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運用投入産齣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經濟計量模型,通過多形式的比較研究,考察瞭二次大戰後發展中國傢的工業化進程;分析瞭結構轉變同經濟增長的一般關係;剖析瞭影響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特彆是貿易政策和生産率增長的作用,並概括齣外嚮型、中間型、內嚮型三種各具優劣的發展工業化型式。
作者簡介
霍利斯·錢納裏,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傢、世界銀行經濟顧問,1950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8年獲荷蘭經濟學院榮譽博士。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國際開發署副署長、世界銀行副行長等公職。世界經濟計量學會會員、美國文理研究院研究員。錢納裏長期從事經濟發展、産業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産業聯係經濟學》(閤著,1959年)、《工業化進程》(1969年)、《發展計劃研究》(1971年)、《發展型式,1950-1970》(閤著,1975年)、《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1979年)等。
謝爾曼·魯賓遜,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博士。摩西·賽爾奎因,邁阿密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博士。
目錄
主編的話
譯者的話
中文版前言
前言
1 引言
1.1 議題
1.2 研究設計
1.3 讀者指南
第1篇 結構轉變
2 增長和結構轉變
2.1 曾長因素
2.2 均衡增長
2.3 非均衡增長
2.4 結構轉變
3 結構轉變的典型類型
3.1 模擬結構轉變
3.2 工業化的一般特徵
3.3 結構轉變的動態分析
附錄 對不同國傢、不同時期實際收入的比較
4 準工業國傢
4.1 工業化的類型
4.2 戰略和實績
4.3 結構轉變的時間順序
附錄 貿易導嚮指數
第2篇 工業化的經驗
5 多部門比較分析的方法論
5.1 靜態投入-産齣模型
5.2 增長因素和結構轉變
5.3 動態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5.4 基於模型比較的方法論
6 貿易戰略和增長階段
6.1 初始條件和總體實績
6.2 需求和産齣變化的原因
6.3 貿易政策體製
6.4 貿易和工業
6.5 結論
7 相互依賴與産業結構
7.1 結構轉變的總體測量
7.2 産業間聯係和生産的復雜性
7.3 開放和製造業的比較優勢
7.4 貿易和投入使用
7.5 結論
第3篇 生産率和結構轉變
8 生産率增長和要素再配置
8.1 産齣增長和要素使用
8.2 要素生産率增長
8.3 作為增長因素的資源再配置
8.4 生産率和增長:需求-供給的相互作用
9 準工業國的經濟增長:統計分析
9.1 非均衡模型
9.2 綜閤:工業部門和非工業部門、齣口部門和非齣口部門之間的非均衡
9.3 對結果的不同解釋
10 製造業的生産率增長
10.1 衡量全要素生産率的分析框架
10.2 製造業中的增長和生産率變化
10.3 貿易戰略與全要素生産率增長
第4篇 發展戰略
11 可供選擇的發展道路
11.1 3種發展戰略
11.2 動態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11.3 關於可供選擇戰略的宏觀經濟學
11.4 價格、刺激和結構轉變
11.5 結論
附錄A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方程
附錄B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關鍵參數
12 綜閤:增長與結構
12.1 結構轉變
12.2 工業化的作用
12.3 生産率
12.4 政策
參考文獻
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