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全本(简谱版)

昆曲《牡丹亭》全本(简谱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汤显祖 著,关德权 译
图书标签:
  • 昆曲
  • 牡丹亭
  • 戏曲
  • 简谱
  • 传统戏曲
  • 古典文学
  • 音乐
  • 戏曲谱
  • 文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32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48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字数:7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儒生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手持一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沉浸在此梦中不能自拔,因为思虑过度,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目录

第一出 标目
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
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
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
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
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
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
第三十四出 调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
第五十五出 圆驾

前言/序言

  昆曲是距今有近七百年的古老的剧种,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之际(十四世纪中叶),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因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故名为“昆山腔”。昆曲具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它的声腔对其他剧种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汤显祖是明代末期著名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有《牡丹亭》(又名《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创作代表了当时戏曲的最高成就,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儒生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手持一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沉浸在此梦中不能自拔,因为思虑过度,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r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牡丹亭》文词典丽,人物个性鲜明。《牡丹亭》问世时后,正值昆腔盛行,故在明代时就有了不少为了适合昆曲演唱而改定的《牡丹亭》谱本。昆曲《牡丹亭》历代盛演不衰,使许多人为之倾倒,因此近代剧坛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昆曲的改定本。
《牡丹亭》全本赏析:一曲梦回江南的旷世绝唱 本书聚焦于明代文学巨匠汤显祖的传世之作——昆曲《牡丹亭》,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立体、多维度的文本解读和艺术鉴赏平台。 这部跨越时空的爱情传奇,不仅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回那个繁花似锦、情思缱绻的明代江南,细细品味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真至纯。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力求在文本的深度挖掘与艺术的广度呈现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我们将从文本的源流考证入手,探讨《牡丹亭》的文学渊源、创作背景及其在明代社会思潮中的独特地位。随后,本书将逐折对全本进行详尽的梳理与评析,确保即便是初次接触昆曲文本的读者,也能清晰把握故事的脉络、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情节的跌宕起伏。 第一部分:文本的时代回响与文学基因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牡丹亭》所承载的晚明思潮。在程朱理学仍占主流的社会背景下,汤显祖以其“临川四梦”中的最负盛名之作,勇敢地叩问了“情”的边界与力量。我们将探讨“反理学”的浪漫主义思潮如何渗透于剧本之中,特别是对生命意志、个体情感自由的赞颂。通过比对《西厢记》等前代作品,本书将阐明《牡丹亭》在“才子佳人”模式上的突破性贡献,尤其体现在对梦境、生死界限的哲学性探讨上。 详细考察了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心境,分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人生命运的集体焦虑与对理想人格的期盼,这些都为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惊世之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第二部分:情节的精微解构与人物的立体塑造 全本《牡丹亭》共五十五折,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本书的精华便在于对每一折的精细导读。我们不仅会重述情节,更重要的是对潜藏在白词、科白之中的深层意蕴进行挖掘。 杜丽娘的成长弧线: 杜丽娘绝非传统的闺阁女子。她的觉醒,是从对自然美的敏感体察开始,到对自我情感的坚定追寻,再到超越生死的决绝。本书将细致分析“惊梦”、“寻梦”等关键折子中,杜丽娘内心独白和梦境意象的象征意义。如何从一个循规蹈矩的千金小姐,蜕变为一个敢于“僭越”生死、挑战命运的“情种”,其心理过程的细腻转变是本书重点剖析的对象。 柳梦梅的“痴”与“侠”: 柳梦梅的形象具有多重面相。他既是浪漫的梦中人,又是现实中敢于盗墓、为爱抗争的侠客。本书将探讨他是如何完美契合杜丽娘的“情”的诉求,以及他如何通过“冥判”、“还魂”等关键情节,最终完成对“情”的实践。 配角的衬托作用: 无论是春香的率真泼辣,还是判官、花神的中介职能,书中每一位次要人物的设置,都精准地服务于主旨的表达。我们将分析这些人物如何推动叙事,并在传统戏曲结构中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部分:艺术的巅峰呈现——昆曲的典范之作 《牡丹亭》是昆曲“百戏之祖”的集大成者,其音乐性、舞蹈性和文学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曲词的声律之美: 昆曲的唱词讲究“字正腔圆”,本书将选取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等经典唱段,进行格律分析和意境赏析。我们将解读汤显祖如何运用典雅的文辞、精巧的对仗和丰富的比兴手法,将情感熔铸于声腔之中,实现“情、景、理”的和谐统一。 舞台调度与意境营造: 昆曲的表演强调“虚实相生”。书中将分析“游园”、“会遇”等场次中,如何通过极简的舞台元素(如一桌二椅)和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技巧(如水袖、身段),营造出繁复而迷离的梦境空间,以及生死两界的转换。