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內容豐富、開拓視野、啓發思考: 收入本書中的文章涉及瞭中國現代語文的各個方麵,包括語言、文字、拼音的現代改革的曆史背景與發展前景,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這本小書迅速瞭解中國現代語文的幾本麵貌。
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於消遣中增益見聞:本書保持瞭作者一貫的幽默風格,常常從生活小事入手,闡述語文變革對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讀者可以在輕鬆閱讀中增長知識。
內容簡介
《孔子教拼音:語文通論》收錄瞭周有光先生近年來有關語言學、文字學的文章24篇,全麵總結瞭周老對語言文字長達半個世紀的思考。
作為中國文字改革的推動者、《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創製人,周老親曆親睹瞭中國語文現代化的風風雨雨,這就使得周老能夠以深入淺齣的語言,為我們栩栩如生地描述由廢除繁體字、中文拉丁化激起的論戰場麵,有理有據地論證語文改革為今天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妙趣橫生地揭示語言文字與文化背景之間的互動關係。
在輕鬆的閱讀中,語言學、文字學不再是枯燥的學問,重新散發齣瞭我們習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魅力。
作者簡介
周有光,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1923-1927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
1928-1949年,任教光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和浙江教育學院;任職新華銀行,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1949年迴國,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
1955年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和委員。參加製訂: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聾人手指字母方案。齣席國際標準化組織,該組織經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 7098)。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閤編審委員會中方三人之一。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齣版《漢字改革概論》、《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等語文專著30餘種,發錶論文300多篇。1989年離休。
目錄
01 從“鬍琴”變為“國樂”說起
02 漢字的技術性和藝術性
03 《漢語拼音·文化津梁》序言
04 三原則和三不是
05 孔子教拼音
06 人類文字的鳥瞰
07 文字學的輪廓畫
08 字母學略說
09 什麼是比較文字學
10 語文生活的曆史進程
11 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
12 語文現代化的先驅黎錦熙
13 中文拉丁化的創導人瞿鞦白
14 龍蟲並雕的語言學傢王力
15 幾個文字學問題
16 漢字在人類文字史上的地位
17 漢字性質和文字類型
18 語文規劃和社會建設
19 三個國際語言問題
20 記兩次語文現代化國際會議
21 彝文的規範化
22 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
23 英語是怎樣成為國際共同語的?
24 文房四寶古今談
周有光著作單行本目錄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01 從“鬍琴”變為“國樂”說起
在“國樂演奏會”會場裏,二鬍奏齣一麯《空山鳥語》。裊裊的餘音還沒有完畢,就響起瞭一陣暴風雨似的掌聲。
齣乎意外,誰在我的肩上拍瞭兩下?迴頭一看,原來是好久不見的老陳。掌聲太響,我又坐在他的前麵,無法跟他談話。隻聽得他附著我的耳朵說:“鬍琴真好!鬍琴真好!”
休息時間,老陳一把把我拉到休息室,從多年前的那一次會麵說起,滔滔地一路談來。
話停瞭。他丟瞭煙頭,把手伸進口袋,慢慢地拿齣一個小冊子。我以為是一份摺疊著的說明書。當我看到上麵印著《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幾個紅字,纔知道他是在準備轉移話題瞭。
“這是我方纔買來的。我們需要一套拼音字母,這很對,我非常贊成!不過,”他放低瞭聲音,“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為什麼自己不創造一套字母,而要去抄襲英文字母呢?”
“唔--”,我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隻見四周的吸煙者和他們吐齣的濃煙嚮我擠逼過來。
老陳發現我是一個不吸煙的人而被濃煙包圍著,就拉著我走到休息室的門外。
“你很喜歡聽鬍琴吧?”我問。
“不但喜歡聽,還能拉兩把呢!”他爽快地笑起來瞭。
“鬍琴是國樂,你不覺得不調和嗎?”我說完就仔細看他的反應。
“你不喜歡方纔的《空山鳥語》嗎?”他感覺我的話奇怪,就這樣反問我。
“你有沒有想過,國樂不應當用鬍琴?”我繼續觀看他的反應。
他一時摸不著我說的話是什麼用意。
“鬍琴的'鬍'字跟國樂的'國'字,你以為是可以聯得起來的嗎?”我把題目點清。
他立刻明白瞭,又哈哈大笑起來。“你說得對!我拉瞭這麼久的鬍琴,沒有想過這個'鬍'字的來曆。今天被你一語道破瞭!”
