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課程設計的意義和目的
1.2 課程設計的方法
1.3 冷熱源工程設計的基本程序
1.4 本章要點5第1篇冷源工程課程設計
第2章 冷源工程課程設計導論
2.1 冷源工程課程設計的基本內容
2.2 冷源工程課程設計的要求
2.3 冷源工程設計圖樣的繪製及設計文件的編製
2.4 本章要點
第3章 冷庫製冷工程課程設計
3.1 庫房冷負荷計算
3.2 冷庫製冷係統方案的製定
3.3 製冷機及其設備的選型設計
3.4 氨製冷管道設計與設備布置
3.5 工程示例
3.6 本章要點
示例1 庫爾勒某集團9000t高溫冷庫製冷係統設計
第4章 蓄冷空調工程課程設計
4.1 蓄冷空調係統
4.2 蓄冷空調係統冷負荷計算
4.3 蓄冷空調係統製冷機組及蓄冷設備的選型
4.4 蓄冷空調係統設計
4.5 工程示例
4.6 本章要點
示例2 北京市某綜閤樓蓄冷站製冷係統設計13
第2篇 冷(熱)源工程課程設計
第5章 冷(熱)源工程課程設計導論
5.1 冷(熱)源形式的選擇原則
5.2 冷(熱)源工程課程設計的基本內容
5.3 冷(熱)源工程課程設計的要求
5.4 冷(熱)源工程設計圖樣的繪製及設計文件的編製
5.5 本章要點
第6章 冷(熱)源工程課程設計
6.1 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係統的工程設計
6.2 熱泵型冷(熱)水機組係統工程設計
6.3 吸收式冷(熱)水機組係統工程設計
6.4 本章要點
示例3 西安市某綜閤樓空調製冷站係統設計
示例4 陝西某綜閤樓空調製冷站係統設計
示例5 北京市某綜閤樓空調製冷站係統設計248
第3篇 熱源工程課程設計
第7章 熱源工程課程設計導論
7.1 熱源工程課程設計的基本內容
7.2 熱源工程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7.3 熱源工程設計圖樣的繪製和設計說明書的編製
7.4 本章要點
第8章 熱源工程課程設計
8.1 鍋爐房汽水係統設計的基本內容
8.2 鍋爐房其他係統設計的基本內容
8.3 鍋爐房的布置
8.4 工程示例
8.5 本章要點
示例6 北京某小區鍋爐房熱力係統設計
示例7 北京某小區鍋爐房熱水係統設計
附錄
附錄A 食品的焓值
附錄B 一些主要水果與蔬菜的呼吸熱
附錄C 空氣的焓值h(壓力為101.325kPa)
附錄D 乾空氣對傳熱有影響的物理參數(壓力為101.325kPa)
附錄E 氨單相流吸氣管負荷量
附錄F 氨單相流吸氣管、排氣管和液體管負荷量(適用單級或高壓級)
附錄G 氨兩相流吸氣管負荷量
附錄H 冷卻水管道比摩阻計算錶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巴洛剋式的繁復和華麗,每一個句子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藝品,堆砌瞭大量的形容詞和從句,讀起來有一種緩慢而莊重的儀式感。我本意是想尋找一些關於係統優化和流程控製的實用知識,但閱讀體驗卻完全導嚮瞭對人類經驗的深度挖掘。作者對於“衝突”的描繪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這種衝突並非體現在激烈的外部對抗上,而是內化為角色思想深處的矛盾與撕扯。書中有大量對於光影變化的細膩捕捉,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百葉窗投射在地闆上的幾何圖形,被描繪得如同某種神聖的啓示。這種對感官細節的極端強調,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近乎冥想的體驗。更令人玩味的是,作者似乎在故意地模糊敘述者的身份,讓你分不清究竟是角色的內心獨白,還是作者本人的哲思投射。每一次翻頁,都感覺自己是闖入瞭一個私人而封閉的精神領域,帶著一種局外人的好奇與敬畏。這本書的價值,恐怕不在於它能告訴你“如何做”,而在於它能促使你反思“為什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厚重的、略帶粗糙感的紙張,配閤著燙金的標題——盡管我並不知道那些文字具體指代什麼——都營造齣一種莊嚴且神秘的氛圍。我原本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空間幾何或者材料力學的嚴謹論述,畢竟封麵給人的那種冷靜、理性的暗示太強瞭。然而,內容卻完全偏離瞭我的預設軌道。它更像是一部跨越瞭多個世紀的私人信件集,充滿瞭主觀臆斷和強烈的情緒色彩。作者似乎熱衷於探討“邊界”的概念,但這裏的邊界並非指物理上的界限,而是指記憶與現實、夢境與清醒之間的模糊地帶。每一章的篇幅都不固定,有的極短,如同一個瞬間的閃迴,有的則冗長得像是一段意識流的獨白,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自然現象時,總是帶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熱忱,比如對風的形態、對水流軌跡的刻畫,都顯得極其富有錶現力,仿佛自然界本身就是一部等待被破譯的巨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仰望天花闆,試圖將腦海中那些快速閃過的畫麵進行梳理。這本書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它拒絕提供任何明確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迷霧中自行摸索,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光亮的小徑。
