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03-2009代替DL/T 503-1992-电力工程项目分类代码

DL/T 503-2009代替DL/T 503-1992-电力工程项目分类代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项目分类
  • DL/T 503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电力行业
  • 工程建设
  • 标准代码
  • 项目管理
  • 规范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03-2009代替DL/T 503-1992-电力工程项目分类代码》由电力行业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分类和编码原则
4 分类与编码方法

前言/序言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系列丛书:项目启动与规划基础 (本简介旨在介绍本丛书系列中关于项目启动与规划环节的通用理论与实践方法,与《DL/T 503-2009 电力工程项目分类代码》的具体分类标准和代码体系无关。) --- 丛书定位与目标读者 本系列丛书旨在系统梳理电力工程项目从概念形成到初步设计阶段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管理流程、工具方法以及行业最佳实践。丛书聚焦于项目管理的前端工作——即项目识别、定义、启动和详细规划阶段,为电力行业(包括输电、变电、发电、配电及相关新能源接入项目)的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以及业主代表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和知识框架。 本丛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如PMBOK指南的结构理念),并深度结合中国电力工程建设的特定环境、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确保理论指导的严谨性和实操性的有效结合。 第一卷:电力工程项目识别与可行性研究 本卷是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起点,重点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筛选潜在的电力工程项目。 第一章:电力基础设施需求分析与项目识别 宏观能源战略与区域电力规划的衔接: 分析国家及省级能源发展战略对项目提出的宏观要求。探讨如何从电网负荷预测、电源结构优化(如特高压直流通道、新能源基地接入需求)等角度,识别出必须实施的工程项目。 需求驱动的项目提出: 详细解析不同类型的电力项目(如电源建设、电网升级、系统安全加强项目)的初始需求来源,包括政府指令、电网安全指标不达标、技术进步驱动(如特高压技术应用)等。 项目初步筛选机制: 介绍初步的“是否值得做”的决策框架。包括对战略意义、迫切性、初步资源需求和潜在约束条件的快速评估方法。 第二章: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本章深入探讨可行性研究报告(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FSR)的编制流程、核心要素及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深度要求。 技术可行性评估: 针对不同电压等级和工程类型(如水力、火电、核电、风电、光伏、储能等),分析其核心技术方案的成熟度、可靠性和可实施性。重点讨论复杂交叉工程(如多电压等级变电站扩建)的技术耦合性分析。 经济性与财务评估: 详细阐述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估算方法(从初步估算到详细估算过渡)、效益评估模型(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回收期分析)。特别关注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电价机制、上网电价测算及投资回报率的敏感性分析。 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ESIA): 规范化阐述环境影响评价(EIA)的关键环节,包括生态敏感区保护、水土保持、噪声与电磁环境影响预测。社会影响方面,重点分析土地征用、移民安置、地方就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管理策略。 政策合规性与风险矩阵构建: 梳理项目在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安全许可等方面所需满足的法规清单。建立初步风险矩阵,对识别出的技术、市场、政策和环境风险进行量化分级。 第二章:项目启动与章程制定(Project Initiation & Charter) 项目识别完成后,必须正式启动项目,并确立其权威性文件——项目章程。 项目发起人的角色与职责: 明确项目发起人(通常是业主方高层决策者)在项目定义和授权中的核心作用。 项目章程的核心要素构建: 详述电力项目章程应包含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项目背景、商业论证及目标(SMART原则)。 高层级范围定义(Inclusions and Exclusions)。 关键干系人识别和初步期望管理。 项目经理的任命、权限和资源限制。 关键成功标准(KSC)的设定,特别是针对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基准指标。 预备项目管理团队的组建: 介绍在项目定义阶段,如何快速搭建一个跨专业的、能够支撑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核心工作小组。 第三卷:电力工程项目初步设计与计划基线确立 本卷侧重于将可行性研究的结论转化为可执行的、具备初步约束条件的工程蓝图。 第三章:初步设计阶段的管理要点 初步设计(Basic Engineering Design, BED)是连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设计之间的关键桥梁,本章聚焦于管理控制而非纯粹的技术设计。 设计接口管理: 针对电力工程(如发输变电一体化项目、复杂地理条件下的输电线路路径优化),管理好技术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和外部勘察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接口确认。强调设计变更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控制阈值。 关键设备技术规格书(TSS)的确定: 指导如何基于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主变压器、断路器、GIS等核心设备的技术参数范围,为后续的采购和招投标奠定基础。 初步成本基线的固化: 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本估算,通过初步设计图纸和主要设备规格,转化为更精确的、可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成本基线(Cost Baseline)。 第四章:综合项目计划的构建与基线锁定 项目计划是指导项目执行的蓝图。本卷详细阐述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符合电力工程复杂性的综合项目计划。 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深度应用: 介绍电力工程项目特有的WBS层级划分方法,从项目群(如土建工程、电气安装、设备采购、调试试运)到底层工作包的分解原则。强调WBS必须与成本、进度、范围管理深度集成。 进度网络图的编制与关键路径分析(CPA): 针对大型输变电或电厂工程,讲解如何利用P6或MS Project等工具,构建包含数百个活动(包括设计评审、设备制造周期、现场安装窗口期)的进度网络。重点分析影响整体交付周期的关键路径活动。 资源负荷与平衡: 针对电力工程季节性强、资源(如特种安装队伍、大型吊装设备)紧张的特点,讲解如何进行资源负荷分析、识别资源冲突,并实施资源平滑优化,确保施工窗口期的资源到位。 风险应对计划的细化: 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宏观风险转化为针对具体活动(如“基础浇筑”、“导线展放”)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建立初步的风险登记册,并明确风险责任人。 附录 电力工程项目启动检查表(Checklist)。 项目章程标准模板示例(含电力行业特殊条款)。 初步设计阶段里程碑事件定义与审批流程图。 --- 本丛书的价值体现 本丛书避免了对电力工程分类代码的机械罗列,而是聚焦于电力项目生命周期中更具挑战性的管理实践。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如何将一个需求转化为一个被授权、有计划、有基准的工程实体”的完整管理路径,是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必备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给我一种置身于一个非常庞大、但细节略显模糊的建筑蓝图前的体验。我尝试去理解这些代码体系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哲学——为什么A类比B类优先,或者为什么在某一层级会引入时间戳作为区分要素。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探究,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工具。我希望能找到关于制定这些分类代码的专家组的背景介绍,了解他们的决策过程,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理解某些看似繁琐的编码规则背道而止的初衷。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简短的“修订说明”或“关键变更理由”的章节,解释哪些旧代码被淘汰了以及为什么,那将极大地方便那些需要从旧版标准过渡过来的工程师。目前,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既定事实的陈述,而不是一个可供我们共同探讨和演进的开放性规范。

