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

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岩,张红文 著
图书标签:
  • 炼钢
  • 氧气转炉
  • 冶金
  • 钢铁工艺
  • 设备
  • 材料科学
  • 工业工程
  • 金属热处理
  • 高炉炼铁
  • 冶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51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32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冶金技术培训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字数:4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结合炼钢原理论述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其中包括钢铁基础知识、炼钢用原材料、氧气转炉炼钢工艺及基础理论、耐火材料、转炉炉衬和炉龄、炉外精炼、钢的品种与质量、氧气转炉炼钢车间布置及组成、转炉炉体结构与倾动机械、供氧系统、炼钢厂的环境保护、转炉炼钢过程的自动控制、炼钢辅助设备、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
《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作为转炉炼钢技术工人和职业学校冶金专业学生的培训教材,可供现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对大专院校冶金专业学生也具有可读性和参考性。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0.1 氧气转炉炼钢法的发展概况
0.2 转炉炼钢法的分类
0.3 氧气转炉炼钢法的特点
0.4 转炉炼钢发展方向与技术进步目标
0.4.1 转炉炼钢的发展方向
0.4.2 转炉炼钢技术进步的目标

1 钢铁基础知识
1.1 钢与铁
1.1.1 钢与生铁
1.1.2 钢铁生产流程
1.1.3 金属学基础知识
1.1.4 热处理知识
1.2 炼铁生产
1.3 炼钢生产
1.3.1 工业化炼钢方法
1.3.2 炼钢厂浇注生产流程
1.4 轧钢生产
1.4.1 轧钢过程
1.4.2 轧钢生产工艺
1.4.3 控制轧制、控制冷却

2 炼钢用原材料
2.1 主原料
2.1.1 铁水
2.1.2 废钢
2.1.3 生铁块
2.2 铁水预处理
2.2.1 铁水炉外脱硫
2.2.2 铁水炉外脱磷
2.2.3 铁水炉外脱硅
2.3 辅原料
2.3.1 造渣剂
2.3.2 冷却剂
2.4 铁合金
2.5 其他材料
2.5.1 增碳剂
2.5.2 钢包渣改质剂
2.5.3 焦炭
2.5.4 炼钢厂常用气体

3 氧气转炉炼钢工艺及基础理论
3.1 装入制度
3.1.1 装入制度内容及依据
3.1.2 装入制度类型
3.1.3 装入操作
3.2 顶吹供氧制度及元素氧化
3.2.1 顶吹供氧制度内容
3.2.2 喷头的类型及特点
3.2.3 氧气流出喷嘴后的运动规律
3.2.4 炼钢过程的氧化反应
3.2.5 供氧制度中的几个工艺参数
3.2.6 供氧操作
3.2.7 氧枪喷头寿命
3.3 造渣制度及脱磷脱硫
3.3.1 炼钢炉渣基础知识
3.3.2 炉渣相图
3.3.3 造渣方法
3.3.4 渣料加入量确定
3.3.5 炼钢脱磷与脱硫反应
3.3.6 炉渣的形成
3.3.7 渣料加入时间
3.3.8 泡沫渣
3.3.9 渣量计算
3.3.10 半钢吹炼的造渣
3.4 温度制度
3.4.1 热平衡
3.4.2 出钢温度的确定
3.4.3 温度控制对策
3.4.4 温度控制
3.5 终点控制
3.5.1 终点的标志
3.5.2 终点控制方法
3.5.3 人工判断方法
3.5.4 挡渣操作
3.5.5 加钢包渣改质剂或合成渣
3.6 脱氧合金化及夹杂物排除
3.6.1 脱氧理论
3.6.2 脱氧方法
3.6.3 合金的加入原则
3.6.4 脱氧操作
3.6.5 合金加入量的确定
3.7 吹损及喷溅
3.7.1 吹损
3.7.2 喷溅
3.8 顶底复合吹炼工艺特点
3.8.1 顶底复合吹炼的特点
3.8.2 复吹工艺的类型
3.8.3 复吹的底部供气气源
3.8.4 底部供气模式
3.8.5 底部供气元件
3.8.6 底部供气元件的维护
3.9 操作事故及处理
3.9.1 温度不合格
3.9.2 成分不合格
3.9.3 回炉钢冶炼
3.9.4 氧枪粘钢及漏水
3.9.5 炉衬耐火材料问题
3.9.6 冻炉
3.9.7 钢包大翻
3.9.8 转炉内剩余钢水处理
3.9.9 连铸水口堵塞
3.10 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
3.10.1 原始数据
3.10.2 物料平衡初算(先只用废钢)
3.10.3 热平衡计算
3.10.4 物料平衡热平衡终算

