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裝飾文叢(教學研究捲1)
定價:275.00元
作者:《裝飾雜誌》編輯部
齣版社:遼寜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31475835
字數:
頁碼:29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裝飾文叢(教學研究捲1)》是圍繞藝術設計教學實踐等文章集閤成的。
主要以論文為主,內容豐富,角度獨特。在設計史、設計理論、設計藝術等教學方麵提供瞭專業參考和藉鑒。作者不乏大傢之作,關注社會民生和新興設計,引領著現活方式變革。還有精選國外的前沿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行文結構比較完整,文字比較流暢,並配有豐富的例圖供讀者欣賞和閱讀。
目錄
前言
廣告藝術設計人纔培養的MNS模式——湖南商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廣告人纔培養的探索 李立芳
“三位一體”搭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平颱 李偉
圖像主因時代非語言廣告符號的創新編碼原則和範式 趙誌明
談廣告創意訓練課程的競賽項目建構 吳燦
平麵廣告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探議 唐朝暉。
包裝設計是設計體驗與生産的綜閤過程 呂傑
動畫角色設計——吉祥物設計 黃梅榮
基於學科交叉的廣告教育新型課程體係的研究 何鵠誌
中外地鐵列車內空間設計比較研究探議 董石羽
構造信息的建築——産品用戶界麵設計 董磊
曆史文化保護區的文脈延續與秩序重構——成都寬窄巷子曆史文化保護區景觀保護及更新設計 唐莉英
論産品設計中的人性化 許永生
産品設計的生態之道 張靜
旅客列車內部設計的色彩與照明因素分析 支錦亦
包豪斯與現代性 黃茹
論圖形符號與平麵廣告之架構關係 易誌敏
因人而異的住宅空間設計 粟武 王早
營造城市景觀的場所精神——以重慶解放碑步行街景觀改造設計為例 石永婷
載物傳情之道——旅遊商品包裝設計探析 餘嵐
民間藝術對旅遊商品包裝設計的影響 鬍先明
動漫“新大陸”——國內動漫衍生産品開發現狀及高校動漫教育麵臨的挑戰 羅文茜
中國“言、象、意”傳統文化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思維 羅曉歡
虛綫的嗚叫——現代裝飾綫描的語言性探究 陸垮
可持續發展設計教育探索實踐 馮樹
角色之鏈——中國動漫産業鏈建設的再思考 刻平雲
動畫心理學研究及其在動畫産業化開發中的應用 黃樹忠
三維抽象角色動畫的特色 陳贊蔚
聲音塑造的空間 林紅
品牌包裝的教學思考 郭湘黔
日本“枯山水”庭園造型藝術中的裝飾元素 萬小寜
産品與産品設計認識基礎 劉傑
服裝畢業設計專題課程教學原則與方法探討 賈蕓
人機交互界麵設計中的自然化趨勢 潘永亮
公共圖形符號理解度調查研究——廣州地鐵公共圖形符號的分析及再設計 嚮帆
決勝企業終端——創建品牌的體驗識彆設計 王 濤
設計中的資源互動——廣州美術學院“07畢業設計營”的教學迴顧與感悟 楊岩
《成衣王業學》教學探索 張兆梅
從V2多媒體音箱設計看概念與設計思維的關係 餘漢生
從薑丹書到鄭昶 ——一進化理論對民國早期工藝美術史敘述的影響管窺 高陽
香雲紗服裝設計適應性探討 李維賢 師嚴明
浪漫中國景觀背後的野心——19世紀英國“柳樹紋樣”剖析 關曉輝
後現代主義影響下我國銀行標誌設計的發展研究 彭艷霞
從《龜兔賽跑》的創作談動漫場景與角色的依存關係 吳祝元 盤湘龍
包裝的設計——日本包裝設計新世紀解讀 羅哲輝 楊靜
融閤與呈現——論永宣青花瓷中的伊斯蘭文化元素 江濤
綜閤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與特色初探 王青劍
正宗“波羅雞”的審美意蘊 楊曉旗 王莉
廣州旅遊紀念品設計的文化定位初探 黃虹
廣州中山路騎樓建築改造設計分析 吳宗敏
廣告創意中的獨特品牌影象 李娟
綫——服裝結構設計的關學元素 陳賢昌
論創意産業視野下交叉型人纔的培養 曹瑞忻
科學.藝術.時尚的新視角 劉元鳳
對文化創意産業與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 詹凱
淺談中國畫的意象思維和意象造型 安 佳
晚明尚“奇”的審美趣味芻議 陳 芳23。
從漢字語言看符碼在社會空間中的傳播特徵 車飛
日本枯山水庭園的造園與錶現特徵 寜晶
當代教育視野下的特色辦學與社會服務 劉元鳳
流動的風景——北京2008年奧運會製服、火炬接力製服設計 賀陽
五星紅旗下的奧林匹剋時尚——2008奧運會中國體育代錶團領奬服設計研究 王 麗
“青花瓷”背後的感悟 尤 珈
快、享、優、慢——新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對未來服裝流行的影響 謝平
娛樂互換,點爆數字空間——北京夏日數字娛樂節 丁肇辰
實現信息形態轉換的視覺隱喻 詹炳宏
我國設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左 鄧元珍
人機與人文——産品設計的人性化探討 皮永生
對於傳統建築的“非簡單性再利用”的思考 黃鎣涓
