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第2版)》作者章竟屋是我国《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本书全面阐述了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问题,内容包括汽车客运站规模、选址、总平面、候车厅、售票处、行包业务、站台、有效发车位、停车场、附属建筑以及汽车客运站防火、疏散、建筑设备等问题。此外还探讨了汽车客运站建设与《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闻题。书中附有国内15个汽车客运站的设计图。
本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规模
第三章 选址
第四章 总平面
第五章 候车厅
第六章 售票处
第一节 售票厅
第二节 售票室
第七章 行包业务
第一节 一般要求
第二节 行包业务用房面积
第三节 托运口
第八章 站台、有效发车位
第一节 站台
第二节 有效发车位
第九章 停车场
第十章 附属建筑
第十一章 防火、疏散
第一节 防火
第二节 疏散
第十二章 建筑设备
第一节 给水排水
第二节 采暖通风
第三节 电气
实例
1.淮安汽车站
2.南坪汽车站
3.石狮汽车站
4.黄石市汽车客运站
5.循化汽车站
6.遵义汽车站
7.东阳市汽车客运南站
8.海口汽车客运滨崖站(方案)
9.武威地区客货运输中心(方案)
10.南京长途汽车东站
11.昆明汽车客运站
12.乌鲁木齐长途汽车站
13.海口汽车客运西站
14.重庆汽车站
15.某五级客运站设计
附录
一、汽车客运站建设与《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二、汽车客运站依法治站探讨
三、一级汽车客运站规模的探讨
四、关于《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修订主要内容的简介
五、如何规范客运站建设中的难点
六、汽车客运站的规模、选址及城市规划涉及的一些问题探讨
七、关于新农村客运站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八、《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颁布实施后的所见所闻小记
九、关于汽车客运站节能
十、关于汽车客运站节地
十一、关于汽车客运站节水
十二、关于汽车客运站节材
十三、关于汽车客运站环保
编后语
精彩书摘
建筑设计工作中经常会提到有关规模的问题,汽车客运站也不例外,亦要以规模来确定客运站的投资、征地、面积以及功能繁简等问题,规模是指一项工程的基本形象具有实质性的,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最简单的表述。
涉及汽车客运站规模的出处的资料很多,有效的、权威的依据有交通部1995年7月1日实施的《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95和建设部、交通部于1999年12月1日批准实施的《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60-99。这两本行业标准,前者是推行性的建设标准,后者是强制性的行业标准,但两本标准中对一级汽车客运站的规模从不同角度均有具体要求。一级汽车客运站是汽车客运站中级别最高的,按《建设要求》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之一者,即可设一级汽车客运站,即行政属省、直辖市、自治区、自治州(盟)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或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10000及10000人次以上,均可设一级站,以上的上限没有规定。其后四年颁布实施的另一本强制性行业标准《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60-99对一级汽车客运站规模的规定是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为10000~25000人次,发车位在20~24个时,认定为一级站。并在另一条条文中提示,当年平均日发送旅客量超过25000人次时,宜另建新站。这一条提示极为重要,从规范的角度提示规模应该有一定限度,随意性不能太大。现就规模适度的要求作一些探讨。
建设一个一级汽车客运站,除建议、立项、批复这些工作外,第一件大事就是物色一块合适的场地。具备建一级站条件的城市地价一般在七位数上下,征用50亩至少就是5000万元以上,还不包括拆迁、安置等。征地不容易,拆迁也不容易,合适的场地更不容易。所谓合适的场地,就涉及如下一些问题:如应有足够的面积;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可通向城市道路;车辆出入口位置距道路红线交点不应小于70米;沿城市道路一面,场地宽度不宜小于100米。从此不难看出要征一块合适的地,实在不易,因为规模越大,征地亦就越大,难度相应亦将增加,所以控制在一定规模很有必要,并不是越大越好。
一级汽车客运站的规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问题。汽车客运站的建设,属城市公益事业,解决城市陆地无轨对外通道的站点,其基本特点就是有大量大型客车需要不时进出。正因如此,站址选址不当就会给周边路段造成交通拥塞。试想,当新建的超规模汽车客运站建成后,城市道路又无法拓宽,每天千余台大型客车进出,同时也将引来多条市政公交线路的出现和出租车在站前的上下客,站前广场附近、站前路段的拥挤是可预期的,也将是无法改变的。一级汽车客运站选址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考虑周边关系,规模越大,客流、货流亦将按几何级数增加,对城市交通压力将是很难处置的难题。
……
前言/序言
《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 第一部分:现代交通枢纽的演进与城市脉搏 在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汽车客运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交通换乘点,它们已然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区域经济的引擎、以及人流物流汇聚的节点。本书《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旨在深入探讨汽车客运站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核心地位,揭示其如何从功能单一的站房演变为集交通、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共空间。 回顾历史,早期的汽车客运站或许只是简陋的候车厅和简单的发车区域,其设计理念以满足基本出行需求为首要目标。然而,随着汽车交通的普及和铁路、航空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协同发展,汽车客运站的功能日益复杂化。它们不仅要承载日益增长的客运量,还要考虑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以及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客运站建筑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的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是将艺术性、功能性、人性化、可持续性以及技术创新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们需要成为城市地标,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气息;它们需要高效便捷,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出行体验;它们需要安全可靠,保障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它们更需要绿色环保,积极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汽车客运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战略意义。