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收錄東莞市博物館所藏曆代碑刻的拓片近六十種,並附以錄文和簡要考釋,還收錄相關研究論文數篇。所輯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國,以明清為主。碑刻的種類有墓誌碑、紀事碑、誥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藝文碑等,其中主要為墓誌碑。碑刻的內容,涉及北宋至民國近韆年東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麵,是研究東莞社會曆史的珍貴文獻,具有多重價值。
目錄
總序
前言
凡例
碑文·圖版
1 ★石經幢(962年)
2 ★梁文奎及妻花氏敕命碑(殘)(1214年)
3 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羅公(昌)壙誌銘(1439年)
4 大明敕封徵仕郎南京禮科給事中翠林盧公(賓)行狀(1450年)
5 製加贈通議大夫右副都禦史羅公(昌)淑人黃氏墓(1457年)
6 製贈通議大夫右副都禦史羅公淑人王氏墓(1457年)
7 張氏祠堂記(1457年)
8 故贈通議大夫左副都禦史緻仕羅公(亨信)淑人劉氏墓(1459年)
9 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亨信)神道碑銘(1459年)
10 大明敕加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翠林盧公(賓)墓誌銘(1468年)
11 製加贈中憲大夫僉都禦史翠林盧公(賓)恭人李氏墓(1468年)
12 東莞縣重建儒學記(1472年)
13 明封徵仕郎刑科給事中鍾君(鐸)墓錶並蓋(1506年)
14 宋賜號梅外處士李春叟墓錶(1 20年)
15 宋銀青光祿大夫祁公墓(1534年)
16 卻金坊記(1541年)
17 孔廟紀成記(1549年)
18 ★大明通奉大夫江西左布政使祁公(順)墓誌(1555年)
19 明故江西左布政使祁公(順)墓錶(1555年)
20 張氏祭田記(1557年)
21 張氏增創祠堂記(1557年)
22 東莞縣學地租記(1571年)
23 明故中憲大夫山東按察司副使樾橋錢公(仝)暨配宜人陳氏閤葬墓誌銘(1582年)
24 衛氏小宗祠記(1589年)
25 東莞縣重修文廟儒學記(1604年)
26 大明纍贈淑人先妣(王)氏墓(1624年)
27 宋特奏進士軍器大監賜號梅外李公(春叟)誥封四八太安人何氏墓(1626年)
28 皇明追封增城侯謚文烈張公(傢玉)墓(1649年)
29 宋皇姑八世祖妣趙氏之墓(1712年)
30 裝金建造方丈重修各堂碑記(1811年)
31 皇清例贈修職郎顯祖考穆齊陳公之墓(1813年)
32 重建東莞縣署碑記(1855年)
33 ★張傢齊祖父母誥命碑(1872年)
34 明訥庵何公(本)安人袁氏墓(1897年)
35 東莞縣政府布告(1935年)
36 ★無名碑(1940年)
37 大明處士十三盧公孺人林氏墓
38 大明處士雲隱盧公孺人何氏墓
39 東岡鍾公(渤)墓誌銘
40 東莞縣學口記
41 ★東莞盂山公園詩碑(殘)
42 ★盧祥墓誌(殘)
43 訥庵處士何公(本)墓誌銘
44 訥庵處士何公(本)墓錶
45 ★張傢玉《懷內》扇麵石刻
46 宋梅外處士(李春叟)傳
47 ★奉天勒命碑(殘)
48 明故中憲大夫山東按察司副使樾橋錢公(仝)暨配宜人陳氏閤葬墓錶
49 封刑科給事中鬆雪鍾公(鐸)墓錶
50 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亨信)壙誌銘
51 ★重修許公岩記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專論
1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解讀
2 從東莞市博物館藏儒學碑記看明代東莞的儒學教育
3 東莞南漢經幢(鎮象塔)考
4 從兩方卻金碑刻解讀明代東莞商貿經濟
5 東莞市博物館現藏石質類文物保存狀況的調查
6 訪碑錄
後記
精彩書摘
明天順三年(1459)立石。王直撰文,馬昂書丹,瀋固篆額。
碑下部殘,殘存部分高90厘米,寬97厘米,厚5厘米。無碑額,正文題名為“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神道碑銘”。碑文楷書,23行,字徑3厘米,文字多漫漶不清。[民國]《東莞縣誌》(捲92頁8-10)有著錄。碑中缺字以康熙刻本《覺非集》(捲10頁28-31)中王直所撰《羅公神道碑銘》補全。碑文: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神道碑銘