我趁此作瞭一番宣傳:“漢語拼音方案采用的是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不是英文字母。26個漢語拼音字母念起來是兩句'七言',兩句'六言',像一首詩詞,句句押韻。從來源來說,拉丁字母盡管是外來的,但是它能拼寫齣地道的漢語,因此是我們自己的拼音字母。正如鬍琴盡管是外來的,但是它已經成為我們自己的'國樂',而且能奏齣《空山鳥語》這樣地道的民族樂麯。六億人口的大國應當有所創造,同時也應當采用國際通用的文化和技術工具,例如字母、度量衡單位、曆法等等。中國文化偉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吸收一切人類的創造……”
老陳連連點頭,“對!對!”他十分珍視那本小冊子,把它慢慢地放進瞭口袋。
(編者注: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在全國人民代錶大會通過之後,這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受到讀者重視,對當時反對拉丁字母的意見有化解作用。劉少奇打電話給作者,錶示高興,但是劉又說,“鬍”也可以指中國的少數民族。)
載《人民日報》1958年1月18日
05 孔子教拼音
兩位青年朋友來到我傢,他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國即將在世界各國開設100所孔子學院,孔子即將周遊列國,宣講華夏文化。
青年:在世界各國開設100所孔子學院,大傢說這有重大意義。可是,什麼重大意義呢,各人說法不同。請您談談您的看法。
主人: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中外之間需要增進相互瞭解,加強文化交流。孔子學院是文化交流的橋梁,相互瞭解的谘詢場所。文化交流以學習語文為起點。孔子學院的首要任務是華語華文的教學。
青年:孔子學院用什麼字母給漢字注音,成瞭一個難題。有人說,漢字是孔子的文字,拼音不是孔子的文字。如果用拼音給漢字注音,等於勉強“孔子教拼音”,對孔子大不敬!不如跟颱灣一樣,用注音符號。
主人:孔子,聖之時者也。利用拼音,幫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孔子一定歡迎,決不會反對。拼音已經通行全球,外國人學習特彆省事。注音符號大陸不用已久,恢復使用不可能瞭。
青年:有人說,孔子學院的教師應當穿唐裝。穿西裝,孔子看不慣。
主人:唐裝也不是孔子時代的原裝,孔子看得慣嗎?各民族原來都穿各自的民族服裝。後來,西裝成為國際公用的男裝。我不反對穿唐裝,隻要教師們願意。
青年:一位老先生興奮地說,孔子學院可以“變夷為夏”。
主人:今天,夷夏平等,相互學習。孔子學院是夷夏交流,不是變夷為夏。
青年:有人說:“21世紀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這個預言將由孔子學院來實現。
主人:設立孔子學院,當然要擴大傳播漢字文化。國外目前學習中文的人數還遠少於學習日文的人數。語文平等,學習自由。談不上什麼“發揮威力”!
青年:孔子學院不能迴避解釋《論語》。如果外國人問,“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如何解釋呢?
主人:孔子生於兩韆五百年前,他的言論中有時代烙印,不足為怪。讀古書要用曆史觀點。過時的語句要加以曆史的說明。歐美人讀希臘經典和基督教《聖經》也是如此。基督教經過宗教改革,《聖經》中過時的語句,不再妨礙科學的發展。孔子書中有大量名言至理,值得今天深入學習。儒學是不斷發展的;儒學,學之時者也。
青年:有人說,開辦100所孔子學院,就是漢字文化的“偉大復興”。
主人:曆史上,漢字文化發展較早,古代鄰國都學習中國,中國和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形成漢字文化圈。西學東漸之後,他們各自發展現代化,不再依賴漢字文化。漢字在中國本土,實行文字改革:簡化漢字,製訂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普及義務教育,公布語言文字法,保障語文現代化的前途。識字率從人口極少數增加為人口大多數,這是腳踏實地的發展漢字文化。但跟孔子學院無關,不要鬍吹“偉大復興”!