我们将探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汽车客运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例如连接城乡、促进区域交流、带动旅游业发展等。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剖析汽车客运站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定位,如何通过合理的选址、规模的确定以及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联动,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此外,我们将审视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进轨迹。从最初的实用主义到如今的以人为本、绿色生态,设计思潮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公共建筑提出的更高要求。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汽车客运站建筑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技术水平和审美趋势。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在设计上具有开创性、在功能上具有示范性、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领先性的优秀项目,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理解汽车客运站建筑的演进,就是理解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脉搏。它们是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纽带,是承载无数旅途梦想的起点与终点。本书将以饱满的专业热情,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艺术与工程实践的全面图景,引领读者走进这个既充满科技感又蕴含人文关怀的建筑领域。 第二部分:功能至上与空间智慧:打造高效便捷的旅客体验 汽车客运站的核心功能在于其交通运输服务的提供。因此,高效的客运组织、便捷的旅客流线设计是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的首要考量。本书《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将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实现人流、车流、行李流的顺畅与高效。 首先,我们将关注车站的入口与出口设计。一个清晰、易于识别的入口能够引导旅客快速找到目的地,减少迷失感。入口区域的设计需要考虑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设置足够的缓冲空间和引导标识。同时,与城市道路、公交站、地铁站等外部交通的衔接是关键。本书将探讨如何实现“零换乘”的设计理念,让旅客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切换自如,最大限度地缩短出行时间。 旅客候车区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舒适、人性化的候车环境能够极大地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本书将详细分析候车区的空间尺度、座位布局、照明设计、通风换气以及信息导示系统。从满足基本候车需求到提供更丰富的配套服务,例如餐饮、零售、休息区、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都将是本书探讨的内容。我们将强调如何通过空间设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候车氛围,减轻旅途的疲惫。 发车区域的设计需要考虑发车位数量、车道组织、旅客上下车动线以及与站台的连接。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车位布局和流线设计,避免车辆拥堵,提高发车效率。同时,安全是发车区域设计的重中之重,包括车辆行驶安全、旅客候车安全以及消防安全等方面,都将得到详尽的论述。 行李处理系统是汽车客运站不可或缺的功能。无论是旅客自行托运的行李,还是集散的快件,都需要高效、安全的处理流程。本书将分析行李安检、托运、候车、提取等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点,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设备和合理的空间布局,优化行李处理效率,减少旅客等待时间。 信息导示系统是保障旅客顺畅出行的“眼睛”。一个清晰、直观、多语种的信息导示系统能够帮助旅客快速找到所需的服务和位置。本书将深入探讨导示系统的类型、信息层级、标识设计原则以及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应用策略。从入口处的总平面图到候车区内的指示牌,每一个标识都承载着为旅客提供便利的功能。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汽车客运站的配套服务设施。例如,售票厅、咨询中心、安检区域、卫生间、商业零售、餐饮服务、休息区、充电桩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注重与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以及为旅客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如何将商业空间与候车区有机结合,既方便旅客购物,又能为车站带来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本书将从功能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空间智慧,将一个汽车客运站打造成一个高效、便捷、舒适的旅客服务平台。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各种创新性的设计手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将复杂的交通功能转化为流畅的旅客体验。 第三部分:建筑美学与人文关怀:塑造城市新名片 汽车客运站建筑的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功能主义,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形象,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书《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将着重探讨汽车客运站建筑的美学价值与人文关怀,以及如何通过卓越的设计,将其打造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新名片。 在建筑美学层面,我们将审视汽车客运站建筑如何融入城市景观,并与其自身的功能需求相平衡。这包括建筑体量的处理、立面造型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色彩的运用。本书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汽车客运站建筑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例如,一些车站可能采用大胆的现代设计,展现城市的活力与创新;另一些则可能融入传统元素,呼应历史文脉,营造一种温情而厚重的氛围。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建筑材料的选择如何影响建筑的质感、耐久性以及环保性能。从传统的混凝土、钢材到新型的节能材料、可再生材料,材料的选择是建筑师表达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本书将分析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在汽车客运站建筑中的应用,例如,玻璃幕墙如何营造通透感,金属材料如何展现现代工业美学,木材如何带来温暖的人文气息。 