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规划教材:经典音乐剧唱段解读(上下册)(男声部)》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音乐剧的老师,从教学及普及音乐剧的需要出发,精选六十首经典音乐剧唱段(男声部),并配以歌词翻译及唱段讲解,随书附赠唱段弹奏音乐CD。囊括了近百年来世界经典音乐剧的所有曲目。这是目前同类书籍中门类最全,收录曲目最多的专业书籍之一。
该书给音乐剧的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同时,也将会是音乐剧爱好者的必备书,为音乐剧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周艳霞,上海戏剧学院讲师,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1998年7月开始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从事声乐教学。2007年赴日本四季剧团交流学习。2008年曾获上海市教委“和谐之声”独唱金奖。在理论研究方面,在核心期刊发表过《音乐话剧中的音乐》、《演员怎样进行声音训练》,《“打开”音乐剧声乐综合教学的多项层次》等多篇专业论文,独立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得业内一致好评。担任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音乐剧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负责人,主编《音乐剧参考图书索引》(合著)。
杨佳,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讲师;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乐剧表演方向的研究。曾在日本四季剧团主演过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美女与野兽》、《西区故事》及日本原创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等:主演中国原创音乐剧《长河》、《海上夫人》;主演或参演话剧及电视剧《为了狗与爱情》、《哈姆雷特》、《保尔柯察金》、《威尼斯商人》、《九翠》等;自导自演经典音乐剧专场晚会《今夜我们要登台》、《有一片乐土属于我们》、《蚊之梦》等;主演“音乐剧十年回顾”《寻梦之歌》晚会。主编《经典音乐剧唱段解读》、《音乐剧参考图书索引》;合著《音乐剧表演概论》;独立发表系列论文《走进音乐剧》七篇于《中国音乐教育》刊物上;独立研究“上海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音乐剧史论教学研究》;撰稿并主讲网络精品课程《精品音乐剧》;主持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音乐剧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的出版,是中国音乐剧专业教学的福音,也是音
乐剧爱好者和创作者的福音。
——王祖皆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代会长、总政歌剧团原团长
我顿时心生感激,感谢两位主编为学生、也为广大音乐
剧爱好者做了一件大好事。
——韩生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这是一把开启音乐剧的钥匙。
——沈承宙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
目录
男声部(上册)
中国音乐居0的福音
序言
自序
01 OI’Man River大河之歌
选自《画舫璇宫》(Show Boat,又译《演艺船》)1927年
02 I Could Write a Book我能写本书
选自《酒绿花红》(Pal Joey)1940年
03 Oh,What a Beautiful Morning多美丽的早晨
选自《奥克拉荷马》(Oklahomal)1943年
04 The Surrey with a Fringe on the Top带流苏的小马车
选自《奥克拉荷马》(Oklahomal)1943年
05 Lonely Room空寂斗室
选自《奥克拉荷马》(Oklahomal)1943年
06 Lucky to Be Me幸运的我
选自《锦城舂色》(On the Town)1944年
07 I’m a Bad,Bad Man我是个大坏蛋
选自《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1946年
08 Come to Me,Bend to Me走近我,靠向我
选自《南海天堂》(Brigadoon)1947年
09 The Heather on the Hill山丘上的石楠花
10 Some Enchanted Evening迷离之夜
选自《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49年
11 YoungerThan Springtime年少胜春日
选自《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49年
12 Luck Be a Lady幸运女神
选自《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1950年
13 Get Me to the Church on Time准时送我到教堂
选自《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56年
14 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在你住的街上
选自《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56年
15 Maria玛莉亚
选自《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57年
16 Something’s Coming奇迹要出现
选自《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57年
17 Seventy,slx Tronbomes 七十六只长号
选自《音乐世界》(The Music Man)1957年
18 Boy for Sale男孩出售
选自《孤雏泪》(Oliver!又译《苦海孤雏》、《雾部孤儿》)1960年
19 Try to Rememloer努力回忆
选自《异想天开》(The Fantssticks)1960年
20 She Loves Me她爱我
选自《她爱我》(She Loves Me)1963年
21 If I Were a Rich Man假如我是富翁