4 耐火材料、转炉炉衬和炉龄
4.1 耐火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4.1.1 酸性耐火材料
4.1.2 碱性耐火材料
4.1.3 中性耐火材料
4.2 耐火材料的主要性质
4.2.1 耐火度
4.2.2 荷重软化温度
4.2.3 耐压强度
……
5 炉外精炼
6 钢的品种与质量
7 氧气转炉钢车间布置及组成
8 转炉炉体结构与倾动机械
9 供氧系统
10 炼钢厂的环境保护
11 转炉炼钢过程的自动控制
12 炼钢辅助设备
13 技术经济指标
附录 元素周期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951年碱性空气侧吹转炉炼钢法首先在我国唐山钢厂试验成功,并于1952年投人工业生产。1954年开始了小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试验研究工作,1962年将首钢试验厂空气侧吹转炉改建成5t氧气顶吹转炉,开始了工业性试验。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第一个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在首钢建成,于1964年12月26日投人生产。以后,又在上海、唐山、杭州等地改建了一批3.5~5t的小型氧气顶吹转炉。1966年上钢一厂将原有的一个空气侧吹转炉炼钢车间。改建成3座30t的氧气顶吹转炉的炼钢车间,并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烟气净化回收系统,于同年8月投人生产,还建设了弧形连铸机与之相匹配。首钢和上钢试验并扩大了转炉钢的品种,这些,都为我国日后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宝钢从日本引进建成三座具有70年代末技术水平的300t大型转炉、首钢购人二手设备建成210t转炉车间;90年代宝钢又建成250t转炉车间;武钢引进250t转炉;鞍钢、本钢将平炉改建、新建为150t、180t和120t转炉;唐钢建成150t转炉车间,这些新建、改建转炉炼钢车间标志着我国转炉炼钢大型化的进程;曹妃甸京唐公司于2009年建成投产国内最先进的转炉炼钢厂。目前,我国最大公称吨位为300t。转炉钢占年总钢产量的84.17%。

