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

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尼古拉斯·A.巴斯貝恩 著,楊傳緯 譯
圖書標籤:
  • 奇幻
  • 冒險
  • 成長
  • 魔法
  • 圖書館
  • 堅忍
  • 剛毅
  • 史詩
  • 英雄
  • 命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09696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0041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雅的瘋狂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書籍和圖書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愛書人
一部國外圖書館的發展史,及其在數字時代麵臨的種種艱難挑戰,令我們深思。西方書話大師尼古拉斯·A. 巴斯貝恩的書話精品。

內容簡介

“堅忍”和“剛毅”是紐約公共圖書館門前兩座石獅的名字,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酷的日子裏,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總會在星期日晚間的廣播裏,用這兩個詞來鼓舞市民們熬過一個個黎明前的黑夜,迎接明天的曙光。本書中,無數的藏書傢、書商和圖書館人憑著“堅忍”與“剛毅”,在保存書籍文化的傳承上成就瞭不朽的功績。
圖書館作為“醫治靈魂的場所”,從最早的亞曆山大城圖書館開始便承擔著保存書籍和傳遞知識的重要作用。本書作者巴斯貝恩曆經十餘載,遍訪世界各大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等,為我們生動記錄瞭無數的圖書館人,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産所從事的堂吉訶德式的奮鬥……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A. 巴斯貝恩(Nicholas A. Basbanes),1943年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洛厄爾,曾任海軍軍官、記者和文學編輯,現居馬薩諸塞州的北格拉夫頓。1999年因寫就《文雅的瘋狂》一躍成為知名專欄作傢,被譽為“關於書之書的權威作者”。除本書外,其他主要作品有:《文雅的瘋狂》(A Gentle Madness,1999)、《瘋雅書中事》(Among the Gently Mad,2002)、《文字的輝煌》(A Splendor of Letters,2004)、《讀者有其書》(Every Book Its Reader,2005)、《版本及印次》(Editions & Impressions,2007)、《文字的世界》(A World of Letters,2008)、《關於作者》(About the Author,2010)等。

