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兆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思想史
  • 中国历史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90246
商品编码:1050924507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葛兆光 著作 定  价:128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9090246

《中国思想史 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

? ?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

? 思想史的意味——中国哲学史的形成——从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到任继愈——对“哲学”和“哲学史”的疑问——哲学史真的适合叙述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么——思想史的中心和边界在哪里——思想史究竟如何写

? ?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 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长时段——文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

?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 学术与思想:近年来学界的一个争论话题——思想史的知识源头与背景:以数术史与经学史为例——知识的变动与思想的变动之间——知识影响思想的一些历史例证——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关于这一想法的来历

? ?第三节 “道”或“依据”

?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马王堆帛画的联想——探寻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历史源头处——天经地义: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或亲近自然的口号——天崩地裂:依据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变局——处处碰着它:朱熹直觉中领悟到的依据

?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种写法——历史的连续性与福柯的疑问——连续性追寻的三种思路——教科书模式与章节的割裂——思想史连续性的三种类型——对于一个思想命题的不断解释——脱魅或理性的排斥,断裂中的连续——对外来思想的回应中重新发掘和解释思想传统中的资源——个人性写作与重写思想史的想法

? ?第五节 无画处皆是画

? ?第六节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 思想史和哲学史真的是“发展史”吗?——历史过程和历史书写中的“减法”(subtraction)——若干例子——葛兰言(MarcelGranet)在颊谷之会中看到的疑问——物官和博物传统的消失说明了什么——道教史中消失的涂炭斋和过度仪——失落的历史的被“发现”——文明推进与被野蛮化的风俗——“加法”和“减法”并不对立反而是一个历史的两面

? ?第七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 ?“影响”:思想史家无意中凸显了“施与”却忽略了“接受”——“影响”是否能够重新浮现,成为新的思想资源,与当下的处境有关——思想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思想资源、历史记忆和重新诠释、再度重构——翻译或者格义:回应外来新知时的本土资源——历史记忆压抑的几种方式——历史记忆的两种不同取向——回溯本原,以向回看的方式进行文化认同——斩草除根,以发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来反省自身传统——保守与激进:两种取向的纠缠——协调两种不同研究思路的冲突——“冲击—回应”与“在中国发现历史”——外在因素与内在理路之间——旧中有新、新中有旧——朱熹的比喻——从张大春《将军碑》说到历史记忆

? ?第八节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资料的变化——思想史为何资料范围没有变化——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刺激——作为思想史的资料(一)历书——作为思想史的资料(二)则例与舆服志等——作为思想史的资料(三)档案——作为思想史的资料(四)类书、蒙书、手册——作为思想史的资料(五)小说话本唱词——过去的思想史为何不能使用这些资料——重新检讨思想史应当怎么写,写什么?

? ?第九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 从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说到的考古发现——考古发现的意义:古书的再发现、走出疑古思潮的笼罩以及其他——思想史写法的变化扩大了考古发现在思想史中的使用——注重知识背景的考掘和一般思想的叙述——碑刻、书画、信札、日记、公文、书籍等等也可以作为分析文本进入思想史的视野——图形的考古与文物资料如何进入思想史的研究视野?——以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地图为例——边界不定的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的关系

? ?第十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 左图右书的传统——图像中的“格套”恰恰成为思想史“象征”——图像资料与文字文献的差异所在:构图、变形、位置、设色——道教坛场和幕:宗教仪式的空间布局与悬挂图像——职贡图等:异域人物图像中的变异与想象——《人身图说》和《五岳真形图》:图像翻刻、临摹、转写、抄袭过程中观念影响所导致的变化——图像研究可以给思想史增添新视野

? ?第十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

? 《怀柔远人的争论》与199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历史只是语言的叙述?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海登?怀特的观点——“叙述”一词中历史与文学的界限的消失——凸显与遮蔽:以思想史叙述中的王通与周敦颐为例——在书写与叙述中区分真伪的意义何在?对过去中国历史学中一个原则的重新考虑——发掘各种真伪“叙述”背后的支持观念系统及其历时性变化——在历史书写中进行知识与思想的考古发掘——权力与叙述:写法中的思想史——詹京斯关于历史书写中的“权力”的论述:对历史叙述中的普遍性共识的质疑——顾颉刚与古史辨:“层层积累的伪史”说——疑古思想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历史性思想的差异——后现代历史学是否能够确立一个的限度?——“指向真实”:历史叙述的边界和维度

? ?后记

《中国思想史 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 ?

