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尚平 编
图书标签:
  • 云南地震
  • 中国近代地震
  • 地震史料
  • 地震研究
  • 历史地理
  • 自然灾害
  • 民国史
  • 地震灾害
  • 文图选集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9726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字数:2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政府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相信《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无论是历史上或是近、现代,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这些地震史料既记载了沉痛的灾难事实,同时也是宝贵的科学资料,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中国近代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与以往地震文献史料汇编不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政府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特别是搜集到了许多宝贵的实时震害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生动、更形象地重现历史地震灾害、各级政府和地方的救灾行动,使公众进一步可以了解地震的破坏性、残酷性、抗震救灾的重要作用,以及一些有关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代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出版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是一部传承历史、宣传公众的地震史料文献。本书编著者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其中包括了7级及7级以上地震5次,选取的这一时段的这些事件对云南一带的地震活动及其灾害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每次地震事件所编录的材料包括了:该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的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各次事件的材料多少不等,一些灾害较重的事件内容较多。如1913年峨山7级地震、1917年大关7l/4级地震、1925年大理一凤仪间7级地震、1940年石屏6级地震、1942年思茅63/4级地震等较重大的地震事件内容就更为丰富,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地震、灾害及救灾等方面的实况,特别是搜集到的许多这些历史地震当时的震害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地震震害的实况。
这本地震史料选集既是一本地震史料文献,又是一本宣传和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的科普读物,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之外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 --- 《河西走廊丝路变迁史:千年风沙中的商贸与文化流转》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出版社名] 第一部分:引言——大漠孤烟中的历史脉络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河西走廊地区自汉唐至明清时期,在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历史变迁。河西走廊,这条狭长的地理通道,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屏障,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生命线。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或军事史叙述,着重探讨了在这一特殊地缘环境下,商贸活动如何塑造了沿线城市的兴衰更替,以及多元文化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留下深刻印记。 我们将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切入,阐述河西走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价值,以及极端气候和水文条件如何制约甚至推动了人类聚落和交通网络的发展。重点分析了莫高窟、嘉峪关、敦煌、酒泉等地标性遗址的兴起与衰落,将其置于整个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的动态变化之中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贸易枢纽的构建与繁荣——汉唐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汉代张骞通西域至唐代达到鼎盛的丝路贸易活动。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官方主导的“丝绸-军马”交换模式,以及中原王朝为保障商道安全所采取的屯垦戍边政策。在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不仅仅是过境通道,更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手工业中心。 通过对出土简牍、碑刻文献以及中外典籍的交叉比对,本书重构了沿线城市的商业生态:粟特商人、大月氏人、以及中原汉商之间的贸易往来细节。探讨了丝绸、茶叶、陶瓷等主要出口商品,以及香料、珍宝、玻璃器皿等进口物资在甘肃段的流通路径和市场价格波动。特别关注了唐代安西都护府设立后,区域治理模式对商贸繁荣的保障作用。 第三部分: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宗教、艺术与世俗生活 丝绸之路的意义绝非仅限于商业交换。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与宗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佛教的东传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事件,敦煌莫高窟作为文化熔炉的地位被放在核心位置进行分析。我们不仅梳理了印度佛教艺术如何通过中亚传入并与中原审美趣味结合,也关注了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此地的短暂存在与最终归宿。 更具创新性的是,本书引入了对社会史的考察。通过对宋元时期地方志、家族档案和墓葬材料的研究,展现了河西走廊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他们的饮食结构、服饰特点、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在多民族、多宗教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社会认同感。例如,对“胡汉杂居”现象下语言演变和族群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文化适应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转型与衰落——宋元明清的战略重塑 随着海陆贸易路线的兴起,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河西走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细致分析了宋代对河西走廊控制的松动对商贸的影响,以及元朝时期重新打通欧亚大陆通道后,这条古老商道如何短暂回光返照。 