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230-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30-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Q/GDW 230-2008
  • 800kV直流输电
  • 架空接地极
  • 线路施工
  • 质量检验
  • 评定规程
  • 电力工程
  • 标准规范
  • 输电技术
  • 工程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1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Q/GDW 230-2008-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是在总结我国输电线路及±5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800kV直流输电工程的科研、设计研究成果,依据Q~/GDW 229《±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并参照现行国家标准DL/T5168《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编写的。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工程质量验评项目划分
5 质量检验等级评定标准及检查方法
5.1 土石方工程
5.2 基础工程
5.3 铁塔工程
5.4 架线工程
5.5 接地工程
5.6 线路防护工程
6 原材料及器材检验
7 质量检验等级评定记录
7.1 土石方工程
7.2 基础工程
7.3 铁塔工程
7.4 架线工程
7.5 接地工程
7.6 线路防护工程
8 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800kV直流专项任务课题》,进行了±800kV级直流输电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研究,最终成果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其最终成果包括下列标准:
  l ±800kV换流站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18 ±800kV换流站阀厅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19 ±800kV换流站直流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0 ±800kV换流站换流变压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qGDW 221 ±800kV换流站换流阀施工及验收规范
  QqGDW 222 ±800kV换流站交流滤波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qGDW 223 ±800kV换流站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QqGDW 224 ±800kV换流站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17 ±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2 ±800kV架空送电线路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5 ±8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26 ±8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3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7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28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4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9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30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本规程是在总结我国输电线路及±5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800kV直流输电工程的科研、设计研究成果,依据Q~/GDW 229《±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并参照现行国家标准DL/T5168《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编写的。
  本规程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程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规程负责起草单位:湖南省电力公司。
  本规程参加起草单位:湖南电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东、张文化、苏敏、杨湘衡、曹科、欧名勇、潘学军。
钢结构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及技术导则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系统阐述钢结构建筑工程从设计、材料采购、制作、安装到最终验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要点和评定方法。它并非直接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接地极线路施工,而是聚焦于当前建筑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技术要求极为严格的钢结构工程领域。 --- 第一部分 钢结构工程概论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章 钢结构建筑的特点、分类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界定了现代钢结构建筑在建筑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其相较于传统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尤其是在大跨度、高耸结构以及快速建造方面的突出表现。详细介绍了按构件类型(桁架、网架、筒体结构等)、按使用功能(工业厂房、高层建筑、公共设施等)对钢结构进行的分类。同时,展望了超高强度钢材、耐候钢以及智能连接技术在未来钢结构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钢结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与法规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贯穿整个钢结构工程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包括ISO 9001标准在钢结构项目中的具体应用。重点阐述了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以及专门针对钢结构工程的系列规范,如《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中的关键要求。强调了从项目策划阶段就应建立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体系,以及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职责划分。 第三章 钢结构工程的风险识别与预防 针对钢结构特有的施工风险,如高空作业安全、风荷载下的临时支撑稳定性、焊接变形控制、以及防腐涂层失效等,本章提供了系统的风险识别矩阵。内容涵盖了设计阶段的结构敏感性分析、材料采购阶段的批次控制、制作阶段的应力释放管理,以及安装阶段的精确定位与找偏技术,旨在将潜在质量问题消弭于施工之前。 --- 第二部分 钢结构制作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验 第四章 钢结构材料的进场检验与性能确认 详细规定了用于结构主体、连接件和辅助材料(如高强度螺栓、焊材)的进场检验流程。重点阐述了钢板、型钢的力学性能复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的技术要求,以及如何依据材料的质量证书(MTC)进行可追溯性管理。强调了对材料存放环境、防潮、防锈蚀的管理标准。 第五章 钢构件的加工制作与尺寸精度控制 本章是制作阶段的核心内容。细致描述了下料、成型、钻孔(或冲孔)等工序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详细介绍了构件的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如长度、截面尺寸、孔位中心距)的控制限值。特别关注了构件预拼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三维测量技术确保预拼装的精度,以适应现场安装的需求。 第六章 钢结构焊接工艺评定与过程检验 焊接质量是决定钢结构安全性的关键。本章全面介绍了各类焊接方法(SMAW、SAW、GMAW等)的工艺评定报告(PQR)的编制要求和验证流程。