目錄

第一章 人民的殿堂
第二章 過去與未來的圖書館
第三章 在書堆裏
第四章 沉睡
第五章 妥善封存

尾聲
注釋
譯名對照錶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亞曆山大·瓦特梅爾(Alexandre Vattemare)名氣很大,超越瞭他最高的夢想;然而這位法國腹語錶演傢兼模仿藝術傢所追求的都是永垂不朽。他在演藝界被稱為“亞曆山大先生”(Monsieur Alexandre),他的模仿技巧能使人笑逐顔開、搖頭贊嘆不已。1839 年他到美國來旅遊,進行多次巡迴錶演,隨身攜帶瞭一本集錦冊,名叫“四海簽名錄”(Album Cosmopolite),其中包羅瞭歐洲各地仰慕者的題詞——題詞者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貝多芬、雨果、奧地利和俄羅斯的皇帝、土耳其的蘇丹,第一位題詞者則是畫傢蘭西爾爵士(Sir Edwin Henry Landseer)。
亞曆山大先生名不虛傳,他在紐約市帕剋劇院的錶演座無虛席,隨後又到北美洲的各大城市繼續勝利進軍。盡管觀眾的反映令瓦特梅爾很高興,但他巡迴各地的任務卻並不是傳布他的名聲,他的國際聲譽已經很高瞭;他的目的是要提齣一個建議,要使“文明世界的智力財富得到同等的傳布,就像商業傳布物質財富一樣”。他提倡的具體內容就是“在世界的每一處地方建立免費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供所有的人享用。說得輕一點,瓦特梅爾是個與眾不同的古怪人物,但是他有愉快的方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1847 年他又一次來到美國,在首都華盛頓的眾議院大廳獲得瞭大批的觀眾。前總統、馬薩諸塞州的政治元首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給予他支持與祝福,使他帶著使命來到波士頓第一流的上層人士麵前。曆史學傢懷特希爾(Walter Muir Whitehill)說:這個“小傢夥帶著一股充滿精力的鏇風,降落到瞭”新英格蘭。瓦特梅爾麵對市長約西亞·昆西(Josiah Quincy )和波士頓市議會發錶講話,敦促他們把市內開辦的六十所小型專業圖書館加以閤並,建立為單一的公共圖書館。這個建議看來不容易很快實現。但是他仍然贏得瞭許多朋友,因為他帶來瞭巴黎市議會贈送的禮物——100 本書。作為文化的交流,這個禮物不算貴重,但現在它已經被視為“原始的藏書”,構成瞭美國第一所大型公共圖書館的核心。
1848 年3 月18 日,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法案,授權市政府在波士頓“建立並維持”這樣一所“市級機構”。法案很快得到州長批準,在1848 年4 月3 日成為法律,這一天便成瞭圖書館的生日。美國圖書館協會的第一任主席、美國現代圖書館活動的真正開拓者溫莎(Justin Winsor,1831—1897 )給這位法國腹語藝術傢他應得的評價:“不管我們認為瓦特梅爾是什麼人,是個熱心人還是更好或更差的人物,我們都必須承認他具有感人的活力;他促使美國一個州接連一個州接受他的建議。到1853 年,他已經把130 所圖書館包括在他的活動範359 圍之內。”從1847 年到1851 年,瓦特梅爾從法國把30 655 冊圖書轉送到瞭北美洲。
今天,美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已經超過瞭麥當勞餐廳——最新的統計為16 090 所,藏書約為七億五韆萬冊,按人口平均每人2. 7 冊。瓦特梅爾開始他的倡議時,美國隻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彼得保羅鎮(Peterborough),桑頓·威爾德(Thorton Wilder )曾把這個美妙的社區寫進瞭他的劇作《我們的市鎮》作為模範。1833 年那裏批準成立瞭美國第一所由稅款支持的公共圖書館。然而,那時已經有瞭重要的圖書收藏。據一份詳細紀錄,19 世紀中期,美國已有694 所私立圖書館,藏書2 201 632 冊,分布在全國各地。統計顯示,瓦特梅爾在美洲巡迴錶演時,馬薩諸塞州有78 所私立圖書館,藏書共二十萬冊,“其他各州都不能接近這數量。”
1852 年6 月30 日,波士頓市長西維爾(Benjamin Seaver )請求一批精英人士組成的委員會開列詳細的要求,“為瞭建立公共圖書館,需要購買什麼物品”,並說明“保護這些物品的最佳方式”。一個月後,委員會寫齣瞭報告,今天被視為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的創始性文件。報告大部分齣自蒂剋納(George Ticknor),是哈佛大學的曆史學傢兼書迷。“他全心全意投入瞭這場運動,他的進步與開放精神大大超過瞭他的夥伴。”溫莎寫道。委員會強調指齣:市政府的職責在於為市民的智力進展提供“慷慨大度的撥款”。“大型公共圖書館作為完善我們公共教育製度的手段,是極為重要的。”
市政府的官員熱情接受瞭這份報告的最後文本,並將它包括在一批宣傳材料中,送到國外廣為散發,鼓勵外國人來波士頓投資。說來真是幸運的巧事,這包材料也送進瞭倫敦的“巴林兄弟”(Baring Brothers )銀行大樓,到瞭約書亞·貝茨(Joshua Bates )的辦公桌上。貝茨是在馬薩諸塞州生長的人,他和一般追尋‘美國夢’的人們相反,年輕時跑到英國去尋求名聲和財富,在成功的道路上做過許多工作,終於上升到當時最興旺銀行閤夥人的地位。1851 年10 月1 日,貝茨寫信給波士頓的首長,提齣捐助50 000 美元來實現圖書館的夢想,條件是捐款必須用來買書,在市政府拿到錢之前,必須有適當的建築來存放圖書。貝茨還堅持要求圖書館“對一切人完全免費,除瞭保存圖書的需要之外,閱讀不受任何限製。”他解釋道,這份禮物是“一個小小的迴報”。
為瞭報答我從你們城市許多友人那裏得到的信任與關懷。在一封信裏,貝茨錶示,他在波士頓“度過童年的貧睏經曆”使他有瞭捐贈禮物的想法。“我沒有錢,也沒有地方可去,在自己房間裏生不起爐子,也買不起書。度過晚上的最好辦法是坐在哈斯丁-埃塞德雷奇-布裏斯(Hastings,Ethedridge & Bliss )的書店裏,讀他們好意允許我閱讀的書。我相信,如果那時有溫暖光明的地方可以投奔,有可讀的圖書,我熟識的少年夥伴們幾乎全部會到那裏去過夜,去增進他們的智力與品行。”
懷特希爾在他寫的一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百年史中計算,到1956 年,所有捐贈於買書的錢約為一百萬美元。到今天,這個數字當然更多。貝茨規定他捐獻的五萬美元隻能買書,這就保證瞭圖書的迅速增長——薪金、修繕,其他各類開銷就必須另想辦法。在美國國內買不到的書,就由貝茨本人在英國或法國去尋找。不久之後,富有的波士頓本地人也紛紛捐獻齣自己的禮物,很多人效法貝茨的榜樣,把用費隻限於購買圖書方麵。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第一所大廈建於博伊爾斯頓街,1858 年元旦正式開放,當時的圖書數量為78 000 冊。新大廈的圖書容量為250 000 冊,對於今後藏書的增長可算是綽綽有餘,這是大傢一緻的想法。在開幕儀式上,傑齣的演說傢、政治傢兼教士埃弗裏特(Edward Everett,1794—1865 )發錶瞭即興演講,長達46 分鍾。埃弗裏特的演說比起他後來的一次長達兩小時的正式演說,可算是簡短多瞭。1963 年11 月19 日,為瞭紀念美國內戰中葛底斯堡戰役的犧牲者,他是“另一個”發錶悼詞的著名人物。然而,這位哈佛大學的前任校長的一個論點,假如二十年後他還活著的話,一定會感到很可笑:他環顧新圖書館的輝煌建築時聲稱,這些設備即使到瞭下個世紀,也能充分滿足全體市民的閱讀需要。
然而到瞭1878 年,擁擠的大廈已經沒有足夠的地方容納膨脹的圖書瞭。僅僅過去瞭20 年,藏書就增加到4 倍,共計三十二萬冊,全都在使用中。每天登錄齣藉的圖書就有四韆冊,每年的流通量為一百二十萬冊。到1895 年,第一幢大廈已經完全不夠用,因此被放棄瞭——博伊爾斯頓街上,麵對波士頓公園的原址,今天已成為著名的“殖民劇院”(Colonial Theater)——藏書被轉移到科普利廣場的雄偉大廈,設計者為紐約麥金-米德-懷特公司(McKim,Mead & White )的查爾斯·麥金(Charles Follin McKim)。麥金在意大利旅行時見到一所殿堂,以它為模型創建瞭這所長方形的大理石建築,中央是一個優雅的庭院。大廈位於波士頓市的後港地區,處在查爾斯河沿岸的填土造陸地帶,填土都是鄰近區域運來的。像數百年前威尼斯建造的漂亮建築一樣,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基礎是打進鬆軟泥土的木樁。在主要的入口處,六扇黃銅的大門上雕刻著代錶“音樂”、“詩歌”、“知識”、“智慧”、“真理”、“浪漫”的六個人物形象,是雕塑傢弗蘭奇(Daniel Chester French )的作品。門口的大廳內鋪上瞭佐治亞州所産的白色大理石地麵,中央通道鑲嵌著黃銅的花紋。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贊美寬闊的主樓梯“高聳壯美”,“黃褐色的大理石光彩照人。”樓梯拐彎的兩側平麵上,蹲伏著兩個獅子的雕像,由西恩那齣産的大理石製成,雕刻傢為路易·聖高登斯(Louis Saint-Gaudens)。他的弟弟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 )則雕刻瞭智慧女神米涅瓦(Minerva)的頭像,裝飾著主要入口的拱門。1888 年9 月28 日,大廈舉行奠基典禮的時候,奧立佛·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朗誦瞭他的詩篇:“讓光明進來吧,這所殿堂屬於人民。”
它確實成瞭人民的殿堂。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是美國第一所允許讀者把圖書帶迴傢的圖書館,也是第一所設立瞭不同部門的圖書館。1895 年,它為兒童開闢瞭專門的閱覽室。雖然圖書館的經費主要來自納稅人,但是也不斷來自慷慨的捐贈人。麥金大廈的修繕費用主要依靠BPL 基金會的支持,這是個非贏利的“友好”組織,不但齣資改善瞭館內的分部製度,而且還支持購買瞭許多特彆的藏書。現在館內手抄本和珍本書收藏在國內名列前茅,僅次於紐約市第五大道與第四十二街交匯處的兄弟單位——紐約公共圖書館。
馬戈利斯生長在新英格蘭,曾在密西根州和科羅拉多州做過各種圖書館工作,最後1997 年被選聘擔任瞭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館長這個“夢寐以求”的職務(“夢寐以求”是他對我說的)。這項任命來到的時候,正好是圖書館生命史的關鍵時期:不僅僅要慶祝建館150 周年,而且有大量修繕任務要完成,還要在20 世紀結束之前爭取達到捐贈一億美元的指標。二十五個部門的活動都需要關心照料。然後,又突如其來地發生瞭水災,必須處理其嚴重後果。“我是個經理,又是行政管理者,有時必須當政治傢,還要當推銷員。我是個演說傢、籌款人、一個叫賣的商販。但是最主要的是,我把自己看成一條原則的體現者;這就是‘人人可以平等得到圖書;’我是一種觀念的提倡者;就是“人人可以在圖書館緻富”。不管你是誰,你的膚色怎麼樣,你叫什麼名字,講什麼語言,你祖先是哪個民族,你穿什麼衣服,你都可以到這裏來,而且發財緻富。”
……

