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丰富、开拓视野、启发思考: 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涉及了中国现代语文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拼音的现代改革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小书迅速了解中国现代语文的几本面貌。
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于消遣中增益见闻: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幽默风格,常常从生活小事入手,阐述语文变革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读者可以在轻松阅读中增长知识。
内容简介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收录了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有关语言学、文字学的文章24篇,全面总结了周老对语言文字长达半个世纪的思考。
作为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周老亲历亲睹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风风雨雨,这就使得周老能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由废除繁体字、中文拉丁化激起的论战场面,有理有据地论证语文改革为今天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妙趣横生地揭示语言文字与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轻松的阅读中,语言学、文字学不再是枯燥的学问,重新散发出了我们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3-1927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1928-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和委员。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该组织经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人之一。提倡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30余种,发表论文300多篇。1989年离休。
目录
01 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
02 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03 《汉语拼音·文化津梁》序言
04 三原则和三不是
05 孔子教拼音
06 人类文字的鸟瞰
07 文字学的轮廓画
08 字母学略说
09 什么是比较文字学
10 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11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
12 语文现代化的先驱黎锦熙
13 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瞿秋白
14 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王力
15 几个文字学问题
16 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17 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
18 语文规划和社会建设
19 三个国际语言问题
20 记两次语文现代化国际会议
21 彝文的规范化
22 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
23 英语是怎样成为国际共同语的?
24 文房四宝古今谈
周有光著作单行本目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01 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
在“国乐演奏会”会场里,二胡奏出一曲《空山鸟语》。袅袅的余音还没有完毕,就响起了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
出乎意外,谁在我的肩上拍了两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好久不见的老陈。掌声太响,我又坐在他的前面,无法跟他谈话。只听得他附着我的耳朵说:“胡琴真好!胡琴真好!”
休息时间,老陈一把把我拉到休息室,从多年前的那一次会面说起,滔滔地一路谈来。
话停了。他丢了烟头,把手伸进口袋,慢慢地拿出一个小册子。我以为是一份折叠着的说明书。当我看到上面印着《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几个红字,才知道他是在准备转移话题了。
“这是我方才买来的。我们需要一套拼音字母,这很对,我非常赞成!不过,”他放低了声音,“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为什么自己不创造一套字母,而要去抄袭英文字母呢?”
“唔--”,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见四周的吸烟者和他们吐出的浓烟向我挤逼过来。
老陈发现我是一个不吸烟的人而被浓烟包围着,就拉着我走到休息室的门外。
“你很喜欢听胡琴吧?”我问。
“不但喜欢听,还能拉两把呢!”他爽快地笑起来了。
“胡琴是国乐,你不觉得不调和吗?”我说完就仔细看他的反应。
“你不喜欢方才的《空山鸟语》吗?”他感觉我的话奇怪,就这样反问我。
“你有没有想过,国乐不应当用胡琴?”我继续观看他的反应。
他一时摸不着我说的话是什么用意。
“胡琴的'胡'字跟国乐的'国'字,你以为是可以联得起来的吗?”我把题目点清。
他立刻明白了,又哈哈大笑起来。“你说得对!我拉了这么久的胡琴,没有想过这个'胡'字的来历。今天被你一语道破了!”
