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四版序
增订三版序
再版序
初版序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 宪法的特性
第二节 宪法的种类
第三节 宪法观念的沿革
第二章 国家的概念
第一节 国家的名称
第二节 国家的要素
第三节 主权问题
第四节 国家的起源及根据
第二编 个人的基本权利及义务
第一章 人民的基本权利
第一节 消极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
第二节 自由与戒严
第三节 财产权
第四节 积极的基本权利
第二章 人民的基本义务
第三编 公民团体
第一章 公民选举权
第一节 选举权的性质
第二节 选举团体的组成
第三节 选举区
第四节 选民权利的范围
第五节 选举程序
第二章 公民直接立法权
第一节 复决权
第二节 创制权
第三章 公民罢免权
第四章 公民总投票
第四编 国家机关及其职权
第一章 议会
第一节 议会的性质及起源
第二节 议会的组成
第三节 议会的职权
第四节 议员的特殊保障
第五节 议会制度与反议会制度
第二章 行政机关
第一节 行政机关的组成
第二节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职权
第三章 法院
第一节 法院职务的性质
第二节 法院的独立
第三节 法院司法权的范围
第四章 联邦制度
第一节 联邦制的特性
第二节 联邦制的派别
第三节 几个特殊的联合组织
第五编 宪法的修改
第一章 宪法修改的可能性
第一节 宪法的固定性
第二节 宪法修改的限制
第三节 未规定修改问题的宪法
第二章 宪法修改的程序
第一节 提案程序
第二节 议决程序
第三节 公布程序
第六编 中国制宪史略及现行政制
第一章 清季之预备立宪
第一节 立宪运动的发轫
第二节 清廷的措施
第二章 辛亥革命及北京政府时代的制宪
第一节 辛亥革命至国会成立
第二节 国会成立至国会解散
第三节 国会解散至袁世凯之死
第四节 国会恢复至宣统复辟
第五节 西南护法至国会二次恢复
第六节 国会二次恢复至临时执政制度消灭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代之制宪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宪法观念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组织法的变迁
第三节 约法运动与立宪运动
第四章 国民政府的机构
第一节 党治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第三节 五院及五权
第四节 国民参政会
附录
参考书目
新旧译名表
王世杰先生学术年表
钱端升先生学术年表
眺望宪政的远景——读王世杰、钱端生的《比较宪法》
这本书,我算是花了大力气才啃下来的,真不是一般的“硬骨头”。刚开始拿到手,就被这厚重的封面和密密麻麻的目录给镇住了,心想这得是多么博大精深的学问啊!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就像一个庞大的迷宫,里面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洞穴”和“岔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合宪性审查”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旁征博引,将不同国家在这一核心问题上的制度设计、理论争论,乃至历史演变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美国那种“判例法”式的审查,法国那种“宪法委员会”的预先审查,还有德国那种“联邦宪法法院”的后置审查,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独具匠心的模式,作者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他不仅仅是罗列这些制度,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背后的理念差异,比如对司法权与立法权关系的理解,对宪法权威性的不同定位等等。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智慧殿堂,听着不同文明的先贤们就同一个基本问题,用各自的方式进行着智慧的碰撞,虽然有时候听得云里雾里,但那种启发性的感觉,却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宪法,绝不仅仅是了解其条文,更是要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历史走向以及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宪法学的语言。我一直对“宪法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角来解读这一复杂议题。作者在探讨“联邦制与单一制”的章节里,将世界各国的实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美国、德国这种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到英国、法国这种单一制国家,再到一些采取“地方自治”模式的国家,他都一一进行了比较。他不仅仅是介绍这些制度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们对国家权力分配、公民权利保障以及地区差异处理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在联邦制国家,权力如何被划分为中央和地方,它们各自的权限边界在哪里,以及在出现冲突时如何解决,这些都写得非常具体。我也从书中了解到,即使是单一制国家,也可能通过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权来回应地区差异,这种“分权”与“集权”之间的微妙平衡,让我对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走在一条由无数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铺就的道路上,不断地发现新的认知维度。