对于焊缝的检验,详述了无损检测(NDT)方法,包括磁粉检测(MT)、射线检测(RT)和超声波检测(UT)的适用范围、检测标准和记录归档要求。重点分析了咬边、未焊透、夹渣等常见缺陷的成因与修复工艺。 第七章 钢结构的涂装与防腐蚀保护 阐述了钢结构防腐涂装的系统组成(底漆、中间漆、面漆)及其技术指标。涵盖了涂装前的表面处理工艺(喷砂、抛丸)的Sa等级标准和清洁度要求。详细规定了涂层厚度的检测方法(干膜厚度、湿膜厚度)和附着力测试(划格法),确保涂层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 --- 第三部分 钢结构安装工程的质量验收与评定 第八章 钢结构安装施工的准备工作与方案审查 安装前的场地准备、基础验收(包括地脚螺栓的预埋精度、混凝土强度复核)是基础性工作。本章重点讲解了吊装方案、高空作业平台布置、临时支撑体系的受力计算与验算标准。强调了应对极端天气(强风、雨雪)的应急措施和施工限制条件。 第九章 构件的吊装、定位与临时固定质量控制 详述了起重机械的选择标准和作业条件限制。着重介绍了构件就位后的精确测量与校正技术,特别是对于垂直度、平面度、以及结构整体线形的控制。对临时支撑和拉索的安装强度、连接节点的预紧力要求进行了规范说明。 第十章 钢结构连接的安装质量检验与评定 连接是钢结构安装的重中之重。 螺栓连接的检验: 详细阐述了高强度螺栓的安装工艺——扭矩法和转角法。规定了预拉力值的检测标准、扭矩系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对“初拉力”和“终拉力”状态的抽检比例和判定依据。 焊接连接的检验: 针对现场制作的节点焊缝,参照工厂制作的要求执行NDT,并对焊后消氢处理、焊缝外观质量进行规范化检查。 第十一章 钢结构安装后的整体性与功能性检验 此部分关注结构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包括对结构在自重、施工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位移、倾斜度的监测与验收。对于特殊结构(如伸臂桁架、重型设备基础连接区),要求进行动态试验或加载试验,以验证其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承载性能。 第十二章 钢结构工程的竣工验收与资料归档 总结了钢结构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和必备文件清单,包括设计变更记录、材料合格证、所有无损检测报告、高强螺栓扭矩记录、防腐涂层检测报告、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强调了竣工验收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与可追溯性,确保结构在投入使用后,质量信息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维护。 --- 本书特点: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钢结构工程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展开,侧重于可操作性、可量化检验的技术细节,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执行的钢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的实用指南。其涉及的技术领域与高压直流输电架空接地极线路的施工规范和技术参数存在本质区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宏观的“施工准备”到微观的“焊缝无损探伤标准”,呈现出一种教科书式的系统性。但这种极致的系统性,有时候也带来了一种略显“教条化”的阅读体验。我注意到,在讨论“安全防护层”的铺设标准时,规范描述了必须满足的最小厚度和抗压强度,这当然是保证长期可靠性的基础。然而,对于如何在高陡坡或复杂地形上,以经济且高效的方式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施工技巧”或“工法推荐”着墨较少。这让我感到一丝遗憾,因为工程质量不仅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怎么做”。一本顶尖的规程,若能结合一些成熟的施工案例,提供不同工程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其指导价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张精确的“合格蓝图”,但缺少一些关于如何克服施工现场“摩擦力”的“实战指南”。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厚重的封面材质,带着一种技术规范特有的严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小册子。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字迹清晰,图表排版逻辑性极强,即便是面对复杂的电气参数和施工流程图,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费力。不过,作为一名初涉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工程人员,我发现书中的一些基础概念解释得略显跳跃,像是默认读者已经对800kV系统的基本原理了如指掌。例如,在谈到某些特定的土壤电阻率计算模型时,如果能增加一个针对性的背景回顾,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脚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的人来说,无疑会更加友好。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部面向资深工程师的“快速参考手册”,而非“入门教程”。它的价值在于其详尽的细节和无可辩驳的标准性,但知识的梯度分布稍显陡峭。我期待未来版本能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为新入行者提供更平滑的学习曲线。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框架”来评估验收成果。在涉及跨部门或分包商协作时,往往最容易出现扯皮的就是质量标准的解释不一。本书的出现,有效地将800kV直流接地极施工的质量门槛锁定在了清晰可量化的指标上。例如,关于混凝土的密实度检测指标,它给出了明确的最小回弹值和抽样频率,这为监理和验收人员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唯一让我感到略有不足的是,对于“不合格项”的后续处理流程,即“返工或修复”的标准与时效性要求可以再细化一些。如果一个批次的接地体不合格,如何界定修复工作的范围、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如二次注浆或重做),以及最终的二次验收流程,这些环节如果能有更具约束力的时间表和工艺选择限制,将更有助于项目进度的把控。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环保与临时弃土处理”这一部分的关注度非常高,这反映了当代工程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规范中提及了对施工区域地表植被的保护要求,以及酸性、碱性土壤的隔离措施,这表明编写者在制定标准时,已经充分考虑了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这在过去的技术规范中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发现对于接地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化学废弃物(比如某些防腐剂的残留物)的处理指引略显笼统。由于800kV系统的特殊性,这些废弃物可能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如果能明确列出哪些物质需要特殊分类收集、委托给何种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处理,并提供相应的台账记录模板,那么这部规程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维度上,就堪称完美了。现在看来,这部分内容虽然触及了环保,但仍有进一步专业化的空间。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接地极的现场测试方法”那一章节的描述给予高度肯定。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和标准化那些在实际施工中经常出现灰色地带的操作环节。特别是关于瞬态响应测试的规范,它不仅给出了仪器的精度要求,还细致地描述了如何排除环境噪声干扰,甚至连测试引线的布置角度都有明确的图示说明。这体现了编写组对现场“第一手经验”的深刻理解。在过往的行业规范中,很多关键步骤往往是“经验决定”,而本书则试图将这种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重复的质量控制点。美中不足的是,在对测试数据进行偏差分析时,似乎对极端气候条件下(比如严寒或特高湿度)测试数据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偏移着墨不多,这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的地区尤为重要,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针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校准建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