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节育知情选择

避孕节育知情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庆 著
图书标签:
  • 避孕
  • 节育
  • 生殖健康
  • 妇科
  • 计划生育
  • 性教育
  • 健康科普
  • 知情同意
  • 生育选择
  • 女性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810717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6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殖健康咨询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页数:2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以问答的形式编写,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内容涉及避孕节育相关的基础知识、避孕原理、口服避孕药、避孕针、皮下埋植剂等。

作者简介

刘庆,女,1963年生。1991年天津中医学院妇产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妇产科及计划生育临床、科研、培训及管理工作。现就职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参加“NorPlant皮下埋植多中心临床研究”。“国产皮下埋植剂多中心研究”、“皮下埋植后子宫不规则出血副反应的临床研究”。“CO2合并中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的临床与试验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曾获国家计生委“八五”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多篇学术沦文,编著出版了《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西避孕手册》。《皮下埋植避孕100问》、《生命的历程》等多部专业及科普著作,以及参与翻译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避孕方法选用的医学标准》。

目录

1.精子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产生的?
2.卵子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产生的?
3.什么是月经?为什么女性会有月经?
4.如何根据月经周期计算排卵期?
5.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自己的排卵期?
6.如何通过测量基础体温预测排卵?
7.如何通过观察宫颈粘液的变化预测排卵?
8.如何通过B超预测排卵?
9.精卵是如何相遇又是怎样结合的?
10.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能够受孕?
11.如何知道自己怀孕了?怀孕后有哪些表现?
12.卵巢除产生卵子外,还产生哪些性激素?
13.雌激素有哪些生理功能?
14.孕激素有哪些生理功能?
15.宰丸除产生精子外,还产生什么性激素?
16.如果不想生育,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达到避孕的目的?
17.激素类避孕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8.舀体激素的避孕机制是什么?
19.为什么说避孕比不采取避孕措施更安全?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着重于描述该书不包含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翔实且避免提及原书主题: --- 图书名称: 《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影响的长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 作者群: 国际北极科学联合会环境分委会专家组 出版社: 极地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ISBN: 978-1-938765-43-2 图书定价: 人民币 480.00 元 内容提要:超越日常的极地科学巨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个人健康管理、家庭规划或生殖健康的专业指南。它完全没有涉及人类生殖健康、避孕方法、节育技术、性教育、社会伦理讨论或是个人选择权的任何议题。相反,《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影响的长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 是一部严谨、前沿的地球科学专著,它将读者带入地球上最脆弱、变化最快的区域——北极圈。 本书的焦点完全聚焦于环境科学、气候动力学、生物地理学以及冰川学。全书逾千页的篇幅,旨在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环境工程师以及对地球系统科学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北极快速变暖的综合性、多学科视角的深度分析。 --- 第一部分:北极冰冻圈的结构性变化(不涉及人体生理与社会规划)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过去五十年间,北极冰盖、海冰和永久冻土层所经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书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卫星遥感、深层钻探岩芯分析以及浮标阵列的实时监测。 章节细述(重点阐明不含的内容): 1. 海冰覆盖率的季节性与多年冰消融速率分析: 详细记录了不同纬度带多年冰(Multi-year Ice)的厚度和面积衰减曲线,并将其与太阳辐射强迫进行对比。书中没有任何关于人类生育率或家庭规模管理的内容。 2.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与融化路径建模: 使用最新的质量平衡模型(MBM)预测了冰盖对全球海平面的潜在贡献。涉及的数学模型(如冰川动力学方程)复杂深奥,与人类社会学或健康学毫无关联。 3. 永久冻土的热力学剖析与温室气体释放: 重点探讨了冻土层中甲烷(CH₄)和二氧化碳(CO₂)的释放速率及其反馈机制。书中对冻土层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完全排除了对人类微生物群落或健康管理方法的讨论。 第二部分:对北极生物多样性的深远影响(不涉及人类行为或健康干预) 本部分将气候驱动的物理变化与生物群落的适应性反应联系起来,分析了生态系统对极端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章节细述(重点阐明不含的内容): 1. 海洋食物网的重组: 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北极鳕鱼、海豹和北极熊的捕食链。书中所有关于“繁殖”或“种群动态”的讨论,都严格限定在非人类物种的生态学范畴,不涉及人类的生育周期、避孕方法的有效性或节育手术的医学细节。 2. 苔原植被的“北方化”: 评估了灌木扩张和树线北移对苔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探讨了驯鹿等食草动物的迁徙模式变化,完全没有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关于家庭规模、计划生育政策或个人生育权利的哲学或法律讨论。 3. 海洋酸化与贝类种群的脆弱性: 深入研究了碳酸钙饱和度下降对翼足类动物外壳形成的影响,这是一个纯粹的海洋化学议题,与任何形式的医学干预或健康教育无关。 第三部分:未来情景模拟与政策制定(不包含个人健康决策指导)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基于不同的排放情景(RCPs和SSPs),预测未来五十年北极环境的可能走向,并为国际合作提供科学基础。 章节细述(重点阐明不含的内容): 1. 