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

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尚平 編
圖書標籤:
  • 雲南地震
  • 中國近代地震
  • 地震史料
  • 地震研究
  • 曆史地理
  • 自然災害
  • 民國史
  • 地震災害
  • 文圖選集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9726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8-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9
字數:24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在原資料的基礎上,有重點有目的地進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現的曆史文獻,包括當時各級政府和地方對於地震災害的反應,書中選編瞭20世紀前半葉(1900—1950年)發生在雲南省的19次6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並對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參數、破壞性情況、一些具代錶性的文獻材料要點的摘錄、有關文獻及災害實況的照片、圖件等。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繁、地震災害重大的國傢,而雲南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歐亞地震帶的結閤部位,又處於印度洋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帶東側,曆來都是發生破壞性地震較多、地震災害特彆頻繁和嚴重的地區。在與地震災害的長期抗爭過程中,形成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果,將這些如實記錄於檔案和書刊之中,可對該地區乃至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可起到藉鑒和促進的作用。 相信《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可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曆史的藉鑒。

目錄

1901年2月15日雲南鄧川61/2級地震
1909年5月11日雲南彌勒61/2級地震
1913年12月21日雲南峨山7級地震
1917年7月31日雲南大關吉裏鋪71/4級地震
1923年7月1日雲南普洱61/2級地震
1925年3月16日雲南大理鳳儀間7級地震
1925年10月15日雲南麗江北6級地震
1927年3月15日雲南尋甸6級地震
1930年4月29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1930年5月15日雲南巧傢新塘6級地震
1930年9月22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前言/序言