? ?引言 遥远的古代

? ?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 大同世界:天下、领袖、村落——回溯式的想象——把时间距离转化为空间差异:人类学家关于“人类出于同源”的普遍主义观念——神秘力量、分类秩序、技术——我的三个疑问——过去对考古资料的一般理解——对生命来源的好奇、死后世界的敬畏、美感的追求与用符号表达记录与交流——良渚玉琮、濮阳龙虎、凌家滩玉龟玉版的思想史意义

?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 神秘力量的秩序化——祖灵崇拜观念及其与世俗权力系统的匹配——祭祀与占卜仪式中所表现的知识系统的整合——思想世界中的三种基本知识

?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 殷周的连续性——“帝”的崇拜与神鬼观念之延续——血脉与亲情及祖灵之保佑与子孙之绵延——宗庙祭祀:对秩序的确认——祝、卜、史、宗以及仪式中的知识系统与思想观念

?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 汉字象形与中国思维的具体感性——汉字归类与中国思维的分类原则——汉字句法与中国思维的逻辑特征——怎么想与想什么

?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 绝地天通:“巫”、“史”、“祝”、“宗”与文明——宇宙秩序:作为观念及其在殷周仪式中的体现——仪式:作为秩序的象征性表现及其合理性来源——象征:对人间秩序的传递、暗示与规范意味——数字:世界及其秩序的神秘化——思想史将向何处延伸?

? ?第二编

?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 ?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 一般知识水准与思想状况——历算之学与星占之学——以龟策预言吉凶的知识——仪式的主持与意义的解释——对称、和谐及交互关联的世界:宇宙、社会与人类的一体化——阴阳与五行——思想变化的三种征兆

?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的崛起:原属王官的知识阶层下移与原为下层士人的上升——思想与权力的分离以及思想与技术的分离——知识的失效与思想者的怀疑和思考——思想变化的三种取向——礼仪中制度与意义的剥离——理性依据与价值来源的重新确立——历史作为依据

?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 “儒”的来源——从仪式中追寻“礼”的意味——从象征中发展出“名”的思想——推寻礼仪的来源与确立“仁”的价值——孔子之后儒者的发展:两个不同的思想取向

?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Ⅱ):墨

? 墨学的来源——墨家对儒家的四方面批评——现世的实用思考——变动时代中的两种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墨家后学:墨分为三和两种取向——墨家学说瓦解的内在根源

?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Ⅲ):道

? 道者:并非后人想象中的一个流派——前期道者的各种取向与思路——黄帝之学:宇宙、天象之理的推衍和运用——宋钘、尹文一系,彭蒙、田骈、慎到一系——杨朱一系的意义——老子及其时代——天道、世道与人道——两种可能滋生的内在理路

?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 神秘思想与技术在精英与经典思想中的隐退——大小传统的理论及其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运用时的修正——天地人:战国方术、数术知识背后的观念系统和神鬼谱系背后的意义架构——宇宙:和谐、对称和整齐的整体,阴阳、四季、五行、八方、十二时等基本要素,天地人鬼的对应关系——作为思想史的知识背景:三类精英思想取自一般知识的思想实例

?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Ⅰ):宇宙时空

? 战国时期对宇宙时空的兴趣与追问——天与地的观测、揣摩、玄想与体验——宇宙起源理论的哲理化:天道与一、阴阳、四时、万物的秩序——宇宙结构理论的系统化:大九州的空间与五行循环的时间——依据:天道与人道或哲理与道德的分别

?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Ⅱ):社会秩序

? 重建秩序的依据——孟子:从性善论证秩序的建立——墨子及商鞅的思考——荀子:从思想学说到意识形态——韩非的法制主义——历史的回溯与虚幻的理想世界:关于道家的乌托邦——道法转换:两极的相通

?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Ⅲ):个人存在

? 社会中的个人及其存在价值——生命的永恒——两种思路:保全自然的观念与养气炼形的技术——儒者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庄子的思考:人与天一也——无待的自由境界——自然与自在的人——超YUE价值标准:齐万物一死生——通向自由境界之路