前言/序言

序言
  奧托·貝特曼博士(Dr. Otto Bettmann)滔滔不絕地談瞭幾小時,詳細地迴憶1935 年他怎樣從阿道夫·希特勒的瘋狂魔爪中逃瞭齣來,怎樣在美國建立瞭新生活,成為現代通訊工具的一位卓越的革新者。已經到瞭中午,該休息一下瞭。這位92 歲的傳奇人物,幾十年來以“圖片人”著稱的老者清脆地拍拍手掌,高興地說道:“行瞭,你們一定餓壞瞭,大傢吃點午飯吧。”

  貝特曼博士創建瞭一個巨大的影像資料庫,把各種照片供應給書籍設計師、雜誌發行人、報紙編輯、廣告代理商、電視製片人,因此獲得瞭國際聲譽。他具有多方麵的興趣,還非常擅於講述;他寫過不少書談論各種消費品,談起文字的偉大力量更是精彩動聽。他又是技術高超的音樂傢,長於演奏巴赫的作品。我們從他的書房齣來時,我請求他為我和我妻子在客廳的小風琴上彈奏點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坐到琴鍵前,彈起瞭巴赫大師的一段美妙的小步舞麯。

  後來,在佛羅裏達州比奇菲爾德海岸離他傢不遠的一傢海鮮餐館,貝特曼博士又詳細嚮我們解釋瞭他為什麼熱愛巴赫(他和巴赫的傢鄉同在德國萊比锡):“巴赫總是把我們帶迴到起點。我深信,上帝把他派遣到這個世界,是為瞭在混亂中建立一點兒秩序。貝多芬從來不做這類事情,他齣發以後就飛速地進入瞭外層空間。巴赫可不一樣,局限在自己創作的樂麯範圍之內,抓住一個主題不放,一切都在奇妙的秩序之中。”

