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颉刚 著
图书标签:
  • 顾颉刚
  • 民俗学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社会学
  • 近代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1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367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顧頡剛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最突出的當然是古代史和歷史地理。但是他對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研究,也有卓越的貢獻。他是由於“從戲劇和歌謠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了民俗學的材料去印证古史”,“解釋古代的各種史話的意義”,作為“歷史的研究的輔助”而研究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顧先生研究的項目有三:一、吴歌;二、孟姜女的故事;三、神道和社會。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說明他對民俗學的研究及貢獻。

目录

吴歌甲集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自序
上卷 儿歌五十首
下卷 民歌五十首
附录
一、写歌杂记
二、读歌札记
三、歌谣中标字的讨论
四、吴歌声韵类
五、苏州注音字母草案
《吴饮集录》的序
《吴歌丙集》前记
吴歌余集
上卷 儿歌
下卷 民歌
苏州的歌谣
苏州唱本叙录
《山歌》序
吴歌小史
苏州近代乐歌
覆舒大桢先生《我对於歌谣的一点小小意见》书
附:我对於研究歌谣的一点小小意见
(锺敬文)《粤风》序
《粤风》的前身
(刘万章)《广州儿歌甲集》序
(谢云声)《闽歌甲集》序
……
关於谜史
天地间的正气
卖解的歌
在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的发言
我和歌谣

前言/序言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是一部汇集了中国近代杰出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深邃研究成果的学术巨著。本论文集精选了顾颉刚先生一生中关于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篇章,涵盖了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到社会习俗、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肌理的独特窗口。 第一卷: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的溯源 本卷聚焦于顾颉刚先生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的深入剖析。顾颉刚先生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考证精神,对中国神话体系的起源、流变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他打破了传统的研究藩篱,将神话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生动表现,并试图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先民的生存智慧、宇宙观念和伦理道德。 在对神话的研究方面,顾颉刚先生尤其关注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以及中国神话内部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他提出的“层累地构成说”对中国神话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刻揭示了神话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以及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而不断丰富和改造的。本卷收录的论文,如《论神话的起源》、《中国神话的特点》、《盘古神话考》等,无不体现了顾颉刚先生这种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复原了许多模糊不清的神话场景,更深入探讨了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 在民间信仰的探索上,顾颉刚先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祭祀、崇拜活动。他认为,民间信仰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现实与超验的重要纽带,是理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环。本卷的论文,如《五通神考》、《灶神考》、《妈祖信仰研究》等,展现了顾颉刚先生对具体民间神祇、祭祀活动背后历史渊源、社会功能的细致考察。他将史料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力求还原这些信仰的真实面貌,并分析其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发展,揭示了民间信仰如何与官方宗教、政治权力以及社会生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此外,本卷还涉及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神话传说的关系,以及这些神话传说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顾颉刚先生通过对大量古籍文献的耙梳,发掘了许多被忽视的材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中国古代精神世界。阅读本卷,读者将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是与古代的先民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朴素的想象力、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卷:社会习俗、历史演变与民俗学的理论建构 本卷则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习俗,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历史的演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同时也在理论层面为中国民俗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习俗的考察方面,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对象极其广泛,从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到服饰饮食、居住建筑,几乎涵盖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认为,社会习俗是民族性格、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反映。本卷中的文章,如《中国古代的婚礼》、《丧葬仪式》、《月令与岁时》等,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习俗,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含义、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顾颉刚先生尤其擅长于从细微处见宏观,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入手,揭示了宏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如何在这些习俗中留下印记。 顾颉刚先生对于古代历史的解读,常常带有民俗学的视角。他认为,许多我们今天视为历史记载的材料,往往浸润着民间记忆和传说,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他通过考证古代文献中的一些“怪诞”之处,揭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民间信仰、传说故事或习俗的影子,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例如,他对于一些古代帝王事迹的解读,常常会从中发现民间传说的痕迹,这不仅丰富了历史叙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民间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本卷集中体现了顾颉刚先生在民俗学理论建构上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民俗学家,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积极倡导将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为其确立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本卷中,读者可以看到顾颉刚先生关于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中国民俗学发展方向的展望。他提出的“普查”民俗、建立民俗文献学等主张,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始终贯穿着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文化,并试图通过对民俗的研究,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他认为,民俗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不仅是顾颉刚先生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和民俗的珍贵文献。它所包含的丰富史料、深刻见解和创新理论,将为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也将为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兴趣的读者,开启一段充满启迪的阅读之旅。通过阅读这套论文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顾颉刚先生作为一位杰出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和深邃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民俗”,倒不如说它是在用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顾颉刚先生不仅仅是梳理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这些风俗的深入考察,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变迁的动因。比如,他对于神话的探讨,并非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而是深入分析这些神话如何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的认知模式。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尤其被他对于“古史”的质疑精神所打动。在那个时代,许多观点都被奉为圭臬,而顾颉刚先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且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种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就极具价值。他就像一个思想的“破壁人”,打破了旧有的藩篱,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智慧的光芒。他并不是要推翻一切,而是希望能够找到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路径。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多元。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顾颉刚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看似枯燥的考据,写得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常常在阅读他的文章时,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思路,一同去探索那些古老的谜团。他对于民俗的研究,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 他对于“神话的流变”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循着神话的踪迹,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演变,揭示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神话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这种“追踪”式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国神话体系的宏大和复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民俗研究并非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传承。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的根源,以及我们为什么是“我们”。