?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辩之学

? 语言与世界:作为表达工具的语言与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孔、墨、老:对语言的不同态度与立场——语言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分离:辩者惠施与公孙龙的“合同异”、“离坚白”——理性主义的语言观念:墨辩的“名实耦,合也”——超YUE语言:庄子及其后人对“道”的体验——用语言调节及强迫:儒家的社会关怀与文化保守及其变异——名辩之学的消亡

? ?第三编

?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 ?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 从马王堆帛书帛画说到考古发现中重现的秦汉普遍知识背景——传世文献记载中的一般信仰——帛画与画像砖中的三个世界——铜镜铭文中所见之汉人观念——关于生命、、子孙——天下、海内、四夷:民族国家的确认——秦汉一般思想的总结

?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 战国末年的综合趋向:庄子、荀子、韩非的学术批评与《尸子》、《鹖冠子》、《吕氏春秋》的思想融合——《吕氏春秋》对各种思想的规范与兼并——天道:自然法则的优先意味——十二纪中的天道世道与人道——秦汉之间黄老之学的不同趋向——《淮南子》中的“道”:置于天地人之上——贯穿自然、社会与人的思路——秦汉之间黄老之学的批评倾向与离心倾向——边缘化与世俗化:历史的命运

?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 儒者的实用倾向与策略:定汉仪、撰《王制》、设明堂——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春秋繁露》中的根本依据:宇宙秩序和历史经验——《春秋繁露》中的“人”:善恶两端的人性——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德与刑:教育与管理及循吏与酷吏——“天人感应”背后的心情: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YUE——盐铁会议与石渠阁会议——光武帝、明帝与章帝时代的思想史——《白虎通》对宇宙秩序、人间秩序的简约化数字化表述——思想一致的时代

?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 重新理解与评论纬学——关于纬学起源的说法——纬学的数术知识背景(一):望气、占星、推历、物验等等——纬学的数术知识背景(二):天文与地理——提升知识的文化品格:术士对数术理论化与知识系统化的努力——知识阶层对数术知识的引用:儒士中的神秘化与政治化风气——互动:获得宇宙支持系统和获得经典支持系统——总结:儒家思想中宇宙观念与实用规范的建立及经典解释系统的确立

? ?第四编

? ?引言异 域之风

? ?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 知识阶层的边缘状态与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一致——思想与权力的紧张中捍卫真理与人格的理想主义——博学的风气与思想取径的拓宽——从群体自觉到个体超YUE——作为标志与象征,公元166年的思想世界

?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 二三世纪之交思想与学术风气的转化——“性与天道”,儒家话题的终点成为玄学话题的起点——从阴阳五行到有无——言与意——自然的追求——正始十年到景元四年——思想史注意的现象——知识结构与思想习惯的变化——玄学思路的变化——玄学的游戏倾向与文学取向

?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 关于道教形成的两种思路——道教形成之前来自巫祝史宗的知识与技术——淫祀与妖妄,来自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批评——经典化过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对理性主义思想的屈服——约束机制:确立严格的戒律与整齐的规范——象征系统:依据古代中国天地宇宙论的整合——道典建设:建立普遍与公开传播的经典文本基础——俗世化过程:确认道教在世俗生活中的意义——与道家的分离——生命、、道德:道教社会价值观念的明确——末世论:宗教的诱惑

?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 佛祖西来?——早期一般思想世界中的佛教影响——写本、造像、忏法中所见的宗教意识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变化——四世纪初期佛教在上层的传播——格义与合本子注——中国语境中的佛教思想:心无、本无、即色以及其他

?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 四世纪中叶到五世纪上半叶的佛教——从四个象征性现象中看中国思想世界的变化——“空”的意蕴以及表达的思路——人性到佛性及其背后的依据——善不受报与顿悟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理”的兴味以及佛教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的发展路向

?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 佛教的渗透:融合与冲突——沙门不敬王者:宗教团体是否能够与世俗国家利益共处并拥有独立存在的可能?——关于孝的问题:宗教信仰是否可以优先于社会的伦理信条和道德规范拥有的地位?——夷夏之争:宗教理想是否可以消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拥有普遍的意义?——在中国语境中:佛教立场的挪移以及对传统的迁就——疑经与伪经、数术中的外来因子、教相判释——经典的翻译、选择与炮制——通道:周武帝的政策及其象征意味——征服还是转化?

