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

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长孺 著
图书标签:
  • 唐长孺
  • 历史研究
  • 史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历史
  • 文化
  • 传记
  • 史料
  • 近代史
  • 史学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7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546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0
套装数量:8
字数:29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长孺文集》各卷所收专著或大致篇目如次:
  第一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第二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第三卷《山居存稿》
  第四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第五卷《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第六卷《山居存稿续编》
  第七卷《山居存稿三编》
  第八卷《讲义三种》(《秦汉史讲义》、《魏晋南北朝史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附《唐长孺先生生平及学术编年》)

作者简介

  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唐长孺文集一: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一 宗部的意义
二 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三 孙吴的建国
四 孙吴的领兵制度
五 结论
晋书趟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西晋田制试释
一 曹魏屯田制度的意义及其破坏
二 占田与课田的解释
三 户调式中的田租问题
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一 户调制的起源
二 产调与户赀的关系
三 南朝的布与调
四 南朝的折变
九 品中正制度试释
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与曹魏政治
二 中正的职权、组织及品第
三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的配合
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一 魏晋北境各族的内迁及其所受待遇
二 晋末各族「变乱」的经过
三 人口的掠夺和占有
四 固有封建势力之保存及其发展
五 后论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一 拓跋国家的建立
二 草地上的牧人和授田制度下的农民
……
跋语
唐长孺文集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文集三:山居存稿
唐长孺文集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唐长孺文集五: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
唐长孺文集六:山居存稿续编
唐长孺文集七:山居存稿三编
唐长孺文集八:讲义三种

