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的理論和曆史

建築學的理論和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塔夫裏 著,鄭時齡 譯
圖書標籤:
  • 建築學
  • 建築曆史
  • 建築理論
  • 西方建築
  • 中國建築
  • 建築設計
  • 藝術史
  • 文化史
  • 城市規劃
  • 建築風格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2043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775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3
字數:53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建築學的理論和曆史》寫於1966-1967年,標誌著意大利著名的馬剋思主義建築史學傢和理論傢塔夫裏作為建築理論傢的學者生涯的開端。塔夫裏在書中引入建築的階級批評,不僅從建築史的發展研究問題,也將整個藝術史作為研究對象。在《建築學的理論和曆史》中主要論述瞭三個方麵的問題:建築的曆史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建築的結構主義分析;從事意識形態再生産的操作性批評。

作者簡介

曼弗雷多·塔夫裏(Manfredo Tafuri,1935-1994年)是意大利著名的馬剋思主義建築史學傢和理論傢,他的《建築學的理論和曆史》是建築理論的經典文獻,代錶瞭塔夫裏的建築理論研究生涯的開端,也是青年塔夫裏對陳腐的歐洲建築理論界發動的第一次衝擊。這本論著充滿歐洲尤其是意大利自文藝復興以來積澱的深厚曆史信息,涉及古典主義和啓濛運動的發展,同時也深入剖析瞭現代運動的本源,引人建築的階級批判,從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闡述瞭建築學的曆史。書中涉及哲學、美學、曆史、心理學、結構語言學、語義學、現象學、符號學、信息理論以及文化人類學等學科,應用瞭這些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以20世紀60年代當時最新的哲學觀與藝術觀,尤其是結構主義觀點,奠定瞭當代建築批評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塔夫裏於1935年在羅馬齣生,1960年畢業於羅馬大學,受藝術史學傢硃利奧·卡洛·阿爾甘的影響頗深,20世紀60年代成為意大利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評傢,他曾在羅馬、米蘭、巴勒莫大學教授建築史,曾應邀在前蘇聯和美國講學。自1968年起成為威尼斯建築大學的教授,擔任建築史研究所主任。塔夫裏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築理論傢和曆史學傢,曾任威尼斯高等建築學院建築曆史係主任和教授,為建築史和建築理論研究作齣瞭傑齣的貢獻,一生發錶瞭23部著作,1994年因病在威尼斯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建築學的理論和曆史》(1968年)、《人文主義建築》(1972年)、《設計與烏托邦:建築與資本主義的發展》(1973年)、與塔爾·柯閤著的《南北戰爭至1933年新政時期的美國建築》(1973年)和《現代建築》(1976年,世界建築史叢書)、《球與迷宮》(1980年)、《紅色維也納——社會主義維也納的住房政策1919一1933年》(1980年)、《維托裏奧·格雷戈蒂——設計及建築》(1982年)、與弗洛梅爾、雷依閤著的《建築師拉斐爾》(1984年)、《威尼斯與文藝復興》(1985年)、《意大利建築史1944-1985年》(1986年)、《硃利奧·羅馬諾》(1989年)、《文藝復興研究:君主、城市、建築師》(1992年)等。

目錄

意大利文版第二版序
意大利文版第四版序
導言
第一章 現代建築與曆史的隱沒
第二章 “無足輕重”的建築與批評議題的危機
第三章 作為元語言的建築:形象的批判價值…
第四章 操作性批評
第五章 批評的手段
第六章 批評的使命
注釋
附圖
英漢人名對照
外文及中文名詞術語對照
重譯後記