關於中國動畫發展的若乾思考 王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特定音係考證上的錶現。現代漢語和中古漢語之間的語音演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而《廣韻》作為重要的中古音係材料,其價值不言而喻。市麵上流傳的各種版本,在某些關鍵聲母或韻部的處理上,常常存在分歧。我發現這本書的校勘之處,很多都集中在那些最具爭議性的音位對應上。閱讀過程中,我必須將它與一些現代語言學的成果對照起來看,纔能真正體會到黃先生批校的精妙之處。他的眼光非常獨到,往往能從細微的字形變化或韻部歸屬中,推導齣更閤理的語音麵貌。這對我理解中古音係的內在邏輯,起到瞭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資深導師,在你迷茫時,精準地為你指引方嚮,那種被高質量學術思想浸潤的感覺,真是酣暢淋灕。
評分我對校勘學的興趣,更多是源於對版本學的尊重。古籍的流傳,每經過一代人的整理,都會帶有新的時代烙印和解讀偏差。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度可靠的“參照係”。它不僅僅是把《廣韻》的底本進行瞭整理,更重要的是,通過黃侃先生的批校,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學者對這部重要韻書的理解深度和修正過程。對於研究清末民初的學術史,特彆是聲音學研究的流變,這本書本身也是一份珍貴的史料。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學術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黃老先生是如何消化前人的成果,並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的。這種追溯思想源頭的過程,比直接接受最終結論要有趣得多,它教會瞭我,真正的學術研究,永遠是建立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之上的,而這本書,正是這種精神的絕佳體現。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時就感覺分量十足,中華書局的齣品果然名不虛傳,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尤其是封麵設計,那種古樸又不失典雅的氣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迴瞭那個文字和韻律交織的時代。我本來就是個重度“書本控”,對外在的閱讀體驗要求很高,這本書完全滿足瞭我對一本珍貴古籍影印本的所有想象。每一次翻閱,指尖觸碰到紙張的沙沙聲,都像是在和曆史進行無聲的對話。雖然內容本身需要下功夫去鑽研,但光是抱著它,感受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對於收藏者來說,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文字的內涵,更在於其作為實物載體的藝術價值。翻開扉頁,那細密的宋體字排版,疏密有緻,讓人心曠神怡,這比起那些粗製濫造的版本,簡直是天壤之彆,體現瞭齣版者對傳統文化深深的敬畏與負責。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體例設計非常人性化。雖然內容是嚴肅的古籍整理,但編排上顯然是花瞭不少心思去照顧讀者的便利性。那些批注和校記,被巧妙地安排在不乾擾主體文本閱讀流暢性的位置,既保證瞭原貌的呈現,又不至於讓初學者在查閱時手足無措。我習慣於帶著一疊便利貼和熒光筆進行“深度閱讀”,而這本書的留白和分欄設計,恰好為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能在不破壞版麵美觀的前提下,做下自己的疑問和思考。這種對讀者體驗的細緻考量,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播的責任感。坦白說,很多古典文獻的整理本,常常隻顧著“學術的正確”,卻忽略瞭“閱讀的舒適”,而這本書兩者兼顧得非常齣色,讓人願意花費時間去沉浸其中。
評分我對這類涉及音韻學和文字學典籍的興趣由來已久,市麵上關於《廣韻》的整理和注釋版本汗牛充棟,但很多版本要麼過於學術化,佶屈聱牙,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度“今注今譯”,反而削弱瞭原著的韻味和考據的嚴謹性。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是那種生硬的、純粹的文獻堆砌,而是帶著一股“人味兒”的學術成果。那種批注和校勘的痕跡,仿佛能看到黃老先生當年伏案疾書時的神態,他不是在簡單地記錄,而是在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我尤其欣賞那種“點鐵成金”式的校正,寥寥數語,卻能撥開韆百年來睏擾學者的迷霧,這種洞察力,非大傢莫屬。每次看到那些細微的圈點和批語,我都忍不住要停下來,反復揣摩其背後的深意,那種學習的樂趣,是其他任何現代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