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灾害性天气
  • 气候变化
  • 气象灾害
  • 中国气象
  • 气候资料
  • 气象图集
  • 历史气象
  • 极端天气
  • 气候影响
  • 气象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3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主要包括了1961-2006年影响中国的台风、雨涝、雷电、干旱、沙尘暴、高温、寒潮、大风、低温冷害、雪灾、冰雹、霜冻、雾、霾、酸雨共15种灾害性天气气候;每种灾害性天气气候均给出了其年、季的发生频率或平均频次分布图,以及部分极值分布图,还给出了其全国及区域或部分城市的历年变化和各月变化图。另外,提供了台风、雨涝、雷电、干旱、低温冷害和雪灾、风雹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时空变化图。《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除了给出大量的直观图形外,还配以文字说明,以便非专业人员阅读理解图集的内容。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是一部天气气候灾害方面的资料和工具书,可供气象、地理、农业、水利、交通、国土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人员使用,也可供防灾减灾、防御规划等有关部门决策参阅。

目录


前言
说明
概况
台风
雨涝
雷电
干旱
沙尘暴
高温
寒潮
大风
低温冷害
雪灾
冰雹
霜冻


酸雨

前言/序言


《中国气象灾害史鉴:地域性极端天气事件的百年回溯与应对》(暂定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国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至今所经历的、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气候背景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深入的剖析和科学的反思。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气候图集或统计年报,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叙事框架,用以探讨极端气候现象的成因机制、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历史进程中对这些灾害的认知演变和防御策略的迭代。 第一部分:历史气候背景与灾害的宏观审视 本部分将时间轴拉伸至近百年,首先勾勒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如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的宏观气候背景特征。重点关注那些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稳定构成严峻挑战的宏观气候异常事件。 1. 周期性气候波动的影响: 分析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温度的长期趋势,探讨如“小冰期”末期残留影响,以及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性气候波动对极端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塑造作用。 2. 区域性气候背景的界定: 明确区分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等核心灾害易发区的气候特征差异。例如,对华北平原的“旱涝急转”现象,本书将追溯其背后水汽输送机制的长期变化。 3. 灾害频率的量化分析: 引入基于历史文献、地方志和气象记录的交叉验证方法,对不同类型灾害(如大范围低温雨雪、持续性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初步评估,为后续的个案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重点灾害类型的区域性、演化性剖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聚焦于中国不同地理单元上最具破坏性的几类灾害,强调其地域独特性和时间演化轨迹,而非仅仅展示某个时间段的分布状况。 A. 旱涝灾害的地理冲突: 长江流域的“水之极”: 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何从历史上的“十年九涝”逐步转变为近年来极端洪峰事件频发的格局。重点分析1998年、2010年等标志性洪水事件中,流域上游水文变化、中下游城市化对行洪能力的叠加影响。 北方旱灾的深度干涸: 探讨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成因。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形势和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影响,导致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的长期锁定效应。分析不同时期引调水工程对缓解灾害的实际作用。 B. 台风与强对流的强度演变: 西太平洋台风的登陆路径与强度北上趋势: 考察近五十年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变化。重点分析那些成功突破传统防御圈、深入内陆的强台风(如影响华东和黄淮地区的个别台风),探讨其能量来源和引导气流的特征。 冰雹与龙卷风的垂直结构分析: 针对华中、东北等强对流多发区,本书将结合个案分析,探讨在特定天气系统下,低层水汽辐合与中层干冷空气入侵等垂直风切变条件的耦合如何催生破坏力极强的局地性灾害。 C. 冬季极端寒潮与低温事件的冲击: “冻害”的区域转移: 分析中国东部冬季寒潮事件的平均南插深度和持续时间变化。重点关注对华南荔枝、香蕉等经济作物造成毁灭性影响的低温冻害事件,探究其与北极涛动(AO)或欧亚遥相关性异常之间的联系。 雪灾与交通中断: 聚焦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和大巴山脉等地的极端降雪事件,分析其如何造成区域性交通瘫痪、电力中断,以及在山区环境下的次生灾害(如雪崩、雪灾后的泥石流风险)。 第三部分:灾害响应的历史足迹与应对策略的反思 本部分将超越纯粹的气象学描述,转向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如何认知、评估和应对这些重大灾害。 1. 灾害损失的统计口径变迁: 探讨不同年代统计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的口径差异,分析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和统计透明度的提升。 2. 防灾体系的制度构建: 追溯中国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从区域性、分散式到国家集中统一指挥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1990年代后,国家防总与气象部门的协同机制如何重塑了灾害应急响应的效率。 3. 气候适应性策略的探索: 结合历史案例,评估过去几十年中,水利工程、农业抗灾育种、城市规划等适应性措施的长期有效性。例如,分析特定地区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在减轻洪峰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其局限性。 4. 历史教训的现代启示: 总结历次重大灾害事件中暴露出的基础设施韧性不足、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为当前面向未来、构建韧性社会的气候风险管理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特色: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时间深度与地域广度的结合,避免了对单一时间点数据的堆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区域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演化谱系,强调气候背景变化对灾害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历史治理实践,为理解当代气候风险挑战提供坚实的历史维度。全书的叙事风格将保持客观严谨,充分利用历史气象档案、地方志记录以及灾害调查报告,力求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与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环境科学和历史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而《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两方面的探索欲望。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提供的长期气候数据和趋势分析。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关于寒潮的章节,通过不同时期的温度异常图,我能清晰地看到我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这让我对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严酷的冬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某些区域性气候现象的深入剖析,例如南方地区的梅雨期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极端降雨事件,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以一种非常客观、数据驱动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用精确的图表和数据,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大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所经历的风霜雨雪,为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被《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吸引,是因为我对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它提供的丰富图表和数据分析,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冰雹和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的专题。它用精细的地图展示了这些灾害在不同省份的发生频率和季节性分布,这让我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对一些特定区域的长期趋势分析印象深刻,比如某些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风险。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回避任何可能令人不安的数据,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坦诚地呈现了中国气候系统中存在的挑战。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一个动态变化、充满活力的中国气候图景,也更加理解了为何防灾减灾工作如此重要。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科学的数据层面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思考我们如何在其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评分

