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229-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9-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直流输电
  • 架空接地极
  • 线路施工
  • 验收规范
  • 电力工程
  • 高压直流
  • 规范标准
  • Q/GDW 229-2008
  • 800kV
  • 输电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1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Q/GDW 229-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讲述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800kV直流专项任务课题》,进行了±800kV级直流输电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研究,最终成果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原材料及器材检验
5 测量
6 土石方工程
7 基础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基础防腐绝缘施工
7.3 基础钢筋施工
7.4 现场浇筑基础
7.5 钻孔灌注桩基础
7.6 岩石基础
7.7 冬期施工
8 铁塔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铁塔组立
8.3 铁塔防腐绝缘施工
9 架线工程
9.1 放线一般规定
9.2 张力放线
9.3 导线、地线补修规定
9.4 连接
9.5 紧线
9.6 附件安装
10 接地工程
11 线路防护工程
12 工程验收与移交
12.1 工程验收
12.2 竣工试验
12.3 工程资料移交
12.4 竣工移交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安全距离要求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800kV直流专项任务课题》,进行了±800kV级直流输电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研究,最终成果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其最终成果包括下列标准:
  1±800kv换流站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18±800kV换流站阀厅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19±800kV换流站直流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0±800kV换流站换流变压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l±800kv换流站换流阀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2±800kV换流站交流滤波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3±800kV换流站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4±800kV换流站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217±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2±800kV架空送电线路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5±8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226±8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3±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227±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22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不涉及您提到的“Q/GDW 229-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内容。 --- 图书简介:《古丝绸之路:欧亚文明的交响与遗产》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专家/学者姓名,例如:王志远、苏珊娜·科瓦奇]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天山文化出版社]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地图集与文物图片 导言:历史的脉络与文明的熔炉 《古丝绸之路:欧亚文明的交响与遗产》是一部深入探讨古代欧亚大陆贸易、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的宏大叙事。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商路的刻板印象,将其描绘成一个由无数支线、文化走廊和知识网络交织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该书旨在全面、细致地梳理自公元前 2 世纪张骞凿空西域至中世纪伊斯兰黄金时代这段漫长历史中,这条生命线如何塑造了世界格局。 本书的写作基于对全球多地考古遗址的田野调查资料、不同语言文本(包括汉文史籍、粟特语文书、波斯手稿及希腊化文献)的交叉比对与深度解读,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去中心化的丝路图景。 第一部分:起源与早期发展:绿洲的诞生与游牧的律动 (约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 1 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与早期驱动力。我们首先考察了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绿洲的生态环境如何催生了定居与贸易的需求。重点分析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早期互动,特别是对“汗血宝马”的渴望如何推动了初步的官方通道建设。 核心议题包括: 1. 地理障碍与技术适应: 探讨了如何克服戈壁、沙漠和高山的挑战,例如早期骆驼的驯化与应用,以及水利灌溉系统在绿洲城市(如楼兰、高昌)的建立对维持商贸流通的关键作用。 2. 粟特人的崛起: 详细描绘了粟特语系民族如何成为早期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中间人”角色,他们建立的商业网络如何跨越了语言和政治疆界。 3. 早期贸易结构: 分析了初级商品(如玉石、皮毛)与奢侈品(如丝绸、香料)的初始交换模式,以及伴随的货币使用与信贷雏形。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信仰、技术与帝国的交汇 (约公元 2 世纪 - 10 世纪) 这是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文化与思想的传播上,即“精神的丝绸之路”。 重点章节解析: 佛教东传的复杂路径: 本章不再仅仅关注佛经的翻译,而是深入探讨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如何在中亚与东亚的碰撞中产生融合,以及佛教寺院(如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如何成为集宗教、金融与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复杂机构。我们考察了从印度向东传播的佛教不同派别在不同地域的本土化过程。 科学与工艺的西播与东进: 详述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关键技术从中原向西的传播轨迹,以及玻璃制造、冶金术、医药知识从波斯和拜占庭向东方的流动。书中特别设置了专题,对比了不同文明对同一科学概念(如天文观测)的理解差异。 游牧民族的制度移植: 分析了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政权在控制关键路段时,如何吸收和改造了定居文明的管理经验,例如税收制度、文书体系的借鉴与应用。 第三部分:转型与收缩: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约 11 世纪 - 15 世纪) 随着中亚局势的动荡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陆路贸易面临新的挑战。本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的调整与演变。 1. 香料之路的接管: 详细描绘了印度洋贸易网络的成熟,重点分析了阿拉伯商人、波斯湾国家和宋元时期中国(如泉州、广州)的海上贸易能力如何超越了陆路的局限性,特别是对瓷器和香料的运输效率的提升。 2. 