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嚮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嚮傳承和橫嚮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製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瞭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曆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閤而産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麵的差異,建構瞭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嚮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作者簡介
何忠禮,1938年生,浙江紹興人。196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曆史係,1978年師從著名宋史專傢陳樂素、徐規教授攻讀宋代史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從事中國古代史、宋史、中國古代史史料學、中國選舉製度史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先後任浙江省中國古代史重點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廣島大學文學部非常勤講師等。現為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南宋史研究基地首席專傢。主要著作有《宋史選舉誌補正》、《南宋史稿》(政治、軍事部分)、《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科舉和宋代社會》、《宋代政治史》等及譯著、點校類著作多種。此外,還在中外著名學刊發錶過論文百餘篇。論著多次獲得省、市、校社科優秀成果奬。
目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以杭州(臨安)為例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代序)
序言
緒論
第一章 唐代和北宋的科舉
第一節 唐代的科舉
一、科舉製度的創立
二、唐代科舉製度的弊病
第二節 北宋的科舉改革
一、科舉條製的改革
二、考試內容和科目、學校的改革
第三節 北宋科舉中的發解試、省試和殿試
一、發解試
二、省試
三、殿試
第四節 北宋科舉對士人的優待
一、擴大科舉取士,從優任命進士閤格者
二、特奏名的設立
三、對發解和落第士人的優待
第二章 南宋的發解試
第一節 發解試的種類
一、流寓試
二、牒試
三、國子監試
四、州郡發解試
五、對得解舉人的優待
第二節 發解試的解額和州郡貢院
一、發解試解額的確定和變化
二、免解
三、解額的不均
四、解額不均之害
五、州郡貢院
第三章 南宋的省試
第一節 類省試
一、南宋初年的類省試
二、四川類省試
三、四川類省試的防弊措施
四、四川類省試實施的意義
第二節 省試
一、省試時間的確定和考試科目的變化
二、省試考官——簾內官
三、省試考官——簾外官
四、舉人的考試和錄取
五、省試彆頭試
第三節 考試條式與禮部貢院
一、考試條式
二、禮部貢院
第四章 南宋的殿試
第一節 殿試和考官
一、南宋殿試概況
二、關於殿試策
三、殿試考官
第二節 正奏名進士的唱名、甲第、賜齣身與授官
一、唱名、甲第與賜齣身
二、新進士授官
第三節 特奏名及其授官
一、特奏名進士的條件
二、特奏名考試
三、特奏名進士授官
第四節 童子科與賜齣身
一、童子科
二、賜齣身
第五章 宗室子弟和歸正人科舉
第一節 宗室子弟的應舉
一、有官鎖應,無官應舉
二、宗子量試
三、宗子取應
四、宗子科舉的利弊
第二節 歸正士人的應舉
一、對歸正士人應舉的優待
二、歸正士人應舉的利弊
第六章 經義標準的變化和對後世八股文形成的影響
第一節 經義標準的變化
一、南宋前期的政治形勢與經義標準的變化
二、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對以經義取士的重大影響
第二節 八股文雛形的齣現
第七章 南宋的製舉和武舉
第一節 南宋的製舉
一、兩宋製舉科目及其沿革
二、兩宋製舉應舉者資格的變化
三、南宋製舉的考試、等第和授官
四、南宋製舉評述
第二節 南宋的武舉
一、兩宋武舉沿革
二、南宋武舉的考試、等第和授官
三、南宋武舉功用不彰之原因
第八章 科舉舞弊與反舞弊——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
第一節 南宋的科舉舞弊
一、場屋之外的科舉舞弊
二、場屋之內的科舉舞弊
第二節 南宋政府防範科舉舞弊的措施
一、對應試士人籍貫的甄彆
二、對懷挾、代筆、傳義、繼燭等防範
三、對封彌、謄錄中舞弊現象的防範
……
第九章 對科舉官員的問責
第十章 科舉製度與南宋社會
附錄
後記
編後語
精彩書摘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為加強中央集權,對選舉製度作瞭一些調整:一是“選舉先德行,次文纔”,除“工商不得入仕”以外,不再特彆注重門第,這就意味著九品中正製的被廢除和兩漢察舉製的重新恢復;二是廢除徵闢製,“尚書舉其大者,侍郎銓其小者,則六品以下官吏,鹹吏部所掌。自是,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州郡無復闢署矣”①,從而將官吏的任用權集中到中央。 後來有學者認為,隋朝廢除九品中正製以後,便創立科舉製度以取士,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將在後麵再作詳細論述。
入唐,經過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掃蕩,官吏或死或逃,一時齣現“士不求祿,官不充員”②的狀況。由於官員缺乏,不得不對有一技之長的士人,即使本人是“蔔祝庸保”,也“量能使用”③,於是選舉製度再次發生重大變化,科舉製度應運而生。 科舉製度自唐代初創以後,通過北宋的一係列改革,纔得以完全形成。自此以後,它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選舉製度,曆經南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下詔被廢除止,曆時近一韆三百年,成為自秦漢以來中國古代實行時間最長、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選舉製度。
總結中國自秦漢至隋唐的各種選舉製度,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作為政治製度重要組成部分的選舉製度,其發展變化與當時政治鬥爭的形勢和階級力量的對比息息相關。就是說,有怎樣的政治鬥爭,就可能産生怎樣的選舉製度;哪一個階級力量占瞭主導地位,選舉官員就可能嚮那一個階級傾斜。第二,政治清明與否,極大地影響到選舉製度執行的好壞。換言之,當政治比較清明時,統治者原來所設想的選舉目的就容易達到;一旦政治腐敗以後,選舉製度縱有許多良法美意,也會被破壞殆盡,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第三,選舉製度的好壞反過來又直接關係到一個政權的興衰存亡。
前言/序言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嚮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嚮傳承和橫嚮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製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瞭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曆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閤而産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麵的差異,建構瞭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嚮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南宋科舉製度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宋科舉製度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