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房地产投资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房地产投资分析》从房地产投资的基本概念开始,阐述了房地产开发所需要掌握的房地产投资的动态分析方法、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可行性研究、基础数据的分析估算、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决策分析、案例分析等内容。
《房地产投资分析》体现了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对于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政策与技术导则,在充分吸收目前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的同时广泛采纳业界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体现高职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特色。《房地产投资分析》突出方法上的实用性、理论上的基础性、内容上的实效性和适用对象的针对性,各章节处处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实操为主”的特点,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类专业的教材,也适用于企业工作人员自学或者培训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房地产投资分析概述
1.1 房地产投资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原则
1.2 房地产投资的分类
1.3 房地产投资的作用
1.4 房地产投资分析的目的、特征和任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房地产投资的动态分析方法
2.1 资金的时间价值
2.2 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计算公式
2.3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2.4 抵押贷款的计算
2.5 房地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
3.1 房地产投资环境概述
3.2 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的内容
3.3 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的方法
3.4 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案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4.1 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概述
4.2 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4.3 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案例1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
案例22010年广州某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目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房地产投资项目基础数据的分析估算
5.1 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与总成本费用的估算
5.2 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收入、税金估算与资金筹措
5.3 借款还本付息的估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房地产投资项目财务分析
6.1 房地产投资项目财务分析概述
6.2 房地产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基本报表
6.3 传统财务指标分析
6.4 现代财务指标分析
6.5 某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分析实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房地产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7.1 房地产投资项目不确定性概述
7.2 临界点分析
7.3 敏感性分析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分析
8.1 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概述
8.2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种类与控制方法
8.3 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
9.1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概述
9.2 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方案比选
9.3 各比选指标的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房地产投资分析案例
10.1 租售房地产开发项目案例分析
10.2 房地产置业投资项目分析简述
10.3 房地产买卖投资分析
10.4 房地产置业消费投资分析
10.5 房地产租赁投资分析
10.6 房地产置业出租经营投资分析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
附录1复利及折现系数表
附录2正态分布曲线的面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非流动性
非流动性也是房地产投资与金融(股票、债券)投资、贵金属及稀缺品(文物、邮票等)投资的主要区别。
非流动性是指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不良变现性。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导致房地产投资的变现性差。从一定角度看,房地产投资也是一种非流动性投资,一旦投入,必须通过房地产商品与房地产资金的转换才能变成现金,再参与新的投资运动。而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由此产生的独有特征却使它难以变现,因为寻找适宜的买主和交易阶段需要较长时间。非流动性并非只带来难以变现的困难,它也能给投资者带来种种好处,例如可以抵御多种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害,还可以在经济滞塞期迫使投资者不去变现而等到经济繁荣期进行变现获得高收益。
4)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房地产投资获取未来利益的不确定性。严格地说,任何盈利性投资都有风险,只不过风险大小、预测难易程度不同。房地产投资是风险较大的一种,由于占用资金多、资金周转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投资的风险因素也将增多。一旦投资失败,资金将不能按期收回,企业或个人便会陷入资金链紧张状态之中,甚至会由于债息负担沉重导致入不敷出,严重影响其生存和发展。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经营性风险、社会性风险和自然风险。
5)投资成本高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主要是由房地产本身特性和房地产经营过程所决定的。
首先是土地成本高。由于土地的位置固定、资源稀缺且不可替代,其供给是有限的,但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却是与日俱增的,这就造成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另外,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并不能直接被社会利用,而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开发,如“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等;加之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如土地的拍卖、招标,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拍卖,往往会大幅度抬高市场价格,从而造成房地产投资者的投资金额相对较高。
……
探寻城市脉络:现代都市发展与规划蓝图 图书简介 《探寻城市脉络:现代都市发展与规划蓝图》 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城市演进规律、系统阐述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城市未来充满热忱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前瞻且极具操作性的知识框架。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布局讨论,而是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生命系统,探讨其经济驱动力、社会结构变迁、环境承载力以及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历史回响与当代挑战 本部分回溯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从早期以生产效率为核心的工厂选址,到战后对郊区蔓延的治理,再到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大城市群现象。我们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规划思想的演变,例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理念如何被后来的田园城市运动和新城市主义所修正和继承。 当代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风险、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青年人才的流失、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转,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空间隔离。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些挑战的根源,并引入了“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和“适应性规划”(Adaptive Planning)的概念,强调城市系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我修复与进化能力。我们利用大量全球案例数据,揭示了在全球南方国家(Global South)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特有的治理难题,如非正规住区的扩张与服务均等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部分:驱动城市形态的经济逻辑 城市的功能性基础始终是其经济活动。本篇章摒弃了将经济活动简单等同于产业集中的传统观点,转而探讨“生产性城市空间”的形成机制。我们详尽阐述了规模经济、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以及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s)如何塑造了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和混合程度。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后工业时代”的经济转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生物技术、金融科技)对中心商务区(CBD)功能升级的驱动,以及创意产业如何重新激活了衰退的工业区(如“棕地”的再生)。本书不仅讨论了制造业回流(Reshoring)的趋势,还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实体空间需求的重塑——从共享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s)的兴起到虚拟现实(VR/AR)对商业零售模式的颠覆。我们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引导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规划实践 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是公平和包容的。本部分的核心是探讨规划决策如何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空间分配。我们系统梳理了“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复杂过程,分析了其驱动因素(如公共投资、文化设施导入)以及对原住民社区的结构性冲击。 本书提出了“空间正义”(Spatial Justice)的规划路径,主张通过包容性分区(Inclusionary Zoning)、社区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s, CLT)以及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等工具,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和基本公共服务可达性。此外,对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Realm)的再设计,如街道尺度的恢复、步行友好环境的营造,被视为增强社会互动、培养地方认同的关键策略。我们通过对亚洲、欧洲和北美多地案例的比较研究,提炼出在不同文化和法律框架下实现社会融合的有效实践模式。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与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城市规划的中心任务正转向可持续性与生态韧性。本部分全面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系统中的应用。这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城市湿地系统的恢复,以及“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策略。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并非仅仅是美化环境的附属品,而是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如管道、道路)同等重要的关键系统。 在能源转型方面,本书探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微电网、社区太阳能)如何与城市空间布局相结合,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交通规划部分,则深入论述了从以汽车为中心的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流动性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转变的必要性。这要求重新思考道路空间分配、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激励电动化、共享化出行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碳中和的目标。 第五部分: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城市新范式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城市的管理和感知方式。本部分系统梳理了智慧城市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物联网(IoT)传感器部署,到当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认知城市”(Cognitive City)模型。 我们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应急预案的模拟推演以及规划方案的迭代优化。然而,本书也以审慎的态度,分析了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以及“算法偏见”对城市规划公平性的潜在威胁。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关键在于技术与“市民参与”的深度融合,确保技术是服务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决策透明度的工具,而非成为新的管理壁垒。 结语:面向2050的城市愿景 本书最后部分展望了未来几十年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超密度、超连接、超智能的城市形态,以及对“去中心化社区”和“15分钟城市”理念的回归。我们呼吁规划师和决策者必须超越短期经济回报的考量,以更具长期责任感和跨学科协作的精神,共同绘制出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富人文关怀的未来城市蓝图。本书提供了理论深度、实证分析与前瞻视野,是理解和塑造我们共同城市未来的必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