蒙古帝国对贸易的“一刀切”影响: 探讨了蒙古帝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空前安全环境(Pax Mongolica)对东西方交流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分析了瘟疫(黑死病)的传播如何成为双刃剑,最终削弱了陆路商道的活力。 3. 知识的终极汇流: 关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记录,分析这些“异域见闻”如何重塑了欧洲和伊斯兰世界对彼此的认知,促进了地理学和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 结语:永恒的回响与当代的启示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拉回当代,探讨丝绸之路留给世界持久的遗产:一种跨文化理解的范式、一种全球化贸易的先驱模式。作者强调,理解丝绸之路的复杂性,对于我们今日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关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对人类文明合作与冲突模式的深度哲学思考。 本书特点: 详尽的注释系统: 对关键地名、人名和术语提供多语种对照释义。 原创性地图绘制: 结合考古发掘数据,重绘了关键时期不同贸易路线的动态变化图。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与人类学的方法论。 --- 本书适合对世界历史、区域研究、贸易史、宗教传播史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所有渴望了解人类文明如何通过交流塑造自身命运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刚踏入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新人,我最看重的就是规范的实操性和指导性,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导。我浏览了一下目录结构,它似乎将整个工程的流程划分得极其细致,从最初的场地准备到最后的竣工测试,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描述和严格的要求。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建立系统认知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环境适应性”的部分,毕竟800kV系统面对的自然条件更为苛刻,书中是否对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的施工要点进行了差异化的阐述,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能配上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或者示意图,那就更完美了,因为对于复杂工程来说,纯文字的描述往往是枯燥且难以消化的,而生动的图示能够瞬间将抽象的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工程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在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现场的工程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有一种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知识点堆砌的常见技术文档的通病。特别是关于“安全规范”和“质量控制”这两个核心章节,我感觉作者在强调这两个方面时,采取了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这恰恰是高压直流工程所必需的敬畏之心。我注意到其中对材料的选取和检测标准似乎做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这说明了编写者深知基础材料的质量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生命线。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那些高精尖的设备上,反而忽略了看似普通的接地极材料的选择与敷设,这本书能把这种基础环节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系统可靠性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是区分优秀工程规范和一般性指导文件的关键所在。

评分

当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创新技术应用”的描述时,发现这本书的基调虽然稳健,但绝非墨守成规。它在保留了传统、经过时间检验的成熟工艺的同时,似乎也对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材料和新施工方法留出了讨论空间。我很好奇,在涉及复杂地形或特殊土壤条件下的接地网设计优化方面,它是否提供了一些超越常规思路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在高含水率或高电阻率的土壤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成本效益和导电性能的最佳平衡,这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如果书中能够探讨这些前沿挑战,并提供基于严谨论证的指导意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本简单的“施工验收”手册,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工程实践的“智慧指南”。这种兼顾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势的撰写态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用词精准到位,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这对于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工程标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验收标准”时的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每一个判定标准都清晰地挂钩到了可量化的指标,这极大地降低了现场验收过程中的主观裁量空间,保证了工程质量的统一性和可追溯性。翻到附录部分,我发现它收录了大量的标准图例和计算公式的参考资料,这简直是现场工程师的“救命稻草”。在紧急情况下,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翻阅其他标准,核心的参考数据就能在这本书里一站式解决。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严密,内容覆盖全面且深入,不仅是指导施工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凝聚了行业集体智慧的教科书,能够显著提升整个直流输电架空接地极工程的专业水准和最终交付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一下子就散发出一种专业和权威的气息。我特别喜欢这种设计风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技术规范那样平淡无奇,而是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这本书里蕴含的知识都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真理。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感觉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印刷的清晰度和排版布局都非常考究,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技术手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光是翻阅前几页,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良苦,图表的清晰度和专业术语的规范使用,都让人对其内容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之前翻阅过一些同类标准,总觉得在信息呈现的直观性上有所欠缺,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似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会是高效且愉快的,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它到底囊括了哪些核心技术和操作要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