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全彩印刷)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全彩印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加瑞特,译者:范晓燕 编
图书标签:
  • 用户体验
  • UX设计
  • 产品设计
  • 用户为中心
  • 设计原则
  • 可用性
  • 交互设计
  • 设计方法
  • 用户研究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348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97303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全彩印刷)
  • 作者:(美)加瑞特|译者:范晓燕
  • 定价:39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ISBN号:978711134866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1-07-01
  • 印刷时间:2011-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2

编辑推荐语

从《用户体验要素》**版出版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了,在这期间,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网站和交互设计师工作时的重要参考,并定义了关键的实践准则。现在,在全彩印刷的新版中,作者Jesse James Garrett进一步细化了他对于产品设计的思者。同时,这些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桌面软件上,而是已经扩展到包括移动终端在内的多种应用及其分支中。 成功的交互产品设计要求远远比创建条理清晰的代码和鲜明的图形要多得多。你必须在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还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统一的用户体验”来支持这些的话,即使是*好的内容和*精密的技术也不能帮助你平衡这些目标。 创建用户体验看上去是出乎意料得复杂,有很多方面(可用性、品牌识别、信息架构、交互设计)都需要考虑。本书《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用清晰的说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其复杂内涵,并着重于工作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作者给了读者一个关于“用户体验开发的总体概念”,从企业战略到信息架构需求再到视觉设计。

内容提要

由Jesse James Garrett编写的《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设计(原书第2版)》是AJAX之父的经典之作。《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 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用简洁的语言系统化地诠释了设计、技术和商 业融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全书共8章,包括关于用户体验以及为什么它 如此重要、认识这些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以及 要素的应用。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用清晰的说 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来进行网站设计的复 杂内涵,并关注于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从而使你的网站具备高质量体验 的流程。
    

作者简介

Jesse James Garrett 是用户体验咨询公司Adaptive Path的创始人之一。从用户体验要素“在2000年3月初次发布到网上以来,Jesse的所绘制的这个模型已经被下载了2万多次。Jesse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包括AT&T;、Intel、Boeing、Motorola、Hewlett-packard以及和美国**公众广播等。他在用户体验领域的贡献包括”视觉词典(the Visual Vocabulary)“,一个为规范信息架构文档而建立的开放符号系统,现在这个系统在全球各个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他的个人网站 www.jjg.net 是提供信息架构资源的网站中*受欢迎的一个。