精彩书摘

  晋以后名士一般都礼玄双修,对于居丧倒是十分拘忌的。  综上所述虽有些只是琐细之事,但整个说来却表示了吴亡之后,江南士人羡慕中原风尚的心理。一到晋室束迁,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便移到了建康,改变了江南所固有的较保守的文化、风俗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柬晋以后所谓江南的风尚有一部分实际上乃是发源于洛阳而以侨人为代表,并非肛南所固有。  二魏晋期间江南的学风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先,我们有必要说明魏士日期间所谓南北的界限。世说新语文学篇: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入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一从来引这一段来说明南北学风的都以为褚褒、孙盛和支道林所说的南北就相当于以后南北朝的界限。我觉得在柬晋时可能范围有些出入。褚褒《季野》为阳翟人,孙盛《安国》是太原人,所谓南北应指河南北。东迁侨人并不放弃原来籍贯,孙褚二人的对话只是河南北侨人彼此推重,与隋书儒林传序所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虽同是南北,而界限是不一致的。晋书卷六二祖逖附兄纳传。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他领域的、具有独立价值的著作: ---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史纲:从先秦到宋元》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注近现代思想家的学术脉络,而是深入追溯中华文明数千年间,支撑其屹立东方的物质基础与智慧结晶——古代科技的演进历程。全书以严谨的史学框架,结合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关键成就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一编:文明的萌芽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本篇聚焦于中国科技思想的源头活水。我们探讨了仰韶、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技术与早期农业实践的关联,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制度下,冶金技术(如青铜器的铸造与合金配比)所达到的高度。重点分析了《考工记》的文献价值,揭示其作为中国古代技术手册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天文历法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圭表、浑天仪的早期形制及其服务于国家祭祀与农时的作用。医学上,从巫术向经验医学过渡的痕迹,在《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中得到了细致的剖析,尤其关注了脏腑理论与辨证论治的雏形。 第二编:整合与爆发:汉魏隋唐的创新高峰 这一部分着重描述了帝国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汉代以来,造纸术的成熟标志着信息传播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本书不仅描述了蔡伦改进的流程,更考察了其在边疆管理与文化扩散中的深远影响。水利工程方面,都江堰、郑国渠等宏伟工程的原理与维护机制被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考察。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与开放促进了技术的集成与输出。在数学领域,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突破,以及沿用至唐代的“割圆术”的精妙之处被详尽解析。工艺技术方面,陶瓷烧制进入了低温釉彩与多色釉并用的阶段,反映了宫廷与地方作坊的技艺交流。我们特别关注了雕版印刷术的成熟过程,探讨其如何支撑佛教经典的普及与官修史籍的编纂,为后世知识爆炸打下了基础。 第三编:精细化与应用深化(宋元时期) 宋元是中国古代科技应用最为成熟的阶段。本书将宋代的科技成就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的体现。 军事科技的飞跃是本篇的重中之重:火药的军事化应用,从早期的烟火、燃烧剂发展到管状火器的出现,其配方、装填技术及对战争形态的改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航海技术上,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水密隔舱技术的发明,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本书详细比对了宋元时期航海图、针路簿的绘制方法。 手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在宋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虽然未完全取代雕版,但代表了思维模式的转变——追求效率与模块化。此外,对宋代冶铁业规模的考证,揭示了其巨大的煤炭消耗量与先进的鼓风技术,也侧面反映了环境压力与资源管理的问题。 第四编:科技与社会的交织 本书的收尾部分不再仅仅罗列技术发明,而是探讨科技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科技成果是如何被官府垄断或推广的?工匠阶层的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与质量?以及,在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背景下,古代技术经验的传承方式是如何确保了数千年文明的延续性,又为何在某些领域未能实现质的飞跃?本书通过多维度的比较研究,试图为读者描绘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图景,它既包含了辉煌的成就,也直面了历史局限的深刻根源。 ---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从启蒙到重构的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社会剧变的思想图景,侧重于二十世纪初期至世纪末,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对“中国何去何从”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叩问与复杂回应。全书不以某一学派的兴衰为主线,而是力图展现不同思潮之间激烈的交锋、融合与张力,勾勒出一部充满悖论与活力的思想史。 第一部分:危机的觉醒与西学的涌入(清末至五四前夜)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洋务运动思想的局限性——“中体西用”论的内在矛盾,以及其在器物层面改革无法触及制度肌理的必然性。随后,重点分析了戊戌变法时期对“变法维新”的理论构建,特别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儒家经典的重释,试图在传统框架内实现制度现代化。 五四前夕,思想界的焦点转向了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本书细致梳理了早期留日学生群体中,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引进与误读,探讨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权威崩溃时产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 第二部分:激进化的转向与思想的熔炉(五四至抗战爆发) 这一阶段是思想光谱最为丰富和剧烈的时期。我们详细考察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分化:一派坚持温和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启蒙,另一派则转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关注。 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路径与本土化尝试。本书关注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如何将其理论应用于分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并与当时的农民问题相结合。同时,对“第三种人”思潮,即在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摇摆或试图另辟蹊径的知识群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们的困境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第三部分:战时与新秩序的酝酿(抗战至建国初期) 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思想界出现了“求同存异”的倾向。本书着重分析了抗战时期,不同政治立场知识分子在“民族大义”下的合作与妥协。 建国前夕,思想界的讨论集中在“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的问题上。对西方民主理论的争论急剧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规划。本书详述了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对自身知识谱系的反思与重新定位。 第四部分:理论的巩固与反思的萌芽(五十年代至世纪末) 后半部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形态的稳定与随后的松动。初期对苏东理论体系的全面引入与“改造”工作被详细阐述。 随后,本书转向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考察,分析了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在理论和方法论层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对既有思维定式的根本性冲击。最后,本书探讨了世纪末期,知识分子群体对现代化道路、文化主体性的重新探寻,以及对二十世纪前半叶激进思潮的复杂反思,这些反思构成了当代中国思想的深层底色。 --- 《全球视角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本体论与知识论的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介绍与并列,致力于在深层结构上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儒家、道家、佛学为主脉)与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形而上学、中世纪经院哲学及近代欧陆哲学为参照系)的核心命题进行系统性的比较与对话。全书结构严谨,侧重于哲学范畴的精确对应与概念张力的揭示。 第一章:本体论的差异:存在与生成 本章探讨“存在”的根本形态。西方哲学关注“是”(Being)的实体性、永恒性与逻辑清晰性,如柏拉图的“相”或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而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则强调“道”的生成性、过程性与不可名状性。本书分析了“有”与“无”在两种传统中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哲学更倾向于将“无”视为“有”的潜在条件,而非西方的虚无。儒家的“天命”观,则提供了一种以人伦实践为核心的“存在论”视角。 第二章:知识论的路径:直觉与推演 知识的获取方式是本书的另一个关键交汇点。西方知识论往往从感官经验出发,通过逻辑推理(三段论)构建起严密的知识体系,强调清晰的界限与定义。本书将此与中国哲学中对“体悟”、“直觉”或“心性之学”的推崇进行对比。例如,禅宗的“不立文字”与西方理性主义对清晰界限的坚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考察了“名”与“实”在中国传统中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影响了科学认识的建构。 第三章:人与宇宙的关系:内求与外求 本章集中比较了两种文明对“人”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西方思想倾向于将人视为一个独立的、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通过理性工具征服或认识外在的自然。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则将人定位为“天地之 W心”,强调“天人合一”的内在关联,知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伦关系的和谐,而非认知上的绝对分离。道家的“齐物”观,则进一步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 第四章:伦理与政治哲学的实践维度 在实践哲学层面,本书对比了自然法理论(以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为源头)与中国古代的“德治”理想。西方伦理学常试图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基于理性的人类共同行为准则。而中国伦理的核心是“关系性”,即“仁”、“义”、“礼”的实施,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与人伦网络。本书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两种文明在法律构建与政治治理模式上的选择。 第五章:现代性的挑战与对话的未来 最后,本书审视了近现代以来,两种哲学传统在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异化以及全球化挑战时的反应。西方哲学在批判自身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基础,而中国哲学则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使传统智慧在现代语境下重获生命力。本书总结了两种思想资源的互补性,展望了在构建未来世界观时,跨文化哲学的对话潜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水准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它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清晰性。我个人对中古佛教史略有涉猎,过去常常为不同学者的观点互相打架而感到困惑。翻阅文集后,特别是他关于佛教在不同朝代政治生态中地位变化的论述,提供了一个非常连贯的观察框架。他并没有把佛教看作一个孤立的宗教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与中央权力、地方豪强、社会阶层紧密交织的复杂系统。他的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严谨,但结构组织得极好,总能让人清楚地知道他正在论证什么、依据是什么,以及结论的推演过程。每一次的转折过渡都非常自然,使得即便是跨越了数个世纪的研究主题,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支离破碎,反而有一种“一脉相承”的震撼感。这是那种真正能让人建立起完整历史观的著作。