重点分析了明朝“海禁”政策的推行对内陆贸易的抑制作用,以及嘉峪关在明代从繁华关隘转变为边塞军事堡垒的过程。探讨了清代对新疆的经营策略如何再次激活了部分贸易,但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语。本书考察了沿线城市如何从国际性贸易中心逐渐内转为以农牧业和边防服务为主的地方性聚落,并探讨了这种转型对当地文化景观的持久影响。 结论:历史遗产与当代启示 本书最后总结了河西走廊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展望了当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和激活这条古老通道的历史经验与精神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区域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地理限制下如何进行交流、适应与创造的宏大叙事。本书为研究丝绸之路、中国边疆史、区域经济地理及文化人类学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和独到的分析视角。全书配有大量珍贵地图、历史图像及考古遗址照片,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的河西走廊历史画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甄选上,展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学术严谨性,但也因此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度和背景知识储备。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提供清晰的结论和简单的叙事,这里的每一份史料都像是等待被解读的密码。例如,在分析不同时期官方对灾情上报口径的变化时,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政治意图是如何微妙地渗透到客观记录之中的。这迫使我必须停下来,查阅相关的行政区划变动和人事任免信息,才能真正理解这份“史料”的价值与局限。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过程,虽然耗费精力,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训练了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的文本中去“听”出那些被刻意压抑或忽略的声音。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未经充分消化的原始材料,留下了足够的阐释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复古质感的深蓝色调,中央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感。拿到手中,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质地,那种微微有些粗糙但又十分坚韧的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些尘封的往事。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正文与插图的穿插处理得当,使得阅读过程既不乏连贯性,又能随时被视觉元素所吸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照片和手绘地图的还原度极高,墨迹的深浅、纸张的纹理都得到了细致的再现,这对于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在细节处理上,比如章节的起头、页眉页脚的留白,都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深切关怀。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在物理形态上就极具收藏价值的著作,让人在翻阅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史料”二字的敬畏与投入。

评分

抛开严肃的学术价值不谈,这本书在情感层面上也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它没有刻意煽情,但当那些来自百年前的灾难报告,通过精确的年代标注和地名指向呈现在你面前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是扑面而来的。我尤其喜欢那些附带的“侧写”片段,比如一位地方官员在地震后给上级的信函,信中除了汇报损失,还描绘了当时的天气、人群的恐慌程度,甚至是某个具体家庭的悲惨遭遇。这些细节的集合,将冰冷的统计数据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阅读这些内容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体验那种天崩地裂的恐惧与无助。它强迫我们直面历史的残酷面,也让我们对“安稳”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震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面对无常命运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理解剖录。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无可抗拒的自然伟力与人类社会韧性之间的复杂张力。我记得其中几处对特定大型地震后重建过程的描绘,文字冷静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重建家园的艰辛和反复,却让人心潮澎湃。比如,某地连续数次余震后,村民们如何从绝望中重新站起,组织起来,利用有限的材料和技术,搭建起临时庇护所,乃至规划下一代的耕种和居住地。这些记录不仅仅是灾害报告,它们是关于生存智慧的教科书。它让人深思,在面对那些不可预测的、毁灭性的力量面前,所谓的“进步”和“现代化”显得何其脆弱,而人类最古老的集体协作和互助精神,却从未褪色。读罢这些章节,我感觉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那是一种在反复的考验中淬炼出来的、扎根于土地的坚韧。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大致浏览完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咋舌。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时间线上的地震事件,更像是一部立体构建的区域社会变迁史。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地方士绅在灾后赈济中的角色分析,这部分资料的挖掘难度可见一斑,它揭示了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年代,民间自治和家族网络是如何承载起社会稳定与人道主义关怀的重任的。而且,编者似乎没有局限于官方的统计数字,大量引用了地方志、民间信函甚至口述历史的片段,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串联起来,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加饱满、更具人情味的灾难图景。这种多源头、多视角的资料汇编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近代”这一历史时段的视野,它不再是宏大叙事下的一个注脚,而是无数个体生命经验的交织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