
  我在幼年时曾经见过外公,当时他刚回到美国不久,因长期被在华日军囚禁和折磨而被损害的身体也正在康复之中。只记得在父亲接受美国国务院派遣,带母亲、姐姐和我去印度生活和工作之前,我自己仅见过外公一次而已。不久他便去世了。  
《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一部关于消逝时光的影像挽歌,一段跨越百年的人物与风景的对话。 这是一部关于“天城”——古老杭州,特别是她灵魂深处的西湖,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珍贵印记。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照片集,而是一次深沉的回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细致打捞。本书收录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Frederick Pease)在清末民初(大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拍摄的大量杭州西湖老照片。这些照片,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西湖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有机会走近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费佩德先生,作为一位身处异乡的观察者,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了他所见的杭州。他的目光,既有传教士的博爱与好奇,也带有时代背景下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审视。他镜头下的西湖,并非仅仅是山水风光的定格,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文气息、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 那些定格在泛黄照片里的,是怎样的西湖? 想象一下,褪去现代的喧嚣与繁华,此刻的西湖,山影叠翠,湖波微澜,但又与今日的我们所熟悉的景象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异。照片中的苏堤、白堤,或许是宁静的石板小径,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多了几分岁月的静谧。断桥残雪的轮廓,是否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的质朴与诗意?三潭印月的倒影,在镜头下是否显得更加深邃而神秘?孤山、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这些熟悉的景致,在费佩德的镜头下,呈现出的是一种近乎凝固的、充满故事感的画面。 我们或许能看到,当时西湖边停泊的乌篷船,船夫悠闲地撑篙,载着零星的客人,在湖光山色间缓缓穿行。岸边,或许是朴素的民居,炊烟袅袅,隐约可见三五成群的当地居民,他们的衣着、他们的神态,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日常。西装革履的外国官员,穿着长袍马褂的中国士绅,身着布衣的普通百姓,在同一片湖光山色中擦肩而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社会图景。 费佩德的镜头,不仅是风景,更是人文的观察。 作为传教士,费佩德的关注点可能超越了单纯的自然风光。他或许会捕捉到传教士在当地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居所、他们的活动,甚至是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同时,他也必然会关注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习俗。 照片中,或许会有穿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在湖边浣洗衣物;会有孩童在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容纯真而无忧;会有辛勤劳作的渔民,在湖中撒网捕鱼。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起来,便是一部鲜活的杭州民俗风情画卷。那些建筑,无论宏伟的寺庙、雅致的园林,还是简朴的民居,都带着历史的烙印,述说着建筑风格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 历史的褶皱,在影像中被细致地展开。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力量正在萌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融合。费佩德先生的相机,恰好捕捉到了这个转型时期的碎片。 他的照片,或许能让我们看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当时一些新式建筑的出现,或者一些西方人在杭州的活动踪迹。同时,它也展现了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这种交织与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透过照片,我们与过去对话。 翻阅《天城记忆》,如同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一个引发无限遐想的诱因。我们不禁会去探究照片中人物的身份,他们的命运,他们当时的心情。我们会去追溯照片中景致的前世今生,它们如何从费佩德镜头下的模样,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记忆的唤醒。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生活的基石之上的。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曾经的奋斗与守望,都如同这些老照片一样,是构成我们当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将带您走进一个尘封的时光,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聆听那段岁月的低语。它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杭州,理解历史,理解我们自己。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用心去感受的影像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西湖。费佩德神父用他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清末民初西湖最真实、最生动的画面。我惊叹于照片的清晰度,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等待着我去解读,去体会。我看着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服饰,他们的表情,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看着照片中的景致,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自然的风光,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一个怀着好奇心和善意前来记录的外国人,所看到的中国。费神父的镜头,避开了政治的纷扰,更多地聚焦于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这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温和、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于照片背景的深入考据,以及对费神父生平的梳理,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充满学术价值的著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杭州,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西湖。我会在阅读时,时不时地停下来,细细地品味每一张照片,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评分

