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DL/T 1105.1·2009·第1部分):通用要求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DL/T 1105.1·2009·第1部分):通用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站锅炉
  • 集箱
  • 接管座
  • 角焊缝
  • 无损检测
  • 技术导则
  • DL/T 1105
  • 1
  • 2009
  • 焊接质量
  • 锅炉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DL/T 1105.1·2009·第1部分):通用要求》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委办工业[2004]872号)安排制定的。《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DL/T 1105.1·2009·第1部分):通用要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超声检测。——第3部分:涡流检测。——第4部分:磁记忆检测。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4 一般要求

精彩书摘

1 范围
DL/T 1105的本部分规定了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和磁记忆检测三种无损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和应用原则。
本部分适用于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604.1无损检测 术语 超声检测
GB/T 12604.6无损检测 术语 涡流检测
DL/T 675 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DL/T 1105.2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2部分:超声检测
DL/T 1105.3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3部分:涡流检测
DL/T 1105.4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4部分:磁记忆检测
DL 5009.1-2002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1部分:火力发电厂
……

前言/序言

  本部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委办工业[2004]872号)安排制定的。
  DL/T 1105《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超声检测。
  ——第3部分:涡流检测。
  ——第4部分:磁记忆检测。
  本部分为DL/T 1105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电力行业电站金属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蒋云、林俊明、段鹏。
  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锅炉技术与工程领域相关图书导读: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鉴于您提供的《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DL/T 1105.1-2009·第1部分):通用要求》是一部聚焦于电力行业锅炉特定部件(集箱接管座焊缝)无损检测(NDT)方法的专业技术标准,我们可以推断出,一部与其内容不重叠的图书,应当更侧重于锅炉系统的其他方面、更宏观的工程理论、或者涉及更广泛的能源技术领域。 以下将为您构思并详细介绍几本在锅炉技术与相关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内容上与上述标准不重复的图书,旨在帮助您从不同维度拓宽知识结构。 --- 1. 《大型电站锅炉受热面管束设计与优化》 图书侧重点: 本书将视角从焊缝检测转向锅炉核心功能部件——受热面管束(如水冷壁、对流区管束)的热工设计、结构强度校核及运行优化。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出高效且可靠的传热系统”,而非“如何检测系统中的一个接头”。 核心内容概述: 传热理论的深化应用: 详细阐述辐射传热、对流传热在不同锅炉炉膛环境中的具体计算模型,包括炉膛内烟气温度场、水冷壁管表面膜层特性分析。重点探讨了煤种变化(如高灰熔点煤、高硫煤)对受热面腐蚀和结垢的影响及设计对策。 管束结构设计与选材: 深入分析不同类型锅炉(如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管束的布置方式、跨度计算与支撑结构设计。探讨高温高压下奥氏体不锈钢、镍基合金等特种材料在高温蠕变、热疲劳方面的应用,并对比不同材料的经济性与寿命预测。 运行过程中的热应力分析: 侧重于锅炉启停过程、负荷变化过程中管束内部产生的热应力分布,运用有限元方法(FEM)对管束的局部薄弱环节进行应力集中评估。这与标准中关注的焊缝局部缺陷检测是两个不同的分析层次。 防磨损与防腐蚀技术: 介绍水冷壁磨损的机理(如煤流冲击、炉渣挂壁)及超声波喷涂、表面强化技术在延长管束寿命中的应用。 与原标准的区别: 本书是设计指导和理论分析,关注部件的宏观性能和寿命预测;原标准是质量控制和验收依据,关注特定连接点的内部缺陷确认。 --- 2. 《火电厂锅炉水处理与水化学循环控制》 图书侧重点: 本书完全避开了结构力学和无损检测领域,聚焦于锅炉运行中至关重要的水/汽侧的化学平衡、腐蚀控制和水质净化技术。这是确保锅炉“内功”稳定性的关键。 核心内容概述: 循环水化学基础: 系统介绍电厂锅炉给水、炉水、蒸汽的理想化学参数控制范围,重点解析溶解氧、pH值、电导率、钠离子等关键指标的在线监测技术及控制策略。 腐蚀与沉积机理: 详细剖析高温高压水汽循环中可能发生的应力腐蚀开裂(SCC)、氧化腐蚀、点蚀等内部失效机制。