我趁此作了一番宣传:“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不是英文字母。26个汉语拼音字母念起来是两句'七言',两句'六言',像一首诗词,句句押韵。从来源来说,拉丁字母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能拼写出地道的汉语,因此是我们自己的拼音字母。正如胡琴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国乐',而且能奏出《空山鸟语》这样地道的民族乐曲。六亿人口的大国应当有所创造,同时也应当采用国际通用的文化和技术工具,例如字母、度量衡单位、历法等等。中国文化伟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吸收一切人类的创造……”
老陈连连点头,“对!对!”他十分珍视那本小册子,把它慢慢地放进了口袋。
(编者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之后,这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读者重视,对当时反对拉丁字母的意见有化解作用。刘少奇打电话给作者,表示高兴,但是刘又说,“胡”也可以指中国的少数民族。)
载《人民日报》1958年1月18日
05 孔子教拼音
两位青年朋友来到我家,他们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国即将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孔子即将周游列国,宣讲华夏文化。
青年: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大家说这有重大意义。可是,什么重大意义呢,各人说法不同。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主人: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中外之间需要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文化交流。孔子学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相互了解的咨询场所。文化交流以学习语文为起点。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华语华文的教学。
青年:孔子学院用什么字母给汉字注音,成了一个难题。有人说,汉字是孔子的文字,拼音不是孔子的文字。如果用拼音给汉字注音,等于勉强“孔子教拼音”,对孔子大不敬!不如跟台湾一样,用注音符号。
主人:孔子,圣之时者也。利用拼音,帮助汉字,不是代替汉字,孔子一定欢迎,决不会反对。拼音已经通行全球,外国人学习特别省事。注音符号大陆不用已久,恢复使用不可能了。
青年:有人说,孔子学院的教师应当穿唐装。穿西装,孔子看不惯。
主人:唐装也不是孔子时代的原装,孔子看得惯吗?各民族原来都穿各自的民族服装。后来,西装成为国际公用的男装。我不反对穿唐装,只要教师们愿意。
青年:一位老先生兴奋地说,孔子学院可以“变夷为夏”。
主人:今天,夷夏平等,相互学习。孔子学院是夷夏交流,不是变夷为夏。
青年:有人说:“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这个预言将由孔子学院来实现。
主人:设立孔子学院,当然要扩大传播汉字文化。国外目前学习中文的人数还远少于学习日文的人数。语文平等,学习自由。谈不上什么“发挥威力”!
青年:孔子学院不能回避解释《论语》。如果外国人问,“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何解释呢?
主人: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他的言论中有时代烙印,不足为怪。读古书要用历史观点。过时的语句要加以历史的说明。欧美人读希腊经典和基督教《圣经》也是如此。基督教经过宗教改革,《圣经》中过时的语句,不再妨碍科学的发展。孔子书中有大量名言至理,值得今天深入学习。儒学是不断发展的;儒学,学之时者也。
青年:有人说,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就是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
主人:历史上,汉字文化发展较早,古代邻国都学习中国,中国和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形成汉字文化圈。西学东渐之后,他们各自发展现代化,不再依赖汉字文化。汉字在中国本土,实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制订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普及义务教育,公布语言文字法,保障语文现代化的前途。识字率从人口极少数增加为人口大多数,这是脚踏实地的发展汉字文化。但跟孔子学院无关,不要胡吹“伟大复兴”!
2006年6月8日
时年101岁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孔子教拼音》第1部分 孔子教拼音
在“国乐演奏会”会场里,二胡奏出一曲《空山鸟语》。袅袅的余音还没有完毕,就响起了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出乎意外,谁在我的肩上拍了两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好久不见的老陈。掌声太响,我又坐在他的前面,无法跟他谈话。只听得他附着我的耳朵说:“胡琴真好!胡琴真好!”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是一部致力于探索汉语拼音体系在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如何成为更有效、更具文化底蕴的语言教学工具的开创性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拼音规则,而是深入挖掘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教育理念、治学方法以及对文字、语言的认知中所蕴含的智慧,并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汉语拼音的教学实践中。 引言:古圣先贤的教诲与现代汉语的脉搏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指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现代汉语普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侧重技术层面的拼读技巧,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孔子,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是否能为我们今天的汉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试图在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语言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作者认为,拼音作为现代汉语学习的“入门钥匙”,其价值不仅在于帮助识字和发音,更在于能否引导学习者体会语言的韵律、结构的逻辑,乃至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本书旨在通过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拼音教学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第一章:声韵之源——孔子对声音与文字的认知 本章追溯孔子及其时代对声音和文字的理解。作者将引述《论语》中关于“诗”、“言”等概念的阐释,探讨孔子如何看待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表达。“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诗歌在情感抒发、认识社会、团结群体、表达不满等方面的作用,也暗示了语言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孔子对“正名”的重视,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更是将文字的规范性与社会秩序、个体行为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将结合当时的文字形态(如甲骨文、金文)和语音特点,分析孔子时代语言的特征。虽然彼时尚未有系统性的拼音方案,但孔子对“读万卷书”的强调,以及其弟子们整理、传颂经典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对语音传承的重视。本章将重点探讨孔子对“声”与“义”之间关系的理解,认为声音的准确传达是理解意义的前提。这与现代拼音教学中强调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发音,以区分不同字词意义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看到,孔子对语言的尊重和对声音的敏感,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理解拼音教学的文化根基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 第二章:授业之道——“因材施教”与拼音教学的个体化 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便是“因材施教”。