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唐长孺文集一: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一 宗部的意义
二 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三 孙吴的建国
四 孙吴的领兵制度
五 结论
晋书趟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西晋田制试释
一 曹魏屯田制度的意义及其破坏
二 占田与课田的解释
三 户调式中的田租问题
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一 户调制的起源
二 产调与户赀的关系
三 南朝的布与调
四 南朝的折变
九 品中正制度试释
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与曹魏政治
二 中正的职权、组织及品第
三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的配合
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一 魏晋北境各族的内迁及其所受待遇
二 晋末各族「变乱」的经过
三 人口的掠夺和占有
四 固有封建势力之保存及其发展
五 后论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一 拓跋国家的建立
二 草地上的牧人和授田制度下的农民
……
跋语
唐长孺文集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文集三:山居存稿
唐长孺文集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唐长孺文集五: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
唐长孺文集六:山居存稿续编
唐长孺文集七:山居存稿三编
唐长孺文集八:讲义三种
我收藏了许多史学大家的作品,但《唐长孺文集》在我心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代表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守正出新”的学风。我主要从里面学习他处理史料的态度。当代史学研究很容易陷入“翻案”的狂热,追求标新立异,但唐先生的文字中,找不到丝毫的浮躁气。他总是先将前人所有可靠的观点和证据都审视一遍,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补充。例如,他对某一历史人物动机的重新解读,不是为了推翻前人,而是为了填补某个论证上的缺口,让整个历史图景更加圆融无碍。这种谦逊而又坚韧的治学精神,比书中的具体结论更能感染读者。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真正优秀学者应该如何与历史对话——带着敬畏,带着严谨,带着不断求真的渴望。对于任何想在人文学科深耕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教科书之一。
评分我得说,初拿到这八册《唐长孺文集》时,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涉及秦汉制度变迁的部分,尤其被他对于“郡县制”和“封国制”之间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所吸引。唐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沉稳力量,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直击历史的核心矛盾。很多经典史著往往容易陷入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叙事窠臼,但唐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透过事件的表象,看到背后驱动历史运行的深层结构性力量。比如他分析汉代土地兼并问题时,不是简单地控诉地主豪强的贪婪,而是追溯到国家权力在地方上的真空地带如何被私力所占据,这种宏观视野令人佩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手边的其他断代史著作进行参证,每一次的对比,都让我更加确信唐先生结论的可靠性与深刻性。对于想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水准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它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清晰性。我个人对中古佛教史略有涉猎,过去常常为不同学者的观点互相打架而感到困惑。翻阅文集后,特别是他关于佛教在不同朝代政治生态中地位变化的论述,提供了一个非常连贯的观察框架。他并没有把佛教看作一个孤立的宗教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与中央权力、地方豪强、社会阶层紧密交织的复杂系统。他的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严谨,但结构组织得极好,总能让人清楚地知道他正在论证什么、依据是什么,以及结论的推演过程。每一次的转折过渡都非常自然,使得即便是跨越了数个世纪的研究主题,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支离破碎,反而有一种“一脉相承”的震撼感。这是那种真正能让人建立起完整历史观的著作。
评分这套《唐长孺文集》确实是史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珍品,我近期一直在翻阅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论述。尤其是他对“士族”问题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他不仅梳理了史料的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旧观点。比如,他对于门阀制度兴衰的论断,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皇帝的政策失误,而是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文化心理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在对弈,他总能预判你下一步的思维,然后用更扎实的证据将你的思考引向更深远的历史纵深。全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精良,注释详尽,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晦涩的古代文献也能被清晰地理解。我已经把其中几篇关于魏晋玄学与政治关系的文章做了重点标记,准备下一阶段集中精力去消化吸收。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史料的汇编,更是一种治学的典范的展示。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典文献的阅读速度一向很慢,但这套《唐长孺文集》却有一种魔力,能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我最近在读的是他关于中古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系列论文,特别是关于租调制到两税法过渡时期的细致考辨。那些看似枯燥的赋税制度和役法更迭,在唐先生的笔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条律令的增减背后,都牵动着亿万农户的生计与朝廷的存亡。他的考据之细密,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各种碑刻、墓志、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都能被他巧妙地串联起来,还原出一个逼真的历史场景。这不仅仅是“史学”,简直是“历史的考古学”。与一些动辄宏大叙事的学者不同,唐先生总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本的“人”与“物”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的答案。读完一篇,总感觉自己对“生活在古代”有了更真实、更具颗粒感的理解,少了些浪漫的想象,多了份历史的重量。
评分很好 物美價廉 一直用
评分唐氏大作,很好。
评分第八卷《讲义三种》(《秦汉史讲义》、《魏晋南北朝史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附《唐长孺先生生平及学术编年》)
评分很好,布面精装。就是函套变型。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李商隐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时代就亲自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入仕后也一直与道教保持着密切联系。视道教为其精神寄托,一生与其纠缠交接,未曾分离,道教极大地影响了他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他的学道经历及其对道教典籍的理解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作品。
评分魏晋南北朝大家,赞!
评分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评分东胡族系,源远流长。除两汉时的乌桓和鲜卑外,魏晋以后有由鲜卑分化出的段部(徒何)、慕容(吐谷浑在内)、宇文、拓跋、秃发、乞伏等部;北魏时又有柔然;唐末五代十国时继起的还有契丹、库莫奚、室韦,及辽、金时兴起的蒙古,都是属于东胡一系。本书断限,即上起早期东胡,下讫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蒙古,内容遍及东胡各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落兴衰、政治演变,及与他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均拟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因贯通上下左右,实际上是一部“东胡通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