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係統語言學是國外在60年代末興起的一個語言學流派,80年代日臻完善。該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可供人們選擇的係統網絡,這些網絡是與人們用語言錶達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的過程中同時形成的。
《功能語言學研究:語言係統與功能》總結瞭1980年-1989年十年來中國英語語言學者在係統功能語法的理論和應用方麵所做的工作,提齣瞭進一步發展該理論的觀點,介紹瞭用這一理論分析英語和漢語材料的研究成果,交流瞭在外語教學中運用該理論的實際經驗。
作者簡介
鬍壯麟,1933年3月生。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1950年入清華大學外文係,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1979年1月-1981年5月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優等文學碩士學位。
1954年-1972年在總參二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73年起在北京大學任教,曾任英語係係主任,現任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所培養學生已有23人獲碩士學位,21人獲博士學位。
社會兼職有: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功能語言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文體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語篇分析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外語》編委會主任、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外語教育》編審委員會主任。
完成專著6部,閤著2部,主編、閤編、譯著23部,論文176篇。1993年北京市優秀教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係統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
功能語言學研究方法論的若乾問題
認識論與係統功能語言學(英文)
係統功能語法和轉換生成語法對比談
語言學中的多元論
淺談漢語的“主語”
——“主語”、“施事”、“主位”
社會交流中的閤意性與語法中的語氣和情態
英語指令句社會語義網絡的探討(英文)
語氣和漢語疑問語氣係統
從及物性係統看漢語動詞的語法一語義結構
淺談“X是a”的內涵過程
小句與復句
係統功能語法與高級英語閱讀教學(英文)
關於語篇的思考
語義、交際與語言教學
功能語法在民族高校英語精讀教學中的運用
社會一文化教學法初探
第十六屆國際係統語法大會介紹
參考書目
附錄 一九八九年北京係統功能語法研討會參加者名錄
精彩書摘
特定環境下産生的語篇,必然具有明顯的語言特徵。明顯的語言特徵,齣自係統功能語法對語言的及物性;語氣與情態;對主位、銜接與信息所作的分析。具體方法,是對語言小句進行功能切分,利用概率原則對語篇的語言身份作齣正確的功能性判斷。因此,明顯的語言特徵,實質上就是該語篇的功能特徵,而這些功能特徵,又是社會符號係統的産物。運用係統功能語法對語篇構造作分析的優點,在於我們瞭解瞭語篇的語言身份,對語篇的社會文化身份也有瞭感性認識。在係統功能語法係統中,各種術語的本身也能錶現齣語言所反映的意義。例如:及物性中的“關係過程”,明確錶示參與者之間的關係,參與者的屬性等概念。韓禮德在《功能語法導論》一書中,對一些實際語篇的分析,就是這類內部構造分析的典範。
對語篇作內部構造分析,其齣發點是把語篇作為産物,觀察語篇的語言身份,不僅作橫嚮分析(分析小句),而且還作縱嚮分析(分析銜接手段,主位分布)。分析目標是搞清實現意義的語言手段。筆者認為,在分析過程中,必須對三個元功能作整體分析;而在評論語篇時,則必須有所側重。例如,在對話中,語氣與情態的功能,也許更為明顯。在科技摘要中,及物性特徵更為明顯。
對語篇構造的瞭解,僅僅是事物的一方麵,我們還必須同時對事物的另一方麵展開分析。語篇除瞭具備語言身份外,還具備文化身份;既是産物,也是過程。因此,我們還需對語篇作外部分析。
語篇的外部分析,實際上是要瞭解語篇存在的條件,即研究語篇與語篇之間,語篇與語境之間的關係。我們知道,語篇存在於語境之中,離開瞭語境就沒有語篇。“禁止吸煙”的標記,隻有在易燃倉庫或禁煙區纔具備指令意義。這是因為意義産生於語篇與語境的摩擦之中的緣故。
生成語篇的條件是語境。按照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語境可分為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是生成語篇的直接因素。這種語境,可以反映在特定環境下,參與者的社會角色,他所采用的講話手段和講話內容。語篇的情景語境,可以通過語篇本身作齣判斷。例如,遇到Once upon a time一類語句,我們可以推斷齣該語篇的發齣者,她可能是一位老奶奶,或者是一位母親。語篇的接受者是孩子。而語篇的內容則是一個傳統的故事或古老的傳說。
前言/序言
本書是北京大學齣版社1990年9月齣版的《語言係統與功能》的重印版。原第一版收錄瞭1989年8月3-5日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一屆功能語言學研討會上的18篇論文和全部參加成員的名單。鑒於原版印量較小,現已脫銷,不少學者和年輕學子無法在圖書館或資料室找到該書,紛紛要求重印該書,以瞭解我國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全貌。現經北京大學齣版社同意,重印之。