  我們坐瞭好一會兒享用午飯,愉快地用麵包屑滿足幾隻停在餐館外麵的桌上肆無忌憚的燕雀乞食。貝特曼博士又重新拾起剛纔放下的話題:

  “上帝開始創造世界的時候做什麼呢?他從混亂中建立秩序。我從巴赫寫的一切裏感到這種秩序。他開始一個主題,加以發展,前後音質相同,精神相同。主題嚮前進,上升變化為各種形式,但總是迴到齣發的起點。”

  我與奧托·貝特曼相會,觸發點是1995 年10 月《紐約時報》頭版登載的一篇長文。新聞標題是:“影像檔案被微軟的億萬富翁蓋茨收購”。

  這是微軟公司董事局主席威廉·H. 蓋茨三世(William H. Gates Ⅲ)的又一項壯舉。蓋茨是華盛頓州貝爾維的私營科爾比公司所有人,這個公司進行瞭收購談判,據說是一項“數百萬美元的交易”。由於購買瞭貝特曼的檔案,這個世界上主要的用來運作計算機係統的軟件供應商將獲得充足的原始材料,也變成電子圖像的主要供應商。蓋茨還會增購其他資料。到2000 年,科爾比公司將掌握超過六韆萬張圖片。

  蓋茨獲得的資料中包括貝特曼檔案庫於1990 年從國際聯閤通訊社和路透社購買的1 150 萬張新聞圖片。《紐約時報》的文章旁邊登載瞭幾張樣品:棒球大王迪瑪吉奧(Joe DiMaggio)親吻瑪麗蓮·夢露(MarilynMonroe),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亮齣他標誌性的V 字手勢錶示勝利,一隻垂耳狗傾聽RCA 留聲機聲音的經典圖片。圖片將要經過掃描,轉變為數字化圖像,在國際互聯網上供應給各方的商業客戶。

  在這場大買賣的激動氣氛中,人們對奧托·貝特曼的關注都很有限。

  他是來到美國的猶太移民,20 世紀30 年代就開始創建這項檔案瞭。上世紀每個時期的大事都對他的生活與世界觀發生過深刻影響。《紐約時報》

  還在不重要的地方刊登瞭消息的附識,標題是“從一個觀點到1 600 萬張圖像”。文章記述瞭世界最大的圖片檔案怎樣從一個人的收藏中産生:

  “收集圖片者奧托·貝特曼生於1903 年,齣身於萊比锡的富裕傢庭。父親是矯形外科醫生,把對書籍的熱愛也傳給瞭兒子。奧托早在十二歲時就在傢裏的字紙簍中搜尋積纍醫學圖錶瞭。”

  3雖然這篇人物介紹寫得很簡短,但貝特曼博士一生的主要經曆已經很清楚,這正是我在本書裏想探討的問題:知識的傳授與保存,信息儲藏方式的巨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閱讀和印刷文字的無比尊重。貝特曼接受過曆史學的陶冶,曾在柏林的普魯士國傢美術圖書館擔任珍本書的保管員。

  他首創使用一種新發明--用35 毫米萊卡照相機來拍攝德國國傢藏品裏的手稿。國傢社會黨掌權以後,把猶太人從重要崗位上清除下來,他就逃到美國。隨身攜帶兩大旅行袋,裏麵裝有25 000 張圖像,許多是他自己拍攝的膠捲底片。盡管他一生中拍攝瞭韆萬張圖像,但貝特曼始終堅信書籍在文明社會中占有首要地位。就我而言,《紐約時報》裏最好的消息是他還健康地活著,住在佛羅裏達,和過去一樣頭腦清楚。我們在電話裏互相認識瞭,幾周以後見麵,進行瞭兩天難忘的交談。

  “中國人有一種說法,認為一畫抵韆言,但我並不同意,”他在第二次會晤快結束時這樣說,“我認為一詞抵韆圖。圖片是作為過去的信息來到我們麵前的,但是,沒有一幅圖片可以說是我真正所愛、感到滿足的,因為它總是錶麵的東西,缺少充足的內涵,非常膚淺,隻有閱讀纔使你深入瞭解這個世界。這就是書籍的力量。”

  兩年多一點兒以後,正在我動筆寫這篇序言的那一天,消息從佛羅裏達傳來,同樣登在《紐約時報》上,說奧托·貝特曼博士因腎功能衰竭在博卡·拉同醫院逝世,享年94 歲,還說他是“圖片寶庫”的創建人,“寶庫的資料已滲透瞭美國文化”。幾星期前,我們還交換過信件,相約在佛羅裏達再次見麵;他說將“像親人相聚一樣愉快”,令我萬分欣喜。現在會見再也不可能瞭,但是這位文雅之士在1996 年對我談到巴赫,說他在混亂中建立瞭秩序,總是不斷迴歸到起點,是個藝術天纔……這些話永遠在我心中産生共鳴。

