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

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丁·安德森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更新
  • 联邦政府
  • 美国历史
  • 住房政策
  • 城市规划
  • 社会政策
  • 20世纪美国
  • 公共政策
  • 社区发展
  • 城市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7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9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城市设计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字数:26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是1949年以来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实施以来的一本相关著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安德森教授收集了全美国所有城市更新项目的资料。绝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政府的出版物,部分来自城市更新管理局未出版的内部档案。安德森教授清晰的阐述了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内涵,实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缘由,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运作流程,以及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实施成效。在流畅的笔触下,安德森教授为读者展示了诸多的真相。读者完全可自己做出关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否必要的准确判断。

内容简介

   《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是1949年以来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实施以来的一本相关著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安德森教授收集了全美国所有城市更新项目的资料。作者清晰地阐述了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内涵,实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缘由,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运作流程,以及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实施成效。

目录

中文版序
1964年版前言
1967年版前言
第1章 导言:作为联邦法令的城市更新
第2章 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运作
第3章 快速扩张的联邦城市更新计划
第4章 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成效
第5章 土地闲置
第6章 新建筑
第7章 私人开发商
第8章 运作资本来源
第9章 城市修缮
第10章 增加税收的神话
第11章 对国家经济的作用
第12章 城市更新和宪法
第13章 住房质量的改变
第14章 结论:废除城市更新计划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作者致谢

前言/序言


《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一场社会工程的勃兴与挣扎》 导言:时代的召唤与城市转型的黎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种新的时代浪潮便开始席卷美国。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同催化剂一般,将长期以来积压的城市衰败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许多美国城市的中心区域,曾经繁荣的街区如今却充斥着破旧不堪的建筑、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以及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种“城市病”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更被视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巨大阻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邦政府开始审视并着手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一场旨在重塑美国城市面貌的宏大工程——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由此拉开了序幕。本书所聚焦的1949年至1962年,正是这场计划从概念走向实践,并经历初步探索、快速扩张乃至初现争议的关键时期。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政策制定者们面对城市挑战的雄心壮志,也映照出在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复杂现实、伦理困境以及对社会结构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历史的根源与政策的酝酿(1940年代后期) 城市衰败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差距、郊区化的兴起以及缺乏有效规划和监管的土地利用。早在20世纪初,一些进步主义者就已开始呼吁改善城市居住条件,但零散的努力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问题。二战期间,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住房紧张和基础设施压力。战后,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一些老旧的市中心区域,特别是低收入社区,成为了贫困、疾病和犯罪的温床。 联邦政府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战时动员和社区建设经验的影响。同时,政治家们也看到了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国家政策的潜力,它既能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又能刺激经济增长,为战后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动力。1949年,《住房法案》(Housing Act of 1949)的通过,标志着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正式启动。这部法案的核心在于,它首次赋予了联邦政府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并提供了财政援助,鼓励地方政府采取行动。该法案的初衷是“清除贫民窟”(clearance of slums),通过大规模拆除破败的建筑,取而代之以新的住宅、商业设施或公共服务。这种“清除与重建”的模式,成为了早期城市更新计划的鲜明特征。 第二章:实践的展开与“清除与重建”的逻辑(1949-1950年代初期) 《住房法案》的颁布,为各地的城市更新计划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成立城市更新机构(Urban Renewal Agencies),开始规划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早期的项目,往往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域,针对那些被普遍认为是“衰败”或“不卫生的”街区。例如,许多低收入社区,特别是黑人社区,成为了首批“清除”的目标。这些社区的居民,往往被告知他们的居住环境是“不适合居住”的,需要被“现代化”和“改善”。 “清除与重建”的逻辑,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城市更新的决策者们,通常来自于中产阶级或更富裕的阶层,他们对贫民窟的看法,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美学判断。他们认为,低矮、密集、缺乏现代设施的建筑,不仅是视觉上的“丑陋”,更是滋生犯罪和疾病的温床。因此,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便是将其彻底铲除,然后用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或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取而代之。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这些街区潜在的社区联系、历史价值以及居民的情感依恋。 第三章:城市更新的扩张与“经济适用性”的挑战(1950年代中期) 随着计划的推进,联邦政府的承诺和财政支持不断增加。《住房法案》经历了多次修订,例如1954年的《住房法案》(Housing Act of 1954),进一步扩大了城市更新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清除贫民窟”,而是引入了“重新开发”(redevelopment)和“预防性措施”(workable program)的概念。这意味着,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拆除破旧,还可以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新的商业投资,以及提升整体的城市形象。 然而,在实践中,城市更新的成本是巨大的。大规模的拆迁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重建项目也需要巨额的投资。联邦政府虽然提供了援助,但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承担一部分费用,并通过吸引私人投资来弥补资金缺口。这导致城市更新项目往往倾向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开发,例如商业中心、高档住宅或办公楼。对于低收入居民而言,他们所居住的区域一旦被规划为城市更新项目,往往面临着被驱逐的命运,而他们很难在城市的其他区域找到经济上能够负担得起的替代住所。这种“经济适用性”的挑战,逐渐显现出城市更新计划的局限性。 第四章:争议的萌芽与社会代价的浮现(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 随着城市更新计划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负面效应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批评。被拆迁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族裔,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被迫离开熟悉的社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网络,许多人难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合适的居所,生活陷入困境。这种“强制搬迁”(displacement)的现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不满和抗议。 批评者认为,城市更新计划并没有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反而将贫困人口驱逐到城市边缘,加剧了社会隔离。此外,许多被拆除的街区,虽然被贴上了“贫民窟”的标签,却承载着丰富的社区历史和文化。大规模的拆除,被视为是对城市历史和文化肌理的破坏。一些学者和活动家开始质疑城市更新的根本目标和实施方式。他们指出,政策制定者们往往忽略了居民的意愿和社区的需求,将自上而下的“规划”凌驾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之上。 1960年代初期,城市更新计划面临的争议日益激烈。民权运动的兴起,也为被城市更新计划边缘化的社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人们开始质疑,谁是城市更新的受益者,谁是受害者?城市更新的“现代化”是否以牺牲穷人和少数族裔的利益为代价?这些问题,成为了对当时主流城市政策的深刻反思。 第五章:反思与转向的迹象(1962年及以后) 1962年,标志着美国城市更新计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虽然计划取得了巨大的物理改造成果,但其社会代价也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担忧。这些争议,促使政策制定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更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1962年之后,虽然联邦城市更新计划仍然继续,但其重心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清除与重建”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忽视了社区的活力和居民的参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注重“保留与改造”(rehabilitation and conservation)的思路,以及强调社区参与的“居民主导式发展”(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的理念。 这段时期,标志着美国城市政策的一次重要的反思与调整。城市更新的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城市的物理形态,但更重要的是,它留下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伦理问题,为后来的城市发展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书所聚焦的1949-1962年,正是这场充满理想与挣扎的社会工程,从勃兴走向成熟,并孕育着深刻变革的奠基时期。它为我们理解当代美国城市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维度。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1949年至1962年的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是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它展现了联邦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也揭示了宏大政策在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和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这段时期,美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破败的街区被现代化的建筑取代,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然而,这场宏大的社会工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驱逐的居民,失落的社区,以及加剧的社会不公,都是这段历史留下的深刻印记。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项政策的兴衰,更是为了理解社会工程的力量与局限,以及在追求城市进步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发展与人文关怀。 《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这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时期,从政策的酝酿、实践的展开、争议的萌芽到最终的反思,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它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对城市发展、社会公平以及政策的深远影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段历史,不仅属于美国,也为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非常看重一本学术著作的参考价值和引文规范性。这本书的脚注和尾注系统看起来相当庞大和严谨,这暗示了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而不是仅仅依赖二手文献进行拼凑。对于研究联邦政府权力扩张如何影响城市治理的学者而言,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是不可或缺的。我推测,书中对不同行政部门,如住房与城市发展局(HUD的前身机构)内部的备忘录和会议记录的引用,必然会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决策细节和权力角力场。尤其是在涉及到土地征用和资金分配的关键环节,我想知道决策层是如何平衡联邦利益、地方政治需求与开发商游说的。这本书如果能详实地呈现这些复杂的幕后运作,那么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料库,为后续所有关于美国城市史、公共行政史的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石和参照系。