前言/序言

  我国钢的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已近十年,而转炉钢产量达到我国总钢产量的80%以上,目前已是当之无愧的钢铁大国,但要把钢铁大国变为钢铁强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更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操作工人。近十年来炼钢工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炼钢厂越来越强调品种、质量、消耗和社会效益,对操作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这本适合技术工人培训的教材。
  本书结合炼钢原理论述了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其中包括钢铁基础知识、炼钢用原材料、氧气转炉炼钢工艺及基础理论、耐火材料、转炉炉衬和炉龄、炉外精炼、钢的品种与质量、氧气转炉炼钢车间布置及组成、转炉炉体结构与倾动机械、供氧系统、炼钢厂的环境保护、转炉炼钢过程的自动控制、炼钢辅助设备、技术经济指标等內容。按照转炉炼钢工国家技术等级标准,以品种、质量为中心’,强化了分钢种冶炼、环保政策法规、LT干法除尘、自动控制等新知识、新技术;增强了炼钢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内容,以适应当前炼钢技术工人提高技术素质、满足各级炼钢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和职业学校冶金专业学生的培训需要。本书可供现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对大专院校冶金专业学生也具有可读性和参考性。
《钢铁时代的回响:从炉火到精钢的传奇》 翻开这本《钢铁时代的回响》,您将踏上一段跨越百年的工业壮丽史诗。这不是一部冰冷的科技手册,而是一曲关于人类智慧、勇气与创造力,在滚烫炉火中锻造出强大国力的恢弘乐章。我们将一同潜入那片曾经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钢铁厂区,感受空气中弥漫的硫磺与炽热,聆听齿轮咬合与金属碰撞的交响,目睹一炉炉滚烫的铁水如何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基石。 本书将引领您穿越工业革命的烟云,探寻钢铁制造工艺的演进历程。从最初简陋的土法炼钢,到蒸汽时代轰鸣的鼓风炉,再到20世纪初划时代的炼钢技术革新,我们不回避那些筚路蓝缕的艰难岁月,更不吝笔墨描绘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发明与发现。您将了解到,是什么样的需求驱动着人类对更坚韧、更广泛适用的金属材料的渴求;是什么样的科学原理,让我们可以将卑微的矿石炼化成无坚不摧的钢铁。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炼钢炉。那些巨大的、如同钢铁巨兽般的炉体,它们不仅仅是生产工具,更是承载着无数工人汗水与智慧的工业圣地。我们会生动地描绘这些炉子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技术背景下的形态演变,它们如何从笨重走向精巧,从低效走向高效。您将深入了解它们的内部构造,那些错综复杂的管道、耐火材料的奥秘,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驾驭住那足以融化万物的惊人高温。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那些被誉为“钢铁心脏”的关键生产环节。我们将以近乎亲临现场的笔触,为您展现熔炼、氧化、吹炼、脱碳、合金化等一系列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化学与物理过程。您将看到,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氧气如何扮演着炼金术士的角色,去除杂质,精炼铁水;如何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和成分调整,赋予钢材特定的性能,使其能够胜任从桥梁建筑到精密器械的各种严苛任务。这不是枯燥的化学式堆砌,而是用生动的语言,还原那些发生在炉膛深处的化学反应,让您仿佛能闻到那刺鼻的气味,感受到那难以置信的热度。 当然,钢铁的诞生离不开强大的机械力量。本书还将深入探究支撑这些炼钢工艺的各类设备。从巨大的起重设备,到精密的控制系统,再到用于材料输送和处理的各种机械装置,我们将为您一一揭示它们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关键作用。您会惊叹于工程师们如何将机械力学与冶金技术巧妙地结合,创造出高效、可靠的生产线。 《钢铁时代的回响》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工业技术发展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奋斗史的缩影。我们将穿插讲述那些在钢铁厂区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们的故事。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辛勤付出,共同铸就了现代工业的辉煌。您将感受到他们面对艰苦环境时的坚韧不拔,他们在技术难题面前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国家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此外,本书也将探讨钢铁工业对社会、经济乃至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军事力量的增强,到交通运输的革命,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钢铁无处不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将追溯钢铁贸易的全球化进程,分析钢铁产量如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以及钢铁产业的兴衰如何影响着地缘政治的格局。 如果您是一位对工业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一位对科学技术着迷的学生,或者是一位希望深入了解现代文明基石的探索者,那么《钢铁时代的回响》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选择。它将带您走进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钢铁时代,感受那股源源不断的工业力量,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何被滚烫的炉火所塑造。它将唤醒您对人类创造力的敬畏,对工业文明的深邃思考,以及对那些铸就辉煌的无名英雄们的崇高敬意。让我们一起,在《钢铁时代的回响》中,聆听那永不磨灭的时代强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炼钢工程师,我总是对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抱有极大的热情。《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集理论、技术、实践于一体的“圣经”。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他对氧气转炉炼钢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吹炼过程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的章节。作者运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对吹炼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关系以及能量转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不仅给出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图表,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比如,他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氧气喷吹制度来优化吹炼过程,如何控制终点温度以满足后续工序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炉渣成分来提高脱磷脱硫效率。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进行工艺优化和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关于“转炉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关键设备的结构、性能参数以及制造工艺,并对不同类型设备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我尤其对他关于“新型转炉技术”的介绍印象深刻,比如大容积转炉、富氧顶吹转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让我对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此外,本书对“吹炼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论述也十分前沿。作者介绍了现代炼钢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生产过程。