前言/序言


建築的脈絡:穿越古今的對話與創新 這是一部深入探究建築生命力與內在邏輯的宏大敘事,它並非簡單羅列建築風格的演變,而是緻力於剖析那些塑造瞭我們居住空間的根本性思想、社會思潮、技術革新以及哲學哲學。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理解建築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時代,迴應著人類最深層的情感、最實際的需求,以及最前沿的智慧。 第一篇:文明的基石——古老智慧的凝結 在人類文明的黎明,建築便已成為其最直接的物質載體。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那些最早期的建築實踐,它們是如何從滿足基本生存的需求,逐步演化齣象徵意義和儀式功能的。我們將探究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秩序,不僅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對永恒、神權與宇宙運行規律的具象化錶達。從其嚴謹的幾何構造、精確的天文定位,到大規模的勞動力組織,無不展現瞭古埃及人對秩序、穩定和神聖的極緻追求。 繼而,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那裏是理性、和諧與人文精神的搖籃。帕特農神廟的比例之美,不僅僅是建築師精湛技藝的體現,更是古希臘人對“美”的理解——一種源於自然界黃金分割、數理邏輯和視覺錯覺的精妙平衡。我們將分析柱式(多立剋、愛奧尼、科林斯)的演變,它們如何反映瞭不同城邦的文化特質,以及它們在塑造神廟、劇場、議事廳等公共空間時所傳達的民主、哲學與審美的理想。 古羅馬的建築,則標誌著工程技術與實用主義的飛躍。我們看到的羅馬鬥獸場、萬神殿、水道係統,不僅僅是宏偉的工程奇跡,更是羅馬帝國強大國力、城市規劃理念以及對公共生活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深刻理解。拱券、穹頂、混凝土等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拓展瞭建築的可能性,塑造瞭我們今天仍能感受到的古羅馬城市的空間肌理。這本書將細緻梳理這些技術的進步如何直接影響瞭建築的形式與功能,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世的建築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二篇:中世紀的迴響——信仰、力量與地方性的交織 進入中世紀,西方世界的建築在很大程度上被基督教信仰所塑造。從早期基督教堂的樸素與神秘,到羅馬式建築厚重的牆體、小巧的窗戶和筒形拱頂所營造的肅穆氛圍,再到哥特式建築的輕盈、嚮上、充滿光明的聖堂——飛扶壁、尖肋拱頂、彩色玻璃的運用,將建築的垂直感推嚮極緻,象徵著人對天國的渴望與接近。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宗教建築的設計如何服務於宗教儀式、神學教義,以及它們如何成為當時社會中心和精神象徵。 同時,中世紀的城堡、城牆等軍事建築,則直接體現瞭封建時代的權力結構與安全需求。這些堅固而實用的建築,其布局、防禦體係的設計,無不訴說著戰爭、統治與民眾生活的緊密聯係。 在中國,中世紀同樣呈現齣獨特的發展脈絡。本書會探討唐宋時期建築的輝煌,例如故宮的規劃雛形、園林的精緻雅韻,以及佛教寺廟的莊嚴壯麗。我們將審視中國傳統建築獨特的木構體係、鬥拱結構、榫卯連接,以及它們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體現齣“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屋頂的麯綫、色彩的運用、庭院的布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審美情趣。 第三篇:文藝復興的曙光——理性、人文與古典的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築迎來瞭一次思想與美學的巨大變革。人類重新發現並學習古希臘羅馬的建築原則,強調比例、對稱、秩序和理性。布魯內萊斯基的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不僅是工程上的壯舉,更是對古代智慧的緻敬與超越。本書將分析人文主義思潮如何影響建築設計,建築師如何從古代文本中汲取靈感,並將古典的柱式、拱券、比例體係重新融入新的建築創作中。 此外,城市規劃在這一時期也得到瞭前所未有的重視。理想城市的構想、廣場的設計、宮殿的布局,都體現瞭對秩序、美觀和公共生活的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標誌著建築師從工匠嚮知識分子的轉變,他們開始以更具理論性和係統性的方式來理解和實踐建築。 第四篇:巴洛剋、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情感、裝飾與理性迴歸 隨後的巴洛剋時期,建築風格變得更加戲劇化、華麗和富有動感。凡爾賽宮的宏偉、教堂內部繁復的裝飾,都旨在通過視覺衝擊和情感渲染來激發觀眾的敬畏與驚嘆。本書將解析巴洛剋建築如何運用麯綫、光影、透視等手法來營造空間的流動感和戲劇性,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君主製和教會的權勢展示。 洛可可風格則將這種華麗推嚮瞭更為精緻、輕盈和富於想象力的層麵,其麯綫、紋飾常常充滿瞭自然主義的趣味。 然而,隨著啓濛運動的興起,一種對理性、秩序和道德的迴歸思潮也應運而生。新古典主義建築在這一時期占據瞭主導地位,它摒棄瞭巴洛剋的過度裝飾,轉而追求簡潔、莊重、典雅的風格,強調清晰的幾何形態和對稱的布局。這種風格在政府建築、公共建築中尤為突齣,意在傳達一種秩序、權威與理性的精神。 第五篇:工業革命的衝擊與現代建築的誕生——技術、功能與社會的重塑 工業革命是建築史上一次顛覆性的轉摺。鋼鐵、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的廣泛應用,以及蒸汽機、電力的發展,極大地改變瞭建築的建造方式和可能性。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技術進步如何催生齣摩天大樓、大型工廠、鐵路車站等新型建築,以及它們如何適應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和工業生産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建築運動應運而生。從理性主義、功能主義的倡導,到“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再到“少即是多”的美學追求,一係列革命性的思想衝擊著傳統的建築觀念。本書將剖析勒·柯布西耶的“新精神”、密斯·凡·德·羅的嚴謹秩序、賴特的有機建築理念,以及格羅皮烏斯在包豪斯學校所倡導的藝術、工藝與技術的融閤。我們將看到,現代建築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對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深刻反思。 第六篇:後現代的多元與當代的迴應——解構、融閤與未來的探索 進入20世紀後期,現代建築的單一性與普適性開始受到質疑。後現代主義建築應運而生,它擁抱多元、曖昧、曆史引用和文化象徵,試圖打破現代建築的僵化。本書將分析後現代建築如何通過解構、拼貼、戲謔等手法,對現代主義進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它如何重新引入裝飾、曆史文脈和地方特色。 當代建築則在後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呈現齣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從綠色建築、可持續設計的興起,到數字技術在建築設計和建造中的廣泛應用,再到對社會公正、文化身份和城市問題的關注,當代建築的探索從未停止。本書將審視那些引領潮流的建築師和他們的作品,探討他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城市擴張等挑戰,並思考建築在塑造未來社會中的作用。 結語:建築作為永恒的對話 《建築的脈絡》旨在揭示,建築並非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人類文明、思想、技術和社會變遷的活生生記錄。每一棟建築,無論宏偉或微小,都承載著建造者當時的智慧、時代的情感,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本書期望引領讀者超越簡單的風格辨識,去理解建築背後深刻的邏輯與人文關懷,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它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具曆史感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周圍的建築環境,並參與到關於未來建築的思考與對話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熱愛思考的導師在娓娓道來。它的敘述節奏變化多端,時而如同精確的工程藍圖般嚴謹剋製,時而又像一位哲學傢般充滿詩意的比喻。在描述早期現代主義的興起時,作者的筆調變得異常冷靜和批判,毫不留情地指齣瞭包豪斯等運動在推崇功能至上和標準化時,無意中對建築的豐富性和地域文化多樣性造成的衝擊。這種敢於直麵曆史局限性的勇氣,讓這本書的論述顯得尤為可信和深刻。它不是在歌頌某個流派的勝利,而是在記錄一場漫長而充滿爭議的思想博弈。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建築學愛好者的一劑強心針!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充滿瞭枯燥的術語和年代久遠的案例,結果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生動活潑,仿佛他正帶著你穿梭於古希臘的衛城和現代的摩天大樓之間,親口講解著每一塊石頭的意義和每一根綫條的哲學。比如,書中對哥特式建築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的剖析,不僅僅停留於結構力學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創新是如何解放瞭牆體,讓建築得以嚮天空無限延伸,承載瞭中世紀人們對神聖的無限嚮往。那種將技術創新與人文精神完美結閤的筆觸,著實令人拍案叫絕。讀完相關章節,我立馬想去參觀幾座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重新審視那些高聳入雲的尖拱和玫瑰花窗,感受那種曆經數百年依然震撼人心的力量。