《天城记忆》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书。我喜欢这本书的细腻,它不仅仅是展示照片,更是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费佩德神父的生平。我了解到,费神父并非仅仅是一个传教士,更是一位热忱的摄影师,他对西湖的美景有着深深的眷恋,并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影像。我看着那些老照片,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西湖,它比我今天所知的西湖更加宁静,更加淳朴。我会被照片中的人物所吸引,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姿态,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那些鲜活的影像,那些真实的面孔。我会在阅读时,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怀念。这本书是送给所有热爱历史、热爱西湖的人们的绝佳礼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次奇妙的时光旅行。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国近代史,而《天城记忆》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费佩德神父,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用他手中的相机,为我们定格了清末民初杭州西湖的珍贵瞬间。我反复端详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试图从模糊的影像中捕捉历史的脉络。我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想象着它们在那个年代的模样,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岁月的痕迹。我还会仔细观察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服饰,他们的神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一个怀着好奇心和善意前来记录的外国人,所看到的中国。费神父的镜头,避开了政治的纷扰,更多地聚焦于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这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温和、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于照片背景的深入考据,以及对费神父生平的梳理,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充满学术价值的著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杭州,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西湖。我会在阅读时,时不时地停下来,细细地品味每一张照片,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穿越时空的宝藏!我拿到《天城记忆》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好奇,想象着费佩德神父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如何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年代,用他手中的镜头捕捉西湖的每一个瞬间。书页翻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扑面而来,仿佛带着浓郁的尘埃气息,又像是低语着久远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放大每一张图片,仔细端详那些模糊的轮廓,试图从那些曾经的影像中辨认出今日熟悉的景致。断桥是否还是当年那个模样?雷峰塔倒塌前的风姿如何?苏堤的柳色是否依旧斑驳?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午后,费神父带着他的相机,在某个山坡上,静静地等待着光线的最佳角度,他眼中看到的,是怎样一幅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西湖图景?那些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一份跨越百年的凝视。那些老建筑,那些船只,甚至那些身着长袍、面容恬淡的人物,都像是凝固在时光里的活体,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诉说着一个时代特有的韵味。我尤其被那些人像吸引,他们的眼神里,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生活的热忱,也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淳朴与坚韧。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遥远的过去,也让我对今日的西湖有了更深厚的理解。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费神父的视角,都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读物,一本关于文化交流与时代变迁的生动记录。我会被那些细腻的笔触所打动,那些对照片背景的考据,对费神父生平的梳理,都让我觉得无比真实和详尽。

评分

《天城记忆》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细节的渴望。费佩德神父的镜头,捕捉到了太多转瞬即逝的珍贵瞬间。我看着那些照片,仿佛能听到南屏晚钟的回响,闻到荷风送来的阵阵清香。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西湖日常生活的照片,它们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西湖的风景,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关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书中对于费神父作为传教士的身份,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也有着精彩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我了解到,费神父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们,有着真切的情感。那些照片,是他对西湖热爱的一种表达,也是他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留恋。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一张照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不仅解释了照片的内容,更挖掘了照片背后的历史信息,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在阅读这本书时,时不时地停下来,细细地品味每一张照片,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评分

《天城记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眼见为实”的真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费佩德神父的照片,就像是历史的长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清末民初西湖的风貌。我看着那些照片,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我看到的是一个与今天截然不同的西湖,它更原始,更宁静,也更充满着一种古朴的韵味。我喜欢这本书的细节,不仅仅是那些震撼人心的老照片,更是那些文字的梳理和考证,它们让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动和可信。我了解了费神父的身份,他的经历,他的视角,这些都让我更加理解他拍摄这些照片的动机和情感。他并非仅仅是一个摄影师,更是一个用镜头记录历史,用相机表达情感的文化使者。这本书让我对西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文化宝库。我会在阅读时,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怀念。这本书是送给所有热爱历史、热爱西湖的人们的绝佳礼物。

评分

《天城记忆》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发现之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历史,特别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留下的痕迹很感兴趣,而费佩德神父的这批西湖老照片,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常常在想,一个来自遥远异域的人,是如何被西湖的秀美所吸引,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记录它?书中的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现代的滤镜修饰,带着一种粗糙而真实的美感,每一张都像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饱含着深情与敬意。我反复品味那些照片的构图和光影,想象着费神父在拍摄时的心境。他可能是被那壮丽的山水所折服,也可能是被那悠闲的生活节奏所吸引,亦或是对那些古老的传说充满了好奇。书中对照片的解读,结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甚至民俗学的知识,让我不仅仅看到了照片的表面,更能深入理解照片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细节的描述,它们让费神父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微妙之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西湖,它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风景名胜,更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符号。那些照片,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被费神父小心翼翼地拾起,又被这本书以无比珍贵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百年前的智者对话,他用他的眼睛,他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无价的馈赠。我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翻阅,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天城记忆》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西湖。费佩德神父的镜头,捕捉到了太多转瞬即逝的珍贵瞬间。我看着那些照片,仿佛能听到南屏晚钟的回响,闻到荷风送来的阵阵清香。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西湖日常生活的照片,它们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西湖的风景,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关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书中对于费神父作为传教士的身份,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也有着精彩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我了解到,费神父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们,有着真切的情感。那些照片,是他对西湖热爱的一种表达,也是他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留恋。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一张照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不仅解释了照片的内容,更挖掘了照片背后的历史信息,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在阅读这本书时,时不时地停下来,细细地品味每一张照片,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历史的尘封之门,让我沉浸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而又充满诗意的杭州。费佩德神父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我一直以来在脑海中模糊勾勒的那个西湖。我常常想象,在那个年代,西湖是什么样子?是更原生态的,还是已经有了早期的商业痕迹?这本书用最直观的方式回答了我的疑问。那些老照片,与其说是摄影作品,不如说是历史的定格,是时代的缩影。我看着照片里的古老建筑,想象着它们承载过的故事,那些曾经的繁华,那些岁月的沧桑。我还会仔细观察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服饰,他们的表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外部观察者,一个怀着好奇心和善意前来记录的外国人,所看到的中国。费神父的镜头,避开了政治的纷扰,更多地聚焦于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这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温和、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于照片背景的深入考据,以及对费神父生平的梳理,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充满学术价值的著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杭州,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西湖。我常常会把书中的照片和现在的西湖进行对比,这种对比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西湖的变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杭州。费佩德神父的镜头,为我们捕捉到了太多珍贵的瞬间。我喜欢这本书的细节,它不仅仅是展示照片,更是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费佩德神父的生平。我了解到,费神父并非仅仅是一个传教士,更是一位热忱的摄影师,他对西湖的美景有着深深的眷恋,并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影像。我看着那些老照片,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西湖,它比我今天所知的西湖更加宁静,更加淳朴。我会被照片中的人物所吸引,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姿态,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那些鲜活的影像,那些真实的面孔。我会在阅读时,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怀念。这本书是送给所有热爱历史、热爱西湖的人们的绝佳礼物。