评分

我尝试着去寻找这本书的结构逻辑,仅仅是快速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就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史料时所花费的心血。这个时间段(1949-1962)的选取本身就极具洞察力,它恰好横跨了战后初期到肯尼迪政府早期的关键转型期,无疑是联邦政府介入城市规划力度空前、争议也最为集中的十年。我猜想,作者一定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政策罗列,而是会深入剖析“住房法案”等核心立法背后的政治博弈。例如,关于“清除与重建”(Clearance and Redevelopment)的概念是如何从最初的理想主义愿景,一步步演变成引发社区动荡的推手,这中间必然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权力寻租、开发商的利益驱动,以及被拆迁居民的无助与反抗。这种从宏观立法到微观社会影响的切换,是历史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期望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在那个“现代化”的口号下,美国城市形态是如何被剧烈重塑的,以及这种重塑在不同族裔和阶层中产生的不平等后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是一种略显陈旧的米黄色,边缘有些许磨损的痕迹,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尘埃。封面上方的字体是那种经典的衬线体,沉稳而有力,与书名“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的厚重感完美契合。我特别留意了封底的排版,文字紧凑,但留白得当,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有正式翻开书页,但仅仅是手捧这本书的触感和视觉上的感受,就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内容扎实、研究深入的力作。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在温暖的灯光下,伴着一杯浓咖啡才能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从这个包装来看,作者显然对这段历史有着极大的敬畏之心,力求还原其原貌,而非进行过度解读或煽情渲染。这种克制而内敛的设计语言,反而激起了我更大的阅读欲望,期待能在其中探寻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政策细节与社会变迁的脉络。我期待看到那些泛黄的档案照片和官方文件是如何被系统地梳理和呈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从我浏览的几段摘录来看,呈现出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客观叙事腔调。它很少使用情绪化的词汇,而是用精确的数据和引述来支撑论点,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将战前的一些城市改良思想与战后激进的联邦干预进行了微妙的对比,揭示了观念演变中的断裂性。这种避免一概而论的谨慎态度,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进步主义的失败”这一核心议题。城市更新在理论上是旨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消除贫民窟的“进步”工程,但实践中却常以破坏社区结构、加剧种族隔离而收场。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并探讨其背后的制度性障碍,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部关于公共政策伦理的深刻反思录了。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予我的观感是,它是一部野心勃勃且执行力极强的历史研究。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充满张力的历史窗口期,试图解剖一个宏大的国家工程是如何被具体地执行、管理和最终体验的。我深信,阅读它将是一场对美国战后社会形态的深度剖析。它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或轻松的结论,而是会提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重新审视“发展”与“进步”的真正含义。我预计这本书的论述会非常密集,可能需要多次回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复杂的因果链条和历史语境。然而,正是这种深度和复杂性,构成了其真正的价值所在——它拒绝将城市更新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故事,而是呈现出一段充满矛盾、充满权力运作痕迹的真实历史画卷。这本专著似乎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渴望探究深层结构性问题的严肃读者而作。

评分

值得买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是正版!!!

评分

挺好

评分

内容还可以,纸质很一般。

评分

挺好

评分

对于先于我们开展城市更新的美国,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认真审视与借鉴

评分

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内容还可以,纸质很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