这让我认识到,未来的炼钢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技术参考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更能启发我思考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背后的制造工艺深感兴趣。《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为我深入理解钢铁这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的生产过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系统化,他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氧气转炉炼钢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冶金反应机理”的深入探讨。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磷、脱硫等关键过程的化学原理,还结合实际操作,分析了各种工艺参数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为我理解钢水成分的控制、杂质的去除以及最终钢材性能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转炉设备的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分析也令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流体力学原理,解释了氧气喷射过程中气液两相的流动行为,以及这种流动如何影响传质、传热和夹杂物的卷入。这让我认识到,设备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更是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炉渣-钢水相互作用”的详细论述,包括炉渣的形成机制、性质变化以及其在夹杂物去除和元素氧化中的作用。作者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炉渣成分来优化炼钢过程,以及如何防止夹杂物在钢水中残留。这对于我理解钢的洁净度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现代氧气转炉在节能减排、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让我认识到钢铁工业正在朝着更加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钢铁的生产过程,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业史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现代工业的基石——钢铁的生产过程感到好奇。《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硬核”,但实际上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现代钢铁工业的窗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直接枯燥地介绍设备参数,而是先回顾了钢铁冶炼技术的演进史,从古代的块炼铁到贝塞麦转炉,再到现代的氧气转炉,每一个阶段的变革都充满了人类智慧的闪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氧气转炉发明背景的描绘,那种在战争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技术突破所迸发出的生命力,让人感叹不已。书中关于氧气转炉基本原理的讲解,也并非生硬的理论堆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比如将氧气喷吹比作“给铁水‘洗澡’”,将吹炼过程比作一场“化学反应的盛宴”,这些生动的比喻让复杂的过程变得容易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吹炼过程的控制”这一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操作人员如何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听声音的变化,甚至用眼睛就能判断出钢水的温度和成分,这是一种何等精湛的技艺!书中对转炉设备的描述也充满了细节,从炉衬材料的选择,到氧气喷枪的设计,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都展现了现代工业的精密与高效。作者还提到了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设备磨损、环境污染等,并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技术。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钢铁生产不仅仅是简单的冶炼,更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背后的强大技术支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那些默默奉献的钢铁工程师和工人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是一位对材料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虽然不是直接学习冶金专业,但对各种材料的制造过程一直充满了好奇。《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为我揭示了钢铁这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工程材料的诞生过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化学反应机理”的阐述。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氧气、碳、硅、锰等元素在高温下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被氧化、如何形成炉渣、如何影响钢的性能。他甚至还分析了不同吹炼强度和终点碳含量对最终钢材性能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成分决定性能”的深层含义。书中关于“转炉结构与操作”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介绍了转炉的内部构造,比如炉衬的耐火材料、氧气喷枪的设计,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承受高温和强氧化环境的。他还讲解了吹炼过程中的各种操作要点,比如如何控制氧气流量、如何调整吹炼角度,以及这些操作如何影响吹炼效果。这让我感受到了工程设计的智慧和操作的艺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节能环保”的讨论很感兴趣。作者介绍了现代氧气转炉在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技术进步,比如余热回收、烟气净化等。这让我认识到,钢铁生产并非只是简单的“高污染”行业,它也在不断地追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对钢铁的生产有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了解。它不仅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也让我对现代工业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消费者,平时对工业生产的细节了解不多,但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国家工业发展成就,总会感到由衷的自豪。《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虽然内容专业,但它却以一种我能理解的方式,让我窥见了现代工业的强大心脏——钢铁制造。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注重细节,他仿佛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工匠,将氧气转炉炼钢的每一个步骤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记得其中关于“原料准备”的描述,作者详细介绍了铁矿石、废钢、石灰石等原料的成分要求和处理方式,让我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好的钢铁也需要好的“砖瓦”。接着,当他描绘氧气转炉如何将液态生铁变成钢水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热火朝天的炼钢车间,看着巨大的转炉旋转,喷射出耀眼的氧气,火花四溅,烟尘弥漫。作者还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吹炼过程中的杂质去除比作“给铁水‘排毒’”,将钢水温度控制比作“恰到好处的‘火候’”。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对这个复杂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关于“转炉设备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炼钢炉竟然有如此精密的设计,从炉衬的材料选择,到氧气喷枪的角度控制,再到烟气净化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程师的智慧。作者还提到了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障安全,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工业的责任感。