评分

费佩德出生于上海一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家庭。父亲费启鸿(George F. Fitch, 1845-1923)是1870年来华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曾先后在苏州和宁波传教,从1888年起出任上海由美国北长老会所主办的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的主任,后来又兼任了在美华书馆出版的著名新教在华传教使团期刊《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的总主笔。由于曾担任旅杭州西教士联会的负责人,再加上父亲的关系,费佩德跟《教务杂志》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许多有关杭州的照片和文章最初就是在《教务杂志》上得以发表的。

评分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以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在确立了旅游城市地位之后,服务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评分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以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在确立了旅游城市地位之后,服务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评分

他之所以拍摄大量跟西湖著名景点有关的照片,自然是跟他撰写《杭州-浙江游记》(后分为《杭州游记》、《普陀山游记》二书)这本书有关。费佩德来到杭州之后,深深地为西湖的自然环境之美所吸引。每逢周末,他总是带着相机在西湖的周边地区转悠,时间一久,他就成了西湖景点的一个活地图。他所拍摄的西湖老照片不仅时间较早,而且也是景点最齐全的。为了拍摄西湖的全景照片,他曾经反复地到宝石山和葛岭的山顶上去观察,寻找最佳的拍摄地点。为了拍摄一张理想的雷峰塔照片,他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柳浪闻莺和三潭印月的小岛上,去等候最佳的拍摄时机和角度。据不完全的统计,费佩德在1910年左右拍摄的西湖景点照片就包括了西湖全景图、宝石山、宝俶塔、大佛寺、大石佛、昭庆寺、东岳庙、孤山、平湖秋月、文澜阁牌坊、岳坟、白堤、西泠桥、石屋洞、烟霞洞、灵隐寺、飞来峰、五百罗汉堂、天竺寺、韬光寺、法相寺、仓颉祠、梅花碑、涌金门、三潭印月、龙井、北高峰、六和塔,玉皇山顶七星缸、城隍山,等等。  由于他拍摄的照片时间早,而且清晰度高,所以无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照片中往往保留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珍贵细节,可以揭示杭州西湖在清末民初的本来面貌。事过境迁,这些照片现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反映杭州丰富自然和人文底蕴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从新校区的地皮远眺六和塔和钱塘江  1908年的六和塔和钱塘江景色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照片中还没有钱塘江大桥、沿江的堤岸和公路。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条分叉的大道向江边的山坡上延伸。    27.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  这是费佩德所拍摄的一张非常经典的雷峰塔照片。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山麓的净慈寺前。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点左右,这座千年古塔轰然倒塌,令世人深感震惊。所幸的是,费佩德对于杭州西湖的这个著名景点情有独钟,此前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拍摄过了雷峰塔的照片,使后人依然能够欣赏到这个业已消失的西湖十景之一。  如今,雷峰塔虽然已经得以重建,但是新的雷峰塔建筑风格过于金碧辉煌,失去了历史的苍伤感,与昔日夕阳下的雷峰塔可谓是大相径庭。    28.从柳浪闻莺遥看雷峰塔  众所周知,要选取一个好的镜头,拍出一张传世的照片,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拍摄者不断地去寻找最佳的时机和最佳的地点。费佩德拍摄雷峰塔的经过似乎可以验证这一点。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拍摄了大量雷峰塔的照片。根据他女儿的回忆,费佩德曾经从他妻弟的手中买下了一辆二手的三轮摩托,一有空就到西湖边去转溜,以寻找最合适的拍摄角度。这张照片是从柳浪闻莺公园的一棵大树下拍摄的。从这儿看过去,雷峰塔后面的是九曜山。    59.杭州市郊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  从上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很有特色: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箩筐,专心致志地看着脚下的水田,每当鱼游入箩筐下方时,农民们便会迅速地放下箩筐,把鱼儿圈在了箩筐里面。然后就以瓮中捉鳖的方式把鱼抓住。这种捉鱼的方式简便易行,十分有效,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评分

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评分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以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在确立了旅游城市地位之后,服务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评分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以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在确立了旅游城市地位之后,服务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评分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以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在确立了旅游城市地位之后,服务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评分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风景秀丽著称。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市内人文古迹众多,以西湖风景区最为著名,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杭州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的代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