  從我的研究工作開始,我就想在愛書人、藏書地以及書籍文化的編年史發展中尋求某種延續不斷的東西;曆史畫麵當然是不停地變化的,但是它必然要迴歸到哲學的本原。我在十五年前就開始這方麵的探索,企圖記錄下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對於占有和流傳某種事物的熱情:這個事物就叫“書”;我要記錄下人們怎樣韆方百計把我們曆史、傳統、文學的碎片保存下來。我研究的第一個成果是《文雅的瘋狂》,主要談的是收藏圖書的激情。在本書中,書被尊奉為一種象徵,理查德·德·伯裏(Richardde Bury)在《書之愛》(Philobiblon)中稱之為“思想的天賜食糧”;這本書繼續研究書籍文化的綜閤概念,重點講述為書籍文化獻身者的經曆與思想--不論他們是圖書館員、讀者、作傢、學者、製書人、書商、編目員、保管員、檔案員,還是收藏傢;講述書籍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我考察的題目也包括“書是怎樣構成的?”不論它是刻字的花崗石闆,是刻上楔形文字的烘烤泥闆,是紙草手捲,是棕櫚葉上抄寫的文字,是尖筆在羊皮紙上寫的文字,是金屬版麵在紙上印齣的文字,是激光掃描的光盤,還是把數據載入微小芯片上,再用銀幕顯示齣來。然而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書籍傳遞知識的作用上。

  在大蕭條最嚴酷的日子裏,紐約市喋喋不休的市長拉瓜地亞(FiorelloLa Guardia)總愛用一個激動人心的詞語來結束他星期日晚間的廣播講話,為的是鼓舞聽眾熬過尚未見到曙光的黑夜。這位被人稱為“小花”的市長常用的詞語--“堅忍”與“剛毅”,確實在市民中間敲響瞭希望的樂音,使這兩個詞成為紐約市公共圖書館門前兩頭石獅子的非正式名稱。

  自1911 年起,這兩頭用田納西粉色大理石雕成的獅子就威武地把守在第五大道圖書館的門外。不論它們是嚮外護衛著知識,還是嚮內獵取知識,在我看來,它們的形象都代錶著本書的主旨。

  我在旅行采訪中積纍瞭寶貴的資料;當我的筆記超過韆頁的時候,愈來愈清楚的是,我必須把這些材料寫成兩本書,而不是一本。因此,《堅忍與剛毅》特彆關注我遇到的人物和地點,講述其中無比有趣的故事;下一部著作《文字的輝煌:變化世界裏書的永恒》(A Splendor of Letters: ThePermanence of Books in an Impermanent World)則集中討論有關的問題,並用故事來闡明問題。

  詩人麥剋利希(Archibald Macleish)擔任過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1940 年,在他的五年任期內,他寫道:“書這個詞有兩層含義”,最基本的含義是“由某種物質材料構成的”製品,然而,更重要的含義則是“一種智力的對象,由各種材料或不用任何材料構成,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平衡與結構存在”於人們的心中。麥剋利希強調:物質的書“不過是一種巧妙的密碼,通過這種密碼,智力的書纔能從一個人的心中傳遞到另一個人的心中。智力的書永遠是一種想像的結構,它一度懸浮於半牛皮裝幀對開本的十分字版麵之上,後來又懸浮於其他的書頁和版麵之上,甚至用的是其他語言”。這種想法齣現在電腦這個詞進入我們日常生活之前,是半個世紀前寫齣的,在今天卻顯得更加重要,它指導著我的各項研究工作。比將來的書籍形態更緊迫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保存已有的書籍。我們今天麵臨著挽救數百萬冊“易碎書籍”的艱難任務,這些書印在酸性紙上,正在加速腐朽。更艱難的問題是怎樣保證電子數據資料長壽,它的産生是我們時代的奇跡,但它比印刷書更不能持久。

  如果要在這些書頁裏遇見英雄人物,他們就是書的供應者和保管者。

  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說:“剛過去的不過是序麯。”這句話我曾在《文雅的瘋狂》中多次使用,現在又用在《堅忍與剛毅》中。我不可能訪遍自古以來地球上所有的重要藏書地點,事實上很多地方已不復存在瞭。

  但是選擇幾處許多世紀以來發揮關鍵作用的圖書館去訪問緻敬,講述那裏卓越人物的故事,我還是可以做到的。

  為瞭查閱文獻資料,我在下列地點做瞭繁重的工作:哈佛大學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波士頓雅典娜神殿圖書館(Boston Athenatum),波士頓公共圖書館(Boston Public Library),馬薩諸塞州沃瑟斯特的聖十字架學院(the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狄南德圖書館(Dinand Library),伍斯特剋拉剋大學戈達德圖書館(Goddard Library),還有伍斯特的美國古物學會(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所有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特點:常常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珍貴寶物。我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電腦的協助,這是十年前無法享受的。雖然現代化的技術能節省大量時間,但我的講述總是要求我見到實物和地點,要求我麵對麵地采訪主要人物。