照明设计在汽车客运站建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白天的自然采光与夜晚的人工照明,共同营造着车站的空间氛围。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既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又能提升建筑的美感,甚至在夜间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将分析不同功能区域的照明需求,以及如何运用灯光来强调建筑的线条、材质和空间层次。 人文关怀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在汽车客运站这样的公共空间,如何体现对旅客的尊重与关怀,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标准。本书将重点关注无障碍设计,确保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能够安全、便捷地使用车站设施。这包括坡道、电梯、无障碍卫生间、低位服务台等细节的考虑。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公共艺术在汽车客运站中的作用。艺术品能够为冰冷的空间注入活力,增添文化气息,提升旅客的审美体验。本书将探讨艺术品如何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例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当地文化、历史或交通主题。 车站的公共空间设计,例如大厅、休息区、连廊等,也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舒适的座椅、充足的绿植、温馨的色彩、便捷的充电设施,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能极大地提升旅客的满意度。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让旅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温暖与便捷。 最后,本书还将探讨汽车客运站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促进社会交往与社区融合。一些现代化的汽车客运站,会将部分空间开放给社区使用,例如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从而使车站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活力的城市节点。 《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旨在通过对建筑美学与人文关怀的深入探讨,引导读者理解汽车客运站建筑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塑造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温度的重要载体。 第四部分:绿色低碳与智慧科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枢纽 在当今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的重要导向。本书《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将重点关注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和智慧科技的应用,旨在构建一个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汽车客运站。 首先,在绿色建筑层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被动式设计手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这包括建筑朝向的选择、自然通风的设计、遮阳系统的运用以及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例如,通过合理的建筑体块设计,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通过设置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对空调系统的需求。 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是提升建筑绿色性能的有效手段。本书将分析屋顶绿化如何帮助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以及垂直绿化如何为建筑增添生机,美化城市景观。我们将探讨不同植物的选择、种植系统的设计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新能源的应用是汽车客运站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汽车客运站中的应用前景和技术实践。例如,在站房屋顶和停车场区域铺设太阳能光伏板,为车站提供清洁能源;利用风力发电机为车站提供部分电力。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布局,为未来交通发展做好准备。 节水设计是绿色建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分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水回用系统以及节水器具的应用。例如,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车辆清洗等,减少对市政自来水的消耗。 在智慧科技应用方面,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汽车客运站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优化车辆调度,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发车效率。智能安检系统能够提高安检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旅客安全。 智能信息发布系统能够为旅客提供实时、准确的班次信息、天气预报、周边信息等,并通过多媒体终端、手机APP等多种渠道进行发布。智能化的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照明等,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出行环境。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能源消耗数据的分析,优化能源使用策略,进一步降低能耗。例如,智能照明系统能够根据人流量和自然光照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 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也是智慧化车站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将讨论如何构建安全的网络架构,保护旅客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 最终,《飞驰的基石:现代汽车客运站建筑艺术与工程实践》旨在通过对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和智慧科技应用的深入探讨,引领读者理解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汽车客运站。这样的车站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更能够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典范,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