高分辨率气候模型(HCLM)的校准与验证: 展示了如何通过集成海洋环流模型(OCM)来预测北极放大效应(Arctic Amplification)的临界点。涉及的议题是宏观的气候模型,与个体生命质量、医疗资源分配或生育决策等社会科学范畴毫无交集。 2. 北极航道开通对全球贸易的影响评估: 侧重于地缘政治、航运安全和冰区导航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经济地理和工程学问题,完全不涉及任何关于个人避孕措施的有效性、可及性或副作用的临床数据。 3. 跨学科风险评估框架: 提出了一个整合冰川学、生态学和大气化学数据的综合风险评估工具。该工具旨在量化环境崩溃的概率,与任何关于个体生育健康决策支持系统或伦理辩论的构建背道而驰。 总结: 《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影响的长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是一本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人员量身打造的深度参考书。它专注于冰、雪、水、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杂相互作用,其内容严谨、数据驱动,完全聚焦于地球系统的宏观物理和生物地理变化,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个人健康、生殖选择或家庭规划主题没有任何交集。 目标读者: 气候科学家、海洋学家、冰川学家、环境政策分析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的对话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更像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没有秘密的交谈。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同理心的朋友,耐心地为你梳理那些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新主题时所采用的“场景带入”手法,它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生活化、贴近我们日常困扰的切入点,让你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感受到“原来这个问题我早就思考过了,只是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种引导性的叙述,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门槛。我一直觉得,好的科普作品,其核心不在于堆砌术语,而在于如何用最巧妙的方式“点亮”读者的认知,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在“告诉”你答案,而是在“带着”你一步步接近答案,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让人读起来既轻松又充满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竟然能够做到如此富有文学色彩。我发现作者大量运用了比喻和类比的手法,而且这些比喻都相当精妙且贴切,一下子就能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它在解释某个复杂机制时,会引用一段古典文学中的场景或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作为类比,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瞬间变得鲜活有趣,甚至带有一种诗意的美感。我是一个对文字质感有较高要求的人,很多时候我更享受阅读本身的过程,而非仅仅获取信息。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足以让我沉浸其中,我甚至会因为某个句子结构的美妙而停下来反复品味。这种“优雅的知识传递”,是很多工具书望尘莫及的境界,它提升了阅读的层次,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机械性的,而更像是一场高雅的文化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设计美学有要求的人,很多科普读物的封面总是给人一种刻板或者过于严肃的感觉,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翻开内页,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让长时间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尤其是那些图文并茂的部分,色彩过渡自然,插图的风格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看得出作者在内容呈现的美学上是下了苦心的。我特别欣赏它在信息密度和阅读体验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保证了知识的深度,又让阅读过程像是在享受一次精心策划的展览,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想要探索更多设计背后的巧思。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正文内容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一个愿意花心思打磨外观的作者,通常也会对内在的逻辑和深度有所要求。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摸起来也很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页上做标记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质疑和深入探索的读者,这本书的结构和资料引用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层层递进,毫不拖沓。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信息的来源标注上做得非常到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和参考书目列表,对我这样想要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能够清晰地追踪到作者论点背后的原始研究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全书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的信任。这种开放透明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份经过严谨考证的学术导览,它不害怕被挑战,反而鼓励读者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种构建知识信赖体系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特质,在于它对“人性”和“伦理困境”的探讨深度。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技术或生理层面的指南,但实际上,它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触及了许多围绕核心议题延伸出来的社会心理学和个人价值观的复杂面向。作者并没有提供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在面对相关选择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权衡。这种对个体经验和情感脉络的尊重和细腻描摹,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认知盲区,那种被触及内心深处、引发深刻自我对话的感觉,是任何干巴巴的说明文字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人者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看待复杂人生成长议题的一种更加成熟和宽容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