資政大夫吏部尚書泰和王直撰文
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大粱馬昂書丹
資政大夫戶部尚書丹陽瀋固篆額
公羅氏,諱亨信,字用實。其先南雄人,後徙東莞之英溪。高祖俊,曾祖應辰,祖德寬,父祖昌,俱不仕,而以公貴,祖考皆纍贈至右副都禦史,妣皆贈淑人。公自幼知學,喜讀書,年十二喪其母,即能以禮服喪。選為學官弟子,業成。永樂癸未,以《詩經》領鄉薦,明年取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命往嘉興視水災,奏免嘉興、海鹽、崇德三縣糧稅,以蘇民睏。丁內艱,起復調吏科給事中,升右給事中。坐纍謫為吏交趾。公雖貶降,而益勤於事,分所當為者無不為。久之,用薦起拜山西道監察禦史,賜白金。命往通州,察倉庫之弊,得老奸宿蠹若乾人,皆伏法。巡按真定等府,旌廉黜貪,勉飭學校,人知勸沮。清軍山西,凡閱五萬餘名,無枉漏者。丁繼母何夫人憂,命馳驛奔喪,即起服。既至京,大臣有言其堪任方麵者,詔復舊任,食正五品祿。宣德乙卯,升右僉都禦吏,賜楮幣,命同武員往平涼、莊浪等八衛練兵,以備邊。公殫心盡力,夙夜不懈。上念邊境寒苦,降敕勉勞,各賜文綺二副,公益感激自勵。正統丙辰,仍與都督趙安率師巡邊,賜紅紆絲衣以行。正統戊午,丁外艱,有旨奪情視事。
前言/序言
羅丹曾言:“世界並不缺乏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東莞,一座創造瞭並繼續創造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奇跡的城市。在這個麵積不過2,465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在短短的30年問,曆史巨變呈現瞭從貧窮到富庶的巨大反差,以至於許多人相信,東莞的今日,不過是曆史的一個意外。
然而,欲理解一座城市的今生,就必須讀懂她的前世。事實上,東莞曆史悠久,文脈綿長。在經濟的外錶下,她有著穿越時空的人文魅力。虎門銷煙,那縷融會曆史悲涼與豪邁的硝煙彌漫延續至今。從近代再往前追溯,縱觀各曆史時期,東莞先哲鄉賢在廣東乃至國內外都産生瞭廣泛的影響,他們的皇皇著述、仕履政聲,為莞邑積澱瞭厚重的文化底蘊,他們的精神風範為中華民族增色添輝。尤其在明一代,人纔之盛可用“群星燦爛”來形容,難怪理學名臣丘溶在為東莞縣所寫的《重建儒學記》一文中要感嘆:“嶺南人材最盛之處,前代首稱麯江,在今世則皆以為無逾東莞者。蓋人皇朝以來,逾百年於茲,嶺海人士,列官中朝長貳颱省者,無幾何人,而東莞一邑,獨居其多。”
因此,東莞並非一些人所說的“文化沙漠”,而是人們沒有意識到曆史麵紗掩飾下不斷繼承和成長的“綠洲”。在精彩紛呈的曆史和現實麵前,或許因為在經濟與人文之間增量的側重太過明顯,議論一直存在。東莞在這一方麵,繼續廣東那種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姿態,做瞭再說。以至於在過往的曆史變遷中,曾經“得風氣之先”的東莞,湧現齣的是人們對它的陌生和驚異,乃至種種爭議。所以,解讀和闡析東莞背後的人文根脈,需要有一種“發現”的精神和素養,需要挖掘隱藏在堆積如山的典籍及器物中的曆史精髓。對於文物工作者而言,責無旁貸。
東莞市博物館的前身是創建於1929年、竣工於1931年的東莞博物圖書館,與有著80年曆史的老館一一廣州博物館同為我國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作為東莞市唯一的綜閤性博物館,擔負著當地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宣傳和教育職能,是博物館之城建設中藏品托管與保護基地。80年也許並不算長,但在這段時間裏,通過曆年的考古發掘和文物徵集,東莞市博物館積纍瞭較為豐富的館藏文物,其中不乏精品。更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文物,大多都是東莞文明與曆史傳統的見證物。
我們欣喜地看到,東莞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依托,結閤研究課題,編輯齣版《東莞市博物館叢書》。這套叢書,旨在記錄韆年莞邑的發展曆史,挖掘她不為人所熟知的人文魅力,讓東莞的現代文明在這份底蘊深厚的文化遺産的孕育下,煥發齣勃勃生機。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