选自《屋上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64年
22 The Impossil01e Dream不可能的梦
23 I Wont Send Roses我不送玫瑰花
选自《迈可与梅宝》(Mack and Mabel)1974年
男声部(下册)
24 All l Care About我关心的一切
选自《芝加哥》(Chicago)1975年
25 I Am What l Am我就是我
选自《一笼傻鸟》(La Cage aux folles)1983年
26 Brin9 Him Home引他回家
选自《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1980/1985年
27 Stars繁星
选自《悲惨世界》(Les Miserabtes)1980/1985年
28 Music of the Night夜曲
选自《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6年
29 Agony苦恼
选自《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1987年
30 Anthem祖国在我心
选自《棋王》(Chess)1988年
31 Love Changes Everything爱改变一切
选自《爱情面面观》(Aspects of Love)1989年
32 The American Dream美国梦
选自《西贡小姐》(Miss Saigon)1989年
33 The Day After That光荣之日
选自《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1992年
34 If I Can’t Love Her若我不能爱她
选自《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1994年
35 They Live in YOu万世长存
选自《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7年
36 Lost in the Darkness迷失在黑暗中
选自《变身怪医》(Jekyll and Hyde)1997年
37 Make Them Hear You故事代代传
选自《爵士年华》(Ragtime)1998年
38 Forutne From the Brave幸运之神眷顾勇者
选自《阿伊达》(Aida)2000年
39 You Walk with Me与我同行
选自《一路到底—脱线舞男》(The Full Monty,又译《光猪六壮士》)
40 Breeze Off the River河上轻风
选自《一路到底—脱线舞男》(The Full Monty,又译《光猪六壮士》)2000年
41 Man男子汉
选自《一路到底一脱线舞男》(The Full Monty,又译《光猪六壮士》)2000年
42 Dancing Through Life享乐人生
选自《罪恶坏女巫》(Wicked)2003年
43 WonderfuI真完美
选自《罪恶坏女巫》(Wicked)2003年
44 If you Were Gay如果你是Gay
选自《可爱大街》(Avenue O)2003年
45 Love to Me这正是爱
选自《晴光翡冷翠》(The Light in the Piazza)2005年
年轻的声音
后记
前言/序言
当杨佳、周艳霞老师将两本厚厚的音乐剧教材书稿拿给我时。我顿时心生感激。感谢她们为学生。也为广大音乐剧爱好者做了一件大好事。我曾承担过一个关于音乐剧的科研课题。一直以来就想有一部集中多个经典音乐剧唱段的资料。学习表演艺术专业。特别是音乐剧方向的学生一定需要这样的书;喜爱音乐剧的观众也一定欢迎这样的书。
音乐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幼年阶段。但实际上。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接触早已开始,如电影《音乐之声》、歌曲《老人河》、《记忆》、《阿根廷,请不要为我哭泣》等。然而中国广大观众对音乐剧以整体的剧场形式的体认。则是随着近年来出国观看演出的增多。特别是一系列经典性音乐剧的引进,使我们开始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家喻户晓的音乐原来出自经典音乐剧的唱段。我国观众迅速接受和喜爱上这种剧场艺术。
从艺术历史来看,音乐剧可以说是近现代舞台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市场性特征使其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音乐剧与一般歌舞晚会的区别在于创作的整体性。严肃的社会意义主题、深刻的思想内涵。完整的故事情节。整体性音乐贯穿,而不是歌曲的大联唱。因此,尽管很多时候是作为独立歌曲作品流行,音乐剧经典唱段都表现出很强的戏剧性感染力。引起人们内心共鸣。
音乐剧在艺术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作风格上没有一致标准。而作品演出则是严格标准化。我与时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的蒋维国先生曾谈起音乐剧,他比喻音乐剧就是西方的“样板戏”。这个比喻很有启发性,主要指音乐剧在形态要素结构上的标准化的特征。《歌剧院魅影》、《猫》、《悲惨世界》、《艾薇塔》、《西贡小姐》、《狮子王》等都是在世界各地演出多年的经典音乐剧作品,体现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如偏向歌剧的、戏剧的、舞蹈的、古典音乐的、摇滚等流行音乐的等等,创作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但在世界各地不同时间、不同剧场的演出中,其音乐唱段、剧本文学、导演调度、舞蹈编排、剧场形式、舞台设计、灯光设计、人物造型等都是统一的标准。这是其巨大的市场性。全球多剧场展开和长期性演出质量保障的必然要求。这也是音乐剧和戏剧等其他表演艺术的重要区别。戏剧可以“有一百个导演就有一百个莎士比亚”,而音乐剧则是标准化的。
音乐是音乐剧的重要标准,是音乐剧的核心要素和灵魂,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流传和经久不衰,也是音乐剧专业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中国的音乐剧教育是走在音乐剧市场前面的。这来自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的先见之明。全国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院校都相继开展了研究项目并开办了音乐剧专业。大家认识到,中国音乐剧艺术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是人才的准备。