重点分析沉积物(如硅、铁的沉积)对传热效率和局部过热的影响。 水处理工艺流程: 介绍当前主流的高标准水处理技术,如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混床抛光(MBP)的原理、设备选型及运行维护要点。特别关注超超临界机组对给水纯度提出的极高要求。 化学清洗与钝化技术: 阐述锅炉大修期间如何制定有效的酸洗、络合清洗方案,以去除受热面内部的氧化皮和沉积物,以及后续如何进行化学钝化处理以保护内表面。 与原标准的区别: 本书关注化学环境和流体动力学对锅炉内部的影响;原标准关注材料连接处的结构完整性。 --- 3. 《现代工业无损检测技术概论及其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 图书侧重点: 虽然原标准属于NDT范畴,但它只关注“集箱接管座角焊缝”这一特定对象。本书则提供一个宏观且全面的NDT技术体系,涵盖所有主流技术原理及其在整个压力容器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更高的通用性和理论深度。 核心内容概述: 超声波检测(UT)进阶理论: 不仅限于常规的常规相控阵(PAUT)或TOFD(衍射时差法),而是深入探讨超声波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的传播特性、缺陷散射理论,以及如何利用聚焦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定位精度。 射线检测(RT)的数字化转型: 详述数字射线成像技术(CR/DR)在工业探伤中的优势,包括图像处理算法、剂量控制及数据管理,对比传统胶片技术。 电磁检测方法对比: 详细对比涡流检测(ET)、漏磁检测(MFL)和电磁声换能器(EMAT)的原理、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尤其是在检测复杂几何形状和高温环境下的应用。 其他先进技术: 引入声发射(AE)用于实时结构健康监测(SHM),以及激光超声、脉冲热像(PIT)等前沿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工业化潜力。 与原标准的区别: 原标准是特定应用指南(How-to for one weld type);本书是技术原理和方法论的系统性总结,涉及更广的技术谱系。 --- 4. 《循环流化床锅炉(FBC)热力学与气固两相流研究》 图书侧重点: 针对现代高效率、低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这一特定炉型,本书侧重于其独特的流态化原理、燃烧效率及污染物控制,这是一个与传统煤粉炉在设计理念上有显著区别的领域。 核心内容概述: 流化床气固两相流模型: 深入探讨最小流化速度、床层阻力、颗粒循环速率的计算模型,如M-G模型、Gidaspow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燃烧与传热机制: 分析炉内(主燃区、回热区)和返料器中的燃料在高温颗粒表面上的非均相燃烧过程,重点研究床内温度的均匀性对氮氧化物(NOx)生成的影响。 污染物捕集与转化: 详述钙基脱硫剂(石灰石)在床内的反应动力学、脱硫效率的实时影响因素(如温度、循环倍率)。同时探讨炉内固硫反应对受热面腐蚀的影响。 受压与非受压流化床设计差异: 对比循环流化床锅炉的M-N区划分、炉膛截面设计原则与传统锅炉的差异。 与原标准的区别: 本书完全集中在流体力学、燃烧化学和特定的炉膛结构(FBC);原标准关注的是静止部件的质量检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标准体系非常敏感的工程师,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规范”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锅炉的运行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一个固定不变的检测规范,有时反而会成为效率的桎梏。我希望这本书在阐述“必须执行”的标准流程的同时,也能为有能力引入更先进技术(例如自动化焊缝检测系统)的单位提供一个“技术升级”的参考路径。例如,在进行角焊缝的检测时,我们通常需要应对复杂的几何形状和多相介质(如果正在进行在线检测的话)带来的信号干扰。导则是否清晰地界定了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替代性检测方法(Alternate Procedures),以及替代方案通过验证的必要步骤?很多时候,现场检测的瓶颈不在于设备,而在于对缺陷的准确表征和定性。一本好的导则,应该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关键时刻提供清晰的判断依据,而不是仅仅提供一套僵硬的“是”或“否”的流程清单。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虽然听起来非常专业和技术性,但是它所涵盖的领域确实是电力行业安全运行的基石。作为一名长期在电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锅炉集箱和管道的完整性对于保障机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小口径接管座的角焊缝,虽然尺寸不大,但却是应力集中点,一旦发生疲劳裂纹或腐蚀穿孔,后果不堪设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无损检测(NDT)技术的应用细节上提供更深入的指导。比如,对于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接管焊缝,究竟应该优先采用哪种检测手段?超声波探伤(UT)的扫查覆盖率标准如何确定?还是说,在特定的疲劳敏感区域,必须结合相控阵超声(PAUT)或者更精细的射线检测(RT)才能满足 DL/T 标准的要求?我更关注的是,导则中对于检测人员的资质要求、设备校准的频次,以及如何将检测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维修决策——是必须立即停炉,还是可以在下次大修时进行计划性修复。一本优秀的导则,不应该只是罗列技术参数,而应是现场经验的提炼,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