?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 目录、类书及经典注疏作为史料在思想史中的使用——《隋书?经籍志》中所见的知识与思想的增长与变化——分类与陈列:《艺文类聚》中的分类次序与价值等级,附说《无上秘要》与《法苑珠林》——《五经正义》:经典是知识与思想的渊薮

? ?主要徵引书目

?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 ?

?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 “奉天承运”与王朝合法性及合理性的获得途径——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真正实现——统一的国家有了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考试的意义:作为背诵与记忆的知识——承平的时代与平庸的思想——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整个思想世界没有疗救的药方

? ?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 经历了思想与秩序的双重危机之后——八世纪初的中国官方重建思想与秩序传统的愿望:开元礼、历法、封禅与祭孔——失去了洞察力与诊断力的知识与思想世界——知识的教条与简化——教育与考试中的导向——类书、礼仪范本和书信范文背后的思想史意味——思想趋向装饰与表面:从贵族的知识独占到士民的文化普及——礼法为基础的生活模式和传统观念的崩溃——思想的非学术化与文学化——信仰边界的模糊和混乱——道教与佛教入侵思想世界——一个象征:唐玄宗颁布《御注孝经》、《御注道德经》和《御注金刚经》——失去批评能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宇宙空间的象征不再能支持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历史叙述不再能力的合理性——礼法不再能约束道德和收拾心灵——盛唐:失去批评力的思想如何自处?

?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 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佛教状况——比“宗”和“派”更重要的:律师、法师与禅师的分野——回顾历史:八世纪之前——唯识学:八识、三性、三能变、五位百法以及转识成智——华严学:“六相圆融”、“四法界”、“十玄门”和“五教十宗”——理论兴趣的衰退与感悟体验的凸显——贵族社会的瓦解与纯粹理论兴趣的失落——中心地域的战乱与都市大寺院讲坛的衰落——宗教对社会的意义的自省与宗教对实际生活的进入——是否伤害了古代中国人对抽象世界的把握能力和哲理语言的创造能力?——元和五年(810)朝廷停止官方译经事业的象征意义——在“佛法”和“道”之间的选择:禅师的崛起

?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 在佛教各种思路中,南宗禅的凸显——八至九世纪禅宗的崛起和胜利——当时禅门的实际状况:北宗、荷泽、牛头、天台和洪州的并峙——普寂、义福之后的北宗——神会门下的荷泽宗——慧忠、玄素以及佛窟遗则、径山法钦为首的牛头宗——八、九世纪中的天台一系——洪州马祖道一系的风靡南北——西堂智藏、章敬怀晖和兴善惟宽的意义——洪州一系在九世纪以后逐渐取得主流地位——九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佛教地图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禅思想向自然和适意的人生哲理方面转化——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如何?——修行的方式如何?——趋近了佛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从印度佛教到中国禅宗的转化——淡出了中国思想与信仰的主流世界

?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 九至十世纪的禅门兴衰——语言学转向:生活中的日常语言取代经典中的书面语言,扭曲的艺术语言取代自然的日常语言——佛教中传统的语言形式:转读唱导与章句注疏——禅门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与策略:从工具到意义本身——不落空的活句:自相矛盾、有意误读、答非所问——参公案:刻舟求剑的危险——禅问答成为艺术语言,再次瓦解了宗教的严肃性与理论的深刻性——大中年间以后: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的禅宗与佛教的走向

? ?第五节 重建国家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唐王朝的艰难时期:内忧与外患——国家的失坠与思想秩序的混乱——《平淮西碑》:韩愈一流士人对于强大的国家与权力的呼吁——对国家政治的诉求与对思想秩序的诉求——离经叛道的倾向与各种知识、思想及信仰的活跃——佛教的入侵——被唤起的民族感情与历史传统——发掘历史资源,重建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普遍性——“道”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人性的发掘——经典文本的证明:《大学》与《中庸》的再诠释——虚构的思想历史的系谱:孟子的意义——极端理想主义的思路:重建国家与思想秩序——潜伏着的极端主义:一统与优先背后——抵制与批评:来自现实主义思路的——作为一种思想史的可能性而存在的资源:八九世纪之间的激进的理想主义思路及其历史命运