评分

我对技术规范类书籍的阅读习惯通常是先快速浏览目录,寻找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困惑的部分。这一次,我直奔那些与“电力工程项目”的后期运维和资产管理相关的章节。我深知,一个科学的分类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建设阶段,更在于其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和维护效率的提升。我期待看到,通过DL/T 503-2009所确立的代码,如何能更精细化地追踪特定批次设备的故障率、维护成本,乃至退休计划的制定。例如,在智能电网改造的大背景下,老旧的变电站进行数字化升级时,如何利用新的分类体系快速锁定需要更换的关键组件清单,并与供应商的物料编码实现无缝对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骨架”,但关于“血肉”——也就是这些代码在实际的ERP系统或资产管理软件中是如何被映射和激活的细节——却是一片空白。这让我的思绪不得不停留在抽象的层面,无法向下延伸到具体的工作流优化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且厚重的气息。我拿起它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立刻让我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是一份严谨的行业标准。尽管我翻阅了不少电力行业的资料,但像这样专注于“项目分类代码”的专著,市面上并不多见。我原本期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项目前期规划的深度解析,比如在不同电压等级下,初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具体内容侧重点有哪些不同,或者在项目立项阶段,分类代码是如何影响后续的资金审批流程和资源调配的。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既有分类体系的梳理和修订过程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技术手册,冷静地罗列着各项代码的定义和层级关系,对于一个渴望了解如何将这些代码融入实际项目管理决策的读者来说,总觉得在“落地应用”的那一环上,信息略显单薄。我特别想知道,在新标准实施后,那些老旧项目档案的迁移和归档工作是如何借助这些分类代码高效完成的,书中关于实际操作案例的描述,几乎没有触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无疑是上乘的,这很符合电力行业对标准文档的严苛要求——必须经久耐用,不易磨损。但从内容深度上来说,我总觉得它像是对前一版标准(DL/T 503-1992)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拉皮手术”,而非一次彻底的、面向未来的结构性重塑。我在寻找的是关于新能源接入、特高压技术发展等前沿领域如何被纳入新的分类框架的说明。比如,海上风电项目和传统火电项目的管理复杂度差异巨大,它们的工程特性在编码上是否体现出了显著的区分度?更进一步,考虑到“双碳”目标下的快速技术迭代,这本书是否对未来五年内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工程类型预留了扩展空间或灵活调整的机制?遗憾的是,我的这些疑问并未能在正文中找到明确的解答。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版本交接文档”,而非一份富有前瞻性的行业指引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电力项目招投标流程的专业人士,我对规范的清晰度和易检索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通常需要在一份长达数百页的招标文件中,快速定位到特定工程子项所对应的标准分类,以确保合规性。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做得不错,查找特定代码相对便捷。然而,我期待的是一种“反向查询”的能力。例如,如果我有一个特定的技术需求——比如需要新建一个具备高抗震等级的输电线路工程——我希望能直接从这个需求描述出发,查找到在DL/T 503-2009体系下最匹配的编码组合,而不是先找到一个总体的工程类别,再层层递进地进行筛选。这种以需求驱动的查询示例,对于日常高强度的工作来说,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这本书目前提供的,更像是一个静态的目录,缺少那种能与日常工作流程进行动态交互的实用功能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