  在我完成寫作計劃的親身體驗中,有一件事最能顯示本書的主旨。這件事發生在1995 年4 月--我可以把它描述為神靈顯現。那時我正在完成《文雅的瘋狂》寫作中的若乾懸而未決的事項。為我修改文字的編輯嚮我提齣一堆問題,我正忙於迴答,以便書能按期齣版。我需要確證弗蘭剋·西季威剋(Frank Sidgwick)所編三捲本《佩皮斯圖書館描述書目》(A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Pepys Library)中的某一個細節,該書1914年齣版於英格蘭。我使用那套書的材料是英國劍橋大學麥格達倫學院佩皮斯圖書館館長盧凱特博士(Dr. Richard Luckett)給我的一張照片,具體說是第二捲的序言,討論1703 年佩皮斯遺囑的附言,那遺囑把曆史上最不尋常的遺贈給瞭圖書館。我不曾讀到原書,需要從書的版權頁上獲得更多齣版的信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復雜,但是我必須核對一些事實,纔能把這個重要版本列入我的參考書目中。哈佛大學的懷德納圖書館過去從來不曾叫我失望,此後也不曾叫我失望,但他們隻有佩皮斯書目1825 年版以及1978 年版,沒有1914 年版。我到第二個地方--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尋找,也沒有好運氣。失望之餘,我打電話去找在英國的盧凱特博士,他又離開度假去瞭。最後我決定去波士頓雅典娜神殿圖書館,那是美國的卓越藏書所在地之一,著名的研究型圖書館,始建於1807 年。

  在那裏,我不但在地下藏書庫的一個遙遠書架上找到瞭那套精美考究的三捲本,而且發現它還處於原始狀態,書頁沒有裁開,經過這麼多年,顯然還無人閱讀過。波士頓雅典娜神殿圖書館還沒有使用掃描設備來齣藉圖書,當我在前颱簽名藉這套書的時候,我發現書後藉書卡片上是一片空白,證明它還是第一次離開圖書館。“81 年瞭。”我搖著頭大聲說,心中既感謝又覺得奇怪。辦理齣藉手續的館員,白發蒼蒼的詹姆斯·菲尼(James P. Feeney)用眼睛瞪著我,問道:“你知道他們為誰買的這套書嗎?”他停頓瞭一下,說:“巴斯貝恩先生,是為你買的。”平靜地說完以後,他又接著工作去瞭。

  他不曾說--也用不著說的是:他的前輩把書買來以後擱置瞭將近一百年,為的就是將來某一天某個人也許需要讀到它。幸運得很,在我之前無人藉齣此書,並未成為拋棄它的理由。有一陣子,許多彆處的圖書館風行縮減庫存空間、緊縮經費、改訂規則,這裏卻沒有照辦。仿佛有一隻集體的手--拜占庭的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彼特拉剋,羅伯特·科頓(Robert Cotton),瑞典女王剋裏斯蒂娜(Christineof Sweden),托馬斯·傑弗遜,阿瑟·阿方索·索姆貝格(Arthur AlfonsoSchomburg)--每一位世界智慧的暫時保管者都伸齣手來,穿過時光的激流漩渦,把這套寶貴的書送到瞭我的手中。這是一個實現信念的行動。

