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61-2008):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61-2008):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抗震
  • 农村建筑
  • 行业标准
  • JGJ 161-2008
  • 规范
  • 工程技术
  • 建筑工程
  • 抗震设计
  • 镇村建筑
  • 建筑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4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8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18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0四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6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些年国内村镇建筑的抗震经验和专题试验研究,采纳新的科研成果,考虑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状况,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抗震基本要求;4.场地、地基和基础;5.砌体结构房屋;6.木结构房屋;7.生土结构房屋;8.石结构房屋;9.附录。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抗震基本要求
3.1 建筑设计和结构体系
3.2 整体性连接和抗震构造
3.3 结构材料和施工要求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地基和基础

5 砌体结构房屋
5.1 一般规定
5.2 抗震构造措施
5.3 施工要求

6 木结构房屋
6.1 一般规定
6.2 抗震构造措施
6.3 施工要求

7 生土结构房屋
7.1 一般规定
7.2 抗震构造措施
7.3 施工要求

8 石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
8.2 抗震构造措施
8.3 施工要求

附录A 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极限承载力验算方法
A.1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A.2 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极限承载力验算
附录B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限值
附录C 木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限值
附录D 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限值
附录E 石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限值
附录F 过梁计算
附录G 砂浆配合比
附录H 砂浆、砖、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与标号对应关系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 总则
1.0.1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制定本规程。
1.0.2 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镇〔乡〕村〔以下简称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村镇建筑系指乡镇与农村中层数为一、二层,采用木或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圆孔板楼〔屋〕盖的一般民用房屋。对于村镇中三层及以上的房屋,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和楼〔屋〕盖的房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进行设计。
1.0.3 本规程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其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致严重破坏,围护结构不发生大面积倒塌。
1.0.4 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村镇建筑,必须采取抗震措施。
1.0.5 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6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已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村镇,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1.0.7 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当代土木工程领域中最核心的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参考指南。本书严格遵循最新的国际工程规范和国内现行设计标准(不涉及JGJ 161-2008的具体内容),系统阐述了从基本力学概念到复杂结构体系分析与设计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结构力学基础与材料本构关系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基石,首先回顾并深化了结构力学中的关键概念,如应力分析、应变测量、弹性与非弹性变形理论。我们详细探讨了材料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响应机制,重点分析了钢材、混凝土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包括材料的屈服、极限强度、疲劳特性及长期性能。此外,还引入了现代计算力学方法的基础,如有限单元法(FEM)在解决复杂应力集中问题中的应用框架,为后续的高级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对结构动力学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模态分析和响应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应对建筑结构在地震、风荷载等动态作用下的设计需求。 第二部分:荷载效应评估与规范化设计方法 本章深入剖析了作用于现代建筑结构上的各类荷载。除了常规的恒载、活载和雪载的精确估算方法外,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讲解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科学评估。风洞试验数据在建筑外围护结构和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基于概率论的极限风速确定方法被详尽介绍。在地震作用方面,本书严格依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力、位移、扩展”三控制目标,系统介绍了等效静力法、反应谱法以及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流程。特别强调了基于性能化设计的理念,即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类别和重要性,确定其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可接受损伤状态。此外,还涵盖了温度应力、施工荷载以及偶然荷载的组合与取值原则。 第三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进阶 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深化设计。内容覆盖从梁、板、柱的基本截面设计到剪力墙、框架节点等复杂构件的精细化处理。内容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极限承载力校核,而是侧重于裂缝控制、刚度与变形验算,以及耐久性设计。我们详细探讨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包括张拉过程的控制、应力松弛的影响及锚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对于大跨度结构和复杂节点,本书引入了基于构件的“构件端部恢复力模型”来提高整体结构分析的精度。模块化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考量,如接缝的构造与连接性能,也被纳入讨论范围。 第四部分:钢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 针对现代建筑中日益普及的钢结构体系,本部分提供了详尽的设计指南。内容涵盖了不同等级钢材的性能、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及关键构件如梁、柱的稳定性设计,包括局部失稳、整体失稳和扭转失稳的校核。重点深入研究了钢结构连接的设计与构造,包括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型与承压型)、焊接连接的质量控制与无损检测技术,以及新型的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对于箱形截面和轧制截面构件在组合受力下的塑性分析,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工程实例。 第五部分: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与抗倾覆 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是确保其安全的关键。本章系统分析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混合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问题。通过欧拉公式的延伸和P-Δ效应的量化分析,阐述了侧向刚度和超高层建筑的二阶效应控制策略。对于底部加强层、伸臂桁架等特殊结构的处理,提供了优化设计思路。此外,对于低层或特定类型的结构(如塔架、筒仓),抗倾覆验算的规范要求和设计方法也得到了充分阐释。 第六部分:新型结构与抗震设计新趋势 本部分前瞻性地介绍了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超高强钢材(UHPS)的应用潜力及其设计规范的适应性调整。在抗震和减隔震技术方面,本书深入剖析了隔震支座(如叠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屈服连接件等耗能元件的工作机理、选型原则及在结构动力分析模型中的准确模拟方法。同时,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连接节点设计,特别是抗震性能的保证措施,进行了专题论述,强调了连接节点在实现结构整体抗震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七部分:工程实践与质量控制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质量的保证。内容涵盖了结构设计文件的编制规范、施工图深化要点以及现场的质量控制程序。特别强调了结构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调、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支撑与支撑体系的拆除时机控制等。本书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计算结果转化为符合施工要求、经济合理的结构构造,并对结构验收和长期监测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述。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避免了纯理论推导的枯燥,紧密结合现行国家及国际主流设计规范的工程应用。 侧重现代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结构分析软件(如SAP2000, ETABS, ABAQUS)的计算结果,并指导用户正确理解和应用软件输出。 全面的材料覆盖: 涵盖传统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同时拓展至高性能材料和结构体系。 面向复杂结构设计: 尤其关注高层、大跨度以及特殊功能建筑的结构挑战与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我必须承认,技术规程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好的规程应该尽可能减少读者的认知负荷。这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密集的公式和表格,如果排版混乱,极易导致信息误读,甚至酿成安全事故。我注意到它的图例清晰、符号标注统一,这在标准性文件中是衡量其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比如,当涉及到不同层高和跨度的结构单元时,规范提供的表格化数据应该能够让设计人员快速查找到适用的设计取值,而不是每次都得重新进行繁琐的计算。我特别留意了附录部分的设计对比图,希望能看到新旧规范在关键构件受力性能上的量化差异分析,这种“对比学习”的方式远比纯粹的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总而言之,一个清晰、直观的版面设计,是确保技术规范被准确理解和执行的“软性安全保障”。

