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

土建工程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超榮 編
圖書標籤:
  • 土建工程
  • 建築材料
  • 標準規範
  • 工程建設
  • 施工指南
  • 材料選用
  • 速查手冊
  • 工程質量
  • 建築工程
  • 材料檢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802279094
版次:1
商品編碼:106632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工程建設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土建工程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以最新土建工程材料標準規範為依據,以材料的選擇為主綫,係統闡述瞭工程材料的結構、組織與性能的基本理論和土建工程常用材料的技術性能及檢測試驗方法。《土建工程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主要內容包括概述、氣硬性膠凝材料、混凝土與砂漿、牆體材料、建築鋼材、建築石材等。
  《土建工程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內容全麵、資料翔實,對如何進行土建工程材料管理以及選用工作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本書可供土建工程設計以及材料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學習時參考。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材料分類與作用
一、材料分類
二、材料作用
第二節 材料基本性質
一、材料物理性質
二、材料力學性質
三、材料耐久性
第二章 氣硬性膠凝材料
第一節 水泥
一、通用矽酸鹽水泥(GB 175—2007)
一、道路矽酸鹽水泥(GB 13693—2005)
三、砌築水泥(GB/T 3183—2003)
四、鋼渣道路水泥(JC/T 1087—2008)
五、鋼渣砌築水泥(JC/T 1090—2008)
六、低熱微膨脹水泥(GB 2938—2008)
七、白色矽酸鹽水泥(GB/T 2015—2005)
八、彩色矽酸鹽水泥(JC/T 870—2000)
九、鋁酸鹽水泥(GB 201—2000)
十、硫鋁酸鹽水泥(GB 20472—2006)
十一、鋼渣矽酸鹽水泥(GB 13590—2006)
第二節 建築石灰與石膏
一、建築生石灰(JC/T 479—1992)
二、建築生石灰粉(JC/T 480一1992)
三、建築消石灰粉(JC/T 481—1992)
四、建築石膏(GB/T 9776—2008)
第三章 混凝土與砂漿
第一節 混凝土
一、建築用砂(GB/T 14684—2001)
二、建築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01)
三、混凝土外加劑(GB 8076—2008)
四、混凝土配閤比設計
第二節 砂漿
一、砌築砂漿配閤比設計(JGJ 98—2000)
二、建築保溫砂漿(GB/T 20473—2006)
三、牆體飾麵砂漿(JC/T 1024—2007)
四、聚閤物水泥防水砂漿(JC/T 984—2005)
第四章 牆體材料
第一節 砌牆磚
一、燒結普通磚(GB 5101—2003)
二、燒結多孔磚(GB 13544—2000)
三、燒結空心磚和空心砌塊(GB 13545—2003)
四、蒸壓灰砂磚(GB 11945—1999)
五、粉煤灰磚(JC 239—2001)
六、爐渣磚(JC/T 525—2007)
七、混凝土實心磚(GB/T 21144—2007)
八、混凝土路麵磚[JC/T 446—2000(2009)]
第二節 牆用砌塊
一、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GB 8239—1997)
二、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GB 11968—2006)
三、粉煤灰砌塊[JC 238—1991(1996)]
四、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JC/T 862—2008)
五、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GB/T 15229—2002)
六、裝飾混凝土砌塊(JC/T 641—2008)
七、泡沫混凝土砌塊(JC/T 1062—2007)
第三節 牆用闆材
一、紙麵石膏闆(GB/T 9775—2008)
二、裝飾石膏闆(JC/T 799—2007)
三、嵌裝式裝飾石膏闆(JC/T 800—2007)
四、氯氧鎂水泥闆塊(JC/T 568—2007)
五、縴維增強低堿度水泥建築平闆(JC/T 626—2008)
六、玻璃縴維增強水泥輕質多孔隔牆條闆(GB/T 19631—2005)
七、銅絲網架水泥聚苯乙烯夾芯闆(JC 623—1996)
八、維綸縴維增強水泥平闆(JC/T 671—2008)
九、蒸壓加氣混凝土闆(GB 15762—2008)
十、建築幕牆用鋁塑復閤闆(GB/T 17748—2008)
第五章 建築鋼材
第一節 型材
一、熱軋型鋼(GB/T 706—2008)
二、冷彎型鋼(GB/T 6725—2008)
三、建築用輕鋼龍骨(GB/T 11981—2008)
第二節 鋼闆和鋼帶
一、冷軋鋼闆和鋼帶(GB/T 708—2006)
二、熱軋鋼闆和鋼帶(GB/T 709—2006)
三、不銹鋼熱軋鋼闆和鋼帶(GB/T 4237—2007)
四、不銹鋼冷軋鋼闆和鋼帶(GB/T 3280—2007)
第三節 鋼筋
一、熱軋光圓鋼筋(GB 1499.1—2008)
二、熱軋帶肋鋼筋(GB 1499.2—2007)
三、冷軋帶肋鋼筋(GB 13788—2008)
四、冷軋扭鋼筋(JG 190—2006)
第六章 建築石材
第一節 天然石材
一、天然大理石建築闆材(GB/T 19766—2005)
二、天然大理石荒料(JC/T 202—2001)
三、天然花崗石建築闆材(GB/T 18601—2009)
四、天然花崗石荒料(JC/T 204—2001)
五、天然闆石(GB/T 18600—2009)
第二節 建築水磨石製品
一、産品分類
二、技術要求
三、試驗方法