?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 日僧圆仁所见到的九世纪武宗灭佛事件——茅山上清系的鼎盛以及可疑的系谱——九世纪前后道教的地域分布和派别存在:南岳系的崛起——武宗时代当红道士的出身——李德裕的态度的象征性及士人的取向: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隋唐道教史中四个重要现象中显示的趋向:理论兴趣、《本际经》、上清系与道教撰述——来自佛教的刺激与压力:辩论与融合——来自道教自身的调整:法位阶梯的象征性——道教的分化:以后的趋向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葛兆光 著作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地区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等
《中国思想史》的介绍: 《中国思想史》:一部跨越千年的精神探索之旅 这部恢弘的巨著,犹如一面承载着中华文明古老智慧的镜子,以其广博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引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追溯中国思想演变的脉络,探寻影响中华民族性格、文化与社会形态的根本力量。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言,而是致力于呈现中国思想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孕育、发展、碰撞与融合,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画卷。 上古洪荒:文明初曙与精神基因的奠基 故事的开端,我们置身于遥远的上古时代。在神话传说与早期部落的模糊边界中,我们看到了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探索。对天地的叩拜,对祖先的追思,构成了早期中国精神世界的基本框架。本书将审视那些零散的口头传承、早期的祭祀遗迹,以及零星的文献片段,试图解读这些尚未完全成形的思想萌芽。我们将探究“天人合一”的早期雏形,对自然秩序的朴素理解,以及在部落冲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在这个阶段,思想尚未分化为清晰的学派,但那些对宇宙、生命、社会的基本关切,已经悄然播下了日后思想繁荣的种子。 百家争鸣:智慧的激荡与哲学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璀璨的时代。当周天子权威衰落,礼乐崩坏,社会动荡不安之际,也正是思想空前解放的时期。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孙子……一个个伟大的思想家如群星般闪耀,他们或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或关注实用,或推崇理性,共同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学派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儒家的仁、礼、义、智、信,道家的“道”与“无为”,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法家的集权与法治,兵家的战略战术,还有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将得到细致的梳理与解读。 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些思想的形成背景——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的生存状态,是如何塑造了这些思想家的关注点和解决方案。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学说内容,更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这样思考,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与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如何推动中国哲学体系走向成熟的。例如,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从贵族伦理走向大众教育,道家思想如何从对自然的玄思走向个体精神的自由,法家思想又如何为秦朝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大一统与精神的调和:儒术的兴起与思想的整合 秦朝的短暂统一,虽然以严酷的法治著称,但其后的汉朝则标志着一种新的精神整合时代的到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非简单地排斥异己,而是在历史的大势下,将已经成熟且适应社会统治需求的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本书将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在中土扎根,如何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法家等元素,形成了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体系。 我们将探讨汉代儒学的发展,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它如何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如何构建了一个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道家、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与影响,虽然表面上处于边缘,但它们以其独特的精神资源,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呈现思想的“整合”并非消灭,而是多元共存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佛教东传与中国化的历程:外来智慧的本土化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带来了全新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解脱之道,与中国本土固有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深刻的融合。本书将详细讲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曲折过程,从最初的零星引入,到魏晋南北朝的兴盛,再到隋唐的鼎盛,以及最终与中国本土思想的深度结合。 我们将审视佛教的般若学、中观学、唯识学等主要宗派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与儒、道等传统思想产生对话。本书将特别关注中国化的佛教,如禅宗的形成,它如何将佛教的精髓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佛教宗派。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乃至民间信仰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它如何为中国人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精神慰藉和人生选择。 宋明理学:精神的内省与格物致知的追寻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与战乱后,宋代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过往,寻求一种更具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精神支撑。理学,或称新儒学,应运而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家,试图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构建一套更为完备的宇宙论、人生论和认识论。 本书将深入探讨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如“理”、“气”、“心”、“性”、“天命”等。我们将分析朱熹的“理气二元论”与陆九渊的“心学”,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论与影响。本书将关注理学如何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宇宙本体论相结合,如何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方法,以及它如何成为此后数百年中国官方思想的主流。同时,我们也会提及明代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它如何将理学的重心从外在的“理”转向内在的“心”,为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代转型与思想的变革:挑战与回应 当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古老的思想体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晚清的器物、制度之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唤,中国思想史进入了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本书将审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西方的冲击,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此过程中艰难地探索中国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将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变迁。本书将重点关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对民主、科学、自由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早期发展。我们将探讨早期共产主义者、国民党人以及其他各种思潮的涌现,以及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设想。 现代中国思想:在继承与创新中前行 进入20世纪,中国思想界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面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带来了新的思想浪潮。本书将简要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脉络,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探索,以及其他各种思潮的演变。 我们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本书也将触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领域,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如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 结语:思想之树,生生不息 《中国思想史》并非一本终结性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门,邀请每一位读者踏入中国思想的殿堂,去感受先贤的智慧,去理解历史的变迁,去思考当下与未来。这部书力求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清晰的逻辑、生动的叙述,展现中国思想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它证明了,思想的力量,是能够跨越时空,塑造文明,并指引人类不断前行的不竭源泉。这部书,是一次对中国精神根脉的追溯,也是一场对人类智慧的深度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类宏大主题的著作会显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现代感,尽管内容扎实深厚,但行文却极富画面感和动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形而上学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思想史视为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它与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希腊、印度)的隐秘接触与互动,虽然篇幅不多,但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的独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这种开阔的视野,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拉伸了。书中对于概念的界定非常精确,例如区分了“道”在老庄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和在汉代经学中的伦理学意义,这种细微的差别,恰恰是理解思想演变的关键。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国思想史看似绵延不绝,但其中暗藏的结构性张力却是恒定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张力,例如,在处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与民本思想的拉锯战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我特别喜欢书中引用和比对不同时期学者的注释片段,这种“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塑像,而是有血有肉的思考者。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深入微观的文本分析,时而拔高到宏观的文化结构重塑,如同经历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探险。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如何自我构建、自我批判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的上乘之作,它构建了一个严密而富有弹性的理论框架,足以容纳未来更多的学术发现。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以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精神世界的窗户。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将思想的演变置于具体的历史脉络之中,展现出不同思潮之间既相互继承又激烈冲突的复杂图景。我尤其欣赏其对儒家、道家、法家乃至后世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核心思想流派的深度剖析。比如,书中对于“仁”与“礼”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被不断地重新诠释和实践的论述,就让我对传统儒学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洞察力,即便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也能用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像我这样并非专业学者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智力上的满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先秦的稷下学宫,或是在魏晋的竹林下与名士对谈,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这种将思想史写成一部“活的历史”的功力,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