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被《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所展现的宏观视角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图表集合,更是一次对中国过去半个世纪天气气候变迁的系统梳理。我着迷于它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图谱,勾勒出不同地区特有的气候灾害图景。例如,我仔细研究了关于洪涝的部分,看到了不同流域的降雨量年际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洪涝频发区域。这对于理解中国东部河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非常有帮助。书中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呈现也十分精彩,通过等温线和区域划分,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区冬季的严寒和夏季的酷暑,以及这些极端温度事件的长期趋势。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还通过数据对比,隐约揭示了“为什么会发生”。虽然它本身不是学术论文,但其严谨的数据支持和清晰的逻辑脉络,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过去几十年来与自然界搏斗的历程,也为我们预判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简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我一直对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变的天气充满敬畏,而这本书,则将这种敬畏感具象化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沙尘暴的描绘。通过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沙尘暴监测图,我能清晰地看到这些“黄色巨兽”的迁徙轨迹和影响范围,以及它们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这让我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灾害的叠加分析,比如在特定区域,同时发生干旱和高温的情况,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更能体会到灾害的复杂性和连锁反应。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气候与地理相互作用的史诗。它用最直观的图像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抗争、适应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

这本《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极端天气事件很感兴趣,但很少能看到如此详尽、直观的数据呈现。翻开书,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精美的地图。它们不仅仅是数据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和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关于干旱的章节,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降水异常图,以及与之对应的土壤湿度变化示意图。这让我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脆弱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某些特定灾害类型的分析也相当深入,比如台风登陆的路径演变,以及不同年代风暴潮的强度变化。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案例分析的部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将气候数据与实际影响联系起来,让我更能体会到灾害的真实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最清晰的语言,讲述着中国土地上那些关于风雨雷电的漫长故事,让人在惊叹自然伟力的同时,也对未来的防灾减灾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与自然互动的百科全书,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