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房地産投資分析》是高等職業教育房地産經營與估價專業係列教材之一。《房地産投資分析》從房地産投資的基本概念開始,闡述瞭房地産開發所需要掌握的房地産投資的動態分析方法、房地産投資環境分析、可行性研究、基礎數據的分析估算、財務分析、不確定性分析、風險分析、決策分析、案例分析等內容。
《房地産投資分析》體現瞭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對於房地産投資項目的政策與技術導則,在充分吸收目前該領域的新理論、新思想的同時廣泛采納業界有價值的實踐經驗,以體現高職教育理論聯係實際的教學特色。《房地産投資分析》突齣方法上的實用性、理論上的基礎性、內容上的實效性和適用對象的針對性,各章節處處體現高職教育“理論夠用、實操為主”的特點,適閤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房地産類專業的教材,也適用於企業工作人員自學或者培訓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房地産投資分析概述
1.1 房地産投資的概念、特點及基本原則
1.2 房地産投資的分類
1.3 房地産投資的作用
1.4 房地産投資分析的目的、特徵和任務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房地産投資的動態分析方法
2.1 資金的時間價值
2.2 資金時間價值的基本計算公式
2.3 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2.4 抵押貸款的計算
2.5 房地産投資項目的經濟評價指標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房地産投資環境分析
3.1 房地産投資環境概述
3.2 房地産投資環境分析的內容
3.3 房地産投資環境分析的方法
3.4 房地産投資環境分析案例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房地産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
4.1 房地産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概述
4.2 房地産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和步驟
4.3 房地産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撰寫
案例1房地産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案例
案例22010年廣州某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書目錄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房地産投資項目基礎數據的分析估算
5.1 房地産開發項目總投資與總成本費用的估算
5.2 房地産投資項目的收入、稅金估算與資金籌措
5.3 藉款還本付息的估算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房地産投資項目財務分析
6.1 房地産投資項目財務分析概述
6.2 房地産投資項目財務分析基本報錶
6.3 傳統財務指標分析
6.4 現代財務指標分析
6.5 某房地産開發項目財務分析實例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房地産投資項目不確定性分析
7.1 房地産投資項目不確定性概述
7.2 臨界點分析
7.3 敏感性分析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房地産投資項目風險分析
8.1 房地産投資項目風險概述
8.2 房地産投資風險的種類與控製方法
8.3 房地産投資風險分析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房地産投資決策分析
9.1 房地産項目投資決策概述
9.2 房地産投資項目的方案比選
9.3 各比選指標的應用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房地産投資分析案例
10.1 租售房地産開發項目案例分析
10.2 房地産置業投資項目分析簡述
10.3 房地産買賣投資分析
10.4 房地産置業消費投資分析
10.5 房地産租賃投資分析
10.6 房地産置業齣租經營投資分析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附錄
附錄1復利及摺現係數錶
附錄2正態分布麯綫的麵積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3)非流動性
非流動性也是房地産投資與金融(股票、債券)投資、貴金屬及稀缺品(文物、郵票等)投資的主要區彆。
非流動性是指房地産的不可移動性和不良變現性。房地産的不可移動性導緻房地産投資的變現性差。從一定角度看,房地産投資也是一種非流動性投資,一旦投入,必須通過房地産商品與房地産資金的轉換纔能變成現金,再參與新的投資運動。而房地産的不可移動性和由此産生的獨有特徵卻使它難以變現,因為尋找適宜的買主和交易階段需要較長時間。非流動性並非隻帶來難以變現的睏難,它也能給投資者帶來種種好處,例如可以抵禦多種人為破壞和自然損害,還可以在經濟滯塞期迫使投資者不去變現而等到經濟繁榮期進行變現獲得高收益。
4)風險性
風險性是指房地産投資獲取未來利益的不確定性。嚴格地說,任何盈利性投資都有風險,隻不過風險大小、預測難易程度不同。房地産投資是風險較大的一種,由於占用資金多、資金周轉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投資的風險因素也將增多。一旦投資失敗,資金將不能按期收迴,企業或個人便會陷入資金鏈緊張狀態之中,甚至會由於債息負擔沉重導緻入不敷齣,嚴重影響其生存和發展。房地産投資風險主要包括:購買力風險、變現風險、經營性風險、社會性風險和自然風險。
5)投資成本高
房地産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這主要是由房地産本身特性和房地産經營過程所決定的。
首先是土地成本高。由於土地的位置固定、資源稀缺且不可替代,其供給是有限的,但人類對土地的需求卻是與日俱增的,這就造成土地價格不斷上升。另外,作為自然資源的土地,並不能直接被社會利用,而必須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開發,如“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等;加之房地産市場中的價格競爭,如土地的拍賣、招標,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拍賣,往往會大幅度抬高市場價格,從而造成房地産投資者的投資金額相對較高。
……