目录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译者序
**版 致谢
第2版 致谢
**版 前言
第2版 前言
**章 用户体验为什么如此重要2
日常生活中的遭遇3
什么是用户体验4
从产品设计到用户体验设计7
为体验而设计:使用**8
用户体验和网站9
用户体验就是商机12
在乎你的用户17
第2章 认识这些要素18
五个层面19
表现层20
框架层20
结构层20
范围层21
战略层21
自下而上地建设21
基本的双重性25
用户体验的要素28
战略层28
范围层29
结构层30
框架层30
表现层30
应用这些要素31
第3章 战略层
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34
战略层定义36
产品目标37
商业目标37
品牌识别38
成功标准39
用户需求42
用户细分42
可用性和用户研究46
创建人物角色49
团队角色和流程52
第4章 范围层
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56
范围层定义58
原因#1:这样你才知道你正在建设什么59
原因#2:这样你才知道你不需要建设什么60
功能和内容61
定义需求65
功能规格说明68
记下来69
内容需求72
确定需求优先级74
第5章 结构层
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78
结构层定义80
交互设计81
概念模型83
错误处理86
信息架构88
结构化内容89
结构方法92
组织原则96
语言和元数据98
团队角色和流程101
第6章 框架层
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106
框架层定义108
习惯和比喻110
界面设计114
导航设计118
信息设计124
指示标识127
线框图128
第7章 表现层
感知设计132
表现层定义134
合理设计感知135
嗅觉和味觉135
触觉135
听觉136
视觉136
忠于眼睛137
对比和一致性139
内部和外部的一致性143
配色方案和排版145
设计合成品和风格指南148
第8章 要素的应用152
提出正确的问题157
马拉松和短跑159
索引16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图书简介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能否脱颖而出,往往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触动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愉悦的使用体验。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X)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产品成功的核心驱动力。本书,《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正是一本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和实践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权威指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设计技巧,而是系统地梳理了构成卓越用户体验的五大层级,为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者以及任何关心产品成败的人士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核心理念:用户体验的五层模型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精妙的用户体验五层模型,这一模型将复杂的用户体验分解为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维度,从最基础的骨架到最上层的战略,逐一剖析。理解这五个层级,是构建成功产品的基石。 1. 战略层 (Strategy Layer): 这是用户体验的根基,决定了产品的存在价值和商业目标。在战略层,我们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 用户需求 (User Needs): 我们的产品要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用户的目标和期望是什么?深入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这不仅仅是表面的需求,更是潜在的、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我们需要通过用户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用户画像等方法,挖掘出这些深层需求。 产品目标 (Product Goals): 我们的产品要实现什么样的商业价值?产品的核心优势和定位是什么?产品目标必须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清晰的产品目标能够指导后续所有设计决策,确保产品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 战略层的成功在于准确地把握用户和市场,找到产品能够提供独特价值的切入点。缺乏清晰的战略,后续的设计即使再精美,也可能偏离目标,无法真正赢得用户。 2. 范围层 (Scope Layer): 在明确了战略之后,我们需要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功能和内容。这一层关注的是产品“应该有什么”: 功能需求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产品需要具备哪些核心功能来满足用户的战略需求?这些功能如何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详细定义每一个功能点的用途、优先级以及与其他功能的关联。 内容需求 (Content Requirements): 产品需要传递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何组织和呈现,才能有效地指导用户完成任务?内容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图片、视频、图标等一切信息载体,它们是用户理解和使用产品的关键。 范围层的关键在于平衡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功能的优先级。过多的功能会增加复杂性,而过少的功能则可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精炼和聚焦至关重要。 3. 结构层 (Structure Layer): 确定了产品的范围后,我们需要思考产品“如何工作”以及“如何组织”: 交互结构 (Interaction Design): 用户如何与产品互动?交互流程是否直观、高效?这一层关注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息流和控制流。通过流程图、线框图等方式,设计出清晰、易于理解的交互路径。 信息架构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信息如何组织、分类和导航?用户能否轻松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信息架构是产品的“骨架”,它决定了用户能否在产品中自由穿梭,获得所需信息。良好的信息架构能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结构层是将抽象的功能和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界面和流程。一个清晰、有逻辑的结构能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到流畅和自信。 4. 框架层 (Skeleton Layer): 在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关注产品的“外观”和“感觉”: 界面设计 (Interface Design): 界面上的元素如何布局?按钮、链接、表单等组件如何设计以清晰地传达信息和功能?界面设计是用户最直接接触的部分,其视觉呈现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感知。 导航设计 (Navigation Design): 用户如何在这款产品中找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导航系统是否一目了然,易于操作?导航设计直接关联到信息架构,确保用户能够高效地在产品中移动。 框架层是将结构层具象化,开始考虑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具体操作界面和导航方式。这一层需要在清晰度和美观度之间找到平衡。 5. 表现层 (Surface Layer): 这是用户体验最直接的感知层面,即产品的“外观”: 视觉设计 (Visual Design): 产品的配色、排版、图像、动画等视觉元素如何组合,以传递品牌形象和情感?视觉设计是用户体验的“面容”,它能够唤起情感,建立品牌认同,并提升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感官体验 (Sensory Experience): 除了视觉,还包括产品的声音、触感(对于物理产品或触觉反馈)等,共同构成了用户的整体感受。 表现层是用户最直观感受到的部分,它将前几层抽象的设计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态。一个精心设计的表现层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并强化品牌形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 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意味着: 深入理解用户: 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将用户放在首位。这意味着要积极投入到用户研究中,通过各种方法去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痛点和期望。 迭代和测试: 用户体验设计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从早期的原型测试到最终的产品发布,都需要不断地收集用户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 跨职能协作: 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各方紧密合作。本书倡导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以证据为基础的设计: 设计决策不应仅凭个人喜好,而应基于对用户的研究和测试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验证设计的有效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的价值体现在: 系统性: 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用户体验设计框架,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用性: 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建议,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权威性: 作为“原书”的第二版,本书汇集了多位行业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其内容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认可。 前瞻性: 即使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书所阐述的用户体验核心原则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教会读者如何构建真正能满足用户需求、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 用户体验设计师: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深入的理解。 产品经理: 理解用户体验的五层模型,有助于产品经理更有效地定义产品需求,并与设计团队进行沟通。 交互设计师、界面设计师: 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帮助你提升设计能力。 软件开发者: 了解用户体验的设计原理,有助于开发者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并实现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创业者和商业决策者: 深刻理解用户体验的价值,能够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产品策略和投资决策,从而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对产品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和教育者: 本书是学习用户体验设计的理想教材。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代,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产品,无一不是将用户体验放在了核心位置。《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启蒙,一种对用户尊重的体现。它将帮助你超越表面的功能堆砌,深入到用户需求的本质,构建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赢得市场的卓越产品。阅读本书,就是开启一段通往优秀产品设计的探索之旅,掌握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产品的关键要素,最终实现产品和用户价值的双赢。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我想说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虽然它是一本“原书”,但并没有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相反,书中的许多方法和技巧,都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原型设计”和“可用性测试”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原型(低保真、高保真)以及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并且还给出了如何设计有效的可用性测试脚本和如何分析测试结果的指导。我曾经为了节省时间,直接跳过了很多原型和测试的环节,导致后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前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后期会带来巨大的回报。书中的一些案例研究,也让我看到了许多知名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原型迭代和用户测试,最终打磨出优秀的用户体验的。它强调的是一种持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设计。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不断产出实际成果的设计师来说,这种实操性的指导,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有价值。这本书让我相信,优秀的用户体验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而且是可以被科学、系统地方法论所指导的。