评分

我们都知道,技术导则的生命力在于其适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通用要求”的解读,我希望它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质量管理框架。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检测”,更关乎“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比如,在超声波检测中,如何确保探头的耦合效果达到最佳,尤其是在那些形状复杂、表面可能存在氧化皮或结垢的接管部位?导则中对表面预处理的要求是否足够细致,以避免因表面缺陷或耦合剂不当导致的漏检?再者,对于检测结果的记录和归档,是否明确了保存的最低期限和信息要素?在未来进行设备寿命评估(LFE)或更换决策时,这些历史无损检测数据是不可或缺的依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从检测执行、结果评估到数据归档的完整、闭环的管理流程建议,那么它就真正担得起“导则”之名,成为指导电站安全运营的实用工具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一份文件。

评分

从出版物本身的质量来看,我期待DL/T 1105.1-2009这个标准能体现出当时国内无损检测领域的最高共识。对于电力行业标准而言,图例的清晰度和术语的精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在描述探头覆盖范围、缺陷当量大小的判别图表上,如果能附带实际检测中截取的典型波形图(包括良好的信号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干扰信号),那将极大地帮助初级检测人员快速掌握要领。此外,对于“小口径接管座”这一特定构件,其热影响区(HAZ)的材料特性与主管道存在显著差异,这往往是裂纹萌生的温床。导则是否针对这一特殊区域的焊后热处理(PWHT)情况,提出了更严格的检测后置或检测时间间隔要求?标准制定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吸纳近几年国家重大电力设备故障分析的经验教训,并将其融入到对薄弱环节的警示中,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本普通的检测指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其“通用要求”部分能体现出何种程度的普适性和前瞻性。在电力系统不断追求更高参数、更长服役年限的今天,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高参数机组中,热腐蚀和蠕变损伤是无损检测必须面对的“隐形杀手”。我希望看到,这本导则是否能够对新一代的无损检测技术,例如 TOFD(衍射时差法)在焊缝内部缺陷的定位精度上,给出明确的性能指标和应用门槛。如果它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直探头超声波和常规射线检测的简单规范,那么对于提升我国电站锅炉安全水平的贡献就会相对有限。真正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不仅要适用于新建电站,更要能指导那些服役超过二十年、金属性能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老旧设备进行“健康诊断”。此外,数据管理和报告标准化也是一个关键点。如何确保不同检测机构提交的报告具有一致的质量和可追溯性,是业主方进行资产管理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