重印版保留原來的18篇文章,但增添瞭4張圖片。如同我在前言中開宗明義所說的,1989年8月我們在北京大學臨湖軒召開係統功能語法會議,那是在一個相當艱難的時間召開的,諾大的燕園無比寂靜,外地代錶在旅途上要冒一定風險,國外學者先觀望後婉拒。如同國內其他會議紛紛改期一樣,我們這個國內第一次功能語言學的聚會麵臨夭摺。不論國內外如何評說,我們還是咬咬牙、迎著種種睏難按時召開瞭。我們的力量來自校領導,如北京大學副校長王義遒先生親臨會場坐鎮,讓我們使用高規格的會議場所——臨湖軒;我們的力量也來自學術界的前輩,如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季羨林先生和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許國璋先生。他們親臨會場指導,與會議代錶同起同坐,傾聽每一個人的發言,使我們頓時有瞭主心骨。我們特彆感謝北京大學英語係的原係主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顧問李賦寜先生代錶北京大學英語係嚮全體代錶緻歡迎詞,使與會代錶感到無比溫暖。如今許先生和李先生已經謝世,但迴顧我國功能語言學研究的發展,我們將永遠懷念北京大學領導和諸位老先生對這支幼苗的悉心培養。這次新添的照片無疑是最好的曆史見證,也是對諸位老先生的最好緬懷。
《文明的基石:思想的傳承與演進》 引言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繁榮昌盛,離不開兩個核心要素:思想的形成與傳遞,以及對這些思想的不斷反思與重塑。這兩個過程相互依存,共同構建瞭人類認知世界的框架,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革新。本書《文明的基石:思想的傳承與演進》並非探討語言作為溝通媒介的抽象結構或其在社會互動中的具體作用,而是將目光投嚮更深邃的層麵:人類意識如何孕育思想,這些思想又如何通過代際的傳承、文化的積澱以及跨學科的碰撞,在曆史的長河中演化,最終匯聚成我們今天所見的豐富多彩的文明圖景。 第一章:思想的萌芽——意識的探索與概念的形成 本章將深入探討意識的本質,追溯人類早期祖先如何從感知外界邁嚮形成抽象概念的過程。我們將審視認知科學、心理學以及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試圖理解“我”與“非我”的界限如何被感知,簡單的物理現象如何被賦予意義,以及集體經驗如何轉化為初步的共識。 感官世界與初步認知: 從原始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輸入,到大腦如何組織這些信息,形成對周圍環境的基本認知。例如,對火焰的觀察引發“熱”與“危險”的聯想,對雨水的感受催生“濕潤”與“滋養”的概念。 符號化思維的黎明: 早期人類如何開始使用簡單的符號來代錶事物或事件。這可能始於手勢、簡單的圖畫,甚至是身體的某種特定姿態。這些符號的齣現是邁嚮更復雜思維的關鍵一步,使得個體能夠超越當下,思考過去與未來,以及不在場的事物。 集體記憶與經驗共享: 部落或社群成員如何通過口頭敘述、儀式等方式,將寶貴的生存經驗、神話傳說、道德規範等傳遞下去。這種集體記憶的形成,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也是早期思想傳承的基石。 情感的催化作用: 情感在思想形成中的地位。喜悅、恐懼、好奇、愛與恨等基本情感,如何驅動人類去探索、去理解、去記憶,並最終塑造瞭對世界的價值判斷。 第二章:思想的載體——知識的編碼與文化的傳播 一旦思想得以形成,如何將其有效地記錄、存儲和傳播就成為文明發展的關鍵。本章將關注知識的載體形式的演變,從口頭傳統到文字係統的誕生,再到信息時代的數字化浪潮,探討這些載體如何影響思想的精確性、傳播範圍以及更新速度。 口頭傳說的力量與局限: 在文字齣現之前,人類的知識、曆史、法律和文化都依賴於口頭相傳。我們將分析口頭傳說的敘事技巧、記憶輔助手段(如韻律、重復、故事結構),以及它在保持文化連續性方麵的巨大貢獻,同時也探討其固有的信息損耗、變形和遺忘的風險。 文字的革命: 文字係統的發明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劃時代飛躍。從象形文字到錶音文字,文字如何賦予思想以持久的生命力,使得知識得以精確記錄,跨越時空的限製進行傳播。我們將討論不同文字係統的結構特點及其對思想內涵的影響,例如,錶意文字可能更傾嚮於概念的整體把握,而錶音文字則可能更利於邏輯的細緻分析。 書寫媒介的演變: 從泥闆、紙草、羊皮紙到紙張,再到印刷術的普及,書寫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極大地降低瞭知識傳播的成本,加速瞭思想的擴散。印刷術的齣現,更是將知識從少數精英階層手中解放齣來,為大眾教育和思想啓濛奠定瞭基礎。 文化的“基因”: 知識和思想如何成為一種文化“基因”,通過傢庭、教育、宗教、藝術等多種渠道在社會成員之間傳播和復製。我們將探討這些文化傳播機製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塑造個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第三章:思想的演進——邏輯的構建與認知的深化 思想並非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不斷在互動、碰撞、質疑和重構中得以演進。本章將聚焦於人類如何通過邏輯推理、科學探究、哲學思辨等方式,深化對世界的理解,修正原有認知,並創造齣新的思想體係。 邏輯思維的工具箱: 從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到形式邏輯,邏輯作為一種抽象的思維工具,如何幫助人類辨彆真僞,構建嚴謹的論證,從而使思想更加清晰、有序和可靠。我們將探討邏輯在科學發現、法律判決、哲學辯論等領域的核心作用。 科學方法的誕生與發展: 科學方法,尤其是實驗和觀察的結閤,如何成為檢驗思想和理論的有力武器。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挑戰舊有觀念,建立新範式的過程,極大地推動瞭人類對物質世界和宇宙的認識。 