对于“还魂”一折中,那种介于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紧张感营造,本书将进行专门的学术阐释。 主题的永恒价值: 最终,本书将回归到对《牡丹亭》核心主题的探讨: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个性解放的向往以及对真挚情感的至高推崇。它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深层、最普遍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超越限制、渴望生命得以圆满。 本书不仅是为戏曲爱好者准备的深度读本,也是文学研究者、艺术史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以严谨的考据和充满热情的笔触,邀您一同沉醉于这场关于爱、梦与永恒的东方美学盛宴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昆曲的曲牌和唱词是有一定门槛的。然而,这本《牡丹亭》的编排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似乎巧妙地找到了普及与深度之间的那个平衡点。当我翻到那些标注着工尺谱的乐谱部分时,我这个对五线谱还算熟悉的人,一下子被那种独特的记谱法吸引住了。虽然我并非专业的昆曲演员,但那些符号排列组合出的韵律感,已经让我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情感纠葛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仅仅记录了文字,更像是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舞台的桥梁,让人可以“听见”舞台上的演绎。这种将文本与音乐元素深度融合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原本平面的文字活了起来,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好奇,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昆曲表演中那些程式化的动作和唱腔背后的情感逻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文本的源头去追溯。那些看似繁复的唱词,其实每一句的背后都对应着人物复杂的情绪转折。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剧本,而是通过一种近乎诗意的结构,将台词的韵律美和情节的悲喜交织在一起。它让我不再仅仅是被故事吸引,而是开始思考汤翁是如何用文字雕刻出这些永恒的瞬间。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中国古典戏曲美学,或者想要感受“至情至性”文学力量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提供了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文化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戏迷,我最关心的就是“全本”的完整度和准确性。市面上很多版本的《牡丹亭》为了篇幅或演出需要,多少会有删减或改编。但拿到这本后,我反复核对了几个经典折子戏的段落,可以感受到编者在忠于原著方面所下的苦功。它保留了汤显祖原著中那些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意境的营造,那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哲学思辨,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更难得的是,它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对于一些生僻的用词和典故做了适度的注释,让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轻松跟进,不会因为卡在某个词语上而打断了阅读的沉浸感。这种对文本尊重的态度,是衡量一部经典版本价值的关键。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淀了岁月感的墨色和烫金的工艺,拿在手里就有种庄重的美感。我特意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上一壶清茶,慢慢翻开扉页。光是看到那些精致的插图和典雅的字体排版,就仿佛已经走进了那个江南的园林,耳边能听到丝竹的清越之声。我对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素养的提升,往往是从这些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开始的。《牡丹亭》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如此用心打磨的实体书,能让人重新审视每一个字背后的文化重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那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昆曲艺术的敬畏之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美的重新发现和体悟,让人忍不住想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那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哀愁。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色彩控制得极佳,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描绘梦境和仙境的场景,色彩的过渡非常柔和自然,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常见的刺眼感。在阅读到“游园”、“惊梦”这些标志性场景时,那些淡雅的水墨风格插画简直是锦上添花。它们没有抢夺文字的主导地位,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我尝试着在夜晚的台灯下阅读,发现即便是低照度下,文字依然清晰锐利,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说明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真的站在了读者的角度去考量每一个细节,从选材到工艺,都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

评分

一本好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的事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吧!

评分

好评好评!一直喜欢昆曲喜欢牡丹亭准备自己刷一遍来着

评分

意外的好,意外的好听

评分

用这个对照录音欣赏很不错

评分

很喜欢昆曲,很喜欢《牡丹亭》,里面还有简谱,对比听了下,简谱和电视里面唱的旋律大致还是能够对上的,不错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你可以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甚至还可以把它背下来。因此,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在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中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界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评分

京东正版图书。三百多页曲谱超值。好评

评分

很大很厚的书,简谱清晰,如果会弹琴,就可以自弹自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