关于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有各种观点,其中比较多的观点是首先要“描红”,先学习西方成熟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学习以及作品引进的有效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教材会成为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音乐剧最终的真正发展是需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其实,我们拥有着巨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的戏曲艺术特别要引起珍视。中国戏曲在形态上、结构上和音乐剧有许多相似性,都属于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区别在于戏曲是基于方言的板腔体系,音乐剧是基于流行音乐等当代艺术语言,二者的融合在理论上没有障碍。在从以农业文明背景向工业文明、现代都市文化背景的转换中,戏曲的独特的资源性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演出市场与艺术生产的变迁:当代中国戏剧的生态考察 本书聚焦于近三十年来中国戏剧艺术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复杂演变历程。它超越了对单一剧目或流派的文本细读,转而深入探讨了中国戏剧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权力关系重塑以及观众群体的分化与重构。全书以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戏剧研究、文化社会学、传媒研究及经济人类学的方法论,旨在提供一个既具宏观视野又兼顾微观案例的综合性考察报告。 第一部分:体制的松动与市场的勃兴 (1990s-2000s初)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1990年代初,国家对国有剧团体制进行改革以来,戏剧艺术生产领域出现的初始裂痕与新的可能性。我们详细分析了“推向市场”口号下,传统国有剧院在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和财务结构上经历的阵痛与适应过程。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探索: 探讨了专业院团内部出现的“创演分离”现象,以及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独立戏剧小组(如先锋戏剧浪潮初期)的兴起及其运作模式。对比分析了两者在资金来源、创作自由度、以及与主流文化政策之间的张力。 资本的初步介入与商业逻辑的渗透: 考察了第一批商业投资进入戏剧领域的案例,尤其是在音乐剧、话剧商业化运作初期的尝试。分析了商业化对剧本选择标准、演员聘用机制和票务策略带来的影响,并讨论了艺术质量与商业回报之间的早期博弈。 基础设施的变迁: 重点研究了小型、非官方的实验剧场空间(黑盒子剧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出现,它们如何成为挑战主流审美、培育小众观众群体的“孵化器”。同时,也分析了传统大型剧场的空间使用率和功能转型。 第二部分:媒介融合与观众的碎片化 (2000s中-2010s)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戏剧艺术的传播渠道、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媒介环境如何重塑戏剧的“在场性”与公共性。 数字化传播与“剧评”的去中心化: 研究了网络论坛、博客以及后来的社交媒体平台(如豆瓣、微博)上出现的戏剧评论生态。分析了传统专业评论家权威性的削弱,以及网络意见领袖(KOLs)如何影响公众对剧目的认知和购票决策。 “体验经济”下的戏剧消费: 探讨了观众对戏剧的期待如何从单纯的文本接受转向对沉浸式体验、互动性设计以及“可分享”瞬间的追逐。选取沉浸式戏剧、环境戏剧作为案例,分析其在空间使用、观众角色转换上的创新,以及其对传统舞台美学的冲击。 国家政策对创作引导的精细化: 考察了政府在文化繁荣战略下,对重点剧种(如民族歌剧、保留剧目复排)的支持政策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间接影响了剧目的题材选择和投资规模。分析了政策导向与市场偏好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产业链的重构与全球视野的引入 (2010s至今)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当代中国戏剧生产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戏剧艺术如何寻求国际对话。 制作模式的专业化与公司化: 深入分析了专业戏剧制作管理公司的崛起,它们如何整合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宣发等环节,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考察了“项目制”在戏剧投资中的应用及其风险管控策略。 演员与创作者的流动性: 研究了戏剧人才在不同地域、不同院团之间的流动加速现象,以及这种流动对地方性戏剧风格的稀释或丰富作用。探讨了青年戏剧人的生存困境与多栖发展模式(如跨界电影、电视剧)。 国际合作与文化身份的协商: 分析了中国剧团参与国际艺术节、进行海外巡演的案例。探讨了在与西方成熟戏剧体制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戏剧工作者在呈现本土叙事时,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文化转译与身份协商,以应对国际观众的文化期待。 结语: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中国戏剧生态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市场高压下维持艺术的批判性与实验性;如何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戏剧本体的“在场”价值;以及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全球文化场域中,塑造出具有独特标识性的当代中国戏剧声音。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脉动提供一个独特的、立体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