四、檢驗規則
五、標誌、包裝、運輸與貯存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建築信息模型(BIM)在結構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實踐 本書聚焦於當前建築行業的前沿技術——建築信息模型(BIM)在土木與建築工程領域的具體應用、流程優化及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旨在為結構工程師、項目經理、施工單位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院校師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有實操指導意義的BIM應用手冊。它不涉及具體材料的規格、性能參數或標準規範的速查,而是著重於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設計、施工、運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效率與質量。 第一部分:BIM技術基礎與理念革新 本部分將首先梳理BIM技術的核心概念,區彆於傳統二維CAD繪圖的根本性差異。內容涵蓋BIM的五大維度(3D、4D、5D、6D、7D),並深入探討參數化建模的內在邏輯。我們將詳細闡述BIM在項目早期概念設計階段如何輔助決策、優化方案比選,特彆是針對復雜結構幾何形態的可行性分析與初步成本預估的準確性提升。 1.1 BIM的理論框架與發展趨勢: 介紹國際(如ISO 19650)與國內(如住建部推廣政策)對BIM應用的要求,分析其對傳統工程工作流的顛覆性影響。 1.2 協同工作平颱與數據交換標準: 重點介紹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標準在多專業數據集成中的作用,以及BIM平颱(如Revit, ArchiCAD, Civil 3D)之間的數據兼容性問題與解決方案。分析點雲數據如何融入BIM模型進行現有結構復核。 1.3 結構模型構建的最佳實踐: 針對梁、柱、樓闆、剪力牆、基礎等結構構件,提齣精細化建模的建模準則,確保模型信息能夠準確傳遞至後續的結構分析軟件和施工放綫環節。 第二部分:結構分析與設計優化中的BIM集成 本章節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探討如何將結構分析軟件(如ETABS, SAP2000, Midas Gen)與BIM模型無縫對接,實現設計閉環管理。 2.1 分析模型的自動生成與校核: 詳細介紹如何從BIM模型中提取幾何信息和荷載邊界條件,自動生成有限元分析模型。重點演示如何快速識彆和修正因建模不規範導緻的分析模型錯誤,如節點連接錯誤、單元類型定義不當等。 2.2 結構後處理數據迴寫BIM: 講解如何將分析軟件輸齣的內力、位移、配筋(如果軟件支持)等結果,有效地反饋到BIM模型中,形成“分析-設計-可視化”的循環。討論如何利用這一過程進行設計優化,例如調整柱截麵尺寸以滿足剛度要求,而非僅僅滿足強度要求。 2.3 復雜結構體係的BIM應用: 針對大跨度空間結構、超高層建築、異形結構等,分析BIM在預應力張拉模擬、施工順序模擬對結構受力的影響分析中的獨特價值。 第三部分:BIM在施工準備與精細化管理中的深化應用 此部分將重點轉嚮施工現場,闡述如何利用BIM模型進行工程建造前的準備工作,實現精益施工。 3.1 4D施工進度模擬與資源計劃: 介紹如何將BIM模型與項目時間錶(WBS)關聯,進行動態的4D模擬。內容包括施工順序的可視化驗證、場地平麵布置優化、關鍵工序的提前預演,以規避交叉乾擾和資源浪費。 3.2 5D成本控製與工程量深化: 詳述如何從BIM模型中提取精確、多維度的工程量信息(如混凝土方量、鋼筋淨重、模闆麵積),並與企業的定額和造價體係對接。對比傳統“算量”與BIM“提量”的效率與準確性差異,重點分析如何利用5D模型進行實時的成本監控與變更管理。 3.3 施工詳圖與深化設計(Shop Drawing): 深入探討BIM模型如何直接驅動鋼筋詳圖、預埋件詳圖、模闆大樣圖的生成。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指導建模人員如何設置足夠的細節參數,以確保生成的施工圖紙符閤現場安裝精度要求,特彆是針對復雜的結構節點詳圖。 第四部分:質量控製、安全管理與交付 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BIM在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以及最終移交階段的應用。 4.1 碰撞檢測與施工淨空校核: 詳細介紹如何設置結構、機電(MEP)與其他專業模型之間的檢測規則。重點分析結構工程師如何利用碰撞檢測報告,提前發現結構預留孔洞位置與管道衝突的問題,避免現場返工。 4.2 結構安裝與質量驗收: 討論如何利用BIM模型指導現場的測量放綫工作(如利用全站儀或無人機配閤BIM坐標係)。講解如何將施工日誌和質量檢驗記錄與模型中的構件進行關聯,形成可追溯的數字竣工模型。 4.3 資産管理(FM)與運維交底: 探討如何將精確的結構構件信息、設備信息、材質信息等交付給業主方,用於後續的建築設備管理(6D/7D)。內容涵蓋設備颱賬的建立、維護計劃的嵌入等。 總結與展望: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完整的、以數據為核心的結構工程數字化工作流程,旨在通過前沿技術的應用,實現更科學的決策、更精確的施工和更高效的項目管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需要頻繁翻閱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它采用的那種護眼紙張和字體大小,長時間閱讀眼睛不容易疲勞。而且,它的開本設計非常適中,既能保證內容信息的承載量,又方便攜帶到工地現場。在結構方麵,我注意到它似乎引入瞭一種基於應用場景而非純粹材料分類的索引體係,比如“高寒地區外牆保溫方案”或者“高防水等級地下室結構選材”,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太貼閤我們實際工作流瞭。這種以“問題導嚮”而非“分類導嚮”的組織方式,能大幅縮短我們從發現問題到找到解決方案的時間。如果能附帶一個二維碼,鏈接到一個可在綫更新的數據庫或APP,實時同步最新發布的國傢標準文件鏈接或解讀,那就徹底超越瞭傳統紙質書的局限,真正實現“指南”與“時效性”的完美結閤。

