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

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国强 著
图书标签:
  • 隋唐
  • 长安城
  • 佛寺
  • 宗教文化
  • 历史考古
  • 城市研究
  • 建筑史
  • 佛教史
  • 唐代社会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0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68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考古新视野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而都城长安作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对全国乃至东亚地区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隋唐长安佛教寺院的研究课题,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佛教考古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用历史考古学方法,系统地整合了隋唐长安城佛寺的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几个不同时期论述了城内佛寺的建寺情况和分布规律,探讨了佛寺与都城的相互关系;同时,对隋唐长安城佛寺形制布局的不同类型,以及寺内单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尽可能地进行了复原性的研究,并初步划分了长安佛寺形制布局的几个发展阶段;最后,主要从城中佛寺分布、佛寺的形制布局两个方面,对隋唐长安佛寺与早期都城佛寺和古印度佛寺的渊源关系,以及对同时代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城佛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龚国强,196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00 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 984年至今,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任新疆考古队队长,现任副研究员、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曾先后在北京、河南、新疆、陕西等地参与或主持过一些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表考古简报、论文、译文等数十篇。曾实地考察过印度、巴基斯坦和日本的古代佛教寺院遗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宗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隋唐长安城佛寺基本情况简介
第一节 地理、历史背景
第二节 古代文献记载
第三节 考古发现及研究状况

第三章 隋唐长安城佛寺的分布
第一节 隋大兴城外郭城内佛寺的分布
第二节 唐长安城外郭城内佛寺的分布
第三节 隋唐长安城的佛教内道场及皇城内的佛教设施
第四节 唐长安城外边缘的佛寺
簟四章 隋唐长安城佛寺的形制布局
第一节 隋唐长安城佛寺平面布局的类别
第二节 隋唐长安城佛寺的主要建筑构成
第三节 隋唐长安城佛寺的附属建筑和装饰
第四节 隋唐长安城佛寺形制布局的发展阶段

