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林业大事记(1949-2009)

历史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林业大事记(1949-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林业局 编
图书标签:
  • 林业史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历史事件
  • 林业发展
  • 大事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生态建设
  • 环境保护
  • 林业政策
  • 行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7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65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林业大事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1949-2009六十年间中国林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年份划分。《历史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林业大事记》由国家林业局编写。

目录

1949~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前言/序言


《历史的回响: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变迁录(1949-2009)》 前言 在中国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其发展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再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生态文明建设,六十载光阴,中国林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详实的文献记载、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现中国林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这不仅是一部林业发展史,更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生态理念演进、科技进步与人民生活改善的生动写照。 第一章:新生与奠基(1949-1957)—— 从分散到集中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林业面临着“一穷二白”的严峻局面。长期战乱导致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林业管理体制分散,专业人才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尽快恢复和发展林业,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恢复生产,稳定秩序: 新政权迅速着手整顿林业生产秩序,打击乱砍滥伐,保护剩余森林资源。通过土地改革,将分散的林权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为集中管理和统一规划奠定了基础。 建立体系,人才培养: 国家大力投入,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林业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逐级设立林业部门。同时,也开始着手林业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多所林业高等院校和技术学校,为未来的发展储备力量。 初步规划,重点突破: 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林业发展被纳入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蓝图。重点放在林区生产的恢复,木材的供应,以及为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木材支持。一些重点林区,如东北林区,开始得到重点开发和建设。 对外合作与技术引进: 在此阶段,中国也开始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林业技术合作,引进了一些先进的造林、育林和木材加工技术,为中国林业的现代化打下初步基础。 第二章:曲折与奋进(1958-1977)—— 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艰难岁月 “大跃进”和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林业也未能幸免。然而,在困难面前,中国林业人依然在探索适合国情的自主发展道路,并为应对未来的生态挑战埋下了伏笔。 全民造林,改造山河: 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全民造林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虽然存在着盲目和浮夸的成分,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林地面积,改变了部分地区的生态面貌。 林业生产的挑战与调整: 经济困难时期,林木采伐受到限制,但对木材的需求依然巨大。林业生产面临着如何平衡采伐与更新、保障供应与保护资源的双重难题。国家在政策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强调“以抚育更新为主,采伐为辅”的原则,尽管执行中仍有困难。 科技探索与实践: 尽管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并未完全停滞。一些关于速生丰产林、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并有零星的实践成果。 边境林业与国营林场建设: 在一些边境地区,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开始了大规模的林场建设。这些国营林场成为当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也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第三章:改革与腾飞(1978-2009)—— 走向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林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深刻的变革。 林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林业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从计划经济下的高度集权,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再到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林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商品林生产的繁荣与挑战: 市场经济的引入激发了林业的生产活力,商品林的大规模种植和经营成为可能。木材生产量大幅度增加,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森林权属纠纷、林农利益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 “休养生息”与退耕还林: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行,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标志着中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以生态效益为重的战略转型期。 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为扭转天然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局面,国家大力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限制天然林的采伐。同时,也开始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和实践,强调在保障木材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林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大提高了林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林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木材生产,林业产业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林、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为林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化: 中国林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也为全球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健全: 随着林业发展的深入,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林业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应对自然灾害与病虫害: 在这一时期,中国林业也面临着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森林火灾、洪涝、虫灾等。国家林业部门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与林业发展的新定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发展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语 回首1949年至2009年的六十年,中国林业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成就斐然。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再到新世纪的绿色崛起,每一阶段都凝聚着无数林业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林业自身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本书试图通过梳理这些历史脉络,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真实的新中国林业画卷,以期从中汲取经验,启迪未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中国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时间跨度”的有效利用上。从1949年百废待兴的起点,一直延伸到2009年国家初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林业管理和保护体系的阶段,这六十年的跨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叙事张力。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国家对“绿色资源”认知和重视程度的渐进式提升过程——从最初将森林视为单纯的生产原料,到后来将其视为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这种视角的演变,映射出整个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时间旅行,目睹了“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如何逐渐演变为“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这种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林业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更是所有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读者,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工作的绝佳读本。

评分

这部宏大的编年史,着实让人对新中国林业走过的崎岖道路产生了深刻的敬畏之情。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时间戳和政策摘要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充满时代烙印的画卷。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回避困难的叙事方式,清晰地勾勒出在资源极度匮乏和建设任务繁重的背景下,老一辈林业人是如何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开始建立起国家林业体系的艰辛历程。那种从“斧头下面抢时间”到逐步建立起科学规划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无数次实践、反思和调整才实现的。翻阅这些记录,我仿佛能听到昔日伐木工的号子声,感受到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守生态责任的决心。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捕捉,使得这部书超越了单纯的“大事记”,成为了一部关于集体记忆与国家发展韧性的研究范本。它让我明白了,今天我们所享受的青山绿水,背后承载着几代人筚路蓝缕的汗水与智慧,这种对前人付出尊重的态度,是阅读过程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通读者,我发现此书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在于其丰富且鲜活的“场景感”。它没有止步于宏观政策层面,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地方性的、微观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就像是闪烁的星光,点亮了整个历史叙事。比如,那些关于特定区域防护林体系建立的初期探索,那些为了解决特定气候条件下造林成活率问题而进行的试验,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通过这些具体的“人与地”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政策是如何落地生根,又是如何与地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这种由宏观指导到微观实践的无缝切换,使得这部“大事记”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机与张力,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参与那段充满挑战的建设过程。

评分

全书的史料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其背后所付出的考证努力显而易见。尤其是在涉及跨部门协作和政策出台前后的意见征集过程的描述中,那种严谨细致的态度,保证了所记录事件的可靠性与全面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后,行业内部不同声音的呈现。它没有将林业发展描绘成一条笔直向上的康庄大道,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分歧、资源争夺以及观念上的碰撞。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这部作品在严肃性上更胜一筹。它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记录,更提供了一种反思历史、避免重蹈覆辙的宝贵参照系。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没有陷入简单的线性叙事窠臼,而是通过对不同时间节点上关键事件的聚焦,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林业发展图景。例如,对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林业战略重心转移的剖析,就展现了决策层在面对内外压力时,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复杂博弈。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对比描述,这部分内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林业科技工作者如何从最初的模仿追赶,逐步成长为能够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的历程。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让读者在感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捕捉到每一次关键的飞跃和转折点。它不是在简单地罗列“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深刻地解析“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国家特定部门发展逻辑的研究者而言,这种层次分明的梳理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