評分

作為一名新入行的設計助理,我對各種材料的規範和細節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總擔心自己遺漏瞭某個關鍵的驗收標準,導緻設計圖紙在施工階段被頻繁退迴修改。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正確答案”的門。它的價值不在於它能教你如何發明新材料,而在於它能確保你使用的每一種現有材料都是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新型牆體材料和防水捲材的章節,這些往往是規範更新最頻繁、業主關注度最高的領域。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份清晰的材料性能指標變化時間軸,對比曆年規範的關鍵修訂點,那對於理解行業發展脈絡將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速查”,更是一種“學習工具”,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標準,而不是僅僅記住標準本身是什麼。一本好的參考書應該能啓迪思考,而不是單純地提供答案。

評分

我對工具書的評價標準,一嚮苛刻。它必須在“廣度”和“深度”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如果太泛,什麼都提一下但都不深入,那就成瞭雞肋;如果太深,隻針對某個細分領域,那就不符閤“指南”的定位瞭。我查看瞭書中關於鋼筋和模闆支撐體係材料的部分,這部分是結構安全的核心。我發現它不僅列齣瞭不同強度等級鋼筋的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還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現場常見的材料替代或緊急處理措施下的規範容許度說明。這種對“灰色地帶”的處理,恰恰體現瞭編者對工程實踐的深刻理解。我真誠地希望,在後續的版本中,能夠加入更多關於“劣質材料識彆與廢棄標準”的內容。在當前的市場上,材料的真僞和質量控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一本能夠指導我們如何“避坑”的書,其價值將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選用指南”。

評分

說實話,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帶著一點點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市麵上打著“速查”旗號的書不少,但真正能做到“快”又不失“準”的,鳳毛麟角。我翻看瞭其中關於混凝土外加劑應用的部分,這個領域變化太快瞭,新的減水劑、早強劑層齣不窮。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沒有用大段的理論來拖遝篇幅,而是采用瞭錶格化、清單化的方式,將不同標準下的性能指標、適用範圍、注意事項進行瞭橫嚮對比。這種結構極大地降低瞭信息獲取的門檻,就像一個高度優化的數據庫界麵,你隻需要輸入幾個關鍵詞,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集。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等級材料的優劣勢分析,那種基於實際工程應用場景的評價,遠比乾巴巴的標準條文更有說服力。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國際標準的快速對標,那就更貼閤當前建築行業全球化的趨勢瞭,哪怕隻是作為參考性的附錄,也能體現齣編者的前瞻性視野。

評分

這本《土建工程材料標準速查與選用指南》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眼前一亮,對於我們這些常年在一綫跑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記得上次做一個項目,急著要確定一批新型保溫材料的參數,跑瞭好幾個資料庫,查瞭N個標準規範,纔勉強拼湊齣一個相對靠譜的結論,費時費力不說,心裏總還是有點虛。要是早點有這麼一本集大成的工具書,直接翻閱對應章節,快速定位到最新的國標要求,對比不同材料的性能指標,效率得提升不止一個檔次。它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更像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坐在你旁邊,隨時為你答疑解惑,確保你在關鍵時刻做的選擇是專業且閤規的。尤其是在材料的施工工藝和常見問題解析這塊,要是能有詳細的圖示和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瞭,畢竟理論和實際操作之間總有道鴻溝需要跨越,而一本好的指南恰恰能成為那座堅實的橋梁。我期待它能在實際工作中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口袋參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