2006年6月8日
時年101歲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孔子教拼音》第1部分 孔子教拼音
在“國樂演奏會”會場裏,二鬍奏齣一麯《空山鳥語》。裊裊的餘音還沒有完畢,就響起瞭一陣暴風雨似的掌聲。齣乎意外,誰在我的肩上拍瞭兩下?迴頭一看,原來是好久不見的老陳。掌聲太響,我又坐在他的前麵,無法跟他談話。隻聽得他附著我的耳朵說:“鬍琴真好!鬍琴真好!”
《孔子教拼音:語文通論》是一部緻力於探索漢語拼音體係在傳統儒傢思想影響下,如何成為更有效、更具文化底蘊的語言教學工具的開創性著作。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拼音規則,而是深入挖掘孔子及其弟子們在教育理念、治學方法以及對文字、語言的認知中所蘊含的智慧,並將其巧妙地融入現代漢語拼音的教學實踐中。 引言:古聖先賢的教誨與現代漢語的脈搏 本書的開篇,作者便指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在現代漢語普及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過於側重技術層麵的拼讀技巧,而忽略瞭語言背後深厚的文化根基?孔子,作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思想,是否能為我們今天的漢語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孔子教拼音:語文通論》正是基於這樣的疑問,試圖在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現代語言教育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作者認為,拼音作為現代漢語學習的“入門鑰匙”,其價值不僅在於幫助識字和發音,更在於能否引導學習者體會語言的韻律、結構的邏輯,乃至背後蘊含的文化精神。本書旨在通過藉鑒孔子的教育理念,為拼音教學注入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 第一章:聲韻之源——孔子對聲音與文字的認知 本章追溯孔子及其時代對聲音和文字的理解。作者將引述《論語》中關於“詩”、“言”等概念的闡釋,探討孔子如何看待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情感錶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句話不僅揭示瞭詩歌在情感抒發、認識社會、團結群體、錶達不滿等方麵的作用,也暗示瞭語言本身具有強大的力量。孔子對“正名”的重視,例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更是將文字的規範性與社會秩序、個體行為緊密聯係起來。 作者將結閤當時的文字形態(如甲骨文、金文)和語音特點,分析孔子時代語言的特徵。雖然彼時尚未有係統性的拼音方案,但孔子對“讀萬捲書”的強調,以及其弟子們整理、傳頌經典的行為,本身就包含瞭對語音傳承的重視。本章將重點探討孔子對“聲”與“義”之間關係的理解,認為聲音的準確傳達是理解意義的前提。這與現代拼音教學中強調聲母、韻母、聲調的準確發音,以區分不同字詞意義的理念不謀而閤。我們將看到,孔子對語言的尊重和對聲音的敏感,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我們理解拼音教學的文化根基提供瞭曆史的縱深感。 第二章:授業之道——“因材施教”與拼音教學的個體化 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便是“因材施教”。他深刻認識到每個學生的稟賦、興趣和學習方式都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根據個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本章將以此為指導,探討如何將“因材施教”的理念應用於現代漢語拼音教學。 作者將分析不同年齡段、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在學習拼音時可能遇到的普遍性問題,例如:聲母的送氣與不送氣、韻母的發音口型、聲調的準確標記與運用等。在此基礎上,本書將提齣一係列基於“因材施教”原則的拼音教學策略。例如,對於初學者,可以采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將聲母、韻母與具體的動作、形象聯係起來;對於有一定語言基礎的學習者,可以引導他們通過比較發音,體會漢語拼音的邏輯性;對於母語中存在相似音素的學習者,則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糾音。 本書還將探討遊戲化、情境化的教學方法,以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互動軟件)來實現個性化學習。作者認為,學習拼音不應是枯燥的機械記憶,而應是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過程。孔子強調“學思結閤”,提倡“溫故而知新”,這些思想都將被融入到拼音教學的設計中,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規則的同時,主動思考、探索、鞏固,從而真正實現“授人以漁”。 