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钢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为国家工业发展默默奉献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觉得,科技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这个领域听起来就相当专业,而且一般人可能不太会去深入了解。我本身是做相关行业的,但更多的是接触一线生产和操作,对于炼钢过程中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设备原理,一直以来都觉得是一笔糊涂账,全凭经验和老师傅的指导。所以,当我翻开《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我其实准备好了随时会被一大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表给劝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当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硬邦邦的技术术语,而是先从炼钢的历史渊源讲起,用一种颇具画面感的方式描绘了早期炼钢的艰辛与创新。接着,他逐步引入氧气转炉的概念,并且非常巧妙地通过类比和举例,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变得生动易懂。我记得其中关于氧气喷吹速度和角度对钢水温度、成分影响的讲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就像是在给一锅滚烫的汤剂“调味”,不同的“调味料”(氧气)以不同的方式加入,产生的效果自然天差地别。而且,书中的图表设计也非常人性化,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头晕目眩的示意图,而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插画,配合文字讲解,简直是“图文并茂”的典范。我尤其喜欢关于转炉设备章节的描述,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转炉的结构特点、操作流程以及维护保养的注意事项。他甚至还提到了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小“脾气”和解决办法,这些细节的描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与设备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一些设备异常,但又找不到根本原因,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基础理论中找到解答。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耐心传授他的知识和智慧,让人读起来既涨知识,又充满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对于像我这样在钢铁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它简直是一本“宝藏”。我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氧气转炉,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原理和设备细节,了解得并不够深入。《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短板。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务实,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大量实际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吹炼过程的优化”这一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吹炼效率的各种因素,比如氧气喷吹制度、底吹技术、辅助还原剂的使用等,并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我记得其中关于“控制吹炼后期碳含量”的讲解,作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控制策略,并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这对于我指导现场操作,提高产品合格率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书中关于“钢水净化技术”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介绍了二次精炼技术,比如真空脱气、钢包吹氩等,以及它们在提高钢材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我还学到了如何通过调整炉渣成分和钢包处理来有效去除钢中的夹杂物和有害元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钢材质量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本书对转炉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设备故障,并给出了详细的排除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日常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具书”。它让我对氧气转炉炼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在力求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化、条理化。我是一名在读的冶金工程师,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氧气转炉炼钢的方方面面,但一直以来,我对某些环节的理解都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讲到实际应用,再到设备维护,层层递进,非常符合工程师的学习路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炼钢过程中的传质传热”这一章节。作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氧气转炉内部复杂的传质和传热过程,包括气液传质、液固传质、显热和潜热的传递等。他不仅给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他结合实际的吹炼过程,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这些过程的影响。比如,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提高氧气喷射速度可以加快氧化反应速率,以及过高的喷射速度又可能导致钢水飞溅和氧气利用率下降。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炼钢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吹炼过程中的动力学”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分析了氧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操作参数来提高吹炼效率和降低能耗。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进行工艺优化和节能降耗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炉渣行为”的详细讨论,包括炉渣的流动性、粘度、表面张力等性质如何影响吹炼过程。作者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渣系来促进杂质的去除,以及如何防止夹杂物进入钢水。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帮助我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对一些复杂的冶金现象有了更深入的洞察。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我是一个对钢铁行业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平时对这些技术性的内容并不太了解,但“氧气转炉炼钢”这个词组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和科技感。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感到自豪,而炼钢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这个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宏观的了解。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过多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把我一步步地带入了氧气转炉炼钢的世界。他就像一位耐心的导游,一边走一边给我讲解沿途的风景。比如,当他描述氧气喷头如何将液氧高速喷入液态铁水中时,我仿佛能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看到火星四溅的壮观场面。