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装饰文丛(教学研究卷1)
定价:275.00元
作者:《装饰杂志》编辑部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31475835
字数:
页码:29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装饰文丛(教学研究卷1)》是围绕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等文章集合成的。
主要以论文为主,内容丰富,角度独特。在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艺术等教学方面提供了专业参考和借鉴。作者不乏大家之作,关注社会民生和新兴设计,引领着现活方式变革。还有精选国外的前沿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行文结构比较完整,文字比较流畅,并配有丰富的例图供读者欣赏和阅读。
目录
前言
广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MNS模式——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广告人才培养的探索 李立芳
“三位一体”搭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 李伟
图像主因时代非语言广告符号的创新编码原则和范式 赵志明
谈广告创意训练课程的竞赛项目建构 吴灿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议 唐朝晖。
包装设计是设计体验与生产的综合过程 吕杰
动画角色设计——吉祥物设计 黄梅荣
基于学科交叉的广告教育新型课程体系的研究 何鹄志
中外地铁列车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探议 董石羽
构造信息的建筑——产品用户界面设计 董磊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保护及更新设计 唐莉英
论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化 许永生
产品设计的生态之道 张静
旅客列车内部设计的色彩与照明因素分析 支锦亦
包豪斯与现代性 黄茹
论图形符号与平面广告之架构关系 易志敏
因人而异的住宅空间设计 粟武 王早
营造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以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石永婷
载物传情之道——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探析 余岚
民间艺术对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胡先明
动漫“新大陆”——国内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及高校动漫教育面临的挑战 罗文茜
中国“言、象、意”传统文化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 罗晓欢
虚线的呜叫——现代装饰线描的语言性探究 陆垮
可持续发展设计教育探索实践 冯树
角色之链——中国动漫产业链建设的再思考 刻平云
动画心理学研究及其在动画产业化开发中的应用 黄树忠
三维抽象角色动画的特色 陈赞蔚
声音塑造的空间 林红
品牌包装的教学思考 郭湘黔
日本“枯山水”庭园造型艺术中的装饰元素 万小宁
产品与产品设计认识基础 刘杰
服装毕业设计专题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探讨 贾芸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自然化趋势 潘永亮
公共图形符号理解度调查研究——广州地铁公共图形符号的分析及再设计 向帆
决胜企业终端——创建品牌的体验识别设计 王 涛
设计中的资源互动——广州美术学院“07毕业设计营”的教学回顾与感悟 杨岩
《成衣王业学》教学探索 张兆梅
从V2多媒体音箱设计看概念与设计思维的关系 余汉生
从姜丹书到郑昶 ——一进化理论对民国早期工艺美术史叙述的影响管窥 高阳
香云纱服装设计适应性探讨 李維贤 师严明
浪漫中国景观背后的野心——19世纪英国“柳树纹样”剖析 关晓辉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我国银行标志设计的发展研究 彭艳霞
从《龟兔赛跑》的创作谈动漫场景与角色的依存关系 吴祝元 盘湘龙
包装的设计——日本包装设计新世纪解读 罗哲辉 杨静
融合与呈现——论永宣青花瓷中的伊斯兰文化元素 江涛
综合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特色初探 王青剑
正宗“波罗鸡”的审美意蕴 杨晓旗 王莉
广州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文化定位初探 黄虹
广州中山路骑楼建筑改造设计分析 吴宗敏
广告创意中的独特品牌影象 李娟
线——服装结构设计的关学元素 陈贤昌
论创意产业视野下交叉型人才的培养 曹瑞忻
科学.艺术.时尚的新视角 刘元凤
对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詹凯
浅谈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 安 佳
晚明尚“奇”的审美趣味刍议 陈 芳23。
从汉字语言看符码在社会空间中的传播特征 车飞
日本枯山水庭园的造园与表现特征 宁晶
当代教育视野下的特色办学与社会服务 刘元凤
流动的风景——北京2008年奥运会制服、火炬接力制服设计 贺阳
五星红旗下的奧林匹克时尚——2008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设计研究 王 丽
“青花瓷”背后的感悟 尤 珈
快、享、优、慢——新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未来服装流行的影响 谢平
娱乐互换,点爆数字空间——北京夏日数字娱乐节 丁肇辰
实现信息形态转换的视觉隐喻 詹炳宏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左 邓元珍
人机与人文——产品设计的人性化探讨 皮永生
对于传统建筑的“非简单性再利用”的思考 黄蓥涓
关于中国动画发展的若干思考 王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体例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古籍整理,但编排上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去照顾读者的便利性。那些批注和校记,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干扰主体文本阅读流畅性的位置,既保证了原貌的呈现,又不至于让初学者在查阅时手足无措。我习惯于带着一叠便利贴和荧光笔进行“深度阅读”,而这本书的留白和分栏设计,恰好为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能在不破坏版面美观的前提下,做下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坦白说,很多古典文献的整理本,常常只顾着“学术的正确”,却忽略了“阅读的舒适”,而这本书两者兼顾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花费时间去沉浸其中。
评分我对校勘学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对版本学的尊重。古籍的流传,每经过一代人的整理,都会带有新的时代烙印和解读偏差。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度可靠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把《广韵》的底本进行了整理,更重要的是,通过黄侃先生的批校,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学者对这部重要韵书的理解深度和修正过程。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学术史,特别是声音学研究的流变,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学术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黄老先生是如何消化前人的成果,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这种追溯思想源头的过程,比直接接受最终结论要有趣得多,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学术研究,永远是建立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的,而这本书,正是这种精神的绝佳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时就感觉分量十足,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文字和韵律交织的时代。我本来就是个重度“书本控”,对外在的阅读体验要求很高,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珍贵古籍影印本的所有想象。每一次翻阅,指尖触碰到纸张的沙沙声,都像是在和历史进行无声的对话。虽然内容本身需要下功夫去钻研,但光是抱着它,感受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对于收藏者来说,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字的内涵,更在于其作为实物载体的艺术价值。翻开扉页,那细密的宋体字排版,疏密有致,让人心旷神怡,这比起那些粗制滥造的版本,简直是天壤之别,体现了出版者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与负责。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特定音系考证上的表现。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之间的语音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广韵》作为重要的中古音系材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版本,在某些关键声母或韵部的处理上,常常存在分歧。我发现这本书的校勘之处,很多都集中在那些最具争议性的音位对应上。阅读过程中,我必须将它与一些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对照起来看,才能真正体会到黄先生批校的精妙之处。他的眼光非常独到,往往能从细微的字形变化或韵部归属中,推导出更合理的语音面貌。这对我理解中古音系的内在逻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导师,在你迷茫时,精准地为你指引方向,那种被高质量学术思想浸润的感觉,真是酣畅淋漓。
评分我对这类涉及音韵学和文字学典籍的兴趣由来已久,市面上关于《广韵》的整理和注释版本汗牛充栋,但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度“今注今译”,反而削弱了原著的韵味和考据的严谨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纯粹的文献堆砌,而是带着一股“人味儿”的学术成果。那种批注和校勘的痕迹,仿佛能看到黄老先生当年伏案疾书时的神态,他不是在简单地记录,而是在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我尤其欣赏那种“点铁成金”式的校正,寥寥数语,却能拨开千百年来困扰学者的迷雾,这种洞察力,非大家莫属。每次看到那些细微的圈点和批语,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反复揣摩其背后的深意,那种学习的乐趣,是其他任何现代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