翻阅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历史深层逻辑的深度对话。作者在处理思想史的“断裂”与“连续”时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令人叹服。许多以往被我简单化的历史节点,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解释维度。比如,对“魏晋玄学”的剖析,不再停留在清谈误国的简单批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社会结构转型期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探索意义。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使得本书的论断充满了力量和说服力。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偶尔会展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不晦涩,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所论思想的庄重感和历史厚度。读完后,我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要素,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包容与理解。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思想指南。

评分

读罢此书,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源于作者对中国文化基因的精准把握和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它远超了一本标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思想的“考古报告”,层层剥开,直抵核心。作者在梳理思想发展脉络时,特别强调了地域性、社会阶层对特定思潮兴衰的影响,这使得整个思想史的图景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堆砌,而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政治的角力。例如,书中对墨家学说的衰落进行了细致的社会经济学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其“兼爱非攻”的实践困难,这种多维度的解释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文字的运用上,作者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深沉的学人风范,没有冗余的抒情,却字字珠玑,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自己不仅“知道”了这些思想,更是“理解”了它们为何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发生”。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书印刷质量不错,但葛兆光先生本人的叙述语言风格我不很喜欢,有点不够简洁

评分

强烈推荐的大师著作,好书好书

评分

发货很快~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书印刷质量不错,但葛兆光先生本人的叙述语言风格我不很喜欢,有点不够简洁

评分

前几本不好,影响这个评价

评分

书挺好的,商家服务态度也蛮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