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繁、地震災害重大的國傢,而雲南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歐亞地震帶的結閤部位,又處於印度洋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帶東側,無論是曆史上或是近、現代,都是發生破壞性地震較多、地震災害特彆頻繁和嚴重的地區。在與地震災害的長期抗爭過程中,形成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果,如實記錄於檔案和書刊之中,這些地震史料既記載瞭沉痛的災難事實,同時也是寶貴的科學資料,對該地區乃至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可起到藉鑒和促進的作用。
《中國近代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與以往地震文獻史料匯編不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重點有目的地進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現的曆史文獻,包括當時各級政府和地方對於地震災害的反應,特彆是搜集到瞭許多寶貴的實時震害照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更生動、更形象地重現曆史地震災害、各級政府和地方的救災行動,使公眾進一步可以瞭解地震的破壞性、殘酷性、抗震救災的重要作用,以及一些有關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近代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齣版目的明確,重點突齣,是一部傳承曆史、宣傳公眾的地震史料文獻。本書編著者選編瞭20世紀前半葉(1900-1950年)發生在雲南省的19次6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其中包括瞭7級及7級以上地震5次,選取的這一時段的這些事件對雲南一帶的地震活動及其災害情況具有一定的代錶性。對每次地震事件所編錄的材料包括瞭:該次地震的基本參數、地震的破壞性情況、一些具代錶性的文獻材料要點的摘錄、有關文獻及災害實況的照片、圖件等。各次事件的材料多少不等,一些災害較重的事件內容較多。如1913年峨山7級地震、1917年大關7l/4級地震、1925年大理一鳳儀間7級地震、1940年石屏6級地震、1942年思茅63/4級地震等較重大的地震事件內容就更為豐富,生動具體地反映瞭地震、災害及救災等方麵的實況,特彆是搜集到的許多這些曆史地震當時的震害照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使讀者能更具體地瞭解和認識這些地震震害的實況。
這本地震史料選集既是一本地震史料文獻,又是一本宣傳和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提高全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的科普讀物,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瞭曆史的藉鑒。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之外的、內容詳盡的圖書簡介。 --- 《河西走廊絲路變遷史:韆年風沙中的商貿與文化流轉》 作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齣版社名] 第一部分:引言——大漠孤煙中的曆史脈絡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河西走廊地區自漢唐至明清時期,在絲綢之路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及其曆史變遷。河西走廊,這條狹長的地理通道,不僅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屏障,更是連接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生命綫。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地理或軍事史敘述,著重探討瞭在這一特殊地緣環境下,商貿活動如何塑造瞭沿綫城市的興衰更替,以及多元文化如何在衝突與融閤中留下深刻印記。 我們將從地理環境的視角切入,闡述河西走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價值,以及極端氣候和水文條件如何製約甚至推動瞭人類聚落和交通網絡的發展。重點分析瞭莫高窟、嘉峪關、敦煌、酒泉等地標性遺址的興起與衰落,將其置於整個絲綢之路貿易網絡的動態變化之中進行考察。 第二部分:貿易樞紐的構建與繁榮——漢唐的黃金時代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漢代張騫通西域至唐代達到鼎盛的絲路貿易活動。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官方主導的“絲綢-軍馬”交換模式,以及中原王朝為保障商道安全所采取的屯墾戍邊政策。在這一時期,河西走廊不僅僅是過境通道,更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手工業中心。 通過對齣土簡牘、碑刻文獻以及中外典籍的交叉比對,本書重構瞭沿綫城市的商業生態:粟特商人、大月氏人、以及中原漢商之間的貿易往來細節。探討瞭絲綢、茶葉、陶瓷等主要齣口商品,以及香料、珍寶、玻璃器皿等進口物資在甘肅段的流通路徑和市場價格波動。特彆關注瞭唐代安西都護府設立後,區域治理模式對商貿繁榮的保障作用。 第三部分:文化的交融與衝突——宗教、藝術與世俗生活 絲綢之路的意義絕非僅限於商業交換。本書深入探討瞭文化與宗教在河西走廊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佛教的東傳是其中最為顯著的事件,敦煌莫高窟作為文化熔爐的地位被放在核心位置進行分析。我們不僅梳理瞭印度佛教藝術如何通過中亞傳入並與中原審美趣味結閤,也關注瞭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在此地的短暫存在與最終歸宿。 更具創新性的是,本書引入瞭對社會史的考察。通過對宋元時期地方誌、傢族檔案和墓葬材料的研究,展現瞭河西走廊居民的日常生活圖景:他們的飲食結構、服飾特點、婚喪嫁娶的習俗,以及在多民族、多宗教環境下形成的獨特的社會認同感。例如,對“鬍漢雜居”現象下語言演變和族群關係的研究,揭示瞭文化適應的復雜性。 第四部分:轉型與衰落——宋元明清的戰略重塑 隨著海陸貿易路綫的興起,特彆是明代中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河西走廊在國傢戰略中的地位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細緻分析瞭宋代對河西走廊控製的鬆動對商貿的影響,以及元朝時期重新打通歐亞大陸通道後,這條古老商道如何短暫迴光返照。 重點分析瞭明朝“海禁”政策的推行對內陸貿易的抑製作用,以及嘉峪關在明代從繁華關隘轉變為邊塞軍事堡壘的過程。探討瞭清代對新疆的經營策略如何再次激活瞭部分貿易,但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本書考察瞭沿綫城市如何從國際性貿易中心逐漸內轉為以農牧業和邊防服務為主的地方性聚落,並探討瞭這種轉型對當地文化景觀的持久影響。 結論:曆史遺産與當代啓示 本書最後總結瞭河西走廊在韆年曆史長河中留下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並展望瞭當代“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如何重新認識和激活這條古老通道的曆史經驗與精神價值。它不僅是一部區域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在地理限製下如何進行交流、適應與創造的宏大敘事。本書為研究絲綢之路、中國邊疆史、區域經濟地理及文化人類學提供瞭堅實的史料基礎和獨到的分析視角。全書配有大量珍貴地圖、曆史圖像及考古遺址照片,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生動的河西走廊曆史畫捲。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史料的甄選上,展現瞭一種近乎苛刻的學術嚴謹性,但也因此帶來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敏感度和背景知識儲備。不像某些普及讀物那樣提供清晰的結論和簡單的敘事,這裏的每一份史料都像是等待被解讀的密碼。例如,在分析不同時期官方對災情上報口徑的變化時,我能清晰地感覺到政治意圖是如何微妙地滲透到客觀記錄之中的。這迫使我必須停下來,查閱相關的行政區劃變動和人事任免信息,纔能真正理解這份“史料”的價值與局限。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過程,雖然耗費精力,但最終的收獲是巨大的——它訓練瞭一種批判性的眼光,教會我們如何從曆史的文本中去“聽”齣那些被刻意壓抑或忽略的聲音。對於專業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未經充分消化的原始材料,留下瞭足夠的闡釋空間。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復古質感的深藍色調,中央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熠熠生輝,彰顯齣厚重的曆史感。拿到手中,能感受到紙張本身的質地,那種微微有些粗糙但又十分堅韌的感覺,仿佛能穿越時空,觸摸到那些塵封的往事。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正文與插圖的穿插處理得當,使得閱讀過程既不乏連貫性,又能隨時被視覺元素所吸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一些曆史照片和手繪地圖的還原度極高,墨跡的深淺、紙張的紋理都得到瞭細緻的再現,這對於研究者和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在細節處理上,比如章節的起頭、頁眉頁腳的留白,都體現瞭編者對閱讀體驗的深切關懷。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在物理形態上就極具收藏價值的著作,讓人在翻閱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史料”二字的敬畏與投入。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無可抗拒的自然偉力與人類社會韌性之間的復雜張力。我記得其中幾處對特定大型地震後重建過程的描繪,文字冷靜剋製,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重建傢園的艱辛和反復,卻讓人心潮澎湃。比如,某地連續數次餘震後,村民們如何從絕望中重新站起,組織起來,利用有限的材料和技術,搭建起臨時庇護所,乃至規劃下一代的耕種和居住地。這些記錄不僅僅是災害報告,它們是關於生存智慧的教科書。它讓人深思,在麵對那些不可預測的、毀滅性的力量麵前,所謂的“進步”和“現代化”顯得何其脆弱,而人類最古老的集體協作和互助精神,卻從未褪色。讀罷這些章節,我感覺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又加深瞭一層,那是一種在反復的考驗中淬煉齣來的、紮根於土地的堅韌。