  我們是他們的繼承人,對於第三個韆禧年的讀者也負有同樣的責任。
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 引言: 在浩瀚無垠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穿越時空的迷霧,熠熠生輝。他們以非凡的勇氣和堅韌的意誌,在人類文明的畫捲上,刻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是哲人,是戰士,是藝術傢,是改革者,是無數默默無聞卻又影響深遠的靈魂。他們不畏艱難,不懼挑戰,在各自的領域裏,用生命踐行著對真理、對理想、對人性深處最純粹的追求。 《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並非是一部簡單的傳記閤集,它是一次對人類精神力量的深刻探索。它試圖穿透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細節,挖掘齣那些支撐偉大靈魂在逆境中屹立不倒的基石。本書聚焦於那些在各自時代麵臨巨大挑戰,卻以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決心,書寫瞭屬於自己的不朽篇章的人物。他們的人生,是意誌力的史詩,是人性光輝的贊歌。 第一章:思想的熔爐——在寂靜中鍛造智慧 這一章將帶我們走進那些生活在動蕩時代,卻能在思想的海洋中沉潛,用智慧之光照亮前路的先賢。他們未必擁有顯赫的權勢,也可能生活在不為人知的角落,但他們的思想,卻如同一粒粒火種,在漫長的歲月中,點燃瞭無數渴望知識的心靈。 我們將審視蘇格拉底,這位雅典的“牛虻”。他的哲學並非源於舒適的講壇,而是行走在雅典街頭巷尾,在與形形色色的人們對話中,在不斷地詰問與反思中,逐漸雕琢而成。他所承受的來自社會的誤解、嘲諷,乃至最終的審判,都未能動搖他對真理的追求。他以自己的生命,詮釋瞭“認識你自己”的深刻含義,以及在強權麵前,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他的“蘇格拉底方法”,至今仍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經典範例,其堅韌在於,即使麵對死亡,也未曾放棄對智慧的探求。 我們會聚焦於古羅馬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傢,如塞內加。在那個政治動蕩、充斥著陰謀與暴力的時代,塞內加以其非凡的理性與自控力,在權力中心周鏇,同時保持內心的寜靜與高潔。他的人生充滿瞭起伏,曾是尼祿的老師,也曾被尼祿流放,最終甚至被迫自盡。然而,他的著作,如《論憤怒》、《論生命的短暫》等,卻字字珠璣,閃爍著對人生睏境的深刻洞察與超脫。他所倡導的“接受你無法改變的,改變你能改變的”,正是堅忍與剛毅在麵對命運無常時的最佳寫照。他的智慧,是在痛苦與磨難中提煉齣的精華,是永恒的圖書館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同時,我們也會迴溯到中國古代的哲人。例如,莊子。在那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的時代,他以其“逍遙遊”式的思想,超脫於世俗的紛擾。他的哲學並非逃避,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洞察。麵對現實的壓迫,他選擇以一種“無為”的態度,保持精神的自由與獨立。他的“鼓盆而歌”的故事,看似玩世不恭,實則蘊含著對生死、對得失的深刻理解,是對生命本質的堅守,也是一種獨具東方智慧的剛毅。他的作品,如《莊子》,以其瑰麗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韆古流傳,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第二章:靈魂的戰場——在逆境中綻放力量 這一章將深入探討那些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睏境中,依然能展現齣驚人生命力的人物。他們可能身處絕境,可能遭受迫害,但他們的精神,如同烈火中的鳳凰,浴火重生,散發齣耀眼的光芒。 我們將目光投嚮聖女貞德。她,一個法國鄉間的普通女孩,卻在百年戰爭最黑暗的時刻,以其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勇氣,帶領法國軍隊走嚮勝利。她的齣現,如同一道閃電,劃破瞭法國人民心中的絕望。她所經曆的審判,其不公與殘忍,足以壓垮任何一個凡人。然而,她至死未曾改變自己的信念,甚至在熊熊烈火中,依然保持著尊嚴與無畏。貞德的故事,是信仰的力量、是愛國主義的象徵,更是普通人也能迸發齣巨大能量的證明。她的堅忍,在於麵對死亡的審判,其剛毅,在於她為瞭心中的信念,不惜獻齣生命。 我們會細緻解讀伽利略的經曆。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傢,他所追求的,是宇宙的真理。然而,他的科學發現,卻觸犯瞭教會的權威,最終被判為異端。他所承受的,是長期的監禁、審問,以及被迫撤迴自己的科學論斷。但他內心對真理的執著,從未動搖。即使在晚年雙目失明,他依然在口述中,將自己的科學思想傳承下去。他的“日心說”,在那個濛昧的時代,如同黎明的第一縷曙光,開啓瞭科學的新紀元。伽利略的堅韌,在於他承受瞭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個人犧牲,其剛毅,在於他以自己的生命,捍衛瞭科學的尊嚴。 我們還將關注南非的納爾遜·曼德拉。他,一個為瞭反對種族隔離製度而奮鬥的革命者,卻因此被判處無期徒刑,在獄中度過瞭漫長的27年。在那個看似沒有希望的牢獄生涯中,曼德拉從未放棄鬥爭,也沒有沉淪。他用知識武裝自己,用思考沉澱自己,用寬恕軟化敵人。齣獄後,他以驚人的智慧和遠見,帶領南非走嚮和解與和平。他所展現的,是一種超越個人仇恨的偉大胸懷,是真正意義上的堅忍與剛毅。他的生命,是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史詩,是人類追求平等與正義的裏程碑。 第三章:創造的奇跡——在孤獨中雕刻不朽 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在藝術、科學、文學等領域,憑藉著非凡的創造力與不懈的努力,為世界留下寶貴遺産的藝術傢和思想傢。他們常常需要在孤獨中與自己的靈感為伴,在不被理解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我們將深入探究梵高。這位偉大的畫傢,他的作品充滿瞭熾熱的情感和絢爛的色彩,卻在生前遭受瞭極大的誤解與貧睏。他燃燒的生命,傾注在他每一幅畫作之中,但現實的殘酷,卻讓他飽受精神摺磨。他的畫作,如《星夜》、《嚮日葵》等,在當時並未得到應有的賞識,他本人也飽受精神疾病的睏擾。然而,他從未停止創作,他的畫筆,是他與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是他內心呐喊的載體。梵高的堅忍,在於他在貧睏與病痛中堅持創作,其剛毅,在於他用盡一生,也要將內心的色彩傾注於畫布之上。他的作品,在身後纔得以被世人所珍視,成為藝術史上的瑰寶。 我們還會審視簡·奧斯汀。這位英國女作傢,在女性地位尚不顯赫的時代,以其細膩的筆觸,刻畫瞭當時英國社會的人生百態,尤其是女性的婚戀與生活。她的作品,如《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以其幽默的語言、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對社會現實的洞察,贏得瞭廣泛贊譽。然而,奧斯汀的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需要在繁重的傢務和社交活動中,擠齣時間進行寫作,並且作為女性作傢,她在當時獲得的關注和認可,也與男性作傢有著天壤之彆。她的堅韌,在於她利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堅持自己的創作事業,其剛毅,在於她以女性特有的視角,記錄並批判著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為文學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我們也將迴溯到中國的魯迅。這位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他用筆作為武器,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揭露社會的黑暗,喚醒國民的意識。他的文章,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以其犀利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對中國社會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然而,他的創作之路充滿瞭艱辛,他遭受過圍攻、誹謗,也承受著內心的掙紮與痛苦。但他從未停止思考,從未停止寫作。魯迅的堅忍,在於他麵對封建禮教和國民劣根性的挑戰,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其剛毅,在於他用“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為民族的覺醒而呐喊。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結論: 《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是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以非凡的意誌和不屈的精神,塑造瞭人類文明進程的人物的一次緻敬。他們的人生,如同永恒圖書館中最耀眼的篇章,激勵著後人,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與睏境時,能夠汲取力量,堅持信念,勇往直前。 這些人物的故事,並非僅僅是過去的迴聲,它們更是關於人性深處力量的永恒證明。他們的堅忍,是對逆境的無聲反抗;他們的剛毅,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閱讀他們的故事,我們不僅能夠瞭解曆史,更能從中獲得關於如何麵對人生、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的深刻啓示。 這本書,獻給每一個在生活中努力奮鬥、不曾放棄的靈魂。它提醒我們,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內心深處,同樣蘊藏著不屈的力量,等待著被喚醒,等待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永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木匠,打磨得圓潤,卻又不失木料本身的原始紋理和力量感。我很少讀到能將哲學思辨與日常敘事結閤得如此自然的文本。它不像某些嚴肅文學那樣故作高深,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尋常的事件,層層遞進地揭示齣某種關於“韌性”的深刻內涵。其中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描繪,堪稱一絕,那些文字仿佛具有畫麵感和觸感,讓我清晰地“聞到”瞭故事發生地的氣味,感受到瞭季節更迭帶來的微妙變化。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處理衝突爆發時的筆法,那種剋製而又噴薄而齣的情感張力,處理得相當老道。它沒有直接告訴你什麼是堅強,而是通過人物在重壓下的每一個微小反應,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力量的源泉究竟來自何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像是經曆瞭一次徹底的通風與整理,許多以往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切換得相當靈活,時而拉得很遠,展現齣曆史洪流的無情,時而又聚焦於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捕捉住人物瞬間的情緒波動。這種宏大與微觀的無縫切換,使得文本充滿瞭活力和層次感。閱讀體驗上,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旁觀者,站在一個永恒的製高點上,觀察著人類在時間長河中的起伏與掙紮。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講究,許多形容詞和動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精準地傳達齣一種沉鬱而又充滿希望的基調。例如,對某些重復性勞動的描寫,讀起來竟有一種近乎冥想的美感,體現瞭將平凡磨礪齣不凡的深意。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品味的佳作,它不會用廉價的煽情來打動你,而是通過紮實的內容、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人文關懷,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某些固有認知,讀完後讓人久久無法釋懷,甚至會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毅力”二字。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編織者,將不同時間綫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宏大而又細膩的時代畫捲。那種感覺,就像是置身於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之中,時而觸碰到古老的礁石,時而又被現代的浪花拍打。尤其在人物塑造上,更是下瞭不少功夫,那些活在文字中的靈魂,個個都有著令人信服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他們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在睏境中掙紮求存的真實個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處理曆史的厚重感與個體命運的微小之間的關係,那種史詩般的背景襯托著個體選擇的艱難,讀來讓人深思。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接收信息,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跟著主角們經曆瞭漫長的跋涉與內心的蛻變,最終對“堅持”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全書的節奏把控得極佳,張弛有度,高潮迭起之處,讓人幾乎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轉摺。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構建這個虛擬世界時的嚴謹程度,簡直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每一個設定的邏輯鏈條都非常紮實,即便是最奇特的設定,也能在故事內部找到閤理的解釋基礎,這讓整個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沒有任何齣戲的感覺。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研究其中關於某些傳統習俗的描寫,它們被融入故事的方式非常自然,既豐富瞭文化內涵,又推動瞭情節發展,絕非簡單的背景闆堆砌。更令人贊嘆的是,作者似乎對人類心理的陰暗麵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筆下的人物並非一味地高大全,他們也會犯錯,也會軟弱,正是這些瑕疵,纔使得他們的最終抉擇顯得愈發珍貴和有重量。這是一部需要慢讀的作品,因為許多精妙的伏筆和巧妙的對照,隻有在放慢速度時纔能被捕捉到,一旦錯過,可能就錯過瞭作者精心埋設的一處情感爆點。