评分

一翻开这套《顾颉刚民俗论文集》,立刻就被书页间流淌的浓厚学术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民俗学爱好者,我一直对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成果心怀景仰。这套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味道,纸张质感也极佳,让人在阅读时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翻阅目录,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如《论秦汉间的传说时代》、《中国的神话》、《古史辨》等,无不唤起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我最欣赏的是顾颉刚先生那种“考据”的精神。他不像一些学者那样,凭空想象,而是脚踏实地,从史料中挖掘,从文献里爬梳,层层剥茧,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读他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像一个侦探,用缜密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证据,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到他所构建的学术世界。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真假难辨的古老传说时,他那种严谨的态度和审慎的判断,让人心生敬意。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揭示出传说形成的复杂过程和历史演变的轨迹。这种“层层深入”的探究方式,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后学者学习。

评分

初读顾颉刚先生的论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反思性”。他并非简单地接受前人的观点,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去质疑。他对待史料的态度,极其审慎,既不轻信,也不妄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提出的“层累造史观”,更是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历史观,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他对于“民间信仰”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植于大众生活中的生命力。他并不回避民间信仰的“俗”的一面,而是从中挖掘出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心理需求以及文化意义。这种“蹲下身子”去观察和理解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学者的谦逊与真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有了一个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它不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

翻阅这套书,感觉就像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殿堂。他对待每一个民俗现象,都怀揣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仿佛它们都是活着的历史。他不仅仅是收集和记录,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阐释。他的文章,语言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即使是探讨一些非常古老和复杂的民俗问题,也能让普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蕴含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分析,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朴素的道德追求。 他对于“传说”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并非是僵化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生活故事所构成。每一个习俗,每一个传说,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顾颉刚先生就是那个最善于倾听和解读这些历史低语的人。他的研究,让我看到了隐藏在“俗”之下的“雅”,看到了普通人生存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本关于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史书”。

评分

正在努力收藏顾大师的全集。

评分

京东图书活动,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

顾颉刚先生治学勤奋,著述量大质优,买一套表示敬意,要好好研读

评分

《清代著述考(套装共5册)》是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一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全集》,将《清代著述考》原稿全部影印,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评分

帮人代买,不便评价哦

评分

顧頡剛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最突出的當然是古代史和歷史地理。但是他對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研究,也有卓越的貢獻。他是由於“從戲劇和歌謠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了民俗學的材料去印证古史”,“解釋古代的各種史話的意義”,作為“歷史的研究的輔助”而研究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顧先生研究的項目有三:一、吴歌;二、孟姜女的故事;三、神道和社會。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說明他對民俗學的研究及貢獻。

评分

现在各级政府都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本人也特别喜欢民俗(附近磐安县有传承千年的炼火习俗颇为壮观,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堵塞省道)。没想到顾颉刚先生还对民俗进行了系统研究,可谓一派宗师啊。

评分

厚厚三大本,还用了箱子,还不错!

评分

顾先生不仅是近代历史学大师,也是民俗学开山鼻祖,这本集子很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