評分我必須承認,從這本書的開篇段落來看,它似乎在極力模仿十九世紀末期那些晦澀難懂的象徵主義詩歌集。那種對於日常細節的過度渲染和對內在心理狀態的深層剖析,讓人感到既壓抑又新奇。我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或者能源轉化效率的圖錶和公式,畢竟書名聽起來如此的“技術化”。結果呢,我發現自己被捲入瞭一場關於“缺失”的哲學探討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未曾說齣口的話、未曾實現的諾言、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角落。這種敘事策略,使得文本充滿瞭強烈的反諷意味。文本的結構非常鬆散,章節之間似乎缺乏明確的邏輯關聯,更像是某種精神狀態的碎片拼接。當我試圖尋找一個主綫故事時,總會被一些突如其來的、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打斷。例如,反復齣現的“銹蝕的黃銅物件”和“永遠無法到達的北方燈塔”,這些意象在不同章節中以不同的方式重現,形成瞭一種迴鏇往復的結構。這本書像一個迷宮,但這個迷宮的牆壁是由情感和哲學思辨構成的,而不是磚塊。它要求讀者摒棄綫性的理解習慣,轉而擁抱循環和多重解讀的可能性。
評分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它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都透露著一種刻意的復古感,讓人聯想到泛黃的羊皮紙捲軸,而非現代的印刷品。我最初被其封麵的某種冷峻的幾何圖案所吸引,期待著清晰、有力的論證。然而,書中內容卻展現齣一種令人意外的、近乎詩意的散文化傾嚮。作者似乎對“秩序”的瓦解充滿瞭興趣,文本中充斥著大量的斷裂和跳躍,時間軸被徹底打亂,人物的身份在不同段落間悄然轉換,讓人難以捉摸。書中反復齣現的“迴聲”和“倒影”的意象,構成瞭一種強烈的虛無感,仿佛一切都是對某種更宏大、更真實的存在的拙劣模仿。閱讀這本書,需要讀者具備極大的耐心去容忍那種信息的不確定性,不去強求一個明確的“為什麼”。它的力量在於營造氛圍,讓你在文字的迷霧中感受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屬於人類共有的疏離感。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更像是一個巨大的、不斷自我解構的藝術裝置,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敘事作品,它挑戰的不是讀者的智力,而是其對既定現實的接受程度。
評分翻開這本厚厚的書,我原以為會是一本關於古典文學鑒賞或者近代哲學思辨的著作,畢竟“工程”這個詞匯在我的認知裏,往往與那些需要深思熟慮、結構嚴謹的學術領域相關聯。然而,初讀之下,我發現它似乎在構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文字的流動性非常強,像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漫無邊際的旅行,從高聳入雲的古堡到潮濕幽深的地下密室,每一個場景的描繪都充滿瞭感官上的衝擊力,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作者似乎對人類情感的細微波動有著近乎病態的敏感,筆觸細膩得能捕捉到角色內心深處那些不易察覺的掙紮與狂喜。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時間”這一概念的解構,它沒有采用綫性的敘事方式,而是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復雜而引人入勝的時間之網。這種敘事手法對於習慣瞭傳統故事脈絡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也正是在這種跳躍和重組中,蘊含著巨大的解讀空間。書頁間散發齣的,是一種帶著年代感的墨香,讓我聯想到那些在燭光下沉思的偉大思想傢,他們試圖用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盡管我尚未完全理清書中那些隱晦的符號和反復齣現的意象究竟指嚮何方,但這探索的過程本身,已經足夠令人著迷。它不是一本消遣讀物,更像是一把鑰匙,試圖開啓一些關於存在意義的古老謎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