他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和学习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本章将以此为指导,探讨如何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 作者将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拼音时可能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例如: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韵母的发音口型、声调的准确标记与运用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基于“因材施教”原则的拼音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采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将声母、韵母与具体的动作、形象联系起来;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习者,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发音,体会汉语拼音的逻辑性;对于母语中存在相似音素的学习者,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音。 本书还将探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互动软件)来实现个性化学习。作者认为,学习拼音不应是枯燥的机械记忆,而应是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过程。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提倡“温故而知新”,这些思想都将被融入到拼音教学的设计中,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则的同时,主动思考、探索、巩固,从而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第三章:学以致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与拼音在实际应用中的引导 孔子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味着学习的广博与应用的规范并重。本章将聚焦于拼音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引导学习者在掌握拼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将分析拼音在汉字输入、在线交流、语音识别等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本书更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拼音教学,引导学习者“约之以礼”,即培养其规范、得体的语言使用习惯。这包括: 规范发音与语调: 拼音是发音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语调的准确运用。孔子“言语篇”中对“质”和“文”的平衡,提示我们语言不仅要清晰,更要有适当的抑扬顿挫,传达情感和意图。本书将结合具体汉字和词组,示范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语调,并分析不同声调组合所带来的细微语感差异。 音形义的结合: 拼音本身是“形”(字母组合)和“音”,而其最终目的是关联“义”(意义)。本书将强调,拼音教学不应停留在“读出来”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将拼音与汉字形体、词汇意义、句子结构紧密结合。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在拼读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从拼音到词汇与句子: 拼音是构建词汇和句子的基石。本书将展示如何从拼音的学习自然过渡到词汇的学习,再到简单句子的构建。例如,通过同一声母或韵母开头的词语,或者声调组合相同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规律性。 文化语境下的应用: “礼”也包含着对特定语境和场合的恰当表达。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交流场景下,拼音的运用如何体现出尊重和得体。例如,在正式场合的发言,与朋友之间的日常对话,在书写中使用拼音时的注意事项等。 第四章:诗书之道——拼音教学中的文学性与人文关怀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礼乐视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章将探索如何将文学性和人文关怀融入拼音教学,让学习者在掌握语音规则的同时,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和文化魅力。 作者将精选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歌谣,或现代优美的散文片段,运用拼音进行标示和讲解。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拼读,让学习者体会汉语的抑扬顿挫、节奏韵律,感受词语的优美和意境。例如,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唐诗,分析其拼音的声调变化如何衬托出诗歌的情感。 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拼音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背后的人文精神。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都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得到体现。例如,在学习一些包含“敬”、“诚”、“善”等字的拼音时,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字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作者还将提倡一种“有温度”的拼音教学。如同孔子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现代拼音教学也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营造积极、鼓励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赞美和有效的反馈,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自信,体会学习汉语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探索。 结语:古韵今声,汉语之美永流传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的最后,作者总结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汉语拼音并非孤立的技术工具,而是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通过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赋予拼音教学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人文关怀的实践方式,以及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书相信,当学习者在拼读每一个音节时,如果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古圣先贤的教诲,体会到语言的韵律之美和文化之深,那么,他们学习拼音的过程将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一次充满意义的文化探索之旅。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汉语,更能帮助他们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新一代。 本书最终期望,通过对“孔子教拼音”这一独特视角的探索,能为当前的汉语拼音教学带来启发,让汉语拼音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语言之桥,让汉语之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依然能够悠扬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