評分

初讀時,我被那種宏大的敘事結構所震撼,但隨著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真正的魅力在於其對“堅持的代價”這一主題的探討上。作者並未將“堅持”美化成一帆風順的贊歌,反而著墨於它帶來的巨大犧牲、孤獨與自我懷疑。書中的角色們為瞭心中的信念,不得不做齣令人心碎的取捨,這種真實感是極其動人的。行文的節奏感很像一部精良的交響樂,有安靜的鋪陳,也有激烈的對位,而所有的鏇律最終都匯集成一股強大的主題力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內心獨白時的那種節奏變化,時而如同急促的內心辯論,時而又像平靜的湖麵,倒映著遙遠的星空,這種強烈的對比,極大地增強瞭角色的立體感。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嚴肅對話,發人深省。

評分

永恒的圖書館。這本很專業又有趣味。

評分

買瞭一個係列的,讀來很舒服

評分

上海人民這套書選題都好,就是太貴!

評分

中文譯本把這本書分為上下集齣版,書的內容一部分是關於藏書的人,一部分是關於圖書館,所以按照這兩個主題分彆命名為《堅忍與剛毅之二-永恒的圖書館》和《堅忍與剛毅之二-為瞭書籍的人》。

評分

活動時入手,暫時還沒看。

評分

天堂大概就是圖書館的樣子,優秀的圖書館員就是人間的天使!

評分

感覺內容跟題目其實不太搭配,文筆有些晦澀;海事繼續看譯注吧

評分

幫彆人買的,半價,便宜,應該值得一讀

評分

文雅的瘋狂係列 很早就想買瞭,這次活動入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