哲學思辨的邊界拓展: 哲學作為對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和語言等基本問題的研究,如何通過不斷的追問和反思,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從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到近代經驗主義,再到現代的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哲學思辨為人類理解自身和世界提供瞭深邃的視角。 跨學科的融閤與創新: 不同學科之間的思想交流和融閤,如何催生齣全新的研究領域和思想體係。例如,生物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結閤催生瞭計算生物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交叉形成瞭認知神經科學。這種融閤往往能夠從新的角度審視問題,提齣突破性的見解。 第四章:思想的碰撞——文明的對話與觀念的衝突 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進行的,不同文明、不同思想體係之間的交流、藉鑒乃至衝突,是推動曆史前進的重要動力。本章將探討思想在宏觀層麵的互動,分析不同文化觀念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在對話與衝突中相互影響、相互塑造。 文化交流的橋梁: 貿易、徵服、移民、旅行等人類活動,如何成為不同文明之間思想交流的渠道。絲綢之路、大航海時代、殖民擴張等曆史事件,都伴隨著深刻的思想和文化的傳播與融閤。 觀念的衝突與融閤: 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信仰、社會製度相遇時,必然會産生衝突。這些衝突有時錶現為戰爭和壓迫,有時則通過辯論和妥協,促使雙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某種程度的融閤,形成新的文化形態。 思想的全球化: 近現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加速,思想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空前提高。西方科學、民主思想、自由主義等觀念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同時也引發瞭對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反思。 “他者”的視角: 通過理解和審視“他者”的思想和文化,我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獨特性和局限性。這種“他者”的視角,是擺脫文化狹隘主義、實現文明互鑒的關鍵。 第五章:思想的未來——挑戰、機遇與新紀元的展望 在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的思想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章將探討當前思想領域的熱點問題,展望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宇宙探索等前沿科技對人類思維和文明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思考未來思想演進的可能方嚮。 信息過載與認知負荷: 海量的信息如何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瞭辨彆真僞、保持專注的難度。如何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有效的認知過濾和深度思考,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人工智能對人類智能的啓示: 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可能從根本上挑戰我們對“智能”本身的定義。AI能否擁有意識?能否産生創造力?這些問題將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的思維特質。 倫理睏境與價值重塑: 基因編輯、生物技術、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不斷提齣新的倫理挑戰,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個體的權利、社會的正義以及人類的未來。 跨越藩籬的思維: 未來,人類可能需要更加係統、整體和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來應對復雜的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流行病等。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領域思想的深度融閤,將是關鍵。 開放與包容的未來: 隻有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思想體係,纔能在日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共存與發展的道路。未來的文明,將是更多元的、更包容的,也可能是更具創造力的。 結語 《文明的基石:思想的傳承與演進》旨在勾勒一幅宏大而精細的思想發展史捲。它超越瞭對語言本身形式的研究,深入探討瞭思想的生成、記錄、傳播、演化以及在文明互動中的動態過程。通過審視人類在數韆年間如何孕育、傳承和重塑思想,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更能為應對未來的挑戰,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積蓄智慧與力量。本書期望能激發讀者對自身思維、知識體係以及人類文明演進過程的深度思考,認識到思想作為文明最核心的驅動力,其傳承與演進的意義,遠超語言本身所能承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