评分我一直对“人权保障”在不同国家宪法体系中的演变和实践充满了好奇,所以当看到这本书里专门辟有章节探讨这一主题时,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学术性,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人权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从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实践,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权法的兴起,每一个阶段都梳理得十分清晰。然后,他重点比较了不同国家在宪法层面如何具体化和保障人权的差异。比如,有些国家将人权条款置于宪法最核心的位置,给予其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更侧重于通过普通法律或行政措施来实现人权保障。在具体人权类型上,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财产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参与政治的权利等等,在不同的宪法解释和实践中,这些权利的边界和保障程度究竟有何不同,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比较不同国家人权保障体系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其制度的优点和潜在的局限性,这使得我对“普适性人权”和“文化相对性”之间的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我预期的有些不太一样,起初我以为会按照国家来组织内容,但它更多的是围绕一些“主题”来展开,然后穿插不同国家的案例。这让我一开始有点适应不良,但读下去之后,却发现这种方式其实更加具有理论深度。比如,关于“政党制度与宪法”的章节,作者没有仅仅描述各国政党是如何组成的,而是深入探讨了政党在宪法体系中的角色,它们如何影响宪法的制定、解释和修改,以及不同政党制度(如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对国家权力结构和政治稳定性的影响。他引用了大量的理论学说,比如“分权制衡”、“政党代表性”等等,并将这些理论与各国具体的政治实践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我发现,书中对“宪法解释”这一问题的讨论尤其精彩,作者通过比较法学的视角,揭示了不同国家在面对模糊宪法条文时,不同的解释路径和司法原则,以及这些解释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家的政治生活。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宪法学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一套理解不同宪法体系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各国政治运作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宪法,是理解这个国家政治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关键。这本书,在“宪法与社会变迁”这个主题的探讨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将宪法视为一成不变的“神圣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他分析了在面对重大社会变革,比如经济危机、科技革命、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时,各国宪法是如何被挑战、被修改,或者被重新解释的。我特别喜欢他对“宪法危机”的论述,书中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宪法危机事件,比如某些国家在极端政治环境下,如何突破宪法规范,或者如何利用宪法条文来巩固权力。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宪法在稳定社会、引导变革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通过宪法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法性和方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宪法不仅仅是一纸蓝图,更是国家与社会互动、妥协与博弈的活生生的记录。它提醒我,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回应性,一个成功的宪法体系,必然能够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发展的挑战。
评分我读到的官场徇私舞弊故事,给我留下一个总印象:面对百姓,贪官污吏通常很生猛,取主动进攻态势;面对官场同僚,一般则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温和策略。按说,只要手里有乌纱帽之类的钓饵,不愁鱼不上钩。乌纱帽意味着合法伤害下级和百姓的权力,拿到这个权力便可以榨取更大的利益,这是很合算的买卖。换个比方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有利益吸引着,官吏自然会流过去完成权钱交易。但是刘瑾不然。他根本就三、抽水机规则
评分……
评分东西不错,好评
评分按照级别,给事中不过“从七品”,还不如七品知县的官大。按照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六科给事中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和天下诸司,各部各地的大员们也不敢不敬畏三分。即使碰到皇帝本人的错误指示,只要不合圣人之教、祖宗之法,给事中在名义上也有权“封驳”,顶回去不准下发。科道之官是官场上的鹰,是最高层级的食肉动物,,是以各级官员的身家性命为食的动物。在科道任职,成为六科给事中或十三道御史的一员,乃是明朝读书人的仕宦美梦,一个美梦成真的人何必自杀?
评分按照级别,给事中不过“从七品”,还不如七品知县的官大。按照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六科给事中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和天下诸司,各部各地的大员们也不敢不敬畏三分。即使碰到皇帝本人的错误指示,只要不合圣人之教、祖宗之法,给事中在名义上也有权“封驳”,顶回去不准下发。科道之官是官场上的鹰,是最高层级的食肉动物,,是以各级官员的身家性命为食的动物。在科道任职,成为六科给事中或十三道御史的一员,乃是明朝读书人的仕宦美梦,一个美梦成真的人何必自杀?
评分朋友对书很满意。。。。。
评分经典著作,品味经典,值得学习!
评分阅读大师经典,向大师致敬!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