评分

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对于“用户为中心”这个概念的阐述,可以说是深入骨髓。它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和详细的方法论,将如何真正做到“用户为中心”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进行用户研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访谈技巧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开放式问题、引导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的陷阱,甚至还给出了不同场景下的访谈范例。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在我自己的小项目中进行了一次用户访谈,惊喜地发现,之前我总是问不到点子上,现在按照书里的方法,竟然挖掘出了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和痛点。书中强调的“同理心地图”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帮助我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强大的同理心训练,让我对理解用户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证据和深入的洞察。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流程,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如何不断地去倾听、去理解、去验证用户需求的方法论。

评分

这本《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全彩印刷)》在我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翻阅。首先,就从它“全彩印刷”这点说起吧。拿到书的瞬间,就被其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插图所吸引。不像很多技术类书籍枯燥乏味,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无论是概念的解释,还是案例的展示,那些色彩鲜艳、设计精良的插图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在讲用户旅程图,书中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标清晰地勾勒出了用户在不同触点上的情绪和痛点,让我瞬间就明白了“用户旅程”这个概念的实际应用。再者,它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有种厚重感,而且色彩还原度很高,不会出现模糊或者偏色。对于我这种视觉驱动的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设计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本精美的设计画册,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设计的美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间接体现了书中所倡导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因为真正的用户中心,就应该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让用户在接触产品(或者书籍)的瞬间,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惊喜的地方,就是它对“用户体验”这个概念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好的把握。它不只是关注表面的交互动效或者界面美观,而是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出发,深入到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境”的讨论。书中提到,用户体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而理解这些情境,对于设计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设计产品本身,更是设计产品在用户生命周期中的“体验”。我曾经负责过一个App的改版,当时觉得界面已经很不错了,但用户留存率却不高。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我忽略了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比如,有的用户在通勤时需要快速浏览信息,有的用户在晚上需要更柔和的界面。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帮助我跳出“功能至上”的思维,真正从用户的“生活”出发去设计。它让我明白,优秀的用户体验,是能够无缝融入用户的生活,成为他们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得力助手。

评分

说到这本书的“原书”属性,我得说,它确实没有辜负“原著”的名声。对于我来说,阅读技术类书籍,最怕的就是翻译腔太重,或者概念理解不到位。但这本《用户体验要素》在翻译上做得相当出色,语言流畅自然,而且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也十分到位,常常会结合英文原词进行补充说明,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原意。书中对“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骨架层”和“表现层”这五个要素的拆解和阐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产品设计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表现的全过程。我之前一直觉得用户体验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划分,让我看到了它具体化的路径。例如,在讲到“骨架层”时,它不仅讨论了信息架构,还深入到交互设计和导航设计,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图例和分析,让我在思考产品结构时,不再迷茫。这种结构化的讲解,对于构建完整的用户体验设计体系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对整个产品设计流程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评分

不错的书,比较满意!

评分

快递给力的,包装严实,是正品,推荐购买

评分

很薄的一本小书,内容不多但是有用

评分

书很好 很不错 很好看

评分

快递给力的,包装严实,是正品,推荐购买

评分

快递慢的要死啊,非京东自营的商家快递真心慢啊~~

评分

女儿要用的专业书籍,京东的价格还是很给力的

评分

很薄的一本小书,内容不多但是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