評分

我必須稱贊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圖示質量,它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雖然我沒有看到具體的插圖,但從文字描述中可以推斷,作者對視覺輔助材料的選擇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例如,在講解羅馬萬神殿的結構時,文字描述中那種對中央圓形開口(Oculus)的采光效果、對混凝土配比的精妙控製的細緻描繪,讓我幾乎能“看”到光束如何穿過穹頂,在地麵上緩緩移動。這種通過文字力量構建清晰空間想象的能力,是優秀建築讀物不可或缺的特質。它成功地做到瞭將復雜的設計意圖轉化為可感知的、可體驗的描述,這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建築空間魅力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

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對“理論”部分的闡述清晰而富有啓發性。書中並未停留在對維特魯威“實用、堅固、美觀”的簡單復述上,而是引入瞭大量的20世紀後半葉和當代建築理論傢的觀點,比如現象學美學、後結構主義對空間性的解構,甚至提及瞭一些關於數字技術對建築形態影響的辯論。這些內容被組織得井井有條,即使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也能跟上作者的邏輯推演。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探討,作者通過幾個經典的地域性建築案例,闡釋瞭建築如何與其周遭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和社會習俗進行一種深層次的“對話”。這種強調建築與在地性連接的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韆篇一律的玻璃幕牆建築,思考它們到底“屬於”哪裏。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梳理建築曆史脈絡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宏大視野和細膩的對比手法。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按時間順序簡單羅列,而是巧妙地設置瞭幾個關鍵的“思想斷裂點”。例如,書中對比瞭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秩序的迴歸與巴洛剋時期對戲劇性和情感張力的追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巴洛剋斥為對古典的背離,而是精準地指齣瞭後者是如何在繼承瞭古典主義的比例和模數之後,通過光影、麯綫和體量的動態組閤,成功地錶達瞭特定曆史時期君主製和宗教裁判所對“絕對權力”的視覺化訴求。這種深度挖掘建築形式背後社會心理動因的分析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風格”這一概念的理解,讓我意識到建築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特定時代精神的凝固形態。

評分

很好,建築學值得一看

評分

好東西,很喜歡,便宜,實惠

評分

建築批評啊,中國有建築批評嗎?

評分

很好,建築學值得一看

評分

老師上課提到,買迴來自己看,並不覺得有什麼,迴頭問問老師,發現還挺有意思的,是我功力不夠,讀不來

評分

建築學經典書目,很好,值得一讀

評分

老師上課提到,買迴來自己看,並不覺得有什麼,迴頭問問老師,發現還挺有意思的,是我功力不夠,讀不來

評分

塔夫裏先生和鄭時齡先生的學術淵源。

評分

建築批評啊,中國有建築批評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