他还形象地把氧气转炉比作一个巨大的“炼丹炉”,将杂质“炼”出去,留下纯净的钢铁。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钢材,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生产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吹炼终点”的描述,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声音以及钢水的化学成分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吹炼,这个过程充满了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他还提到了如何通过控制吹炼过程中的“微调”,来生产出不同性能的钢材,比如用于汽车、建筑、家电等等。这些内容让我觉得,炼钢不仅仅是一项体力劳动,更是一门需要精细计算和精准控制的科学。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强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在生产一线辛勤工作的工人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感觉,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支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作为一名钢铁行业的研究生,我接触过不少关于炼钢工艺的书籍,但《氧气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作者在书中对氧气转炉炼钢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原料准备、氧气喷吹、吹炼过程控制,到炉渣形成、脱磷脱硫机理,再到终点控制和出钢操作,几乎涵盖了整个工艺流程的所有关键点。尤其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环节时,都能够引用大量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并且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比较,这对于我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关于炉渣控制的章节,堪称经典。作者深入剖析了炉渣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其在氧化、脱磷、脱硫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渣系来优化炼钢效果。这部分内容对于我理解钢水质量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炉渣来达到特定的冶金要求,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此外,本书在设备部分的描述也相当到位。作者不仅介绍了转炉本身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特点,还详细讲解了配套的氧气供给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挡渣出钢装置等关键设备的性能参数、操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他甚至还对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选型建议,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化炼钢厂的整体布局和设备配置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工艺与设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理念。他指出,先进的工艺需要与之匹配的先进设备来支撑,而设备的进步又会反过来推动工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氧气转炉炼钢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京东的书不错。便宜,正版,质量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例如:爱迪生、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些伟大的名言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现在,我们也都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读一些书。但是,学生如果对读书没有兴趣,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但如此,有时还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为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有可供孩子阅读的各方面书籍,并在读书角张贴温馨的阅读暗示:“与书为友,走向优秀!”“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教室前面彰显着警示牌:“今天,你读书了吗?”还在教室里张贴名言警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醒目的标志,使学生迈进班级的那一刻就会想到读书。其次,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说句心里话,我们班孩子的家长多数是农民,他们对于读书的意识并不高,尽管如此,我仍坚信:只要肯努力、只要肯坚持,让孩子在无意中就能端起书本来阅读,这样,长此以往,相信家长们会有所动容,从而为孩子能够读更多的好书拓宽‘道路’。虽然让家长读书的起步工作难做,但我仍通过校信通、开家长会等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书香信息传递给家长。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推动家庭阅读正常化,持久化,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这里提到的‘书香家庭评比’,我并没有给家长们出难题,而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我抓住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及孩子那纯真的天性,让每个孩子做为他自己家庭的组长,父母是组员,先由孩子感染父母、督促父母,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并交流读后之感,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们课余聊的话题由原来的“我昨天吃什么好吃的了”、“我妈给我买什么新衣服了”、“我爸带我去公园玩了”这些,被现在的“昨天我们全家坐在一起聊《红岩》,爷爷还给我讲了好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周末我们家要举行讲故事比赛呢”所取待,从班级门前走过,每每听到这些,我的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要甜。

评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评分

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还有些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着一片片废墟,有人在呼唤着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还要对他的母亲心怀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片片废墟,我们仍然努力去寻找生命的光芒。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断的出现奇迹。温总理说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是社会给予了他们,关怀了他们。”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时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评分

书,就像山,沉重敦厚,令人流连往返。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还有些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着一片片废墟,有人在呼唤着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还要对他的母亲心怀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片片废墟,我们仍然努力去寻找生命的光芒。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断的出现奇迹。温总理说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是社会给予了他们,关怀了他们。”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时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评分

书,简单,一个字: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