評分

我花瞭好幾天時間纔大緻瀏覽完這本書的目錄和前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咋舌。它似乎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時間綫上的地震事件,更像是一部立體構建的區域社會變遷史。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地方士紳在災後賑濟中的角色分析,這部分資料的挖掘難度可見一斑,它揭示瞭在國傢權力相對薄弱的年代,民間自治和傢族網絡是如何承載起社會穩定與人道主義關懷的重任的。而且,編者似乎沒有局限於官方的統計數字,大量引用瞭地方誌、民間信函甚至口述曆史的片段,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串聯起來,共同勾勒齣一個更加飽滿、更具人情味的災難圖景。這種多源頭、多視角的資料匯編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近代”這一曆史時段的視野,它不再是宏大敘事下的一個注腳,而是無數個體生命經驗的交織點。

評分

拋開嚴肅的學術價值不談,這本書在情感層麵上也有著強大的穿透力。它沒有刻意煽情,但當那些來自百年前的災難報告,通過精確的年代標注和地名指嚮呈現在你麵前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是撲麵而來的。我尤其喜歡那些附帶的“側寫”片段,比如一位地方官員在地震後給上級的信函,信中除瞭匯報損失,還描繪瞭當時的天氣、人群的恐慌程度,甚至是某個具體傢庭的悲慘遭遇。這些細節的集閤,將冰冷的統計數據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閱讀這些內容時,你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代入到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體驗那種天崩地裂的恐懼與無助。它強迫我們直麵曆史的殘酷麵,也讓我們對“安穩”二字有瞭更深刻的敬畏。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震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麵對無常命運時所展現齣的復雜心理解剖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