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义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围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过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多出新见卓识(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捅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第三辑共推出5种。
《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些元典精神的承传支撑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自然与自我:从老庄到李贽》叙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经魏晋唐宋至晚明,由老、庄滥觞,至李贽更为张扬的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贯穿着中国思想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发展到惊涛拍岸,不可遏阻。继之论说他们与孔、孟、程、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一理学家一起,向社会传递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政治诉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并认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终走向自为,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识”及“自我意识”。
《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的各种表现,作出了生动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讨。这些诗人、作家,在创作中创新求变,作品展露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比兴寄托、因物喻志,给人们带来巨大而恒久的审美快感。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南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人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
本丛书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分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于济南玉函山房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作者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在描绘诗画作品时,仿佛也能让人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和画面的色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对王维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推敲,或者对郑板桥画作中某一笔的解读,都显得极为精到和深刻。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和意图,也让我对作品本身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感悟和思考。他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位置,而是以一个同道者的身份,与读者一同走进王维和郑板桥的世界。这种真诚的交流方式,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也更容易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两位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风骨气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同类书籍中都未曾体会过的。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便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诗画人生”,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悠远而美好的意境,仿佛能让人窥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将诗词的韵味与画面的意境巧妙融合的作品。书中提到“从王维到郑板桥”,这无疑涵盖了两个在中国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王维,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大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早已是公认的典范。而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画和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文闻名,其人格魅力和艺术风格都独具一格。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勾勒出从盛唐到清代,这两位巨匠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艺术传承与时代变迁。是会深入剖析他们的创作理念,还是会梳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艺术成就之间的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中国文人如何通过诗画这一载体,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时代的回应。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诗画世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描绘的“诗画人生”,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将诗歌和绘画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极为细腻和深刻的视角,去探寻中国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灵魂的投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王维笔下那份淡泊宁静的禅意,如何在山水之间流淌,又如何与他的人生哲学相互印证。而郑板桥,他那些看似随意的几笔,却蕴含着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对竹子象征的坚韧不拔的赞美,以及对自身清高孤傲品格的坚持。书中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具体作品的鉴赏,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豁达与坚守。我仿佛能看到王维在山水间徘徊的身影,听到郑板桥在竹林中吟哦的低语。这本书让我对“诗画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在纷繁尘世中保持内心宁静和独立人格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人格塑造的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诗画融合”这一概念的独特阐释。我原以为,所谓的诗画融合,更多的是指诗句与画面的互文关系,或者是艺术家在创作中互相借鉴。然而,这本书却将这种融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探讨的是一种“意境”的共通,一种“精神”的流淌。王维的诗,以其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朦胧的山水意象,而他的画,则仿佛能将观者带入诗中的意境,形成一种超越文字和图像的感官体验。书中对王维的解读,让我领略到一种“应物象形,托映于心”的创作之道,他并非仅仅在描绘景物,而是在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而到了郑板桥,虽然他的诗画风格与王维截然不同,一个写意,一个写实,但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对世俗的超脱,却是共通的。书中对郑板桥诗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那种“胸中有丘壑,笔下生风雷”的气势,令人折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诗画融合,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完整表达,是他们对生活最真挚的回应。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美好。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喧嚣的港湾。它带领我重新审视“诗画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那些高雅的艺术作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诗意。王维的诗,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平静;郑板桥的画,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的美。书中并没有回避艺术家的生活困境和时代挑战,反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我看到了王维在仕途上的起伏,也看到了郑板桥在官场上的不妥协。这些真实的写照,让我觉得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凡人。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诗画人生”,是一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豁达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用艺术的力量去温暖和照亮人生的智慧。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也能注入一份诗意的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