第五章 隋唐长安城佛寺的渊源及影响
第一节 渊源之一:南北朝都城佛寺的分布
第二节 渊源之二:中国早期佛寺的形制布局
第三节 渊源之三:古印度佛寺的形制布局
第四节 对东北亚地区都城佛寺分布的影响
第五节 对东北亚地区都城佛寺形制布局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附录:隋唐长安城暨同时期朝鲜半岛、日本佛寺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千年佛韵:长安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本书并非对《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某一特定章节或内容的复述,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更宏阔的、关于长安佛教千年发展脉络的画卷,侧重于其建筑风格、艺术成就以及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从长安作为中国佛教传播的中心这一历史定位出发,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如何在长安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并通过精美的寺院建筑和辉煌的佛教艺术,深刻地塑造了这座古都的精神气质。 第一章:长安——佛教东传的东方枢纽 本章将回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重点阐述长安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大量高僧大德的东来,再到佛经的翻译与传播,长安无疑是佛教思想汇聚、辐射的中心。我们将探讨汉魏时期佛教初入长安的痕迹,以及在北朝时期,佛教如何在不同政权下得到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基础。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长安城内初步形成的寺院格局,以及那些早期的佛寺在建筑形制、宗教功能上所呈现出的初步特征。尽管早期资料相对零散,但我们将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尽可能还原当时寺院的布局、规模以及一些关键建筑元素,展现佛教思想如何在长安的土壤中扎根发芽。 第二章:大唐气象:隋唐长安佛教建筑的辉煌时代 进入隋唐,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佛教也随之达到顶峰。本章将聚焦于隋唐两代长安的佛教建筑,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我们将深入分析唐代长安佛寺的建筑特点,包括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布局、精美的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 城市规划与寺院选址: 探讨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如何为佛教寺院的建设提供空间,以及寺院选址的原则,例如临近宫殿、水陆交通便利或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等。 寺院建筑形制: 详细解析唐代长安佛寺常见的建筑群落布局,如“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原则如何影响寺院的整体布局。重点分析塔、殿、阁、堂、院等各类建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我们将详细解读大慈恩寺、兴善寺、荐福寺、弘福寺等著名寺院的建筑构制,通过对现存遗址、壁画、雕塑的分析,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尝试复原这些失落的建筑奇观。 建筑技术与材料: 介绍唐代长安佛寺在建筑技术上的先进性,例如木结构技术、屋顶形式、斗拱的使用等,以及在材料运用上的特点。 佛塔的艺术与宗教象征: 深入探讨唐代长安佛塔的种类、形制、结构及艺术特色。我们将详细分析大雁塔、小雁塔等标志性佛塔的建筑艺术,探讨其作为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和文化象征。 第三章:慧眼看世界:唐代长安佛教艺术的集大成 佛教艺术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唐代长安的佛教艺术更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本章将从建筑装饰、雕塑、壁画等多个维度,展现唐代长安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建筑装饰艺术: 考察寺院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琉璃等装饰手法,分析其艺术风格、题材内容以及宗教寓意。例如,对殿宇梁柱、飞檐斗拱上的雕刻艺术进行细致的描绘,以及墙壁彩绘的图案、色彩的运用,都将是本章关注的重点。 佛教雕塑: 重点介绍唐代长安佛寺中石窟造像、寺院塑像的艺术风格与特点。我们将分析其造型写实、神情生动、技艺精湛的特点,以及不同菩萨、罗汉、佛陀形象的演变与象征意义。例如,大慈恩寺玄奘法师塑像、香积寺的佛像等,都将作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佛教壁画: 深入研究唐代长安佛寺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们将聚焦于寺院墙壁、藻井等处的壁画内容,分析其故事题材(如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人物形象、色彩运用和绘画技巧,以及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例如,对玄奘译经场景、观音变相图等壁画进行详细解读。 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印记: 探讨唐代长安佛教艺术如何吸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等地的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第四章:信仰的载体:长安佛寺的宗教功能与社会生活 佛寺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功能性角度,探讨长安佛寺在宗教、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宗教仪式与活动: 描绘唐代长安佛寺中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法会,以及僧侣的日常生活。 佛经翻译与学术研究: 重点阐述长安佛寺,尤其是大慈恩寺,在佛经翻译、佛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我们将介绍重要的译经僧侣,如玄奘,以及他们在长安建立的翻译机构,对佛教经典在中国流传的重要意义。 教育与文化传播: 探讨长安佛寺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例如寺院学僧的培养、佛经的抄写与流通,以及寺院在民间教育中的角色。 社会服务与慈善事业: 展现唐代长安佛寺在救济贫民、兴办医疗、安置流民等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与皇室、贵族的关系: 分析唐代皇室、贵族与佛寺之间的紧密联系,包括对寺院的捐助、参与宗教活动等,以及这种关系对佛寺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历史的回响:长安佛寺的变迁与遗存 本章将回顾长安佛寺在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变迁,以及至今仍留存在长安大地上的佛教遗迹,通过对这些遗存的梳理,展现长安佛教文化的历史厚度。 晚唐以后的佛教衰落与寺院的转型: 简述安史之乱后,佛教在长安地区所经历的衰落,以及一些寺院的功能性转变。 现存的佛教遗迹: 重点介绍至今仍保存完好或部分遗存的长安佛寺遗址和建筑,如大雁塔、小雁塔、荐福寺塔、兴教寺等,分析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最新进展: 结合近年来长安地区佛教寺院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读者呈现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现,进一步丰富我们对长安佛教历史的认识。 现代语境下的长安佛教: 简要探讨当代长安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中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书旨在通过以上章节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长安佛教世界。它不仅仅是对某一时期、某一类建筑的简单罗列,而是希望通过对长安佛寺建筑与艺术的细致描绘,揭示佛教思想如何在中国古都长安落地生根,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深度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生动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感受千年佛韵在长安古城的悠远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它既保留了传统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与考据,又在语言的运用上力求清晰流畅,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每每读到关键的转折处,作者总是能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总结出核心观点,这一点对于把握复杂的地名和繁复的寺院层级关系非常有帮助。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寺院园林艺术的探讨部分,那段描述,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卷,将唐人对自然与宗教融合的审美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禅意”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空间设计来实现的,讲得非常到位。这本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设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是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去探究”一个复杂历史遗迹的全过程。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略带忐忑的,生怕又是那种纯粹罗列地名和年代的枯燥清单。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叙事学”视角。作者似乎将佛寺视为观察唐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光学仪器”,通过光线的折射与聚焦,观察到宫廷礼仪、士庶生活、中外交流等多个面向。特别是书中对“寺院的世俗化”这一议题的探讨,非常尖锐和深刻。它不再将佛寺理想化为净土,而是将其还原为人间社会的一部分,接受了经济、政治的浸染与塑造。这种去浪漫化的处理,让研究对象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对于关注城市史和社会变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宗教史范畴,它是一部精妙的“长安社会横切面”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版和附录部分,是其质量的有力佐证。通常学术书籍的图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插图,但这里不同,每一张地图、每一份复原图,都像是经过精心校对的“现场证物”。清晰的比例尺、详尽的图例说明,极大地弥补了实物遗存的缺失,让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读者也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些宏伟建筑的尺度和结构逻辑。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对于不同时期“营建风格”的细微差别对比分析,体现了一种对物质文化遗产近乎偏执的尊重。与其说这是一部书,不如说它是一套详尽的田野调查报告集合,其严谨性使得它具备了极强的工具书属性,未来凡是研究唐代都城或佛教建筑的学者,恐怕都绕不开这部作品所奠定的基础框架。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韧劲儿”。那些散落在各种地方志、碑刻、甚至是异域游记中的只言片语,被这位学者像工匠一样,一块块地拼凑、打磨,最终还原出了许多过去几乎被人遗忘的佛教场所的真实面貌。这种“考古式”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细节支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寺院变迁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不轻易下断语,而是充分展示证据链的构建过程,让读者也参与到历史的“侦查”之中。它不是那种轻松的通俗读物,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基础,但对于真正热爱唐史和宗教史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书中对一些特定寺庙在政治活动中的角色侧写,更是提供了以往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唐代权力运作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时便被其对唐代长安城宏大叙事的梳理所吸引。作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构建一个立体可感的空间图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布局勾勒,而是将城市的脉络、坊里之间的功能划分,以及最重要的——佛寺在其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座恢弘的都城之中,耳畔回荡着市井的喧嚣与梵音的低沉交织。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寺院周边的环境细节捕捉,那种将历史遗迹与城市肌理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让人对“长安”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展现的不是孤立的庙宇,而是一个巨大、复杂且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佛寺是这个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呼吸系统和精神支柱。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视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建筑遗存的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知识的累积感。

评分

第一章 早期东胡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很满意很喜欢

评分

第五章 拓跋鲜卑

评分

修订版前言

评分

一、乌桓人最初的驻牧地——乌桓山

评分

三、乌桓的奴隶和母系社会的遗迹

评分

第五章 拓跋鲜卑

评分

第三章 乌桓族的兴衰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评分

作为丛书中的一本,这书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史料、文献及其方法的运用,都不错。值得相关学者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