第三章:學以緻用——“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與拼音在實際應用中的引導 孔子強調“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意味著學習的廣博與應用的規範並重。本章將聚焦於拼音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引導學習者在掌握拼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將分析拼音在漢字輸入、在綫交流、語音識彆等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本書更側重於探討,如何通過拼音教學,引導學習者“約之以禮”,即培養其規範、得體的語言使用習慣。這包括: 規範發音與語調: 拼音是發音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語調的準確運用。孔子“言語篇”中對“質”和“文”的平衡,提示我們語言不僅要清晰,更要有適當的抑揚頓挫,傳達情感和意圖。本書將結閤具體漢字和詞組,示範標準的普通話發音和語調,並分析不同聲調組閤所帶來的細微語感差異。 音形義的結閤: 拼音本身是“形”(字母組閤)和“音”,而其最終目的是關聯“義”(意義)。本書將強調,拼音教學不應停留在“讀齣來”的層麵,而應引導學生將拼音與漢字形體、詞匯意義、句子結構緊密結閤。通過一些有趣的練習,讓學生在拼讀中加深對漢字的理解。 從拼音到詞匯與句子: 拼音是構建詞匯和句子的基石。本書將展示如何從拼音的學習自然過渡到詞匯的學習,再到簡單句子的構建。例如,通過同一聲母或韻母開頭的詞語,或者聲調組閤相同的詞語,讓學生體會語言的規律性。 文化語境下的應用: “禮”也包含著對特定語境和場閤的恰當錶達。本書將探討,在不同的交流場景下,拼音的運用如何體現齣尊重和得體。例如,在正式場閤的發言,與朋友之間的日常對話,在書寫中使用拼音時的注意事項等。 第四章:詩書之道——拼音教學中的文學性與人文關懷 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將詩歌、禮樂視為教育的重要載體。本章將探索如何將文學性和人文關懷融入拼音教學,讓學習者在掌握語音規則的同時,感受漢語的韻律美和文化魅力。 作者將精選一些富有代錶性的古代詩詞、歌謠,或現代優美的散文片段,運用拼音進行標示和講解。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拼讀,讓學習者體會漢語的抑揚頓挫、節奏韻律,感受詞語的優美和意境。例如,可以選取一些簡單易懂的唐詩,分析其拼音的聲調變化如何襯托齣詩歌的情感。 本書還將探討,如何通過拼音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背後的人文精神。孔子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品德,都可以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得到體現。例如,在學習一些包含“敬”、“誠”、“善”等字的拼音時,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字詞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作者還將提倡一種“有溫度”的拼音教學。如同孔子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現代拼音教學也應關注學習者的情感需求,營造積極、鼓勵的學習氛圍。通過鼓勵、贊美和有效的反饋,幫助學習者建立學習自信,體會學習漢語的樂趣,進而激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進一步探索。 結語:古韻今聲,漢語之美永流傳 《孔子教拼音:語文通論》的最後,作者總結瞭本書的核心觀點:漢語拼音並非孤立的技術工具,而是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文明的橋梁。通過藉鑒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賦予拼音教學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具人文關懷的實踐方式,以及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書相信,當學習者在拼讀每一個音節時,如果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古聖先賢的教誨,體會到語言的韻律之美和文化之深,那麼,他們學習拼音的過程將不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一次充滿意義的文化探索之旅。這不僅有助於他們掌握漢語,更能幫助他們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成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文明的新一代。 本書最終期望,通過對“孔子教拼音”這一獨特視角的探索,能為當前的漢語拼音教學帶來啓發,讓漢語拼音真正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語言之橋,讓漢語之美,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依然能夠悠揚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