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17-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DL/T 1117-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核电
  • 焊接
  • 工艺
  • 评定
  • DL/T 1117-2009
  • 常规岛
  • 核电厂
  • 标准
  • 规程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
字数: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17-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工艺评定规程》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5]739号)要求进行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电力建设工程公司、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东北电业管理局工程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束国刚、赵建仓、朱成虎、李建勇、柴晓岩、石学军、林志华、孔雁、杨丹霞、吴宇坤、赖寿祝、张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焊接工艺评定条件及规则
5 试件、试样及检验、试验
6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附录A (资料性附录)符号和缩略语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国内常用钢材分类分组表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国内常用焊接材料分类分组表
附录D (资料性附录)焊接工艺评定方案、报告推荐格式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焊接工艺评定力学性能试样形状尺寸

前言/序言


工业技术标准文献选读:聚焦先进制造与质量控制 导言:工业体系中的标准规范价值 在现代工业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与执行是确保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运行的基石。本选读精选了数部涉及不同工业部门、侧重于制造工艺、材料科学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文献,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专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学习平台。这些文献涵盖了从基础材料性能评估到复杂系统集成测试的广泛内容,强调了技术细节的严谨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1. 《非金属材料的极端环境服役性能分析与寿命预测》 本册著作深入探讨了在高温、高压、强腐蚀等极端工作条件下,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陶瓷以及先进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抗疲劳特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相控阵、声发射)在监测材料内部缺陷生成与扩展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尤其对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失效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微观分析,并结合有限元模型(FEM)对结构在长期服役周期内的性能衰减规律进行了定量预测。书中包含大量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是理解复杂材料体系服役机理的权威参考。 2. 《精密铸造与增材制造中的晶粒结构控制技术》 本书聚焦于现代金属成型技术的前沿进展。在精密铸造部分,详细解析了定向凝固、晶粒细化技术在提高合金铸件韧性和抗蠕变性能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熔池处理技术,如真空感应熔炼(VIM)和电渣重熔(ESR)如何优化合金的纯净度和均匀性。在增材制造(AM)方面,该书系统梳理了激光选区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工艺参数对粉末床的熔化池动力学、残余应力分布以及最终部件微观组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成像分析,直观展示了不同制造路径下孔隙率、未熔合缺陷的形成机制,并提供了优化工艺窗口的实用指导。 第二部分:关键制造工艺的标准化与优化 3. 《高精度机械加工中的刀具磨损监测与补偿系统》 本技术手册侧重于数控加工(CNC)的效率与精度提升。它全面梳理了切削力、振动信号、声发射信号等在线监测参数与刀具寿命及加工表面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刀具磨损状态智能识别模型构建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实时反馈至数控系统,实现对进给率、切削深度等参数的动态补偿,从而有效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并保证加工精度在微米级别。对于复杂曲面、难加工材料(如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的加工策略,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工艺参数设定指导。 4. 《特种连接技术:爆炸焊与扩散连接的工艺控制》 本书深入探讨了两种非常规的材料连接技术——爆炸焊(Explosive Welding)和扩散连接(Diffusion Bonding)。对于爆炸焊,重点分析了冲击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在界面形成“翻边”结构(Waviness)的机理,并强调了炸药配比、装药角度和工件间隙对焊缝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在扩散连接部分,该书详细论述了温度、压力和保持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如何影响原子级别的扩散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表面预处理(如超声清洗、离子刻蚀)来优化结合界面的初始状态,实现高强度、无熔化的异种材料连接。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与质量保证体系 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采集与网络化控制标准实践》 该文献是理解现代工业控制系统(ICS)架构的必备读物。它详尽解释了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 EtherCAT, CANopen)在工业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实时性要求及数据帧校验机制。书中不仅涵盖了传感器和执行器选型指南,更侧重于系统集成层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例如冗余架构的建立、故障诊断流程(FMEA)的应用,以及如何依据IEC 61508等功能安全标准对控制逻辑进行验证与确认(V&V)。对于大规模生产线的数据集成与云计算接入,书中也给出了规范化的接口定义和安全协议建议。 6. 《质量管理体系在复杂装备制造中的实施指南》 本书是一部面向高级管理和质量工程师的实践指南,着重阐述了ISO 9001、AS9100(航空航天)或IATF 16949(汽车)等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制造环境中的落地操作。它超越了基础的文档要求,重点剖析了过程能力指数(Cp, Cpk)的计算与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图表的有效解读,以及如何构建闭环的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流程。书中通过多个跨行业的供应链质量协同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如FMEA)前置性地识别并消除潜在的设计或制造缺陷,确保最终交付产品的符合性与可靠性。 结语 以上所列文献共同构成了一套覆盖材料科学、先进制造、工艺控制与质量保障的综合性技术参考集。它们强调了从微观组织控制到宏观系统集成的全流程管理思路,是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南,更是一套完整的“为什么这么做”的逻辑支撑体系。它对焊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解释了每一个工艺参数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热影响区分析。对于培养新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难以估量,它提供了一个从初级操作到高级评定的完整学习路径。我让几位刚入职的年轻技术员阅读,他们反馈说,相比于零散的内部培训资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化、高屋建瓴的框架。如果要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或许是增加一个“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章节,将现场中反复出现的、但未被明确写入正文的疑难杂症进行归纳总结,那将使其成为一本更加“接地气”的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充斥着拗口难懂的术语堆砌,虽然技术性毋庸置疑,但其表达方式却保持了一种罕见的清晰和准确。句子结构紧凑有力,专业名词的定义阐述得非常到位,没有产生歧义的空间。这对于跨部门协作尤其重要,比如我们设计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在沟通时,都能基于同一套准确的语言进行交流,有效避免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这种严谨的文字功底,使得复杂的焊接要求也能被非本专业的项目经理理解大意。唯一的小瑕疵是,个别图示和文字描述的对应关系,在一开始快速阅读时需要花一秒钟去对准,可能在初版印制时出现了微小的错位,但瑕不掩瑜。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焊接工程师,我对这类规范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其“实操性”和“前沿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遵循现有国际通用标准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国内核电建设的最新实践经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非常规工况下焊接工艺的探讨部分,那些细节描述,比如针对特定材料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应力释放控制,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提供了可量化的参数范围。这表明编写团队不仅是规则的记录者,更是实践的引领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工艺评定流程有了一个可以对标的黄金标准。当然,技术标准更新迭代很快,希望后续修订版能及时纳入最新的材料科学突破带来的影响,保持其领先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具有一种庄重感。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这对于一本技术规范类书籍来说,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装订也非常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轻易松脱。不过,我个人稍微有些遗憾的是,内页的排版虽然清晰工整,但字体大小略显偏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阅读技术文件的人来说,如果能稍微加大字号,或者增加一些留白,会更加友好。整体来看,从实体书的感受上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功夫的。那种翻开书页时散发出的轻微油墨香,也让人感到一种踏实感,毕竟这代表着一份严谨的技术标准。

评分

我最近在进行一个大型核电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手头上的资料堆积如山,急需一本能快速定位核心操作规范的指南。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直观,逻辑性很强,各个章节的划分脉络清晰,这极大地节省了我筛选信息的时间。比如,我在查找关于特定焊缝类型的预热温度要求时,通过精确的章节标题和详尽的附录索引,几乎是秒级定位到了所需数据。与其他一些标准晦涩难懂、索引混乱的规范相比,这本书在“可查找性”上做得非常出色。这体现了编写者对实际工程需求的深刻理解,他们似乎很清楚工程师在现场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准确、快速的参考。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也许是某些核心图表的配色可以再对比度高一些,以便在工程现场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也能看得更清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