探尋城市脈絡:現代都市發展與規劃藍圖 圖書簡介 《探尋城市脈絡:現代都市發展與規劃藍圖》 是一部深度剖析當代城市演進規律、係統闡述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權威著作。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城市管理者、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對城市未來充滿熱忱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前瞻且極具操作性的知識框架。我們不局限於傳統的空間布局討論,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的生命係統,探討其經濟驅動力、社會結構變遷、環境承載力以及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曆史迴響與當代挑戰 本部分迴溯瞭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進程的關鍵轉摺點,從早期以生産效率為核心的工廠選址,到戰後對郊區蔓延的治理,再到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大城市群現象。我們深入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規劃思想的演變,例如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理念如何被後來的田園城市運動和新城市主義所修正和繼承。 當代城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風險、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與青年人纔的流失、基礎設施的超負荷運轉,以及日益加劇的社會空間隔離。本書詳細剖析瞭這些挑戰的根源,並引入瞭“韌性城市”(Resilience City)和“適應性規劃”(Adaptive Planning)的概念,強調城市係統在麵對不確定性時的自我修復與進化能力。我們利用大量全球案例數據,揭示瞭在全球南方國傢(Global South)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所特有的治理難題,如非正規住區的擴張與服務均等化之間的矛盾。 第二部分:驅動城市形態的經濟邏輯 城市的功能性基礎始終是其經濟活動。本篇章摒棄瞭將經濟活動簡單等同於産業集中的傳統觀點,轉而探討“生産性城市空間”的形成機製。我們詳盡闡述瞭規模經濟、集聚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以及知識溢齣效應(Knowledge Spillovers)如何塑造瞭特定區域的土地利用強度和混閤程度。 重點章節將聚焦於“後工業時代”的經濟轉型: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知識密集型産業(如生物技術、金融科技)對中心商務區(CBD)功能升級的驅動,以及創意産業如何重新激活瞭衰退的工業區(如“棕地”的再生)。本書不僅討論瞭製造業迴流(Reshoring)的趨勢,還分析瞭數字經濟對實體空間需求的重塑——從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的興起到虛擬現實(VR/AR)對商業零售模式的顛覆。我們通過計量經濟學模型,量化瞭不同土地利用混閤度對區域經濟活力的影響,為製定具有針對性的産業引導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第三部分:社會公平與空間正義的規劃實踐 一個成功的城市必須是公平和包容的。本部分的核心是探討規劃決策如何不可避免地影響社會階層和群體的空間分配。我們係統梳理瞭“紳士化”(Gentrification)的復雜過程,分析瞭其驅動因素(如公共投資、文化設施導入)以及對原住民社區的結構性衝擊。 本書提齣瞭“空間正義”(Spatial Justice)的規劃路徑,主張通過包容性分區(Inclusionary Zoning)、社區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s, CLT)以及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等工具,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權和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此外,對城市公共空間(Public Realm)的再設計,如街道尺度的恢復、步行友好環境的營造,被視為增強社會互動、培養地方認同的關鍵策略。我們通過對亞洲、歐洲和北美多地案例的比較研究,提煉齣在不同文化和法律框架下實現社會融閤的有效實踐模式。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與生態基礎設施的整閤 麵對全球氣候危機,城市規劃的中心任務正轉嚮可持續性與生態韌性。本部分全麵介紹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係統中的應用。這包括綠色屋頂、透水鋪裝、城市濕地係統的恢復,以及“海綿城市”的雨洪管理策略。我們強調,生態基礎設施並非僅僅是美化環境的附屬品,而是與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如管道、道路)同等重要的關鍵係統。 在能源轉型方麵,本書探討瞭分布式能源係統(如微電網、社區太陽能)如何與城市空間布局相結閤,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交通規劃部分,則深入論述瞭從以汽車為中心的模式嚮“以人為中心”的“流動性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轉變的必要性。這要求重新思考道路空間分配、公共交通網絡的優化,以及如何通過政策激勵電動化、共享化齣行方式,最終實現城市碳中和的目標。 第五部分: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智慧城市新範式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城市的管理和感知方式。本部分係統梳理瞭智慧城市的演進曆程,從早期的物聯網(IoT)傳感器部署,到當前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AI)和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的“認知城市”(Cognitive City)模型。 我們探討瞭數字孿生技術如何應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的實時監測、應急預案的模擬推演以及規劃方案的迭代優化。然而,本書也以審慎的態度,分析瞭數據治理、隱私保護以及“算法偏見”對城市規劃公平性的潛在威脅。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關鍵在於技術與“市民參與”的深度融閤,確保技術是服務於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和決策透明度的工具,而非成為新的管理壁壘。 結語:麵嚮2050的城市願景 本書最後部分展望瞭未來幾十年城市可能的發展方嚮:超密度、超連接、超智能的城市形態,以及對“去中心化社區”和“15分鍾城市”理念的迴歸。我們呼籲規劃師和決策者必須超越短期經濟迴報的考量,以更具長期責任感和跨學科協作的精神,共同繪製齣更加宜居、更具韌性、更富人文關懷的未來城市藍圖。本書提供瞭理論深度、實證分析與前瞻視野,是理解和塑造我們共同城市未來的必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