评分

我收藏了许多史学大家的作品,但《唐长孺文集》在我心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代表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守正出新”的学风。我主要从里面学习他处理史料的态度。当代史学研究很容易陷入“翻案”的狂热,追求标新立异,但唐先生的文字中,找不到丝毫的浮躁气。他总是先将前人所有可靠的观点和证据都审视一遍,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补充。例如,他对某一历史人物动机的重新解读,不是为了推翻前人,而是为了填补某个论证上的缺口,让整个历史图景更加圆融无碍。这种谦逊而又坚韧的治学精神,比书中的具体结论更能感染读者。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真正优秀学者应该如何与历史对话——带着敬畏,带着严谨,带着不断求真的渴望。对于任何想在人文学科深耕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教科书之一。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典文献的阅读速度一向很慢,但这套《唐长孺文集》却有一种魔力,能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我最近在读的是他关于中古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系列论文,特别是关于租调制到两税法过渡时期的细致考辨。那些看似枯燥的赋税制度和役法更迭,在唐先生的笔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条律令的增减背后,都牵动着亿万农户的生计与朝廷的存亡。他的考据之细密,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各种碑刻、墓志、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都能被他巧妙地串联起来,还原出一个逼真的历史场景。这不仅仅是“史学”,简直是“历史的考古学”。与一些动辄宏大叙事的学者不同,唐先生总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本的“人”与“物”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的答案。读完一篇,总感觉自己对“生活在古代”有了更真实、更具颗粒感的理解,少了些浪漫的想象,多了份历史的重量。

评分

我得说,初拿到这八册《唐长孺文集》时,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涉及秦汉制度变迁的部分,尤其被他对于“郡县制”和“封国制”之间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所吸引。唐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沉稳力量,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直击历史的核心矛盾。很多经典史著往往容易陷入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叙事窠臼,但唐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透过事件的表象,看到背后驱动历史运行的深层结构性力量。比如他分析汉代土地兼并问题时,不是简单地控诉地主豪强的贪婪,而是追溯到国家权力在地方上的真空地带如何被私力所占据,这种宏观视野令人佩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手边的其他断代史著作进行参证,每一次的对比,都让我更加确信唐先生结论的可靠性与深刻性。对于想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这套《唐长孺文集》确实是史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珍品,我近期一直在翻阅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论述。尤其是他对“士族”问题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他不仅梳理了史料的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旧观点。比如,他对于门阀制度兴衰的论断,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皇帝的政策失误,而是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文化心理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在对弈,他总能预判你下一步的思维,然后用更扎实的证据将你的思考引向更深远的历史纵深。全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精良,注释详尽,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晦涩的古代文献也能被清晰地理解。我已经把其中几篇关于魏晋玄学与政治关系的文章做了重点标记,准备下一阶段集中精力去消化吸收。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史料的汇编,更是一种治学的典范的展示。

评分

期待已久~~~优惠的很~~

评分

第三卷《山居存稿》

评分

李商隐的《樊南文集》反映了他的学道历程、原因,以及崇道情怀中的理想与现实身心矛盾。由于孔孟之道的固有传统理念,李商隐对道教持有一种理性批判的精神,其理想人格应是"外道内儒"。同时,客观存在的入道经历和社会盛行的道教思想,使得他在创作中善于运用一些道教的神仙意象、道家典故和语汇,最终其文章如同诗歌一样呈现出一种缥缈朦胧、神秘虚幻的意境。

评分

唐先生的书早就想买了,正好碰上活动。布面精装,内容还没看,反正是大家手笔。

评分

第三章 乌桓族的兴衰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评分

满百减30,加上100券,还蛮合算,慢慢读。

评分

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

评分

有那么一整年,心里想的念的盼的都是这套书,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评分

满百减30,加上100券,还蛮合算,慢慢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