评分

这部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建筑安全保障体系上向更细致、更具针对性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尤其体现在对“镇(乡)村”这一特定功能和经济层级的建筑群体的关注上。这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将城市高标准套用到乡村建设中,而必须考虑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管理能力。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的部分。技术规程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工程现场的执行力上。如果规程能详细阐述在没有专业检测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目测、简单的锤击或扳手测试来快速判断关键节点(如梁柱连接、构造柱植筋情况)的施工质量是否达标,那将是极大地赋能给基层质监人员。此外,对于地方政府和农户在抗震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中的权责划分,是否也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毕竟,在许多乡镇,专业的抗震设防审查力量相对薄弱,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简化的质量把关流程,是其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翻开书页时,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让我对其中理论基础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我注意到其中对地震动参数的选取和场地分类的界定,这往往是决定结构安全系数的关键第一步。我希望深入了解的是,针对我国不同地理区域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本规程在这些基础参数的确定上是否引入了最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成果,而不是仅仅沿用旧有的经验数据。特别是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山区,地震动的不均匀性和局部放大效应非常显著,如果规范能在这方面提供更精细化的指导,无疑会提升工程质量的上限。此外,对于传统木结构或夯土结构(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使用)的抗震性能评估和必要的干预措施,规程是否有所涉及?毕竟,推广现代建筑技术需要一个过渡期,如何科学地对待和改造现有存量建筑的安全问题,是比新建建筑更为棘手和庞大的工程。这本书的深度,我判断将体现在它对这些复杂、灰色地带的专业解读上。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老旧村镇改造项目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最关心的永远是标准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很多规范虽然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一旦落地到实际的乡村施工场景,往往因为材料获取、工人技能限制或成本压力而难以执行。所以,我迫切想知道这部规程在“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效益”之间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例如,在提到砖混结构加固的技术措施时,它是否给出了不同预算条件下的B/C/A级技术方案的详细对比?书中对新型轻质、保温材料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是否有足够的探讨和限制性说明?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公式集,而是能指导我们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提升抗震性能的“实用宝典”。如果它能提供大量包含造价分析的案例分析,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否则,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标准,最终很可能束之高阁,无法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安全屏障。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接地气”,真正服务于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白灰的主色调稳重又不失专业感,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沉甸甸、值得信赖的技术参考书。我特地翻阅了目录和前言部分,从中透露出编写组在这次标准修订过程中所下的苦功,他们显然是下了大力气去梳理和整合近年来在镇乡村建设领域积累的抗震实践经验和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基础构造和墙体连接节点的图示,即便是初步浏览,也能感受到其详尽和严谨,这对于一线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期待看到其中关于低烈度区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设计策略,毕竟我们乡村的建设环境往往比城市复杂得多,标准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我认为是国家对保障农村人口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所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为无数乡村建筑提供了坚实的“安全铠甲”。从整体布局来看,条理性极强,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顺畅,预示着内容深度应该能满足从初级技术人员到资深专家的不同需求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